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锅边糊,二十年,老福州早餐的记忆

锅边糊又称鼎边糊,鼎边垂,福建特色著名佳点,风味小吃,分为福州锅边糊和漳州锅边糊,一般与海蛎饼、芋粿、油条、生煎包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海南、台湾等地,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福州锅边。

一碗锅边糊,二十年,老福州早餐的记忆

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由来,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寇,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下八仙桌,主动送来大米、鱼肉、香菇、虾皮等,准备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的战士们。就在此时,又有一股倭寇袭击,戚继光问清情况,马上集合队伍准备歼灭敌寇。老百姓一听着急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战士们吃了饭再去打仗。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一股脑混煮成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就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把倭寇全部消灭。“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1961年,朱德元帅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难以忘怀。就是这么一份简单的锅边,让战士打了胜仗,收割了元帅的味蕾。

一碗锅边糊,二十年,老福州早餐的记忆

锅边是每一个老福州人一天的开始。福州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一个早点的摊位都有锅边,还没到六点,摊位老板已经开始准备做锅边的材料,燃烧的煤炉,沸腾的汤底,上升的蒸汽,形成了一幅老福州清晨的风景画。早上来一碗锅边,锅边里面加入虾米,香菇,鱿鱼,花蛤,青菜,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搭配油饼、芋粿,成就了一份福州风味的早点套餐。不管是老人孩子,上班族还是学生,生在福州,就好这一口,老福州人的早餐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别具一格。

一碗锅边糊,二十年,老福州早餐的记忆

说了这么多,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做美味的锅边。现在小编告诉你如何制作老福州的美味:

原料:上好大米1000克。配料:猪骨头1500克、紫菜25克、虾干25克、蛏干50克、瘦肉250克。韭菜150克。调料:酱油50克、精盐15克、老酒100克、胡椒粉5克、硼砂2克、葱头油100克(猪油加葱白炸香去渣)、熟花生油50克。

制作:

1、将大米洗净用清水浸泡一夜(大米浸泡时间足够,米浆才能磨的细腻)后捞出沥干,掺水约1500克磨成浆,再加入硼沙2克(先用水溶解)搅拌均匀。

2、把猪骨头放进清水锅里熬煮成骨头汤约3000克。

3、将虾干、蛏干放进骨汤里用中小火煮一小时,让其出味后盛起

4、紫菜洗净撕碎,韭菜切末。瘦肉切丁待用。

5、大锅(口径60厘米左右)烧热,将备好的汤加一倍清水,盖上锅盖,烧沸后揭去锅盖,往锅边抹一层花生油,用碗舀米浆往锅边浇一圈,盖上锅盖约半分钟,揭盖把锅边的熟米浆片铲到汤里,再添一些汤和清水加盖烧开,按上法将米浆做完为止。当最后一次浆成熟铲入后,加入虾干、蛏干(原先煮过捞起的)、紫菜、瘦肉、韭菜煮开出锅装盆里,再调入酱油、精盐、味精、老酒、胡椒粉、葱头油即可。

一碗锅边糊,二十年,老福州早餐的记忆

如果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想吃到原滋原味的老福州锅边,欢迎来福州游玩,福州不仅有锅边,还有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只要你来,你绝不会失望。

一碗锅边糊,二十年,老福州早餐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