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会受到欢迎?

利刃观察眼


因为没办法搞到其他款枪!这款枪是唯一有在我们国内开设工厂可以生产的短枪械,同期的武器还有中正式跟汉阳造,而驳壳枪是其中自动化程度最好的一款,汉阳造跟中正式都是拉栓式装填枪,这两种枪射速都远低于驳壳枪。所以,驳壳枪在当时国产枪里算是最好的枪了。

在抗战时期,我们的工业能力相当薄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武器加工厂,这些工厂的设施都非常老了,能加工生产的武器种类也非常少,驳壳枪就是其中的一款,由于是国产枪,而且是制式武器,这使得想要获得驳壳枪的难度相对较低,基本只要有军官就可以得到这款配枪,在国军里想要获得这款枪也不难,经常有国军军官将武器倒卖出去。因此只要出钱买,就可以从黑市上买到这款枪。

其次,弹药的自给性。当时的国民工业能力低,很多子弹自己都造不出来,比如日军的三八枪子弹,我们连子弹壳都生产不出来,只能去捡日军弹壳来重新加工。而驳壳枪由于是自己生产的,子弹也可以自给自足,往往是黑市上有卖枪的就有卖子弹,不至于有枪无弹。


优己


驳壳枪,是中国人对毛瑟C-96军用手枪的称呼,此枪历史极为悠久,比我爷爷他爸还要年代久远,诞生于1895年的德国,次年由毛瑟军工正式量产。

由于毛瑟C-96尺寸较大,重量有1.5公斤,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愿意正式采购装备,反倒是远在东方的中国北洋军政府最早采购了数万把,对于当时缺乏自动手枪和冲锋枪的中国军队来说,毛瑟C-96手枪的木壳枪套(南方人据此称木壳枪),可与枪托相连接,实施抵肩连续射击,有效射程竟然高达150米,且精度也较高,因此在中国大行其道,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墙内开花墙外响。

1931年开始,毛瑟公司又推出了20发弹匣供弹的改进型毛瑟C-96军用手枪,国民政府知悉后如获至宝,一口气就进口了数万把,连同每枪2000发子弹,包括国内各兵工厂的各种高仿版本,有资料说中国的驳壳枪数量不下100万把,倘若真的如此,确实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至于毛瑟C-96之所以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就是此枪容弹量大,当时的手枪一般都只有6-8发弹容量,而先期进口的驳壳枪采用10发弹仓供弹,且射程远、精度高、动作可靠,因此受到中国军警和各地私人武装的欢迎。

30年代初,20发弹匣供弹的改进型驳壳枪出来时,中国国内掀起了一波装备“20响”、“快慢机”的高潮,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往往组成“20响”快慢机突击队,以抵肩射击的方式,给予了侵华日军以极大杀伤。

对缺乏冲锋枪等自动枪械的中国军队来说,可实施抵肩射击的20响快慢机,就是一把微型冲锋枪,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抗战中的国共军队,而且各地无处不在游击队也喜欢使用火力猛携行方便的驳壳枪。

据战后日军在回忆录中,对于中国军队的两把枪械印象最为深刻,一把是20发弹匣供弹射程盖过日军歪把子轻机枪的捷克ZB-26轻机枪,另外一把就是射程远超其它手枪的20响快慢机,包括10发弹仓供弹的驳壳枪。


国平军史


当你面对敌人,手上有一支威力大、弹匣容量大、体型接近手枪、又能连发/单发切换、而且还可以自行组合当步枪用的武器,你难道会不喜欢?

驳壳枪,正式名称“毛瑟军用手枪”,口径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款自动手枪,1896年由毛瑟工厂正式生产。1912年即由北洋政府购买引进,而中国在引进过程,也开始仿制,现在已知的仿制工厂有: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

在民国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枪械制造水平及产量有限,日本控制西方对中国武器出口(驳壳枪作为手枪不在此列),大大小小军阀争相对外求购,而“毛瑟军用手枪”正迎合了中国本土的特殊需求。

西北军手枪队

八路军手枪队(集成编队用于突击及警卫)

国民党军队训练照

德械部队

在严重缺乏自动支援武器、近战连发利器的中国战场,可连发又具备大容量弹匣的“毛瑟军用手枪”百分百完美在中国扎根,同时不断被仿制。反观生产国由于尺寸太大不能做为制式手枪,单价高、携行不便等原因没有大量装备。

PS:捷克式机枪弹匣也才20发;


在中国重武器和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及重视轻装机动的中国军队中,驳壳枪正好弥补了这一重要岗位,为中国的抗战立下汗马功劳。

双枪李向阳,绝对经典形象

解放战争时期军人标准照

中国军队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在苏联54式手枪引进后,陆续退出现役,进入民兵、警察等单位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strong>


河东三叔


1919年5月5日,美、法、意等11国联合签订了一个对华武器禁运的协议,用来遏制中国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该协议规定,禁止向中国出售步枪到火炮的等一切攻击性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武装部队将目光转向了一款自动手枪——毛瑟1896式手枪。

毛瑟1896式手枪的木质枪套像极了一个盒子,盒子的英语又是BOX,传到中国来后,便翻译成了驳壳枪。在欧洲,驳壳枪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驳壳枪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不便于携带,驳壳枪体积庞大,重1.24KG,枪盒为木质,别在腰上很难受。二是精准度不足,驳壳枪的后坐力非常大,开枪时,枪管会上下跳动,很难打中目标。在瑞士军方测试中,更是给出了射击精度最差的评语。

但是,驳壳枪在中国却大受欢迎。在当时,仅日本一家贸易公司,每个月就要向中国售卖1000支以上的驳壳枪,而且这只是一家公司的销量。驳壳枪的中国走红,这当然与当时的禁运协议有关。但令人称奇的是,在禁运协议解除后,中国仍然在大批量的购入驳壳枪。

驳壳枪由于体质庞大,反而备受中国士兵喜欢,因为中国士兵认为这显得更有威慑力,驳壳枪也因此得到了另一个称呼“盒子炮”。正如冯玉祥在回忆录里说:“哪里的带兵官,见了盒子枪,没有哪一个手指头不痒痒的。”而欧洲人认为既笨重又一无是处的枪盒,也被中国士兵利用起来,将枪盒装在驳壳枪的尾部,大幅减少了驳壳枪的后坐力。

而精准度的问题,更是在中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以至于该枪的发明者毛瑟,都派人过来学习毛瑟枪的使用方法。原来,聪明的中国士兵在使用驳壳枪时,会往旁边歪一下,将枪身放平,使原来向上跳的枪口变成左右摆动。这样一来,驳壳枪的精准度也就大大提升了,准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在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将领刘树森战败后撤,此时遇到敌军挡路。刘树森拿起手中驳壳枪对天一枪,一只鸟儿应声倒地,敌军因此吓得立刻后退。

在中国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正规战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遭遇战和突击战。而驳壳枪作为一款一分钟可以打出900发子弹的自动手枪,具备射速快、火力猛的特点。在中国战场上,两军近战的场景比欧洲多,对枪的射程也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驳壳枪这种自卫武器自然就变成了主要武器。而且在遭遇战中,双方比拼的就是速度。步枪的虽然打得准,但是准备时间太长。步枪开一枪的时间,已经足够驳壳枪打完10发子弹了。

驳壳枪甚至被当时的中国士兵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枪。以至于当人们提到手枪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驳壳枪。这支被欧洲人认为“最失败”的枪,却在中国缔造了神话。从北伐、长征到中国解放,驳壳枪见证了近代中国从贫弱到崛起的全部历程。如今,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却那些为了我们国家独立和崛起,而付出生命的先辈们,向他们致敬!


WarOH协虎


驳壳枪其实就是毛瑟C96,这把枪受到中国人欢迎,其实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非常辛酸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辛酸,让驳壳枪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当年,西方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手枪不在范畴内,当北洋军到德国考察的时候,发现了这把枪,非常青睐,直接拿走了一整批货。当时德国人纳闷了,这中国人干嘛买这种打不准的枪。

当时毛瑟C96在德国不被任何人看好,主要原因就是这东西太大,而且精度不高,还贵。当时这把枪,作为步枪射程不够用,当做手枪又太大了,对于德国人来说,真就不知道用来干嘛,而且连射打不准。

然而,这把枪到了中国,就被广泛看好了,主要原因是大,大对于当时人来说给人的感觉就是霸气。而且这把枪的火力不错,至于精准度,那中国人有办法,你不是枪口上跳么,我可以横着打。

而且,加上枪托之后的毛瑟C96,精度大大提升了,加上二十发的弹匣,容弹量提升了。对于缺乏轻武器火力的军队来说,再好不过了。无论是中国哪个部队,都有专门的手枪队进行战斗,手枪队统一配备的都是毛瑟C96。在淞沪战场上,国军的手枪队曾经一度给日本兵打的怀疑人生。

这把枪的射程超过了传统的手枪,精度也高,射速快,在中国军队手中,更加类似于M1卡宾枪的用法。近战中相比较于三八大盖中正步枪这些栓动步枪,射速可以做到碾压,甚至数量足够可以完全压制同等数量的三八大盖。

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缺乏火力,要是能做到人手一个冲锋枪,谁还觉得驳壳枪好用呢。


军武文斋


据说短枪类中,“枪牌”撸子笫一,“馬牌”撸子第二,"蛇牌″撸子第三,但中国军事人员最喜欢驳壳枪,最威风,说是; 吓人的合子,殺人的撸子,其实,真正短矩离对攻还是撸子实用,驳壳枪大小分三种,头把、二把、三把,三把的枪管比“五四式”手枪还短,所以射矩最短,二把的枪管略长于五四,大小适中最实用,头把枪管最长,有的可连发,太重太大不便携带,驳壳枪与五四的子弹可以通用,据说驳壳枪的毛病是退弹壳直接向后甩,容易打到自己的脸,看李向阳翻手腕打枪十分帅气,主要是为避开退弹壳的危险,但上述短枪都有因瞎火卡壳的危险而误事,不便执行特殊任务,而左轮手枪则是一扣一转,不怕瞎火,多被用于刺殺行动。



滏水漁家


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的称呼很多,例如驳壳枪,二十响,快慢机,匣子枪。你能想象在中国大受欢迎的毛瑟军用手枪(文章以下称驳壳枪),刚发明出时,竟然差点连生产线都关闭了,或者说缩小生产线走收藏路线。驳壳枪刚发明出时,性能还算不错,但是当时作为欧洲资深军火大佬毛瑟兄弟动用一切关系,仍然无法触动德国军方,原因很简单,驳壳枪作为一支手枪,价格太贵了。没有军方的支持,一般情况下这款枪制造数量都不会太多,但是驳壳枪却打破禁咒,在1896年到1939年之间生产了100万把以上的驳壳枪。其中百分之七十,竟然销售到了当时贫穷的中国。



当时驳壳枪的价格高达25美元,同时期其他的手枪却只有几美元,价格相差好几倍,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挡中国对驳壳枪的喜爱之情。究其原因还是中国武器太过匮乏。咱们看一款武器,不能完全只看这个款武器的性能参数,还要考虑使用他的人。当时世界各国对中国实行了10年的武器禁运,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导致中国武器装备数量严重匮乏,张作霖的部队算是当时中国武器装备最好的部队了,守着当时中国最的奉天兵工厂,但是仍然连步枪无法自足必须通过海外购买军火。这还是装备最好的部队,其他军阀的武器更差劲。



1938年台儿庄战役藤县保卫战中,川军士兵3000多兵力,面对日军精锐第10师团,死守3天,3000多士兵同师长王铭章全部壮烈殉国。日军打扫战场时,发现川军仍然拿着那些比他们父亲年纪还大的步枪汉阳造步枪(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老套筒)。川军先烈就是拿着这样的武器装备,以不怕牺牲的精神,英勇顽强的阻击敌人,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虽然世界各国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是驳壳枪却不在禁运名录,由于是手枪所以基本上中国要多少就可以给多少。普通手枪作用距离,和杀伤力都很有限,但是驳壳枪作为手枪中的泥石流却不同,它的威力,精度,火力持续性都远超普通手枪,在带上木制枪托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集中150米距离的敌人,(就是在电视剧雪豹中,周卫国的做法)可以说完全和冲锋枪相媲美了。于是中国和这款手枪,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抗日战争中,这款手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武小咖


谢谢,驳壳枪(正式名称应该是德制毛瑟C96型自动手枪)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受欢迎,其实就是近现代的中国军队战术与装备水平双重低下的一种具体体现罢了。

驳壳枪这种东西在西方从来就不是主流,它的研发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动手枪开始发展,开始逐步取代左轮手枪的地位。而大规模投入战争的使用背景则是一战末期德军针对英军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组建的暴风突击队,暴风突击队由于需要以凶猛的火力在狭窄的堑壕里对英法联军实施压制,以撕开英法军防线,因此急需一种短小精悍、火力凶悍的自动武器。这种情况下,毛瑟C96型手枪同后来著名的MP-18型冲锋枪等自动武器一样,被迅速投入战场用于战壕扫荡作战,但是由于它作为早期的自动武器,设计不甚成熟,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很快就被冲锋枪取代了。自那以后西方的自动武器设计日臻成熟,冲锋枪、半自动手枪的分野日渐清晰,毛瑟C96这种不伦不类的武器成了昙花一现。

但是这种武器在一战结束后,随着德国战败与西方各国对华实施武器禁运,反而作为德军的剩余物资被大量提供给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在这群大帅们看来,驳壳枪这种东西简直太对胃口了——视觉冲击力十足,枪身短小,最关键的是还可以驳接上木质枪套作为自动武器连发扫射,既有手枪的优点,又有冲锋枪的优点,一枪两用,便宜实惠,一举两得,比那群拿着手动步枪的兵痞们高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啊!因缘巧合之下,驳壳枪这种在西方处于非主流状态的武器在当时的中国反而成为了精锐部队的标准配置,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还广泛配备于我军敌后活动的小分队、首长直接指挥的警卫分队、中低级指挥员等战斗人员身上,承担着现代意义上PDW的作用,成为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型。


军武次位面


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急需要武器,而列强却对中国实行军火禁运,但驳壳枪因为属于手枪,属于自卫武器,故而不在禁运之列;第二种说法是驳壳枪相对于冲锋枪和机枪来说,它的价格便宜,火力也够用,很适合中国军队的实际需求,所以在中国大受欢迎。


这两种说法,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如果军阀真想购买武器,走私渠道有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也一样被列强禁运,还不是照样有办法从香港走私。所以驳壳枪受中国欢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它适合中国军阀混战的实际需要。

那么,驳壳枪为什么就适合中国军阀混战的实际需要呢?这里要先说驳壳枪的缺点。具体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作为手枪,它的价格太高了。欧美军队有更物美价廉的手枪。

第二、作为手枪,它的尺寸太大了。欧美军队有更方便携带的手枪。

第三、作为冲锋枪用,它的精度太差,不容易控制精度,欧美军队普遍都有精度更优秀的冲锋枪。

太贵,太大,精度差。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的一个产品。当时的欧洲军队都是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装备齐全。所以像驳壳枪这种玩意,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但是驳壳枪的这些缺点在中国都不重要。因为当时的中国太穷,火炮、机枪、冲锋枪等重武器的价格太昂贵,连大军阀都没有能力大量装备这些装备,更不要说小军阀了。并且军阀部队的士兵普遍素质不高,训练十分松弛,轻重机枪即便给他们用,维护保养和后勤保障也都是问题。所以对于当时中国军阀来说,把轻重机枪配齐,并大量配发给基层部队使用,这相当不现实。比如北伐战争时,北洋军的三大派系加起来有七十五万大军,然而机枪加起来一共才一千多挺。

这就好比买车一样,一家人出去旅游,买旅行车或商务车最合适;出去越野撒欢,买越野车最合适;接送孩子上下学,去菜市场买菜,买两厢小车最合适。如果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车买齐全,生活品质肯定高。然而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腰包并不鼓,一般家庭通常只有能力买一辆车。不可能买那么多车。因而国人买车的理念,一般就是选择最中庸的产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可谓是一辆小车“包打天下”。

同样的道理,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合当时的中国。

虽然说,驳壳枪的价格也不便宜,但比起机枪来说,还是便宜多了,而且它的操作和维护十分简单。相比于冲锋枪,它具有方便携带的优势;相比于手枪,它又有火力凶猛的优势。在欧美列强眼中,它是不上不下的尴尬玩意,但在中国人眼里,它是价格不算很贵,火力也还凑合的“万金油”。



据说当时进行攻坚战时,选拔敢死队,标配除了大刀和手榴弹之外,每人还要再配发两把驳壳枪。如果一百名敢死队员就是两百把把驳壳枪,一轮齐射可以打出两千到四千发子弹。这个火力在欧洲肯定不够看,但在中国当时军阀混战的小规模的战斗中,却算得上凶悍了。

驳壳枪在射击时存在枪口上跳的问题,中国军人也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的难题,而且还把驳壳枪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持枪时手旋转90度,手心朝上,横手持枪。这样的话无论枪口怎样跳动,基本在水平方向呈一个扇面扫射出去,命中率自然提高。

这一招,绝对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北洋军阀垮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在这两个时期,驳壳枪依然是作战利器。比如抗战时期的武工队或者游击队员在深入敌后搞侦查破坏、惩奸袭扰活动时,驳壳枪的火力优势就非常明显,经常能在巷战和近战当中,能压制住敌人的栓动式步枪和普通手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驳壳枪有枪套,枪身和枪套合在一起时,能当冲锋枪使用。



可是绿林好汉也好,敌后的游击队也好,他们往往隐蔽作战,驳壳枪那硕大的木头盒子不方便隐藏,故而多数枪手并不会用它。

不要枪套,游击队平时怎么收枪呢?看过老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就是直接插在腰上的皮带里面。可是老电影里面有一个细节应该很多人应该没注意过——驳壳枪还可以直接挂在皮带上面。比如看下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也不难,就是做一个铁卡子,直接套在枪身上。这种铁卡子不是正规工厂生产,驳壳枪的老家,德国人肯定没见过。估计正规的国军也未必用过,因为这就是中国民间小型兵工厂或铁匠作坊私下打制的。

驳壳枪装上了这玩意后,游击队员在敌后活动时,只需要把枪插在腰带上,就能快速的抽枪射击。这应该也算是中国人民对驳壳枪的发明再创造了吧。


Mer86


毛瑟手枪当时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主要就是其外形俊朗,威力大而且,弹容量高这些特点,综合性能优秀,因此很受当时我国军民的喜爱。

首先要说一个毛瑟手枪备受欢迎的原因,那就是选择太少。当时一战结束后,欧洲多个国家开始签署协议,禁止对中国出口武器,但是德国等国没有参与这个协议,因此能够大量出口多种武器装备,其中毛瑟手枪、MP18冲锋枪等这些装备就大量出口到了中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数量足够而且供货稳定的只有毛瑟手枪等产品,可供选择的种类太少。

同时,毛瑟手枪不同于别的手枪,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外形俊朗,体积硕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往往这把枪一亮出来就能对别人产生巨大的震慑,不战而屈人之兵。搭配其硕大的木质枪套,可以作为手枪,也能接上枪托作为卡宾枪,几乎就是那个年代一名军人的标准武器。当时很多著名将领也喜欢互相赠送毛瑟手枪,足以可见其地位。

此外就是弹容量大威力高。毛瑟手枪是10发弹容量,有的型号是20发弹匣,均要比当时绝大多数手枪多出数发子弹,而这几发子弹往往在作战中是很关键的。同时,其采用的7.63毫米手枪弹,威力同样很强,停止作用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