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一首《过故洛阳城》

道尽了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帝都之过往。

这个长期站在历史中央的华夏古都

为何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步步走向衰落呢?

01 大唐荣光之后

洛阳的历史

总是与百里之外的长安有着难以割舍的兄弟关系。

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原王朝在考虑都城位置时

经常徘徊在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之间,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中国八大古都

其实

洛阳的中心地位在夏商之际便已奠定,

代表夏文化核心的二里头遗址与商代第一个都城西亳就坐落于洛阳盆地之中。

华夏文明的曙光其实最早便是绽放于伊洛之间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洛阳附近考古遗迹

当关中稳固之时

扩张型的中原政权倾向于定鼎在千里关中沃野

据西北而制关东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关中平原

而关中经受战火之际,

守成型的政权则会将关中作为御敌前线

将都城设在较为安定的洛阳盆地。

这一规律自周汉沿至隋唐,

无论是定都洛阳的两大魏国(曹家与拓跋氏)

还是建都长安的后秦北周

都践行了这一北方政权的固有选择。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洛阳盆地地势

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水运条件日渐下降

定都长安的杨李两家基本都以洛阳为东都

(在隋炀帝与武周时期甚至直接以为都城),

利用隋唐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将洛阳作为粮仓与餐厅,

每年定期带领文武百官迁徙到洛阳“就食”。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洛阳虽然地处豫西

周边被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嵩山与邙山逆时针环绕

然而境内水系同样纵横交叉

涧水、洛水、伊水、瀍河与黄河相互环绕通联

形成了良好的水运网络

再加上外有通济渠配套的大运河水系加持

洛阳的核心地位愈加不可动摇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然而

以长安洛阳为核心的双城时代

终究是以大唐盛世为前提的繁荣故事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洛阳城隋唐国家遗址复原建筑——天堂与明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随着安史叛军的蜂拥而至

洛阳成为叛军与唐军拉锯的战场

宫室城郭惨遭战火洗礼

然而,这却仅仅是浩劫的开始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致命的劫难发生在大唐最后的岁月里

公元885年,洛阳城被黄巢叛军余孽攻占,

其将领孙儒率军大肆掳掠后焚毁洛阳城,

将洛水两岸的隋唐洛阳城化为丘墟。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隋唐洛阳城

02 五代沧桑

公元904年,

唐昭宗在朱温胁迫之下,迁都到了百废待兴的洛阳,

然而此时的洛阳就好像行将就木的唐王朝一样,

在回光返照的荣耀下享受着最后的都城荣光。

此后,洛阳与长安的双城时代宣告剧终,

长安城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洛阳的命运自然也自难保全。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自立,建立后梁,定汴州(开封)为都城,

从此开始了开封的核心时代,

虽然洛阳在五代时期仍然与开封保持了半个世纪左右的双城模式,

然而,大唐荣耀之后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的趋势

注定了处在黄河中游地带的洛阳盆地丧失了作为都城的经济区位要素。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03 洛阳迟暮

真正让洛阳从神坛上跌落的是大宋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自幼生长在洛阳火烧节夹马营中,

认为洛阳为都城,有关河之固,

有利于对抗北方的辽国骑兵,

而宋太宗赵匡义则出生在豫东开封城,

是宋朝高层中豫东派将领的代表,

主张以开封为都城可以方便享受江淮的财货。

宋太祖希望借西幸迁都洛阳,

但是受到了以当时晋王赵匡义为首的群臣的集体反对,

不得已东还开封,而他本人也在回开封的当年暴毙于寝宫之中,

后世流传的“烛影斧声”故事

似乎与双方对于洛阳开封的都城之争有着一定的关系。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北宋疆域图

北宋中期,范仲淹特意提出“天下无事则居汴,天下有事必居洛”的建都名言,

然而久居开封的北宋皇室已经习惯了居住在东京汴梁的优渥生活,

将这个居危思安的忠告置于脑后,

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的惨剧。

洛阳的衰落归根结底在于,洛阳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已经不适合充当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尤其是中唐之后,北方战火不断,士民南迁,经济中心已经趋向江淮一带,方便获取税赋支应的汴州更符合统治集团的利益。

因此,进入宋代之后,洛阳只能徒留西京之名,

空自成为文人志士凭吊古今兴衰的所在,再无帝王之气。

千年帝都洛阳为何衰败至此?

图/开封府与大运河

参考文献:1.中国全史百卷本

2.洛阳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