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丟失很久的“年味兒”原因總算找到了!

那個熟悉的味道真沒了嗎?從個人的感受理性分析為什麼‘’春節味沒了‘’,有人說過生活如同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待它,他就以怎麼樣的形式回饋給你!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追求短頻快能多省事就多省事,那你考慮過“春節”對你的態度嗎?就拿不起眼的傳統“春聯”來說,其實是最代表春節氛圍。還記得小時候每逢春節來臨之際、哥哥、姐姐都會拉著我去討手寫“春聯”有說有笑拿到家,第一時間用麵糊粘到大門上別提多喜氣多開心了,你是否還熟悉那段畫面。。。

找回丟失很久的“年味兒”原因總算找到了!

而現在春節期間,我們在走親訪友中發現,有不少人家的對聯都是印刷體,而且內容竟然一模一樣。面對此景我們只好一笑了之。然而,這苦澀的一笑hold不住的卻是傳統的對聯文化。當然各家各戶對春聯都有不同的解讀,單純從商店買上對聯回家貼一下,單調且不說,丟掉的卻是那種過年寫對聯、貼對聯、感悟對聯的年味。如果把貼對聯當做是一種形式,那麼我們失去的將會更多更多,一副春聯的用紙“瓦當紙”宣紙上印有瓦當圖案的宣紙,這些瓦當圖案豎著排列,以四尺整紙居多,有五個的,也有七個的, 分別用於書寫五言對聯和七言對聯。有了瓦當圖案書寫起來比較容易些,這些瓦當圖案就相當,於打好的格子,對於沒有瓦當圖案的宣紙,書法家們都是事先把紙摺疊,再打開後鋪平,依照 折印來佈局字體,這麼做很科學,因為這些摺痕在裝裱時便會消失。不用去打格子,因為打了格子一是費事,二是還要用橡皮擦掉鉛筆印,擦不好還會把紙擦破。

找回丟失很久的“年味兒”原因總算找到了!

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一,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對聯已經相當普遍。由於對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對聯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對聯。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所以小小的對聯能蘊含這麼多“春節味”也是我們傳統年味的體現之一

找回丟失很久的“年味兒”原因總算找到了!

說到這小編在豬年新春之際也祝福屏幕前的你,闔家幸福!豬年行大運!

喜歡請關注我!把我的祝福轉發給你的好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