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文寫得不好,有人說多讀書就會寫作文,是這樣嗎?

歷史漫談君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讀書能否幫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這個問題不好說,如果孩子只是為了讀而讀,那就沒有任何意義。讀課外書的目的是幫助孩子積累素材,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想要幫助孩子提高作文,那就得幫助孩子養成一個邊讀邊做筆記的習慣!

那如何幫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呢?

第一,培養孩子的語感:大多數孩子寫作文,都是用的方言,很多句子是不通順的。這是因為孩子平時讀太少,不理解句子的正確組成結構!主謂賓定狀補,這是每一個句子的主要成分,但學校老師沒教,大多孩子也都是一臉懵!那這時候,就只能靠大聲朗讀,來提高孩子對句子的敏感度!

第二,多讀還需要多記:小學有一篇文章《不動筆墨不讀書》,裡面的徐特立爺爺說過一句話: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可以做摘抄,記提要,也要寫心得,記體會。魯迅先生也說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無目的的讀書,對孩子而言是一個負擔!在孩子讀書的同時,要求孩子去記錄優美的句子,可以是比喻句,擬人句等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也可以是詞語、成語運用比較多的句子,還可以是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從概率上講,抄寫100句,總能記住兩三句,運用在作文上,足以!

第三、讀完後要多練: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可以增長見識,但實踐卻可以檢驗真知!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培養寫作能力,所以要讓孩子常寫作文:可以讓孩子每天寫日記,有助於幫助孩子養成觀察的習慣;也可以讓孩子每週寫一篇作文,題材不限!

我是秋陽,注重於分享孩子的教育方法。很榮幸回答此問題,但願對你有所觸動!


秋陽生活中的教育


讀多書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意思是想寫好作文,必須要多讀書,但書讀得多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寫好作文。

道理很簡單,寫作是從腦子裡往外掏東西,這就要求腦子裡首先得有東西可掏。那麼,就得往腦子裡裝東西,而讀書是往腦子裡裝東西的一種很好的途徑。

但是,我們的腦子不是倉庫,可以隨時把東西裝進去掏出來。同樣的一本書,兩個不同的人來讀,會出現多種不同的情況:

1.輸入—不加工—埋葬。只讀書不思考,不對讀到的內容進行處理,(編碼記憶、聯繫掛鉤)那麼讀到的就相當於被埋葬了,因為提取不出來。就好像圖書館,館藏書籍入館時都要先處理一下,分類貼標籤,建立索引,才能隨時取用。如果沒有處理的步驟,那麼入館書籍越多,越會被埋沒。

2.輸入—不加工—沒有輸入。只讀書不思考,最淺層的閱讀結果是沒有輸入。就像一批書送到圖書館門口,但大門總是不開,館內的書籍就不會增加。我們常常形容人不用心,有句話叫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是說不過腦子。讀書不過腦子,讀得再多也沒有用,根本沒有進。

3.輸入—加工—等待輸出。對讀到的內容進行了加工,只不過加工的層次不同,或淺或深。就會在大腦裡留下或淺或深的印記。仍然以圖書入館為例,處理的時候分類更仔細,區域位置記錄更具體的,要找出來就更方便;反之,只是大概籠統的記錄一下大致範圍,也能找到,但耗時會很長。而這時候館藏增加,處於待借閱狀態,它即將發揮作用。

4.輸入—加工—輸出。把讀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並且往外掏,才是效益最大化。圖書館的書要對公眾開放,才有價值。館藏書籍要有人借閱,才有意義。否則,光有藏書數量,沒有外借,幫不到有需要的人,圖書館還有什麼用呢?

所以說,多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條件,是增加庫存;但不能不處理,不歸置,雜亂無章的堆放在一起,想用也找不著;最關鍵的是要讓存貨產生效用,給它創造使用的機會。也就是多寫,寫的過程中把讀的東西拿出來用。

閱讀要入腦(輸入)入心(處理),但內化於心(處理)更要外化於行(輸出),在寫作中提高寫作水平,用寫作倒逼閱讀,閱讀才會更管用。

漫無目的的閱讀,不以用為先的閱讀,不搭建體系的閱讀只會讓腦子越來越亂;而只讀不寫就永遠也不可能寫好文章。


劍客談教育


“局座肚裡裝著一本《三國志》,卻只能講《三國演義》給我們聽。

——網友評張召忠。

看到這個問題,我瞬間想到的,就是網友對局座至高的評價,也從側面說明,讀書給人帶來的價值,是全方位的;外部表現就是寫作說話,內部則是思緒方式和邏輯推理的昇華。


中國古代的學子們,6歲發矇,開始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後來又擴展為四書五經,以及十三經。正是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在私塾老師的講解下,他們一點點的打下八股文的基礎,走上學而優則仕的人生巔峰之路。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即使是在世界政治史上,也佔有重要一席,西方人對此評價極高。

唐朝的著名史官劉知幾,曾經說過有名的“史才三長論”。所謂“史才三長”,包括:史才、史學、史識。所謂“史才”,是指寫史的能力;“史學”是指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史識”是指對歷史是非曲直的觀察、鑑別和判斷能力。他認為,作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間以“史識”最為重要。


把這段經典言論運用到孩子的寫作上,就是多讀書,積累素材,擴展知識面,進而對文化文學產生內發的興趣,這是做任何事的源動力;從材料的積累中,接受傳統的三觀認知,並形成自己的見解,形成有跡可尋、自圓其說的邏輯論證。然後,就是“文章不厭千回改”的煉字煉句,以字行文,文以載道。

通俗一點說,就是胸中有料,如臂使指;心中有識,有的放矢;筆下開花,滿室生輝。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多讀書是必要條件,如果選擇性的讀,那就把千字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先背一遍,形成文字的美感;稍大一點讀下八大家的文章,和古文觀止,以及文心雕龍,學到一二成的水平,將來寫情書、公務員考策論、做自媒體寫文章,都是馬到成功之事。


另外,不可不知的一點是,好好練字,一筆好字,高考理科隱性加分至少30分,文科60分以上,而這幾十分,又會超越多少高考場上的戰友和對手呢?


教育練真堂


就是這樣,多讀書對寫作文是有好處的。


首先,多讀書可以增加自我的語言儲備。寫作文需要大量的語言,如果頭腦中沒有語言儲備,而是將學過的漢字、詞組現場組裝,那是很費勁的。先不說自己組裝出來的句子優不優美,就是組裝句子所需要的大量時間就讓你對作文望而卻步,一遇到就頭疼,因為得現編,想好久都編不出來。多讀書之後,就可以記住書中的好多優美句子,都不用刻意背誦,在長時間的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儲存在大腦裡了。這些儲存在大腦裡的各種優美句子,就可以在寫作文時源源不斷地輸出來。


其次,多讀書可以幫助學習文章整體輪廓的構建。一些人遇到寫作文,總是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從這方面寫,寫幾句寫不下去了,然後換個方面去寫,寫幾句又寫不下去了,最後邊寫邊數字數,好不容易湊夠要求的最低限額,可是文章就像在記流水賬,毫無層次感。多讀書可以學習別人的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書中的文章是從哪些方面討論一件事情的,是用理論還是事實去證明一個觀點的?當自己遇到一個題目時,可以容易地構建文章框架。


而且,多讀書可以積累很多作文素材。寫作文往往是有了框架之後,還需要豐富的內容填入框架中。豐富的內容就需要很多的素材,需要各種人物的事例,也需要各種理論的陳述,還要有句子、段落之間銜接順暢的銜接詞等,這些都需要通過讀書儲備之後才會有可輸出的資源。要不然大腦中什麼也沒有,現想理論,現編例子,這樣都是寫不好作文的。


其實寫作文就像孩子學說話,一開始孩子什麼都不會說,在身邊人的指導下,開始重複身邊人的語言,通過不停地學習別人的話,慢慢地說出來,最後就能把自己想說的完整地表達出來。多讀書可以讓大腦學到東西,大腦儲存了豐富的資源,寫作文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地在作文中表達出來。


每天學點兒什麼


讀,是輸入;寫,是輸出。沒有輸入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拿什麼來寫?

好比一個池子,只有先找到水源,挖好溝渠,把水引進來,這就是“讀”的過程;水引進來了,還要有流出的渠道,才能引導田地裡去。“寫作文”就是池子裡蓄滿的水自然流出,這樣,水就活了。

所以道理不難理解,沒有一定量的讀,作文就成了無水之源,是因為池子裡沒有水。

讀書讀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有所心得,所思所想慢慢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就不遠了。

但還差一步。

如果只是讀,即使有再多心得也難以用自己的語言順暢表達出來,這是“導出”的渠道沒有休整好,堵了,或者根本沒挖通。

在多讀的同時,一定要練習“寫”,多練,一鏟子一鏟子修,把讀到的知識經過咀嚼消化吸收後轉化成能量,這能量就是自己的心得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輸入,同時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練習寫,可以有多種方法,比如讀書筆記,開始可以簡略寫,哪怕幾句話,讀了什麼?想到什麼?我來寫會怎麼寫?有沒有什麼問題是書裡沒有的而我想到了?等等這些都可以記下來;再比如寫讀後感,這個要求會高一些,儘可能有深度。

還有更實用的方法,比如就在書頁上圈點勾劃,或者旁批註解,重點詞句、問題詞句、打動你的詞句、好詞好句,勾劃下來打上記號,發現問題、有新靈感新思路就在相應內容旁邊寫出來......

孩子作文能力的培養有一個過程,但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在小學打基礎養習慣的階段,多讀,同時教會孩子學會勾劃、筆記,讀寫結合。

祝孩子學習進步!


童心朵之雲


 

很多人把閱讀與孩子作文水平直接聯繫,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閱讀量的增加,不但會增強孩子語感,還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但很多老師和家長髮現,很多孩子並不缺少閱讀,但就是寫不出合格的作文,好像閱讀對作文並沒有多大作用。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是由於閱與寫作脫節造成的。那麼,怎樣閱讀有助於提高作文水平呢?建議如下。

第一、養成寫讀後感的習慣。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寫讀後感,但多數學生做不到,讀完就忘,沒有對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產生自己的想法。作文是什麼?作文是在表達觀點。如果讀書都沒有想法,那麼作文中的觀點又從何而來呢?

第二、學會仿寫。仿寫很重要,仿寫不是抄襲。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相當多的孩子寫作文無從下筆,腹有千言,筆下無墨。主要是孩子沒有找到寫作規律,那麼就學習仿寫。別人寫花,你就寫樹,別人寫鳥,你就寫魚。仿寫多遍,規律自現。通過仿寫,孩子會逐漸發現其中的規律。

第三、要多寫勤寫。好作文是寫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要把想法訴諸筆端,形成文字,養成勤寫多寫的習慣。給自己設置一個任務,哪怕每星期寫一篇也是一種進步。

第四、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寫作文要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因為熟悉的事物才有話說,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第五、允許寫廢話。孩子寫作文總是寫不出幾個字,顯得乾癟無力,因為孩子只看到事物的輪廓,看不到細節。這種情況下,要允許孩子寫廢話,寫得越多越好,然後進行修改,去粗揀精。

總之,讀書要想促進作文提高,就要在讀的基礎上練寫,否則讀和寫就是相互獨立的事件。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本公眾號,有更多教學資源分享!





鐵老師微課堂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與寫作關係很密切。

1、讀書很多,未必會寫作文。因為讀過很多書,根本就不知道講些什麼,或者是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的離奇,曲折,卻不想作者為何這樣寫,具體怎麼寫的?語言表達有由什麼特點。這樣的話,讀過了,只是瞭解的文章大意,對寫作沒有太大幫助。

2、讀的什麼書?比如有些網絡小說(也有一些也不錯),都是作者匆匆而成,很多句子表達都很不規範,學生讀過之後,不僅不會學到什麼,反而會學到一些不良的表達習慣。要讀一些真正的文學名著,那些語言表達才是值得學習的。

3、會讀書,還要會學習。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活學活用。這樣讀書越多,寫作能力才會越強。


子木老師講語文


魯迅先生說的“多看”,我想就是對生活中的事物要仔細觀察,多看看;同時,還要多讀書,多看報.魯迅先生講的“練習”,指的是勤動筆,經常進行寫作訓練.這個多觀察、多讀書、勤動筆,就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辦法.這裡我就著重“多讀書”談談我的看法. 很多學生有著這樣的困惑:“我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就是寫不好呢? 不光內容簡單,語言的毛病也多,這問題怎麼解決呢?”按理說,書讀得多的人,作文應當寫得好才對.那原因到底何在呢?“勞於讀書,逸於作文”是不是沒道理啊,其實不然,關鍵在於他們讀書不得法.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這樣說來,怪事也就不怪了. 實際上,這些同學犯了以下幾個毛病:

第一:讀書沒有注重“破”字,沒有在理解上下功夫.杜甫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前提在於一個“破”字,所謂不破不立.“破”就是要把書讀熟,並消化.而這些同學讀完了只知道連聲說“好”,至於好在什麼地方則就不知道了,也沒有認真去推敲過“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這樣長此以往肯定沒有什麼收穫.

第二:讀書沒有注重背誦,沒有在背誦上下功夫.好文章只是讀一讀、看一看是不行的,如果不把它記住,就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需要我們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範的語言環境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減少了,乾巴巴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而且,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薰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

第三:讀書沒有注重積累,沒有在思想上下功夫.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這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寫作中,同學們對一個事物如果認識透徹,感情充沛,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識,又無感情,更沒自己獨到的見解,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蠟.這說明思想認識對於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看視頻學英語


古人云,“書讀百遍,而義自見”,讀書多了,對詞語對句子的認識和理解也就加深了,詞彙積累量也大了,寫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但在讀書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如果經常只讀漫畫,小說之類的書,那也是不行的,學生就應該多接觸一些和自己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書籍,這樣有利於寫作。


糖果皮51


多讀,多背誦好段好句,寫作中語言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