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蔡澜认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的原因是什么?

用户166364617


我认同这个观点。

小时候家里住的是瓦房,做饭用的是柴火。每到做饭的时候就能看到炊烟袅袅。记忆特别清晰的是,每次中午放学的时候,远远就能看到我家的烟囱炊烟升起,肚子饿的时候鼻子也特别灵敏,远远就能闻到饭香和菜香。就算不是很丰盛,依旧吃的很香很满足,即使时隔多年,这个记忆依然清晰。

所以特别能理解蔡澜先生的话,妈妈做的饭是最香的。特别是远离家乡在外奋斗的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往往就包含在饭菜里。特别是老一辈的华侨同胞,很多漂洋过海在国外奋斗定居的,这种情感更甚。即使是我出来几年了,我的口味依旧没变,还是喜欢家乡菜,妈妈做的饭。

美食很大的程度其实是有情感的,有情怀的,有灵魂的。爱上一种美食,其实就是跟你的某种情感有共鸣。

所以我赞同蔡澜先生的观点,妈妈的饭菜是最香的!





餐盒搬运工JC


老爷子总这么说,妈妈用心做的……女朋友用心做的……与其说老爷子吃的是味道,不如说他吃的是感情。

小说《风云》里,聂风喝幽若(剑舞)煮的猪肺汤。幽若做的汤难喝至极,但是按书里聂风的说法,“若论味道,我从来也没喝过任何一种我最满意的汤……我喝汤很少喝它的味道,而是喝它当中所包含的——-人味”。什么是人味?其实也就是感情吧。

现在总是会经常提到所谓“妈妈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本来每一家的烹饪都不相同,根本无法评断“妈妈的味道”之厨艺水平究竟如何,所以,大家追求的本质也并不是味道,而是值得怀念的亲情。

当然了,这个说法根本是敷衍,是蔡澜先生在《谈吃》里自己说的:【敷衍又是很行货的答案,我回答:“和朋友吃的东西,都是最好。”或者:“妈妈烧的菜,最好。”】——不过之后他又说,吃过最好吃的是“豆芽炒豆卜”。

所有的答案,妈妈做的,恋人做的,跟朋友一起吃的,包括电影《饮食男女》里朱老爷子最后留着泪喝的女儿做的汤,并没有真的在说谁做的最好吃,而是在向人展示,什么样的感情最值得珍惜。

蔡澜先生吃的是情怀,是品味,是哲理,是人生。

他作弄人,给周中先生吃的魔鬼鱼,或是在倪匡先生汤里加的白糖猪油渣,想来亦知,定然算不得美味。但是若有人问周中先生、倪匡先生,那一顿饭是否好吃,是否开怀尽兴,我想他们一定都会回答“是的”。

反之,比如有一次,蔡澜先生要些一篇有关郑板桥润笔的事,又想不起郑板桥的中幅字画卖多少钱,只得自己迈开老腿去香港一书局查找,问到女店员“有没有郑板桥的书”时,那“平胸又毫无姿色的女子”(原文)反问:“台湾作者?还是大陆作者?”老爷子火上心头,这时候就算给他喝珍之宝炖了三天的佛跳墙,他也品不出美味来了。


纯钧LHGR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并不是哪个美食家或者哪个名人才这么认为。普天之下的人我想都应该会有这样的想法,已经超越了菜的味道好不好吃,而是一种爱——母亲对子女的爱。这种爱不分地域、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就那么平淡而又伟大的存在着!



当我们在母亲子宫里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的营养是通过脐带从妈妈身体里获取的。也许这位母亲三餐丰富,吃着山珍海味;也许这位母亲朝不保夕,吃着野菜树皮。但她们都知道自己肚子里还有一个生命,她们就得想办法摄入食物来保住这个生命。

很庆幸你顺利出生了,来到了这个神奇的新世界。那么你获取第一口食物是什么,是妈妈的乳汁。李时珍说过::乳是阴血所造,生子脾胃,摄于冲任。未受孕则成月经,受孕后则留而养胎,产后则由红变为白色,成为乳汁。它让你不挨饿,它让你成长。而伟大的母亲呢,就得吃更多东西来供应你这个整天嗷嗷待哺的小淘气。



当你成长到一定月数时,就会摆脱妈妈的乳汁。而这全新食品就是妈妈或者爸爸亲手喂到你的嘴巴里,让你又多了种填饱肚子的选择。而这种感觉,我们根本记不住,但在潜意识里有忘不掉,也这也可以用好吃来来表达吧。

当我们离开父母,离开了妈妈做的美味饭菜。走进了社会,所接受到的食物又是一个全新的味道。可能你觉得好神奇,开始忘我的享受这些珍馐美馔。可是时间一久,总有一种对家乡想念。不止是想念家乡的亲人,还有家乡的味道,还有妈妈的做的粗茶淡饭。



你回去了,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身边。吃到了让你想念已久的味道,那是妈妈做的菜。而此刻,无论你是大富大贵,还是贫穷无奇。在母亲面前你就是个孩子,是吃着她做的饭菜而长大的孩子。

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呢?又有什么食物能和妈妈做的比较呢?可能妈妈不会说她做的菜是最好吃,但是,它确实最好吃的!


尚鼎味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包含很多情感上对母亲的依恋,源于儿时妈妈的味道,音容留存在记忆中的痕迹。妈妈做的菜品,是熟悉着的味蕾,舒适着的胃肠。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胎儿刚出生时,胃肠道是处于无菌状态,随着第一声啼哭,第一口乳汁,就会有细菌进驻定植入我们的胃肠道。小儿成长的不同时期,肠道中的菌群结构也会因饮食,生活环境,特定疾病,用药等发生着变化。3岁以后,肠道菌群即可达到稳定的水平。

千万别小看了我们的肠道,和肠道中的原住民(肠道定植菌)。我们成长过程吃下的食物种类决定了肠道菌群的种属,它们帮助记忆了伴随我们成长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记下了我们家乡的味道。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游子在异国他乡,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家乡的饭菜,妈妈的味道。甚至吃上一口家乡的食物,就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科学家们早已发现我们的肠道和肠道菌群强大的功能,于是冠以人体“第二大脑”的美称。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满腹经纶”,用来称赞人有学问和智慧。腹即肚子,经纶,原指整理后的蚕丝,泛指智慧学问。

肚子里装智慧?是的,人体内的肠道是唯一拥有独立于大脑进行感知,并作出反应的神经系统。19世纪中期,德国精神病医生来奥波德.奥尔巴赫用显微镜在肠壁上看到两层由神经组织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成语“满腹经纶”中经纶如蚕丝般,被用来形象印证了肠壁神经系统网状结构。

肠道内菌群和肠道神经系统还通过制造“快乐因子”(五羟色胺,多巴胺)等来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系统,调控我们的情绪。研究发现五羟色胺可以使人感到精神愉悦,5%由大脑分泌,95%则是在肠道中合成的。 我们的肠道既独立于大脑,又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悄然与大脑发生联系,参与管理影响着我们的情绪,食欲……当我们怀念家乡的美食,妈妈的饭菜时,请相信那是我们的肠道,是肠道内的菌群在通过大脑,悄悄地向我们发出了指令。

国家注册营养技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衡膳营养+营养大使


营养百事通


许多人都会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大多数情况下,这更多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对食物本身的评判。蔡澜这样的美食家,也经常会把“用心”“爱”等因素加入到对食物的评价中去。

不过,“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下面是从科学角度来分析这种感受,而不是蔡澜或者其他美食家认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的原因。

首要原因在于人体对口味的偏好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在人的发育过程中,最早接触的食物也是一种“陌生事物”。对待陌生事物有两种反应:好奇和害怕。好奇使得人们去尝试,害怕使得人们远离。在婴幼儿时期,好奇超过了害怕,所以婴幼儿更容易去尝试新食物。尝试过新食物之后,发现并没有“不良后果”,“害怕”的反应就会降低。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食物,就会更愿意尝试。尝试得多了,就不再把它作为“陌生事物”,而是作为“这种东西应该是这样的”。妈妈做的菜,就在这样的反复刺激中作为了“标准”写入了自己的记忆。以后遇到同类的食物,就会拿去跟“记忆中的标准”相比,自然就“不是这种食物应该的味道”。也就是说,“妈妈做的菜”成为了一个人对于这种菜的“标准”,而别人做的,都是“山寨”版。

另一方面,人体对食物的体验,是多种神经感知反应的综合。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的场合,往往是离家很久之后,或者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并非对实际食物的评判。食物的色、香、味、形,是大脑对感知到的视觉、嗅觉和味觉神经信号进行解读的结果。而人的心理因素会对这些神经信号的解读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归家的喜悦、对母亲的感恩、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等等,都会会大大改变“体验”到的食物风味。


松鼠云无心


我妈妈根本不做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