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臨界點!6年前樓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價與收入背離

每每談起房地產,不少專業人士總是一股“迷之自信”,一會說城鎮化率至少還有20%的空間,一會又說接下來會有5億甚至6億的農民進城買房,更令人不解的理由是,買房是千百年來國人的傳統。

上世紀90年代房改之前咱們暫且不提,因為大部分都以福利分房和農民自建房為主,為什麼20多年以來,唯獨最近幾年買房突然成“傳統”了?為什麼過去這麼多年,購房者、房企、炒房客各類群體沒有對房子如此熱衷?

2019年是臨界點!6年前樓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價與收入背離

說白了,還是房產增值所帶來的“吸金”效應,使房產的投資乃至投機屬性大大提升,早已遠離自住的屬性,如果真的客觀看待目前的市場,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房地產早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近日,城市化學者任榮榮在第十六屆(2019)藍籌地產年會評審會上指出,房地產行業在2013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到頂了。

也就是說,6年前,樓市開始走“下坡路”。

這個觀點跟經濟學家姜超不謀而合,此前姜超指出,從城鎮每千人新開工套數這個指標來看,我們的房地產巔峰期早在2013年就已經過去。

2019年是臨界點!6年前樓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價與收入背離

換個角度來看,2013年,其實是人口的買房需求和樓市的供給出現了反轉,也是供過於求的分水嶺。

數據方面也能支撐這個論斷,從人口角度來說,統計顯示,2013年以後,15到60歲的勞動力人口增速開始轉負,城鎮化水平也已經逼近60%,按國際標準的70%來看,未來空間顯然很有限。

除此之外,任榮榮還有一個觀點:從2016年以後,房地產市場有一個很奇怪的事,房價與收入開始背離了。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以前房價漲的時候人均收入增速跟著漲,趨勢很合理,但3年前開始,房價上漲速度遠遠超過了收入回升的速度。

2019年是臨界點!6年前樓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價與收入背離

看看最直觀的房價收入比吧,最新統計顯示,一個家庭想要在深圳買一套標準大小的房子,需要34.2年;在三亞需要29.8年,在北京需要25.4年,在上海需要26.1年,在廈門需要22.5年。

當然,這些城市可能不具備普遍性,畢竟人口眾多,收入也是參差不齊,用人均經濟總量參考房價可能會失真,不過,我們再看看小城市的房價形勢如何。

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1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13382元每平,同比增長達8%,如果剔除一線、二線城市的數據,三線及以下城市均價高達10885元每平!

這個時候,難道我們還能肯定的說房價和收入沒有背離嗎?

事實上,無論是2013年還是2016年,只是大環境的變化,真正的臨界點是今年。

2019年是臨界點!6年前樓市走“下坡路”,3年前房價與收入背離

經濟學家林採宜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1季度居民槓桿率已經攀升到了53.4%,與此同時,30大中城市(樣本包括4個一線+19個二線+9個強三線,共32個)商品房成交面積增速快速反彈,1月僅為-11.2%,2月回升至8.3%,3月進一步上升到21.9%,是2016年9月以來的最高單月增速。

這說明什麼呢?在今年,購房者的潛力(槓桿)進一步被挖掘的情況下,實現了難得的商品房成交高增速,這就是樓市回暖的真相。

換句話說,這種靠加槓桿的方式,催動樓市前進的手段,已經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2019年,就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