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理財收益那麼好,還有人會去銀行定存?

琅琊榜首張大仙


每位投資者的風險偏愛是不同的,有的投資者偏愛高風險投資,有的投資者偏愛低風險投資,有的投資者偏愛無風險投資。那麼,我們再來看問題:為什麼現在理財收益那麼好,還有人去銀行定存?答案,也就變得簡單多了。

一、銀行定期存款,具有一定的優勢。

銀行定期存款就不好嗎?個人認為銀行定期存款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很多地方是理財所達不到的,比如銀行存款如果遇到了銀行倒閉、破產的情況,是能先行墊付儲戶最高50萬元現金的儲蓄保險資金的。那麼,理財有嗎?理財是沒有的。

並且,並不是所有的銀行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都很低。普遍我們所知道的銀行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三個月為1.1%、六個月為1.3%、一年期為1.5%、二年期為2.1%、三年期為2.75%。但是,很少有投資者瞭解到,銀行的年化利率是存在上浮的,一般要在基準利率上浮15%-30%之間。

不僅僅如此,銀行自2015年之後還推出了大額存單。也就是相對額度較大的存款項目,一般門檻在20萬、30萬。大額存單的年化利率相對比較高,一般在基準利率的水平上浮30%-45%。部分銀行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化利率能達到4.5%的水平,這個水平並不低。並且,如果有資金的需求的時候,還能通過銀行的平臺能實現轉讓。當然,轉讓的時間要在到期前的7天以前。

所以,銀行的定期存款,並不是沒有優勢,在很多方面是優於銀行理財的,特別是風險方面。

二、瞭解銀行理財的風險,搭配式理財,更為合適。

銀行理財被分為了五個等級,分別為:R1、R2、R3、R4、R5,對應的是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和激進型。我們長見到的標識是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

從風險等級的角度去看,並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沒有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的理財風險性就有著一定的本金風險。中等風險除了能投資低風險、無風險的投資,比如銀行存款、國債、逆回購、銀行理財、信託、貨幣基金、大額存單、保險理財、高信用等級債券等,還能投資一些高波動類型的產品,如股票、期貨、外匯等。當然,所佔總比例資金不能超過30%,但對於本金有著一定的風險。

那麼,中高風險、高風險呢?風險性就高了,投資高波動類產品股票、期貨、外匯等總資金佔比例高,並且高風險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還能對應投資次級債以及開槓杆。

要說,合理性的投資理財,個人認為搭配式的投資更為合理,怎麼講?一部分資金投資銀行定期存款,還有一部分資金能投資銀行理財。這樣搭配式的投資,不僅僅能綜合風險,還能通過銀行理財不同的時間進行更好的理財。從投資的角度講,更為合理。

總結:銀行定期存款雖然年化利率較低,但有很多的優勢,不論是安全係數還是穩定性都是質優。再就是,大額存單的年化收益率並不比銀行理財低。當然,要說投資理財的合理性,個人認為搭配式的投資,更為合理。


厚金說


我在銀行裡上班,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銀行定存,就是銀行定期存款,是最安全的。天塌了也沒事,有國家罩著,50萬以內安全無憂。

理財屬於風險產品,這個錢是投資到別的產品上去的,比如債券,信託,理財,房地產REITS,風險級別高。

特別是銀行嚴監管以後,理財產品收益無保證,部分低風險愛好者傾向於存銀行定存。


財經早知道007


有人想銀行理財收益高,為什麼有人還去存款呢?

根據銀保監會介紹,截至2018年底,我們國家銀行理財產品累計餘額超過32萬億人民幣,其中非保本理財產品高達25.38萬億元,約佔總理財產品的79%。而2018年6月,我們的住戶存款規模就已經超過了68萬億元。所以,還是存款的人多。

我們考慮投資理財,並不是僅僅看收益高低,應當參照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動性,來綜合考慮。因此,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的差別主要在這麼幾個方面:

收益率

收益率的高低是人們選擇理財產品的一項重要因素。

根據融360監測的信息顯示,2019年3月15日至21日,銀行共發佈理財產品2371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4.3%。實際上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2~4%之間的也不少。

銀行存款的利率差距不大。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實現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國有大中型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是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三年期定期存款能夠達到3.3~3.575%之間。大額存單由於起點是20萬元以上,利率上浮更大,利率能夠上浮40~55%,利率能夠達到3.85~4.26%。一些地方性小型銀行、民營銀行、網絡銀行,由於名聲不顯,吸儲壓力比較大,開出的優惠利率更高,能夠高達5~6%。

安全性

安全性是人們理財的另一項重要考慮內容。

根據銀保監會的介紹,2018年底的銀行理財產品餘額中,79%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屬於非保本理財產品,利率高對應的就是風險大。非保本理財產品不僅收益率不能夠得到保障,而且本金甚至也有虧損的可能。

銀行存款是更為安全的,不僅銀行倒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還有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目前,我們國家只有海南發展銀行被央行要求破產。其他銀行還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央行的監管措施越來越嚴格。

根據存款保險制度的規定,存款保險的內容是儲戶所有賬戶內的存款和利息。存款保險制度實行限額償付,如果銀行破產存款和利息50萬元以內可以得到全額償付。所以,非常安全。

流動性

流動性平時人們考慮的不多,但也是一項重要的對比方式。

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在封閉期內是不可以提前兌現的。多數理財產品並不是像餘額寶一樣,可以直接提取。細心的大家也可能發現,餘額寶即使直接提取也是有快速到賬和普通到賬兩種方式。快速到賬一般是兩小時以內,快的時候幾分鐘到就可以。普通到賬,一般是2~3個工作日以後,也是有延遲性的。

銀行存款,只要我們願意犧牲利息可以立馬轉為活期存款,立刻提現,非常方便於我們應急。而且有的銀行定期存款可以提前兌付一部分,能夠有效防止全額提現,導致全部存款的利息損失。

起購線

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的起購線也是不相同的。

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起購線是1萬元或者5萬元。收益率越高的產品起購線越高,有的能夠達到50萬甚至上百萬元。

銀行定期存款,一般沒有太高的起存線,有的是50元,有的是1000元,另外銀行大額存單起購線是20萬元以上。

綜上所述

總體來看,銀行存款還是有非常大優勢的。另外,存款是銀行掙錢的根本,銀行吃的就是貸款和存款之間的利差。銀行也會採取各種方式保證銀行存款的規模,理財產品和存款的收益相差不會太大。

所以,銀行存款也是會一直受大家歡迎下去的。


暖心人社


相比較而言,理財收益是高於銀行定存的,那為什麼還有人選擇銀行定存?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理財有風險

我們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理財產品兩種。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風險係數增大。對於喜歡安全保本型投資理財方式,厭惡風險的客戶群體來講,吸引力降低,轉投更安全的銀行存款和國債。畢竟銀行存款保本保息,國債是最安全的投資理財產品。

理財具有封閉期

理財產品一旦購買,到期之前無法贖回,一旦有資金需要,理財賬戶中的資金鞭長莫及。而銀行存款遵循“存取自由”的原則,到期前提前支取,只不過損失部分存款利息收益,本金沒有損失風險。

理財門檻高

理財產品門檻動輒5萬元起步購買,雖然有些銀行推出了門檻1萬元起的理財產品,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每月扣除生活所需,還要承擔房貸支出,所剩無幾,想理財而不得。

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覆蓋率低

對於喜歡存款的人群,多集中在偏遠鄉村,這部分人面對的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是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他們多會推廣儲蓄存款產品,缺少理財產品。而能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沒法做到營業網點下沉,多最低在縣城比較集中,所以即使想購買理財,還得考慮有沒有銷售理財的銀行網點。

存款變理財保險時有發生

前幾年,存款變理財保險的事件多有發生,造成理財保險類產品口碑較差,讓大眾望而卻步,看到“理財”二字就本能拒絕。

銀行存款不斷創新利率提高,並且部分存期較長的定存利率高於銀行理財

利率市場化進程下,很多銀行為了提高攬儲,不斷提高存款利率,甚至進行存款產品創新,推出一系列如智能存款產品,以其高流動性,高利率,保本保利息,深得儲戶喜愛。即使普通定期存款,大額存單類標準儲蓄存款,三年期利率都能在4%以上,比起當前理財市場平均收益率也僅4%左右,差距不大。

綜上所述,銀行存款作為主流的投資理財方式,因為其安全性高,保本保息性,對大多數人來講,更具備吸引力。而理財產品作為風險和收益共存的理財方式,對於追求一定收益、風險承受能力強的群體吸引力更強。


財富公元


近一年來,理財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對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了新的認識。目前來看,理財收益並沒有想象中好,因為從去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連續下滑,現在大約只有4%左右,而且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只是預期收益率,並不是確定的收益率。特別是去年九月份理財新規發佈以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保息,對人們的吸引力也就越來越差了。

再看銀行存款,對於特別看重安全性的人來說,即使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利率高一些,他們還是願意把錢存在銀行,況且現在的銀行存款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比方說,如果資金超過20萬元的話,可以存銀行大額存單,三年期的利率普遍超過4%。此外,隨著民營銀行對存款產品的創新,智能存款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家普遍瞭解到,民營銀行的存款也是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障的,而且存期靈活,利息基本都超過4%,有的產品甚至需要搶購。

也就是說,無論安全性還是收益性,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沒有什麼優勢,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把選擇銀行存款的原因。


李老師說財


首先問題就有點失準,現在理財收益率已經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高了,有些長期存款的利率甚至比理財收益率還要高。


目前銀行理財的平均收益率還不到4.3%,跟5年期國債利率和一些小銀行的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差不多,但是安全性遠遠沒有後者高。


為什麼那麼多人去銀行存款,而不去買理財?


1、存款安全,保本保息,理財存在虧損的可能


存款是保本保息的,根據《存款保險條例》,即使銀行破產了,50萬元以下的存款也能得到100%本息保障。但理財市場幾乎沒有保本的產品了,雖然現在還有少量的銀行保本理財,但是根據“資管新規”,2020年底之後,保本理財也要徹底退出,投資者將再也不能買到保本理財了。


今後任何理財產品都要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要自負盈虧,即使虧了也不能去賴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


2、存款門檻低、購買便捷


定期存款50元起存,但銀行理財的門檻卻高達1萬元,大部分產品的購買門檻是5萬元,小城市的人或者是農民一下子買不了門檻這麼高的理財。


定期存款和銀行理財的辦理渠道雖然一樣,但是銀行理財首次購買的話,需要在銀行網點做風險評估,但是存款不需要,只需要提供身份證、銀行卡、錢就可以了,老人辦理起來很方便。


3、存款能隨時支取,理財大多隻能到期贖回


定期存款雖然期限有的很長,3年、5年都有,但是可以隨時支取,只不過要損失定期利息,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計息而已。但是銀行理財大多數都是封閉式的,在到期之前無法提前贖回,也不能轉讓,很多銀行也不支持抵押貸款,流動性較差。


4、創新型存款利率超過理財收益率


2018年以來,很多民營銀行都推出了創新型存款,利率非常高,顛覆了大家對於存款利率太低的這種觀念。


比如活期存款利率在3.5%以上,1年期以內的定期存款利率在4%-5%之間,5年期存款利率在5%以上,比銀行理財收益率還要高,而且還能保本、隨時支取,取得了廣大年輕人的青睞。


總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存款,也有人喜歡理財,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小斯筆記


實事求是的講,如今的理財收益並不好,並且收益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一方面資管新規實施後保本理財產品逐漸減少,再有一年多的時間就會徹底退出市場;另一方面隨著貨幣寬鬆央行降準,市場流動性充裕,不差錢後理財收益自然會下降。


我們先來看看最新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化情況:

近期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4.3%上下浮動。


對於多數人來說,理財會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存款變保險是很多人的夢魘,正因為此類事件高發,使得消費者對於保險、理財都充滿警惕,進而對理財產品敬而遠之。一些銀行誘導儲戶購買非保本理財產品造成本金損失,也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意願。


如今三年期大額存單年收益率已經跟理財產品基本相當,以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為例,年利率4.18%,拿著利息繼續理財,綜合收益率就能超過4.40%,已經穩穩跑贏理財產品。


除了大額存單,還可以購買三年期國債,年利率也能達到4%。很多銀行還有智能存款類產品,年利率也在4%以上,顯然越來越多保本保收益的選擇下,預期收益較高,實際收益不穩定的理財產品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熟悉互聯網理財的朋友大多知道,當下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利率比較高,多家銀行年利率都超過了5%,最高甚至達到6%,這已經是當下保本保收益的最高標準了。


在債務違約高發,各種P2P平臺紛紛爆雷的當下,選擇銀行定期存款是更安全的選擇。


財智成功


理財也是有行情的,只要風險沒有爆發,那麼就可以賺錢鉅額的利潤,這就好比股市一樣,一旦到了牛市,賺錢的人都已經紅眼了,但是風險一旦爆發,那麼收益的情況十分不樂觀。

同樣地,看似理財收益那麼好,其實可能也是一樣,只是因為理財風險尚未爆發,如果爆發和股市一樣,收益都會受到不一樣的影響,而銀行定期存款就不一樣了。

銀行定期存款是風險非常小的儲蓄產品,銀行會進行剛性兌付,發行定存的銀行只要還存在,那麼本金和利息就可以得到,這是有保障的。

存在即合理,理財也是一樣

任何的理財產品既然可以在市場上立足存在,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和原因,銀行定期存款的安全性和穩健性很難被替代,這是它獨特的優點。

更何況,除此之外,定期存款還有著廣泛的並且固定的買入者,不少的中老年人都是喜歡在銀行辦理定期存款的業務,而且他們也不會主動尋求和了解其他的理財產品,這也是理財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

收益和風險對稱

收益只要高,那麼風險必然會高,理財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想通過理財賺取更多的收益,但是絕對不可以忽視這背後的風險,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遇到P2P暴雷並且損失慘重呢?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高額收益,卻未看巨大隱患,所以才釀成了鉅額的理財損失,可能有些人本來是想著要到10%的收益率,結果卻把本金全部賠進去了。

這個事情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多麼看似美麗的收益率,不可以忽視風險,理財收益是高,但是背後的風險一般來看都比定期存款大。

具體如何選擇呢?

想要高額的收益,卻擔心風險發生可能造成損失,那麼這怎麼辦呢?我覺得理財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根據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而定,比如你不能承擔超過10%以上的本金虧損,那麼就不適合炒股。

首先根據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挑選出符合自己風險的產品,然後再擇優選擇幾個,進行適當的理財配置。

更多投資理財,盡在這裡,歡迎關注我。


財商來啦


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關係,就像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也就是說銀行存款是基礎,理財產品是輔助,銀行存款仍然是吸引客戶資金的主渠道,無論理財產品收益多高,都不可能改變依賴銀行存款而存在的這種依附關係。

銀行存款是金融業的樞紐,地位不可能被動搖。

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銀行相當於金融業的樞紐,無論以各種形式存在的資產、資金、衍生品,最終會以現金的形式等值體現在銀行的賬務中。就像“孫悟空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比如我們購買理財產品,必須通過銀行轉賬,轉賬後的資金不會消失,假如這些錢用於投資黃金,黃金公司仍然會把這些錢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把等值黃金計入您的賬戶,等到您理財結束,再進行反向操作,現金和收益再次回到您的銀行賬戶。

理財產品是以銀行存款為基礎,並受供求關係影響。

理財產品是以銀行定期存款為基礎定價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看成是一種變相的“貸款”,是一種非貸款的融資模式,它的風險收益水平是參考銀行定期存款做出的。

眾所周知,理財產品的風險是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根據風險定價原則,收益也會高於銀行存款,否則沒有人去購買理財產品。

但是,理財產品如果收益非常好,安全性、方便性、靈活性又能達到或超過銀行存款的水平,理論上就不會有人去存銀行定期。

如果這樣,銀行存款全部轉入理財產品,在供求關係的作用下,理財產品的收益將大幅下降。更關鍵的是,市場上沒有這麼多的理財產品。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收益率曾經達到6%,風險又很低,所以餘額寶、零錢通大行其道,結果收益率從6%降到4%,再降到的2.3%左右,但是,期間銀行存款利率幾乎沒有變化,根本原因就是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可能替代銀行存款。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容忽視

投資者一定要有風險意識,銀行理財產品也好,貨幣基金也好,都是屬於風險投資,雖然全局性、系統性風險不會發生,但是局部的、單產品的風險是存在的。

就好比出門選擇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都可以選擇,但是風險是不一樣的,飛機雖然能提高效率,但是一旦出問題就是災難性的,投資也是相同的道理。

理財產品風險程度也不一樣,存款利率雖然低,但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也是最大眾化的理財方式,所以總會有很多的人去存銀行定期。


互金直通車



俗話說得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儘管理財收益普遍高於定期銀行存款利率,但定期存款保本保息固定收益,極低風險,支取靈活等特點還是會吸引部分投資者,只是比例較小而已。

定期存款仍然是保守型投資者的首選。2018年4月,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理財產品加速向非保本淨值型轉變,2020年底將成為最後期限,意味著過去懶人理財,躺著賺錢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徹底打破剛性兌付,發行機構不再對產品保本兜底,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這對於厭惡風險投資者而言,一時是難以接受的。而定期存款不僅保本保息固定收益,而且還有50萬以內的最高限額償付,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這對於普通大眾投資者而言,也具有一定吸引力。畢竟在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市場中,各種暴雷違約事件頻出,其實口碑效應並非想象的好。


理財產品不僅具有風險屬性,收益隨行就市,而且還有門檻條件。在銀行定期存款市場中,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例,大額存單利率高達4.2625%,部分小銀行5年期利率也在4-5%區間。而銀行系理財產品最新平均預期收益率現在已經降到4.3%左右,與小銀行定存利率已相差無幾,但風險顯然高於定期存款。而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無非是網貸平臺理財和信託集合理財等。對於前者雖然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6-8%,但違約頻出,確實令投資者難以放心。至於後者,雖然預期收益率在8-10%區間,但起投門檻高(一般100萬起投),且普通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是與其不匹配的。在風險測評中,肯定不是合格投資者,不能投也投不了。

定期存款不可能走向消失。選擇定期存款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不僅僅是安全可靠,口碑情懷,資產多元化配置等的需要,還有避風港和儲錢罐的作用。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天弘餘額寶總規模摸高2萬億,可是隨著監管趨嚴和資金市場流動性變化,僅2018年三個季度規模就縮水4400多億。而當年全國居民住戶存款高達72.44萬億,比2017年末增加7.24萬億,增速達到10.2%,連續三年實現持續增長,再次證明銀行定期存款的不可或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