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当初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怣手边嘚螡秺


我肯定是不赞成“逼”的,但我觉得“逼”有一个程度的问题,适当的“逼”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某个阶段。

我有一个师妹,在中学的时候拿到了田径的国家二级运动员,后来上了北师大读心理学,然后又去了俄勒冈州立读运动心理学博士,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她对于让孩子参加运动兴趣班的观点,我觉得还是很有价值的,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下。


运动兴趣班(其实也包括其他兴趣班)有这几方面的好处:

1、第一个好处:规则下面的乐趣最大化

小朋友自己拍拍球投投篮可能有意思,但和一群小朋友一起,更有意思。尤其在比赛当中进球了,那天下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事情了。这也是选择兴趣班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孩子在这里面,在这种训练、比赛的规则下,是不是有乐趣,是不是乐趣最大化了。

2、第二个好处:系统化的技术培养

没有技术,就不会喜欢,技术是喜欢、enjoy的前提,技术越出众,喜欢的程度就越大。技术重不重要?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练了很长时间,技术都没有进步,那么很有可能,他会丧失乐趣和动力。


3、第三个好处:品格和性格的培养

参加兴趣班,因为涉及到了竞技和比赛,对品格和性格培养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体育运动兴趣班,和其他兴趣班相比,除了有“术”的东西,还有“道”的东西在里面。什么是道?就是性格、品格。

比如,出去比赛、平时训练,落后的时候怎么办?输了怎么办?小朋友的心里是一定会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也许这有一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解决的是一个面对挫折的能力。所以你看很多喜欢运动的人,抗挫折能力比较强,比较乐观、比较开朗。

除此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品行的培养,就是坚持。任何一种运动发展到后面,可能刚开始有乐趣,后面都有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怎么样在暂时没有乐趣的时候还能够坚持下去,能够看到以后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那一刻。这很重要,他可以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学习枯燥的时候,我怎么坚持下去;长大成家,面对漫长的人生、某个阶段的枯燥的生活,怎么坚持下去。


4、其他好处

参加训练班,还有其他一些好处。比如,沟通能力,怎么样和队友交流、怎么样和教练沟通、怎么样取得别人的信任、怎么样展现自己的领导能力争取争取能当队长啊,这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培养的能力。


再比如,生活能力,小到我需要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训练物品,大到跟教练出去比赛,照顾好自己。这不都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掌握到的技能吗?这些技能太重要了,但它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没有一个课,直接就可以教会你怎么应对挫折、怎么管理压力、怎么进行自我管理,它必须通过一个渠道,通过长期的练习和适应来实现。而运动,就是最好的载体。

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你只有回头再来看,才发现,过去这么多年的练习,塑造了今天的我。这也是我练习田径十几年来最大的一个感触。

所以对于参加兴趣班这件事,对于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什么样的期望,我的排序是:性格、乐趣、习惯、技术。


家长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就不会给孩子造成特别大的焦虑和压力。


小熊来玩


暑假又到了,虽然不用上课,但是现如今的小朋友们可没办法闲下来。

跆拳道、钢琴、美术、英语,一大堆兴趣班还等着他们去上,看完心疼一秒钟。

那些当初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小伙伴们,现在怎么样了呢?

小编有位朋友,六岁半的时候就被爸爸逼着学钢琴,接受声乐教育,不想练琴就要罚站,弹错就用竹条打手心,他的整个童年都在钢琴房度过的。

一开始他对钢琴非常反感,但后来到初中的时候,相貌平平的他发现弹钢琴可以引起班花的注意。

于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绝对不是因为泡妞,他重新燃起了学习钢琴的热情 并且在高中就通过了十级,钢琴就像朋友一样,给他鼓励和自信,让他勇敢地面对生活。

还有人自小体弱 ,经常被班里的人欺负,后来被爸妈送到拳馆学习散打,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再也没有人找他麻烦,既不会任人宰割,必要的时候还能伸张正义,整个人都变得自信了许多。

当然,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人,可能会失去快乐的童年,但长大后 也收获了一门特长,总的来说,有失也有得,主要看个人是怎么权衡的,父母的出发点毕竟还是为了我们好。

其实还是很羡慕有一门特长的小伙伴,不像小编小时候家里穷,没钱报兴趣班,现在全身上下没有任何的艺术细菌,唯一会的一门乐器就是吹口哨了。


爱问爱答


最近开封爆出一个新闻,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每个周末都需要上4个兴趣班,几乎没有自己休息的时间,导致换上抑郁症性情大变,这样的兴趣班哪里还有“兴趣”可言?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上过不少兴趣班,有的的确是孩子兴趣使然,有的是因为曾经“学了可以考试加分”,还有一种兴趣班是,“你看隔壁家二妞都上了你也得上”。

很多家长会说: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啊!

但孩子是否能成长出健全的人格,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功和社会价值,不完全靠“多上兴趣班”而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应该从下面3个角度考虑:

1、是否真的顺应了孩子的天赋与特长

建议家长在为孩子选兴趣班时应该遵从孩子的天性,而不完全以家长的喜好为标准。有的小孩可能更喜欢武术或拳击,但父母偏偏觉得应该去学习芭蕾,结果孩子学得不开心,家长也白花了钱。每个孩子都生来独特,有的孩子虽然内向话少,但可能有着强大的艺术天赋或音乐细胞;有的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可能未来很适合从事演艺方面的工作。悉心呵护孩子的兴趣萌芽,帮助他通往更美好的未来。

2、别让过多的兴趣班成为孩子痛苦的负担。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充满了焦虑,恨不得孩子放学后和周末所有时间都安排上不同的兴趣班,据说北京家长在孩子的兴趣班上一年平均要花费13.6万之多,家长咬着牙也要上,孩子也被埋没在各式各样的培训之中。兴趣班应该以孩子“兴趣”为主,这种焦虑与攀比的心理容易带来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反而孩子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是背负了沉重的压力。

3、是否在某个兴趣的“甜蜜区”有持续投入

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似乎这样做了才能“尽到了家长的责任”,然而这似乎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当今社会更强调长板理论,如果每一项兴趣都只是浅尝辄止泛泛而学,不足以构成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如同商业中战略选择一样,兴趣班的选择也需要有“舍”有“得”,在孩子的天赋与社会红利趋势交集处找到某个兴趣的“甜蜜区”,持续培养。台球王子丁俊晖的成功离不开其父亲十几年如一日对他的台球技能培养,王献之能成为书法大家离不开其父亲王羲之言传身教的书法培养,只有“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真正把某项兴趣转为能独树一帜的技能。


冯尘


提到孩子上兴趣班这一话题,网上到处都是争议,有孩子因为当初父母逼着上兴趣班,带来后来工作,家庭,生活的改变,如今的他感谢父母为他当初做的一切。然而,有的则恰恰相反,他们埋怨父母当初逼着上各种兴趣班,剥夺他们享受童年的乐趣。

不过,我还是认为还孩子快乐童年比各种兴趣班重要。想让孩子上兴趣班,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适合孩子的,让孩子带着快乐去上,从中找到乐趣,成为孩子的动力而不是负担。

比如,有的孩子可以同时上好多个兴趣班,有的一个兴趣班都不想去上,有的刚开始兴致满满的,到最后又排斥,有的则是看朋友或同学,自己也跟着去上,其实这些表现都很正常,无需逼着孩子上他做自己的不喜欢的事。

为什么觉得给孩子快乐童年比兴趣班重要?

父母所谓“一切为你好”的兴趣班,在让孩子眼中就成你剥夺我的快乐童年。父母首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而不是自己觉得怎么样的兴趣班适合孩子,强加给孩子。只有让孩子从兴趣班中得到乐趣,孩子才会把兴趣变成爱好,一直坚持下去。



遵从孩子的生长规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不喜欢上兴趣班,那兴趣班对有他还有什么用处?不能让还不喜欢上兴趣班的孩子对上兴趣班产生厌恶心情。以至于让孩子长大后觉得上兴趣班是件可怕的事,是自己童年的噩梦。宁可让孩子不上,也不要孩子因此而牺牲其他的东西。

只有孩子产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有动力,他才会自己努力。这样潜移默化,孩子才会觉得上兴趣班不再可怕,又有快乐童年,何乐而不为呢!


ice0503


挺好的啊。

我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学钢琴,虽然也经常耍赖不想学,不过多逼逼也就练下去了。现在六年级了,学得不算太好,不过英皇的乐理也过了5级,国内的考级也过了8级。现在争取初中阶段能搞定英皇8级。就算未来自招派不上用场,但是要出国的话,这个成绩在英国也能抵一门A-LEVEL。

而且虽然她平常不喜欢 练,但是考试和考级考过后还是很开心的。此外,本来我女儿乐感 是相当一般的,唱歌跑调是常事,现在就已经好了很多,学校有音乐类活动也都能参加。

所以,兴趣班不分好坏,只要做到两点就行:

1、别乱报,别跑太多

2、请坚持,就算孩子不爽也得让他坚持下去,坚持到能出成果,她自然就愿意了。


一百分计划


就拿张艺兴说吧,在录制《极限挑战》慰问留守儿童时,张艺兴无意中透露自己悲催的童年。

他表示很羡慕那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而他的童年,几乎被才艺班沾满,没时间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我看过张艺兴写的《三十而立》,他十几岁到韩国做练习生,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觉得他今天的辉煌是应该的。

老人常说,苦尽甘来,做事先苦后甜。当你失去一些时,上天总会用其他方式来弥补你。


本该又不该


得看个人坚持,及规划

大多走艺术道路的,很少坚持的现在做的就跟艺术无关了。如果是技术类的艺术,没有坚持也还可以拾起,但像唱歌舞蹈这类,没有坚持就荒废了。

不过就算坚持了,也要看做的怎么样,可能当个老师,或者参与商演,但不管怎样都是个谋生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