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对于周口,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胡辣汤”,这虽然也没错,但却显得有些浅薄了。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周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文明史距今已经有6000年之久,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伏羲氏和神农氏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口,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两汉时期,曾繁荣一时,富甲一方。周口还是老子故里,被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这反映了周口文化内涵的厚重。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周口,又名周家口。在明朝初年,这里还只是附近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集镇;而到了明永乐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集镇由明初的沙河北岸扩展到沙河南岸,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在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开辟了一个渡口,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周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伏羲氏的陵寝太昊陵、宛丘故城遗址平粮台、老子故里太清宫、西华女娲城、关帝庙等,还有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胡辣汤

现在虽然很多地方都有胡辣汤,但却以周口西华县逍遥镇的胡辣汤为最。它的传统制作是由多种天然中草药、胡椒、辣椒,再配以骨头汤做底料而成。其特点是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汁粘稠,香辣可口,十分适于配合多种面点(特别是油饼)进餐。

关于胡辣汤的历史,民间说法较多,其中,胡辣汤创于周代和曹魏的传说,是不太可信的,因为胡椒是唐代才传入中国,所以胡辣汤的产生应不早于唐代。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而宋代的说法就较为可信了,糊辣汤作为民间小食,按照在宋代流传甚广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来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的食材,应该是当时的社会潮流。再加上北宋定都开封,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民间小吃随之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河南的胡辣汤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品尝的方式讲究“闻、看、吃、品”。另外,关于胡辣汤的民间传说也有很多,比如:传说糊辣汤曾治好了一代名臣于谦的伤风,就是那位"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这里请勿混淆德云社著名相声演员于谦)。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胡辣汤发展至今,不再只有“周口胡辣汤”,还有了许多其他的流派,比如:“北舞渡胡辣汤”、“开封素胡辣汤”、“陕西胡辣汤”、“南阳胡辣汤”、“淮阳胡辣汤”、“菏泽胡辣汤”等。

在商业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部分胡辣汤开始走"高端路线",说实话,对于真正了解和品尝过传统胡辣汤的人而言,大多还是不太能接受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只要推陈出新就是好,就一定能超越过去的“味道”的。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商水大盘鸡

说到大盘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新疆美食,然后,脑海里浮现出各种美丽的新疆风景……,其实,大盘鸡的来源早已无法考究,只知道它大约起源于80年代后期,主要用料为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

菜品色彩鲜艳,有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还有就是量大,经济实惠(这里说的是传统)。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记得第一次吃大盘鸡,确实是惊到了我,饭桌上摆了一个大大的盘子,那叫一个大呀!简直占了半个桌面。往盘子里看,只见堆得满满的,都是鸡肉、土豆、青椒以及其他的配菜,青的青,红的红,黄的黄,看得令人垂涎欲滴。不仅色彩丰富,好看,而且还那么大的量,吃起来,更不得了,鸡肉劲道,土豆粉面,青椒爽脆……根本停不下来!

商水大盘鸡,不仅承袭了20世纪80年代,新疆沙湾县 “满朋阁”饭店的做法,还根据当地人们口味的需求,又衍生了多种其他风味,成为了小城人们非常青睐的西北美食。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周口,平川千里,一望无垠,这片肥沃的土壤,不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还养育了爱喝酒会喝酒的周口人。在市区,宋河、洋河、泸州老窖、郎酒,是人们消费的主力酒水,而在乡镇地区,鹿邑大曲、牛二、四五特曲占据主流地位。

周口人喝酒习惯“留福”。酒桌上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敬酒,敬酒一般不能逆时针,因为推磨是逆时针,不吉利,除非长辈命令或敬酒者自嘲,大家也同意;左右开弓也叫左右逢源,出现在主位左右的人,级别或辈分都一样,出于礼节,不能走圈,只能左一个右一个敬。

周家口:一碗胡辣汤 一杯留福酒

到邻桌敬酒,一定得拎自己桌上的酒,不能借人家的酒。拎酒前要看看酒瓶还剩多少,不能没敬完酒,瓶就见底了,敬不完酒也不能拎回来,得留在对方桌上,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敬完留个底,这就是“留福”!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