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對於周口,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胡辣湯”,這雖然也沒錯,但卻顯得有些淺薄了。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周口擁有悠久的歷史,它的文明史距今已經有6000年之久,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伏羲氏和神農氏都與這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周口,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兩漢時期,曾繁榮一時,富甲一方。周口還是老子故里,被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這反映了周口文化內涵的厚重。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周口,又名周家口。在明朝初年,這裡還只是附近農民交換農副產品的集鎮;而到了明永樂年間,由於淮河、沙河和潁河漕運的開通,集鎮由明初的沙河北岸擴展到沙河南岸,為了方便物資交流,在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開闢了一個渡口,有一週姓人家在此往返擺渡,因而稱之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僅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蹟,伏羲氏的陵寢太昊陵、宛丘故城遺址平糧臺、老子故里太清宮、西華女媧城、關帝廟等,還有著獨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胡辣湯

現在雖然很多地方都有胡辣湯,但卻以周口西華縣逍遙鎮的胡辣湯為最。它的傳統制作是由多種天然中草藥、胡椒、辣椒,再配以骨頭湯做底料而成。其特點是湯味濃郁、湯色靚麗、湯汁粘稠,香辣可口,十分適於配合多種麵點(特別是油餅)進餐。

關於胡辣湯的歷史,民間說法較多,其中,胡辣湯創於周代和曹魏的傳說,是不太可信的,因為胡椒是唐代才傳入中國,所以胡辣湯的產生應不早於唐代。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而宋代的說法就較為可信了,糊辣湯作為民間小食,按照在宋代流傳甚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來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的食材,應該是當時的社會潮流。再加上北宋定都開封,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民間小吃隨之興盛,也就不足為奇了。

河南的胡辣湯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品嚐的方式講究“聞、看、吃、品”。另外,關於胡辣湯的民間傳說也有很多,比如:傳說糊辣湯曾治好了一代名臣于謙的傷風,就是那位"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這裡請勿混淆德雲社著名相聲演員于謙)。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胡辣湯發展至今,不再只有“周口胡辣湯”,還有了許多其他的流派,比如:“北舞渡胡辣湯”、“開封素胡辣湯”、“陝西胡辣湯”、“南陽胡辣湯”、“淮陽胡辣湯”、“菏澤胡辣湯”等。

在商業化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部分胡辣湯開始走"高端路線",說實話,對於真正瞭解和品嚐過傳統胡辣湯的人而言,大多還是不太能接受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事物只要推陳出新就是好,就一定能超越過去的“味道”的。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商水大盤雞

說到大盤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新疆美食,然後,腦海裡浮現出各種美麗的新疆風景……,其實,大盤雞的來源早已無法考究,只知道它大約起源於80年代後期,主要用料為雞塊和土豆塊,配皮帶面烹飪而成。

菜品色彩鮮豔,有爽滑麻辣的雞肉和軟糯甜潤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帶細,還有就是量大,經濟實惠(這裡說的是傳統)。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記得第一次吃大盤雞,確實是驚到了我,飯桌上擺了一個大大的盤子,那叫一個大呀!簡直佔了半個桌面。往盤子裡看,只見堆得滿滿的,都是雞肉、土豆、青椒以及其他的配菜,青的青,紅的紅,黃的黃,看得令人垂涎欲滴。不僅色彩豐富,好看,而且還那麼大的量,吃起來,更不得了,雞肉勁道,土豆粉面,青椒爽脆……根本停不下來!

商水大盤雞,不僅承襲了20世紀80年代,新疆沙灣縣 “滿朋閣”飯店的做法,還根據當地人們口味的需求,又衍生了多種其他風味,成為了小城人們非常青睞的西北美食。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周口,平川千里,一望無垠,這片肥沃的土壤,不僅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還養育了愛喝酒會喝酒的周口人。在市區,宋河、洋河、瀘州老窖、郎酒,是人們消費的主力酒水,而在鄉鎮地區,鹿邑大麴、牛二、四五特曲佔據主流地位。

周口人喝酒習慣“留福”。酒桌上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敬酒,敬酒一般不能逆時針,因為推磨是逆時針,不吉利,除非長輩命令或敬酒者自嘲,大家也同意;左右開弓也叫左右逢源,出現在主位左右的人,級別或輩分都一樣,出於禮節,不能走圈,只能左一個右一個敬。

周家口:一碗胡辣湯 一杯留福酒

到鄰桌敬酒,一定得拎自己桌上的酒,不能借人家的酒。拎酒前要看看酒瓶還剩多少,不能沒敬完酒,瓶就見底了,敬不完酒也不能拎回來,得留在對方桌上,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敬完留個底,這就是“留福”!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