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曾遭受数十次雷击而没有被烧坏,这个神兽起了很大的作用


故宫旧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故宫精美绝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由于中国的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因此极容易起火烧毁,在秦汉时期,宫殿多采用连廊设计,也就是所有宫殿都通过走廊连接在一起,即使下雨天穿梭于各宫殿之间也不会淋到雨,但这样的做法就是一旦失火就全部烧毁,因此明清时候弃用了这种做法,为的就是避免宫殿全部被烧毁。


故宫曾遭受数十次雷击而没有被烧坏,这个神兽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北京秋末多雷电天气,而故宫又是当时最高的建筑,加上木质结构,因此极易遭到雷击或者失火,据统计,故宫总共被烧过5次,分别是:

1421年(永乐十九年),故宫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第四次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灾。(《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一)这次大火是由御膳房起火,火乘风势,金銮大殿,化为焦土。四名宫监责任人,被处以绞刑。这一年,吴三桂叛乱、北京大地震、太和殿大火。

故宫遭遇了五次大火,但都没有完全损坏,经过不断的修缮,才有我们今天的故宫,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大火,是由于雷击引起的,而恰好当时朱棣刚迁都北京,因为这件事情,朱棣也是亚历山大,好在朱棣最终坚持下来,才有了现在的故宫。


故宫曾遭受数十次雷击而没有被烧坏,这个神兽起了很大的作用



故宫被雷击失火不是巧合,据《明史五行志》记载,仅明朝年间,就有故宫就遭受了13次雷击,其中绝大多数的记载如,“六年五月戊戌,雷震谨身殿鸱吻。二十八年六月丁酉朔,雷震奉先殿左吻及东室门槅。三十三年四月乙亥,始雷。三十八年六月丙寅,雷击奉先殿门外南西二墙。”“万历三年六月己卯,雷击建极殿鸱吻。壬辰,雷击端门鸱尾。”诸如此类,那么遭受了那么多次雷击,为什么都没有造成大的损坏呢?


故宫曾遭受数十次雷击而没有被烧坏,这个神兽起了很大的作用



原因就是故宫房顶的鸱吻,有记载的13次雷击中,有6次击中的鸱吻,鸱吻被雷击坏但是故宫安然无恙,这鸱吻可以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那么鸱吻真的具有辟邪的作用嘛?鸱吻又是什么呢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鸱吻就是龙的第九个儿子,鸱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而放在建筑物上,则是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故宫曾遭受数十次雷击而没有被烧坏,这个神兽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故宫殿顶的鸱吻是不是真的有神力,帮助故宫躲过雷击火灾呢?帮助故宫躲过雷击是真,但神力是假,我们都知道现在高的建筑物都有避雷针,避雷针往往逗比建筑物高一些,而这些鸱吻也是如此,屋脊本来就是最高点,而鸱吻比屋脊还要高,因此比较容易被雷击中,相当于避雷针的作用。

在很多其他建筑物上,吻兽还有铁链连到地上,从而成为真正的避雷针,可以说在北京多雷电的天气下,故宫能够在雷击中幸存而不被烧坏,鸱吻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也正是这样的设计,为我们保留了故宫这个文化瑰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