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開竅早,知道好好學,有的孩子都上了初中和高中了還不開竅,還不好好學?

7798888777


開竅也就是我們說的懂事早,為什麼有的孩子開竅早懂得好好學習,學習成績優秀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霸到底學業有成,而有的孩子都上了初中和高中了還是不開竅不懂事,玩遊戲不肯下手好好學習呢?又應該怎樣來解決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呢?

第一點:不開竅不懂得趕緊學習,在學習和玩耍的面前分不清主次,說明是這些孩子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

我們經常說思維決定行為,開竅早懂事早的孩子做事情能夠分清主次,知道學習是主要的,玩是次要的,而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則恰恰相反,他們分不清主次,錯誤的認為玩是主要的,學習是次要的,總覺得自己還小,做事情任性,不考慮方式方法,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計後果,不顧及他人感受我行我素,被批評以後,或者受委屈以後,愛發脾氣,不聽勸阻,經常說一些與自己年齡不相符合的話,做一些與自己年齡不相符合的舉動,正是在這種錯誤的思維指導下讓很多初高中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沉迷於遊戲,脫離了學習的軌道,比如下圖所示中的這兩位天天都要玩遊戲,多門功課不及格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因此家長要用《心智成熟教育法》來修正孩子腦子裡這些錯誤的思維,讓孩子像成績優秀的同齡人一樣開始懂事,迴歸學習

第二點:不開竅的初高中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階段,家長不要採取強硬措施來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

前文講了處在這個年齡的初高中生,這處於做事情不計後果我行我素的年齡段,思想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家長不要動不動就用打罵,諷刺挖苦的方法來教育青春叛逆期的初高中生,換位思考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交流,進一步僵化親子關係
由上圖可知如果家長一時衝動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叛逆期的初高中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傷害


第三點:合理的管控規劃孩子的玩遊戲的時間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但不好好學習,而且脾氣暴躁不接受父母的教育管理呢?期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遊戲中打打殺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失去了理智,導致孩子脾氣暴躁,因此家長要合理的規劃一下孩子玩手機遊戲的時間,甄別孩子所玩的遊戲,儘量不要讓孩子在週一到週五玩手機,規劃方案如下
孩子是家庭和國家的希望,是家庭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根源,所以家長要把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盡職盡責的把孩子教育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當孩子犯了錯誤迷失方向不好好學習的時候,家長要趕緊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才能讓孩子把握青春學業有成!

以上內容和圖片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家長教育孩子,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閱讀更多家庭教育內容!


家庭教育感悟


你努力,你必有所取,孩子也是一樣。


人都是懶惰的,就像我一樣,休息日的早晨,總是睡個懶覺,即便我很想早起……

但同為休息日,如果中午要參加朋友的婚禮或者聚個會什麼的,睡個懶覺?那絕對不可能。

小時候讀書,聽爸媽和老師說,好好讀書,將來就有出息,就能出人頭地,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不是這樣的,就當時的年紀,根本達不到這個高度,只知道考試考好了,爸媽高興,鄰居羨慕,自己也有面子,所以就把好好讀書這件事,堅持了好些年。

現在不一樣了,城市裡的娃娃們思想更加獨立,眼界已不可同日而語,些許的“面子”,可能根本不容易看在眼裡。面對爸媽有“高度”的嘮叨,犟嘴抬槓,是時常的事,還不如允許他玩半天手機來得實在。

“爸媽老師天天追著讀書讀書,算題算題,我就沒搞懂這阿基米德,牛頓弄這些東西,就現在這科技時代,學這些還用得著嗎?學不好就沒有出路了?”這可能是部分同學心裡的真實想法。

很多同學對我說,老師,我現在就想學編程,我就想學橋樑設計,我就想學醫學,我就想學生物製藥,我就想學經濟學,我就想學集成電路設計…… 現在我每天看到這方程,函數,公式,單詞,受力分析,作文,沒完沒了的作業我就頭大。

我想告訴大家,沒有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是天生充滿興趣的,不信現在就在淘寶上買上一套孩子理想中要學習的東西,幾十塊錢就搞定的事情。

打開書本一看,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裡面依舊是那些公式、函數、方程,陌生的是一個也看不明白…… 不明覺厲,但看這氣勢,應該遠比現在學的還要無聊!

說也奇怪,為什麼有的同學一拿到難題就不解不罷休,熬個週末也想把它解決,但有的同學一拿到難題就敬而遠之呢?知識還是“無聊”的知識,同學還是那幫天天見的同學。

流水線上的操作員,建築工地的農民,礦井裡的挖煤工人,面對的是及其無聊,及其繁重,及其危險的工作,但為什麼大多數人卻樂此不疲,爭著搶著也要上呢?

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有句話說的很好:勞動,能讓人活得更有尊嚴。尊嚴,撫慰了疲勞的身體,是實實在在獲得的快樂,只有自己能夠享受,而且不可多得。

想想遠在故鄉親人,能夠用自己的努力,給父親多寄一張蓋房的鈔票,給孩子多買一件衣裳,什麼都值了。這是樂趣,是收穫…… 所以,他們加倍努力!

我觀察了很多學習積極性強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學習不辛苦,而是他們時常,或沉浸於解完難題的豁然開朗,或陶醉於和老師同學激情討論的自豪,或享受於父母老師的鼓勵認可,或遐想於對現實困難的激切改變…… 所以,他們加倍努力。

我是周庭,物理老師一枚,我把我的初高中原創講義公開出來,希望能夠更多孩子更高效的幫助。覺得文章有用,記得分享給大家


桔子物理周庭


就我的兩個孩子觀察的結果是:還是家庭的問題,當時兒子小時候我們家條件差,我和老公做生意,就沒時間管孩子,只要他能吃飽就好,學習的事只知道不好就會打他,只上個專科。後來有了女兒我們的生活好很多,有時間陪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她成績很好,我們經常陪她一起玩、一起看課外書。現在女兒上初二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我問她是什麼時間開竅的她說在上小學一年級第一次月考的時候她的拼音字母才考90分的時候,她就想著下次一定考第一。她說她那時候開的竅。呵呵


疏影寒梅暗香


這個問題出現的例子很多,但原因很難尋覓,需要身邊的人敏感懂教育可能才會發現其中的訣竅。我想先研究一下我身邊的人∶

我自己∶小學三年級之前曾經被老師攆回家,不寫作業,老師問為什麼沒有寫,就說媽媽讓看管弟弟、讓幫忙燒火做飯、不給買本子種種理由,好像我媽當時只感覺好笑,那時候對孩子學習沒有任何要求。記得媽媽買了很厚一沓本子,我當時什麼心情不記得了。再有深刻記憶的時候已經是五年級了,把我們班一二年級學習好的那個女生遠遠超過了,因為她退步了。從此學習一直可以,也不是死學型的。。

想想原因∶一、我當時上學是班級最小的,開始因為年齡差近半年不讓上,後來找熟人上的,連書都沒有。二、母親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只有小學水平,可出生於大家族,見多識廣,嫁給貧窮家庭的父親,是當時相中了他學問高(高中,50年代農村),還教書(我都不記得他教書)。從小我就是在父親的晚間讀書和母親的神話傳說中長大的。以旁觀者來看,這種孩子純粹屬於上學太早貪玩,不願意專注學習,稍微指導一下就能開竅。

我的老公∶他小學的經歷會讓很多家長頭疼,三四年級之前都座不到教室,家長送過去剛一走他就跑了,後來誇張的是要把他們班的前後門鎖上,不幸的是年幼的他這時候失去了父親,但這並沒有改變他多少,後來他的一個老師給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幫助,找他談心,輔導他學習,就這樣慢慢地他成為大家眼中的學霸,苦學死學,初中畢業就考入了一個很好的師範學校。(那時候上師範類比省高中分數高,鐵飯碗麼)。

以旁觀者來看這種孩子屬於中等,又有些難管教,家庭變故沒有打倒他,在老師的引導下反而突然成長成熟了。優秀有責任心的老師永遠是我們人生的指明燈。

我的大女兒∶小時候除了說話晚,其它都可以,10月份出生的,在班級屬於大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是老師的小助手,上小學作業什麼的都是獨立完成,我們從不陪寫 ,考試成績一直不錯。有時候我都覺得她是那個"別人家的小孩"。

分析原因∶一、我們帶孩子屬於完全放養型,並且自己帶。一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她爸爸很驚奇的說這孩子什麼時候會走了。學爬學走都是自己隨便,我們不經常抱,也不牽著走,從爬到走都是自己扶牆扶床。女漢子就是這樣被培養出來的。所以在幼兒園疊被子、打掃衛生、管理小朋友等等都不在話下。

二、上學時她的年齡在班級一直屬於大些的孩子。

三、行為的放養不代表無規則,我和她爸爸都是做教育的,屬於嚴厲型父母,規則性比較強。

我覺得開竅早晚和智商沒有關係,但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都會影響孩子。


漫優優媽媽


我小時候爸媽都要做生意,沒人管我。有時候也去媽媽店裡做服務員,那時候我才三歲,我已經會照顧客人,拿出椅子請人坐了,並且會轉達媽媽不在讓客戶稍微等一會兒。在幼兒園我經常喜歡做小幹部自發的想做。搶著發小紅花,搶著發餅乾,搶著給同學講故事。因為我的個子比較高,在一次排舞過程中我只能做小草,不能做蝴蝶,那是我最難過的一次,回家後讓爸媽做小草,自己偷偷用圍巾披上做了翅膀飛了幾圈。可是依然很不開心。在小學一年級自己去報道帶上51元錢學費。小學一年級沒有被選入做班幹部,但是自己拉了一個四人幫成為小領導,經常輔導其他成績差的孩子。三年級我成績優異競爭成為宣傳委員負責出黑板報,我特別高興成為班幹部。然後到了初中也一直對學習總是很想要,必須要考好。直到現在有了孩子,孩子成績問題我都自己分析問題。

可是看我孩子那個開竅,還是沒有我小時候這樣,他對一切都非常安全感,儘管記憶力,理解力比我們那時候強,可是對待那種比拼爭取,還是沒有我小時候濃烈。有次我們班級有個媽媽打電話和我說我兒子碰到了對方的孩子,語氣裡面有一些藐視和看不起,因為在語言裡面我聽到的意思不用一起玩,我們成績不好。我兒子那次聽了以後知道我很傷心也很難過,同時被班主任叫去罵了一頓當著孩子的面,我自小沒有受過這樣的委屈,突然間從那天起他讀書的態度變得認真了,變得更加別人對待我的態度了。最近成績也一步步上升,才小學二年級。

所以我想人要吃一點苦,被人要嘲笑一翻,被人貶低一番,真的是好事。我們自己也是因為不夠優秀才努力積極勇敢前進,生活好了,可是精神上的不放棄不拋棄永遠可以延續。也可以永遠影響。

所以在我看來,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他的道理,接受所有的不公平,或者任何困難。當我們經得起這個考驗的時候,我們就是成功的。


AnnaF156126605


這個問題起初不覺得啥,就是好好學和不好好學的表現嘛。可是細細琢磨,您這個問題非常的不簡單啊,涉及到人生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內涵了。所以我越分析,越是欣喜,希望能借此讓更多的人瞭解到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開竅”的秘密

我們耳熟能詳的“開竅”,簡單理解就是打開一個縫隙,但要在人身上開竅,那得怎麼開啊?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再仔細看這個竅字,上穴下巧,穴就是穴位、空間,巧就是靈巧、巧妙。看到這兩個字,我就在想人體中有哪個穴位是最靈巧、靈活的呢?

因為我個人一直在對自己的心性進行覺察和鍛鍊,有什麼念頭來了,嘗試著體會我心頭的感覺。發現這個心頭就是我們人體當中反應最快捷、最清晰的一個地方。

當我們聽到一聲巨響,心頭一驚,是不是有危險,身體不由自主的做出了逃跑和躲避的動作;當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物品時,想要吃,最先產生感覺的居然還是這個心頭,在心中居然有一種感覺在起伏變化……

從這樣的描述中,您或許已經體會到這個竅與心頭是有聯繫的。但如何聯繫,可能還是不明朗,為什麼竅與心頭會有關聯呢?

心頭這個地方,我們老百姓稱呼心窩、心口,古老的祖先稱呼黃庭,中醫叫膻中穴,這些稱呼其實都指的是一個地方。窩就是居住的地方,狗窩是狗住的地方,雞窩是雞住的地方,那心窩就是心住的地方。心口、心頭都是指的這個地方,黃庭也是一個黃的空間,黃屬土,土在河圖洛書中居中央,中間的一個空間。這些都是指我們軀幹的中心位置,中央的位置才能用心來表達。膻中穴,在中醫的示意圖裡也是這個位置。而竅本身也就是一個空間,所以這個竅指的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地方。

我們明白心的位置,就是一個穴位、就是這個關鍵的竅的時候,理解“開竅”就非常簡單。開竅就是打開我們人體中的一個最靈巧、最靈動的穴位,把心聯繫起來,就是開心,就是打開心胸、打開胸懷啊。

一個人打開心胸就會對自己的心產生直接的認識,可以體會到心頭產生的喜怒哀樂,可以看到心頭慾望的起伏變化,那這個人已經具備了穩定的心性,能夠定下心來了。

因為在所有的古聖先賢中教的都是觀心的方法,只要看到內心的起伏感受,不去阻礙,不去助長,就能做到內心大定。《道德經》:“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兩個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妙就是中,就是情緒沒有發生心頭上的平靜感覺,徼就是看到心頭情緒的真實樣貌,就是發而皆中節,就是和的感覺。和而不同,就是和當中有不同的、不一樣的變化起伏。

這些東西流傳幾千年,無一不是在教導我們調整內心,讓我們開竅、開心啊,就是要讓我們能定下來。

為什麼有的孩子開竅早,知道好好學,有的孩子都上了初中和高中了還不開竅,還不好好學?

明白開竅的真相,再來判斷孩子開竅早知道好好學,實際就是這個孩子的心性定下來了,能察覺到自己的內心變化,不隨便跟隨外界的干擾、誘惑而跑偏方向。這類孩子他心性大定,想學什麼就能一心一意地去學習,自然學習上就能好好學,也能取得學習上的成績。

而那些到了初中、高中還不開竅的孩子,實際就是心竅被各種遊戲、娛樂所謎,不知道自己的內心起伏,只知道心中想要就一定要,想玩就想辦法玩,這一切的根本都是心竅被謎的狀態。

教育是立德樹人,要抓好德育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定心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核心是立德樹人,這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所以國家才一直提倡要做好德育工作,但是因為大家都不明白德育工作的真正出發點,或者說沒有真正悟透這個的具體做法,才導致了現在德育有假、大、空之嫌。

要做好德育一定要從定心的教育開始,也就是要引導孩子們去感覺、感受自己的內心位置的真相。去體會在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的感覺,常無慾的妙的感覺;去體會吉怒哀樂已發時的中節的感覺,常有欲觀其徼的感覺。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給孩子融入這個定心的練習,那孩子們就能更好的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從而達到開竅的效果,從而就做好了德育這個基本的教育工作。

結束語

確實非常感謝題主的問題,是您的問題啟發了我,把這些基本核心的東西又一次刷新認識,讓我對自己的覺察也更深一步。希望您也能開啟自己的“開竅”之旅,謝謝!

【我是童教雷老師,為大家分享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果覺得不錯,請關注點贊哦,謝謝!】


童教雷鳴


一般家長很習慣用“開竅”一次來評一個孩子的學習主動性。竅,解釋為窟窿、洞,開竅,就是開個洞,通個窟窿,也就通了,學習上開竅,就是知道學習了,是一個學生在心理上學習的心智上通了。

一個孩子學習的心智是如何通的呢?真的只是自己的事情嗎?

當然不是。孩子自然有先天性格的不同,所關注的內容也許因為有個性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但是就學習的能力和主動性來說不是先天的,而大多是後天習得的,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結合了他個性的不同而形成的。

歷史上的年羹堯自小頑劣異常,打跑了多位老師,其父出多少銀子都一時給他請不到敢教他的先生。這是否能說是開竅早晚呢?後來有一位先生主動來教他,其父告訴先生兒子有多頑劣,先生說不怕,但是提出一個條件,建一個四面高牆沒有門的大院子,就只有他和年羹堯在裡面待著,想辦法從外面送飯就行。年羹堯和先生單獨相處,依然想辦法在捉弄先生,但是先生文武雙全,他打不到先生,每天晚上先生想出去,一躍就從圍牆出去了,而年羹堯做不到,年幼的年羹堯自己漸漸地磨平了不少的頑劣性情,有一個晚上先生吹笛,笛聲悠揚,觸到了年羹堯的心裡,主動地去找先生,先生自此一點點引導,終成了有清一代名臣功臣,成就了一番事業。

這是書上讀到的歷史上的故事,教育得法成就人才。

方仲永的例子在現實中也很多見。反之案例也很不少。

很多家長就想著孩子用手機就是沉迷手機、迷戀遊戲,其實完全忽視了幾點:

1,這樣的抱怨沒有任何意義,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反面作用:

強化了孩子對功課學習的牴觸和反感;強化了他對手機的依賴,尤其是初高中的年齡,正是“兜裡揣副牌,見誰給誰來”,你越反感我越做的逆反時期。

2,要想讓孩子減掉一個壞的習慣,就要幫助他建立一個好習慣來代替,邊破邊立,破中立才能徹底修正。

這就如一個人只有一身衣服,如果嫌棄這身衣服不好,那麼就需要再找一身好些的衣服來才能脫下身上不好的衣服。

3,家長自己要求孩子的時候,自己做到了沒有?自己看清了沒有?

王陽明傳中說到王陽明小時候,有一陣子沉迷象棋,還帶領一幫小孩子一起玩帶兵打仗的遊戲,鬧得京城皆知,有一次其父王華下朝回來,一氣之下,把他的象棋連帶棋盤一起扔進了河水。王陽明當時不是沒有志向,他自小就有“讀書當聖人”之志,也不是不學習,他自小也讀了不少書,只不過那個時候他感覺到象棋中的棋局真的如排兵佈陣。就連他後來的格竹也是因為他對自己志向的執著追求所致。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用手機,卻不知道他用手機幹什麼?他從手機中所看的內容所玩的遊戲中理解了什麼?感知了什麼一樣?更缺少對他使用手機的規律做觀察和進一步的瞭解。同時忽視了對於手機只是人使用的一個工具的強調。

當然對於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受手機之害,也還有一定的社會和現實的影響。但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一個時代的影響,這是個人左右不了的。

據我的觀察和理解,很多孩子之所以被手機控制,是因為自小他們沒有在心中樹立明確的目標,沒有什麼事情讓他們覺得自己必須要付出努力去做,家長也沒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必須去為一些人或者事情負責。這就是一個價值觀和責任的問題,說穿了多是自小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出了問題。現在用“開竅”一詞做為家長推責的一種理由而已。


快樂庭院


就我個人感覺,決定一個孩子開竅早晚的原因無非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家庭的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否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讓他快樂健康地成長,以及能否在學習上與孩子多交流,讓他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其二是學校方面能否提供一個安靜好學的環境,包括良好的同學關係,優秀的啟蒙老師等等。當然,有了這些外部條件孩子就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嗎?並不是,只能說在這樣環境裡的孩子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有可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促進他更積極的獲取知識,獲得成就感和滿足小小的虛榮心,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那些無所事事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沉迷於網絡遊戲無法自拔,可能並不是他們所願,只是在學習上體會不到樂趣,得不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無法獲得成就感,所以轉而投向虛擬的網絡世界以獲得自我的安慰。在最初的時候,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安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能決定一個孩子的一生。


愛生活的胖幾


跟孩子從小養成的學習習慣有關,有的孩子從小學起就知道上課注意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爭做第一名,生怕落後於別人,好勝心極強。可大部分孩子都是貪玩,眼下手機、網絡肆行孩子很難抵抗誘惑。在加上父母疏於教導,玩過小學,初中直至上了高中還未覺醒。

老家講“三歲看大”意思是通過其小時候的性格,態度、行為等可以預知未來的發展。

所以孩子開竅的早晚取決於兒時養成的學習習慣,跟家長的適時引導密切相關。


蒼天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個很正常,別說有的孩子上了初高中還不開竅,很多讀大學的一樣不好好學習的多了去了。有的人喜歡學習,享受學習,而有的人對學習毫無興趣,看到書本就想逃,就想睡覺,也正因為如此會有優生跟差生之分。

鑽研源於興趣。有的孩子對學習有悟性,有興趣,所以他們願意好好學,他們甚至已經明白了學習跟他的未來密切相關,他們已經懂得把握住這種機會;而有些孩子可能真的比較晚熟,或者大而化之,他們沒將學習與自己的未來聯繫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愛學習,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相信大部分經歷過學習時代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記得我小時候,我就羨慕大人晚上可以嗑瓜子看電視,我那時甚至覺得人最快樂的事就是能不做作業,嗑著瓜子看電視。而且,似乎任何事情都比看教科書,做習題有意思,打遊戲,看小說,出去和小夥伴們玩耍,每一樣都能偷走我的心。後來,我媽跟我說了一句話,我才開始真的慢慢收了心,把心思放在了學習上。她說,如果你熬過了這幾年,你以後想怎麼玩就能怎麼玩,但如果你玩了這幾年,那你以後一輩子都是過這樣的日子。小孩最好騙了,我被我媽震懾住了,我害怕以後我的人生就是一直要看書做習題,所以我就開始定下心好好學習了。

所以,孩子要不要學習,光靠外力強逼用處不大,因為他的心思你控制不了,他可能對著書本作業,心裡想著別的事,看著刻苦認真,實則沒學進去多少。所以我們有時得給孩子洗腦,而且要洗對路,讓他能夠從心底接受學習這件事,雖然學習有時真的很枯燥,但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咬咬牙就過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