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液体的吗?

我的梦84002225


太阳既不是液体的,也不是固体或者是气体的。太阳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第四种形态——等离子体。

图示:太阳

等离子体又叫做电浆。由于太阳的温度非常的高,太阳上的物质原子外层的电子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成了自由电子。这样太阳上的物质不是有原子组成的了,而是由分离了的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有负电荷的电子混合组成的。这是完全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一种形态。在地球上等离子体非常的少见,但是在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状态的。因为恒星都是等离子体。

图示:太阳内部

太阳为什么不是液体的呢?大家都知道,太阳上面的主要成分是氢元素。氢在常温下是以气体的形式存在的。在温度下降到零下252.77℃的时候,氢气就会变成液体的。除了低温可以是氢气变成液体,高压也是可以是氢气变成液体的。然而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1500万℃,压力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氢原子核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四个氢原子核就会聚变称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氢元素在1500万℃,3000亿个大气压的环境下还是液体吗?

图示:木星内部

咱们可以和木星比较一下就清楚了。木星上的主要元素也是氢。在木星的内部是存在着液体氢的。木星内部的压力也非常的大,是地球上大气压的40亿倍。在这么高的压力下,木星内部的氢气成了液体。木星内部的压力远没有太阳内部的压力那么大。木星也没有像太阳那样能够发生核聚变反应。木星上虽然存在着液体氢,但整体上来看木星是气体的。

在太阳的高温作用下原子核已经无法束缚住电子,高压的作用下,原子核密度已经非常的大,超出了液体氢的密度了。因此太阳不可能是液体的。它是一个等离子体。


我就是兔斯基


明确回答:不是。太阳是等离子体,说的简单直白些就是一团高温高压的火球。

火就是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但我们平常看到的火并不完全是等离子体,大多数低温火焰都是激发态的气体分子,只有高温火焰才是真正的等离子体。如我们看到的闪电、荧光灯管里的亮光、切割金属的喷枪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等离子体。

物质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还有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

地球上的等离子态物质很少,但在宇宙空间有99%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这就是恒星。所有的恒星都处于等离子状态,当然包括我们的太阳。所以太阳不是液态,而是等离子态物质。

太阳就是一个半径约70万公里的等离子态火球,但这个火球也有结构。从中心开始主要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核心区就是太阳制造热量和光子的地方,其占了太阳半径的25%,那里的压力达到3000亿个大气压,温度达到1500万度。

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氢原子的电子被剥离成为自由电子,核子融合在一起不断的发生者核聚变,每秒钟有6亿吨的转化为5.958亿吨的氦,并释放出420多万吨物质亏损的能量。就是依靠这样巨大的能量维持着太阳不断的放射出光和热,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到向太空,包括我们地球,在地球上又转化成光和热哺育着生态万物。

太阳中心虽然是等离子体,但是高密度等离子体,那里的密度比地球任何地方都要高,达到150,000 kg/m^3,也就是每立方厘米达到了150克,而地球上最重的金属锇的密度每立方厘米才22.59克。金的密度19.3克/cm^3,铁7.86克/cm^3,水为1克/cm^3,气体就不用说了。

太阳辐射层厚约0.6个太阳半径,在核心区之上,其中主要是各种电磁辐射和粒子流。

太阳中心能量辐射在这里磕磕碰碰,在不断的被吸收又发射中传递,有人称为“光子的旅行”,这个旅行时间一直到太阳表面,需要十几万年到几千万年不等,最终以电磁辐射形式释放到太空。所以说我们身上接受到的阳光至少都有十几万年古老的历史,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太阳中心制造出来的。

太阳辐射区上面是对流层。

对流层厚度约十几万公里,这里就像锅里滚烫的开水一样上下翻腾,对流运动很强烈,将太阳内部热物质向外运动,冷物质下沉回去,利用这种对流方式,向外部传输能量。

对流层上面就是太阳的大气层了。太阳大气层以光球层为界,这是一层不透明气体薄层,约有500公里厚,把太阳内外隔开,所有的可见光到了这一层才迸发出来。

因此人类日常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实际上就是光球层,我们所说的太阳表面温度5700K就是指这个地方迸发出来的温度。

光球层上面是色球层,厚约2000米。这里是一个奇怪的温度分界线,太阳温度从中心到这里都是逐步下降,到了色球层反而上升,到达色球层顶部时已达几万度。色球层的可见光不到光球层的1%,所以很难观测到,只有在日食时才能够通过色球望远镜短暂观测到。

光球层之上就是太阳的表面过过渡区了,这是个辐射比较复杂的区域,这之上的日冕层温度却能够高达几百万度,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太阳中心磁场作用,但这种复杂的能量辐射传导机制还是科学界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

日冕的密度从浓密到稀薄,长度达到太阳半径的6倍以上。然后被电离的带电粒子以太阳风形式吹向远方,这就是所谓太阳圈,最远距离达到冥王星轨道以外。

从光球层为分界线开始,一直到太阳风吹拂的太阳系边缘,都属于太阳大气层的范围。太阳就是我们太阳系占有绝对掌控地位的老大,是个庞然大物,其占据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引力影响半径超过1光年。

这就是我们的太阳,它不是一个液体世界,而是一个等离子巨大球体。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欢迎一起讨论。


时空通讯


太阳是液态的还是固态的?

太阳的分类在普通人眼中有一些混乱,比如有说法太阳是一颗气态恒星,又有说太阳有一颗固态内核,还有一种说法是太阳上都是极其高温的等离子态,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没有错,只是都不够全面!下面我们就简单来说说太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天体!

一般我们看到的太阳分层结构就如上图,但可能没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个模型的来历!假如要搞清楚这个模型则必须从太阳的诞生开始说起!

一、恒星的诞生

现代天文理论认为太阳诞生于奥尔特云,从最初的质心(一般都是岩石质)开始聚集星际物质,当然您不要认为此时就是恒星,还早呢!只有等这个岩石质核心足够大时才能达到留住氢、氦等气体元素!因此在一颗恒星的内核100%有一颗固态内核!会形成金属核心是因为这个固态内核足够大,金属元素可以在高温下沉降到内核(早期的高温可以是放射性衰变提供,后期则是恒星内核高温!),等到开始留住气体元素时,天体的成长前途就取决于这一片星云的物质总量了,很明显诞生太阳的奥尔特云物质并不是那么丰富,因此太阳长成了一颗黄矮星!当然恒星的门槛并不是黄矮星,而是80倍木星质量的红矮星!

二、太阳的分层和恒星的类别

现代太阳的分层,核心是一颗铁镍质的固态内核!当天体质量增加到80个木星质量大小时,内核高温将开始点燃氢元素的核聚变,此时天体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颗红矮星的标准,当然天体仍然会继续增加,一直到黄矮星-蓝矮星-蓝巨星-蓝特超巨星,甚至超过爱丁顿极限(理论上恒星坍缩引力对抗辐射压的极限)的恒星出现,大麦哲伦蜘蛛星云R136星团的核心R136a1即是一颗超过太阳质量256倍的蓝特超巨星!

三、太阳的核聚变中心

也许有很多朋友会认为太阳上到处都在核聚变,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氢元素的聚变条件要求极高,只有在太阳半径1/4处的内核才有能达到这个条件,此处的条件为超过2500亿个大气压和接近1500万度的极高温!而其他区域则只是被太阳内核加热的了的等离子态物质而已!

只有中心那个蓝色区域才是真正的核聚变区,在此处每秒有超过6.5亿吨的氢元素聚变成氦元素,产生了约430万吨的质量损失,而太阳巨大的能量就来自这个430万吨的质量亏损!

四、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非常剧烈的,但我们能观测到的大都是日冕层的物质抛射

上图就是等离子态的物质在磁场下重连以及断裂的过程,大量的物质在这个运动下被抛射出来,我们地球上南北极能见到到的极光就是这些带电的高能粒子进入南北极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氮原子氧原子,被激发出来而形成极光!其实就是核外电子获得能量后在可见光波段辐射出而已!不一样的颜色就是核外电子不同的能级辐射!

五、太阳的寿命

太阳质量在现代当然不用再去测量一番,各位直接查询即可,按6.5亿吨的消耗太阳可以维持约上千亿年,但事实上太阳整个寿命阶段只有100亿年左右,这是因为0.8-2.2太阳质量的恒星有一个辐射层!将内核聚变的灰烬留在了辐射层内,而外界的未燃烧的燃料却也交换不进来,因此太阳内核到辐射层之间的区域烧完,太阳的寿命就快走到头了,氢元素的利用率十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各位也无需着急,毕竟太阳的寿命是以亿年计算的,太阳能正常发光的时间超过二十亿年,各位觉得够不?如果不够的话,那是在没话好说了,人类也太不长进了!

太阳的生命周期,各位可以参考下!

从上文所述,如果要从单一层面上来区分太阳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还真有些困难,不过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是什么形态还有那么重要吗?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通常我们接触到的物质形态无非就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但是对于太阳而言,它不属于这三种基本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它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它是等离子体。



太阳和火很像,虽然太阳看起来像是一个大火球,但是它实际上并不是在燃烧,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还是有着相似性的,比如说,火是等离子体,而太阳也是等离子体,只是有一点不太相同的是,平时我们看到的火并不完全是等离子体,大多数低温的火焰只是处于激发态的气体分子,而并不是等离子体。

太阳就不同了,太阳就是由等离子体组成的,简单来说太阳就是一团高温高压的大火球。太阳是由一团炽热的气体所组成的,在太阳内部的核心,温度可以高达156000000k,内部压强则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太阳由气体组成,那么它应该是气态的吧,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太阳是等离子体,而等离子体和气体实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没有特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流动性等。



物质的状态除了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还有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在地球上的物质绝大多数都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而等离子态物质很少有存在,但是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有99%的物质其存在状态都是等离子态,而这些物质不是别的,正是恒星,而所有的恒星都是等离子态,既然说到了恒星,那么必然包括了我们的太阳了。我们的太阳不是液态的,而是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指的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之后的原子以及原子团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在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氢原子的电子被剥离成为自由电子,在太阳内部核心上千万摄氏度的高温下,高压的气体处于电离状态,称为等离子体。按照质能方程式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太阳每秒钟可以释放3.6×10^20KJ的能量,而如此巨大的能量,足以使太阳里面的原子电离,成为正负离子。


镜像宇宙


太阳是恒星,不是液态,也不是固态,太阳外部有大气层算是气态吧,太阳内部核心是由高温高压气体形成的等离子体组成。也就是说,在太阳内部核心上千万的高温下,高压的气体处于电离状态,称为等离子体。

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09倍,而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太阳的组成,主要是氢元素和氦元素,平均密度和木星等气态巨行星相似,物质成分而言,太阳和木星都差不多,都是在太阳系形成时原始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组成。

由于巨大的质量造成的引力,太阳内部核心的密度大约是铅的十几倍,高温高压下的等离子体,在引力约束下,不停的发生着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整个太阳系的能量来源。

太阳燃烧当然会不断损失质量,目前太阳已经过完了一半生命周期,还能再烧上几十亿年,我们还不用着急着要流浪地球。


量子实验室


太阳并非液体,而是处于热的等离子体状态中,属于其、固、液外的第四态。



太阳之所以处于等离子体状态,主要是因为温度太高。即便是太阳表面,其温度都可以高达5500摄氏度,而太阳中心温度更是达到了1500万摄氏度。如此高温,使得太阳里面的氢原子和氦原子都发生了电离,从而变成了等离子体。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元素,其中氢元素占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四分之一都是氦元素。氦主要是太阳中的氢聚变而来,据计算,太阳核心处每秒有6亿吨氢发生聚变,得到5.96亿氦元素,静质量亏损为400万吨。如果按照质能公式,E=mc2,太阳每秒就可以释放3.6*10^20KJ能量。如此巨量的能量,足以使得太阳里面的原子电离,变成正负离子。



虽然太阳每秒燃烧的氢是巨量的,但相对于太阳本身质量来说,基本上却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燃烧,太阳至少还可以在存在50亿年。所以,短期内我们不必担心太阳能源的问题,但是,总有一天我们的太阳会耗尽能源,到时候人类将何去何从,是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科学探秘频道


太阳是一颗恒星,一颗处于银河系银盘边缘之中的普普通通的恒星。

太阳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更加不是固体,它其实是热等离子体和磁场交织的一个理想球体。什么是等离子体呢?等离子体又叫做电浆,它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它通常被认为是除固液气之后的第四种物质存在的状态,广泛存在于宇宙之中,占宇宙物质总量的99%以上。

太阳是太阳系的绝对主宰,它的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太阳由里到外的构造分别是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光球层之下为太阳内部,之上为太阳大气。太阳核心的核聚变产生能量,把氢原子聚变成为氦原子,在他的核心,太阳每秒钟发生着6.2亿吨氢的核聚变反应,并转换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光子从太阳中心到达太阳表面要花上大约数百万年的时间,然后再花上8.3分钟来到地球。

太阳辐射区范围从核心到太阳半径的70%,温度约为200万至700万摄氏度,温度随着远离核心而不断降低。

太阳对流层范围由辐射区一直到太阳表面。

光球层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为500公里,光球层温度已经降到了约6000摄氏度,并且表面会出现温度约为3000-4500摄氏度的黑点,这就是太阳黑子。

色球层其实就是太阳的大气层,厚度约为2000公里,这里平均温度约为4600摄氏度。色球层上方向太空延伸数百万公里范围是日冕层,这是太阳最为外层的大气,平均温度达到了200万摄氏度。


易贤地理


并不是。太阳的主要部分是以等离子态形式存在的(电子摆脱原子核束缚,正负离子共存),这是物质的第四态,实际上也是宇宙中物质存在最普遍的形式,至于固液气三态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形态而已。

太阳的形成是从一团宇宙空间的巨型分子云说起,在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开始坍缩,形成了原恒星,因为原恒星的质量足够启动核心处的核聚变,于是就开始了主序星的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太阳的天体。

也就是说太阳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烫”,它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表面的温度也在5500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足以融化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的主要部分物质就以等离子态的形式存在着(也即是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还有个通俗的称呼,叫做“电浆”。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对于太阳是液态的吗之话题,我个人观点认为,太阳既不是液态,也不是固态,而是处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流质态物理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太阳拥有的物质是一种有机的核能物质,是由高纯度、高密度和高强度的有机碳化物所构成,具有自然超高能量的可燃性,能在燃烧的过程中,持续产生核聚变、核连锁和核裂变综合性的物理化学反应,能为太阳系持续散发出光和热以及尘粒流物质,孕育着太阳系万物的形成与发展。

存在于太阳之中的核能物质是与目前地球地幔和地核圈层之中的核能物质是同一类型的可燃物质,都是一种密度极高呈流质态的有机碳化物之核能物质。

在太阳这种超高能量之核能物质的所有原子之中,都储存着超高可燃的释放能量,是通过燃烧过程使原子群体之间产生相互拼撞现象,引发原子群体超强能量的闪间释放,才会从庞大数量的原子群体中共同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太阳风暴之自然现象。

依据相关科学家对太阳核能物质的燃烧寿命来判断,其可燃寿命约为100亿年,我们的太阳和太阳系己走过了约为50亿年的时间,正处于星系中年的兴盛期,目前,太阳余下的核能物质还可以再光辉约为50亿年。

所以说,太阳的核能物质,既不是液态,也不是固态,而是处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流质态物理现象。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关注我,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地外天使


请问液体能持续保持形状吗? 如果太阳是液体,早就流走了。如果是有容器来保存液体,液体是可以被保持形体,但是太阳这么高温,又这么巨大.其体积是地球的几百倍,请问这需要怎么样的容器才能够去装得下太阳? 在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假设如果有,那么这个容器也应该算是太阳的一部分吧!那太阳就不再是液体。就好比桌子上有一瓶水,那我们不会说桌子上是水,而是说那是一瓶水。

建议小编先回去百度一下液体的概念再来问问题。你这个问题能问出来充分证明你是多么的无知,我认为小学生都不会问出这种问题。建议别在网络上浪费时间了,浪费青春了,回去好好学习,多看看书,不然真的要给社会淘汰了。这个社会不需要傻子,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