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查閱關於周幽王的資料,偶然發現了他的父親周宣王,對於宣王,該怎麼評價他呢?

太史玖


一、周厲王暴虐好利釀成“彘之亂”

周王朝的西周統治自周穆王之後達到頂峰,而到了周厲王時期,民不聊生,貴族們卻依然沉湎於酒色。周厲王即位三十年“王好利”,進而寵幸“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針對這種情況,大夫芮良夫勸諫周厲王“榮公若用,周必敗”,令人遺憾的是“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周厲王一意孤行令諸侯列國強烈反對,最後落得個“諸侯不享”的結局。

為了聚斂更多的財富以供揮霍,周厲王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強行宣佈山林川澤為王有,也就是歸國家所有,不許平民上山打柴、打獵,也不許平民下水捕魚。從而觸犯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怨言四起。於是舉國怨怒,街頭巷尾,至處都有人發洩不滿。

於是召公提醒周厲王百姓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周厲王不但不罷手,反而“得衛巫,使監謗者”,並告諭國中,有私議朝政者,殺無赦。

衛巫假託神靈,肆意陷害無辜,不少人死於非命。於是,人們不敢再公開場合發表言論,路途相見也只能以目示意,也就是通過眼神打招呼。周厲王認為,他已消除民人誹謗。召穆卻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旦決口就無法收拾,他並張廣開言路,讓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種人士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周厲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周厲王三十七年年,國人實在無法忍受周厲王的暴虐。於是,國人大規模暴動,周厲王被迫出逃到一個叫做彘的地方。

而此時,周厲王的太子靖“匿於召公之家”,於是“國人乃圍之”。無奈之下,召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交給了暴動的國人,太子靖才得以脫險。由於此次國人暴動周厲王逃亡在彘,史稱“彘之亂”。

周厲王逃亡到彘後,此時,周朝東邊的諸侯衛武公帶兵趕到了首都鎬京。於是“召公、周公二相,以太子靖幼,相與和諧共理國事”,並“號曰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現存史料中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二、周宣王中興周室

共和十四年,周厲王死在了彘,也就是客死他鄉。“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史稱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共和時代結束。

周厲王時,他不思進取,還做出了暴虐無道的事情,造成了國人暴動,最終落得個居外十四年客死他鄉。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經歷了磨難,成為天子後在周公、召公的輔佐之下“修政”,效法周初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重振周王朝威風,並任用申伯、仲山甫、張仲,最終實現了“諸侯覆宗周”的壯舉。

周宣王親身經歷了“彘之亂”,深知人民的力量,在日常事務中常常以身作則。據《綱鑑易知錄》收錄的記載:宣王承厲王之烈,內有撥亂之志,遇災而懼,側身修行,欲消去之。天下喜於王化復行,百姓見憂,故仍叔作詩以美之。

《綱鑑易知錄》收錄了關於周宣王的王后姜氏勸政的事情。有一天,周宣王賴床,很晚才起床。為此,王后姜氏摘去簪子、耳環等一應飾品,在後宮“待罪”,並派遣保姆以“妾不才,至使君王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朝”的說辭通知了周宣王。周宣王一聽,立即明白王后姜氏以“欲擒故縱”的方式告知自己不要貪圖享受而忘了國家大事。周宣王立即表示,“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自此之後,周宣王勤於政事,早朝晏罷,卒成中興之名。

在周宣王任內,一度恢復周王室往日的雄風,出現了短暫的中興。

三、周宣王的荒唐事

周宣王十二年,當時魯國的國君是魯武公,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姬括,少子姬戲。話說,這一年魯武公九年春天,準備去朝覲周天子。於是,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隨行,一方面想讓他們看看魯國外面的山水、人文,豐富一點他們的知識;另一方面帶他們到鎬京也見見世面、開開眼界。

周宣王見到魯武公的兩個兒子以後,特別喜歡姬戲,於是萌生了讓魯武公立姬戲做魯太子的念頭。周宣王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大夫樊仲山父的強烈反對。樊仲山父反對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姬戲是魯武公的小兒子,廢長立幼,是當時諸侯國國君傳承的大忌,這也是先王留下的規矩,周天子不可能不知道,怎麼能帶頭壞規矩。再者,周宣王作為天下諸侯宗主,卻要越俎代庖替魯國選擇繼承人,實在是有失身份。況且,作為周天子替魯武公選擇的還是一個不符合當時禮制的繼承人。周宣王此舉擺明了是在帶頭違法,是在教諸侯列國不遵守先王留下的規矩。

從魯武公的角度來講,更是左右為難。如果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廢長立幼,其他諸侯也會效仿,那麼先王留下的規矩就成一張廢紙了。如果魯武公不執行周宣王的命令,那就是抗命,按照規定是要被興兵討伐的,但是這樣的討伐卻是以不義討伐仁義。任憑樊仲山父說的天花亂墜,周宣王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非要讓姬戲做魯國太子。俗話說,小胳膊擰不過大腿,眾人見周宣王如此堅持,也就不再勸他了。

魯武公去世以後,姬戲即位做了魯國國君,史稱魯懿公。時間一晃到了魯懿公九年,當年周宣王廢長立幼的事情本以為就此了結。令人沒想到的是,姬括的兒子伯御卻對此事耿耿於懷,而且一直在暗地裡尋找機會,準備替父親姬括一雪前恥,並且趁機登上國君之位。這一年,伯御帶領支持者襲擊了魯國宮廷,殺死了魯懿公,自立為魯國國君。

當年的始作俑者周宣王在伯御弒君之後未做任何反應,卻在伯御已經做了十一年魯君之後又橫叉一槓子,興兵討伐魯國。最終小胳膊還是沒有擰過大腿,伯御兵敗被殺。此時緊握勝利果實的周宣王又擺出一副宗主的模樣為魯國選擇新君。在大夫樊穆仲的諫言之下,魯懿公的弟弟姬稱被任命為魯國國君,史稱魯孝公。

之前周宣王越俎代庖,帶頭破壞先王規矩,讓魯國人飽受內亂之苦。之後經過內亂的魯國剛剛平復下來,周宣王又興兵討伐,還殺死了時任魯國國君。

周宣王兩次干預魯國導致魯國戰亂給諸侯列國留下了極壞的印象,並且令周天子的威信遭受了極大的傷害。從此以後,諸侯列國與周天子離心離德,違抗王命的事情多有發生。經過周宣王多年努力剛剛建立起來的宗周威儀再次搖搖欲墜。

四、周宣王昏庸

1、周宣王在恢復了周王室往日權威,令“諸侯覆宗周”之後,逐漸暴露出驕狂的本性,據記載“王不藉千畝”,這句話是說,古時候為了表示當局對重視農業生產,均專門劃出一片農田供天子親耕,是周天子的專用耕田。而今周宣王竟然無視祖制,不去親耕。為此,虢文公絞盡腦汁勸諫周宣王,但是均被周宣王拒絕了。

周宣王三十九年,周伐姜戎,戰場正是周天子的專用耕田,結果“王師敗績”。

2、周宣王四十三年,“王將殺杜伯而非其罪”,以至於“伯之友左儒爭於王,九復之而不許”,據記載,周宣王和左儒有一段對話,足以證明晚年的周宣王昏庸無道。

周宣王認為左儒竟然為了朋友而違抗王命,是重朋友而輕君王,是大逆不道。而左儒認為,如果君王是正確的而朋友是錯的,那麼他會反對朋友而聽從王命;如果朋友是對的,但是君王錯了,那麼可以不惜違抗王命而聽朋友的。

最後周宣王竟然威脅道,如果不聽王命就會被處死。左儒堅定地認為,古時候的君子不會彎曲正義所以求死來證明,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說法來求生,所以臣子才能知道君王的過錯,即使死了我也認為杜伯是無辜的。

周宣王殺掉杜伯之後,左儒也隨之而死。

五、周宣王的繼承者是周幽王

周宣王雖有中興周室之功,但他的汙點也是不容無視的。到了周宣王的兒子的周幽王時,更將恢復周王室中興的艱難忘的一乾二淨,卻將周宣王晚年的昏庸繼續發揚光大,最終釀成了“烽火戲諸侯”,落得個國破、身死的下場。為此在我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豐富了周王朝的史料。

1、據記載,“褒人有罪,請入女子於王以贖罪”。褒姒雖然長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未笑過。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想盡了一切辦法,可是褒姒還是終日不笑。為此,周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叫虢石父的佞臣,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昏庸的周幽王竟然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檯上飲酒作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這才知道被戲弄了,於是他們懷著滿腹的怨氣打道回府了。

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又數次戲弄諸侯們,後來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2、周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又罔顧老祖宗的規矩,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並且冊封褒姒為後,褒姒生的兒子伯服自然而然就被封為太子。

與此同時,周幽王腦子進水了“王欲殺故太子宜臼,求之於申”,申侯當然不能把外甥交出去了。“申侯弗予”,周幽王得寸進尺“王伐之”,申侯採取了先發制人的策略,還聯合了繒侯,以及西北的犬戎一起出兵,進攻鎬京。

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因數次受周幽王和褒姒愚弄,這次都不再理會了。最終,“犬戎遂殺王於驪山下,虜褒姒,並殺鄭桓公,盡取周寶賂而去”。

周宣王以“彘之亂”大難不死,即位為周天子,勵精圖治,一時間令周王室中興,但僅僅是曇花一現。周宣王的繼承者更糟,直接把家業折騰黃了。


歷史倪說


周宣王是在厲王政治引發國人暴動而有共和行政的背景中成為周王的。

一個經歷了巨大動盪的政權如何回覆到往日的榮光,是擺在周宣王面前的課題。

一個充滿結構性矛盾的國家,以及其尚能運轉卻命懸一線的經濟架構,是周宣王解決課題的先決。

他應該是想做些事情的。

其一,首先我們需要體認,周宣王治下的周室,先期階段基本還是恢復了正常的政治秩序的,其對召公虎、兮甲、仲山甫、程伯休父、虢公、王舅西申公子誠、韓侯、顯父、仍叔、張仲等賢臣予以重用,一方面重新團結了貴族、諸侯,另一方面充分激發了他們的治理才能,為扭轉國家頹勢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彌合貴族間關係,廣進諫言,以善政安撫百姓,同時修建宮殿,重塑王室威嚴,修繕武器守備,命仲山甫前往齊境築城,固守東疆,興畋狩禮樂舊制,在畋獵時吩咐軍士不得踐踏禾稼,焚燬樹木,侵擾民居,獲禽盡數獻納,照次給賞,如有私匿,追出重罪。其效文、武、成、康周初遺風,四方諸侯重新入周朝王,王靜在成周接受朝拜,周政一時間大有緩和。

其命太史以大篆作《史籀》十五篇,作為太史教授史學童的教材。秦制小篆,李斯所作字帖,皆取材其中。其文字又被稱為籀文、籀篆,漢光武時已失傳六篇,《陳倉石鼓文》是目前僅存最近於《史籀》的文字。

宣王曾在旱災時節親至郊外及宗廟奠酒埋玉,誠心祭祀禱告祈雨,其後六月間果有雨情,旱情得解,仍叔作《雲漢》讚美宣王。這一作品,現收於《詩經·大雅》中。這一事,雖無必然的因果,卻顯然的有益於人望。

其二,軍事上,周宣王在內部政局趨穩的基礎上積極對外擴大影響,充分發揮各諸侯的力量,穩定邊疆。公元前824年,宣王就曾以秦仲為大夫,領兵征伐獫狁。公元前823年,獫狁再次進犯,主力集結在焦穫,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西北,先頭部隊抵於涇陽,今涇陽縣境,對宗周構成威脅。尹吉甫受王命領兵出擊,以十乘大兵車為先頭,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東北地區及澄城縣一帶將獫狁擊敗,並一路追擊至於太原,今甘肅鎮原、平涼一帶。後,南仲在朔方築城,永駐防守。前822年,獫狁攻秦,秦仲戰敗身亡,宣王親召秦仲之子其及其兄弟四人,賜兵卒七千,以報父仇。秦其大敗西戎,一直追擊至今陝西省北部洛水流域,大獲全勝,此一戰後,獫狁對周廷的實質性威脅大減。宣王大喜,封秦其為西垂大夫,將原屬大駱,後為獫狁侵吞的西犬丘之地,賜予秦其。其地,在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境。

淮夷在厲王時代一戰後,稍加臣服。前823年,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徵收布帛、財寶、糧食及力役,並命令通商淮夷時不得擾亂其治安及市場秩序。後,淮夷停止納貢,並再次反叛,召公領命出征。此戰,師寰率領虎臣及齊、杞、萊等國軍隊,擊殺冉、翼、鈴、達四敵將,獲俘、畜及財物,戰果赫赫,淮夷大部由此徹底臣服,唯其最強的徐國,仍有不臣之心。南仲和太師皇父在太廟整備宗周六師,並與司馬程伯休父出征徐國。大軍沿淮河一路東進,經過激戰,擊敗徐國。徐國亦臣,於是東南皆定。

也是在這一年的八月,宣王以元老重臣方叔為將,領兵車三千,動用兵力三萬六千餘人以征討獫狁為名震懾長期遊離於周室職貢體系的楚國,收效顯著。楚人向周獻編鐘,宣王轉賜晉侯,並命召公在謝,今河南南陽建設住宅、宮室、宗廟、都邑,開闢土田,命傅御將王舅公子誠的家眷、私臣遷於此地。宣王親赴郿,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為王舅踐行,親賜寶馬、玉圭,以封建申國,稱申伯,鎮撫南方,原姜姓呂國改封申國以西。宣王另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至運城市萬榮縣一帶封建韓國,稱韓侯,鎮撫北方;封仲山甫於樊,今西安市長安區東南,稱樊伯。公元前809年,將自己的弟弟友封到鄭,今陝西省渭南市華縣,稱鄭伯,為周附。公元前786年,封其子長父於楊,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東南,稱楊侯,以大臣逑為輔。

其三,不可否認的是,宣王的銳意,也並非全然的十全十美。其即位伊始,便有我們不可忽略的枝節橫生。 元年春天,宣王便有驚人之舉——“不籍千畝”。千畝,即是周王室籍田。籍田的意義首先在於生產用於祭祀上帝的粢盛,籍田禮儀本身更蘊含著對於上帝的宗教情感。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籍田禮儀的存在,是周作為農本國家的形式表達與具化象徵。宣王即位,從險些被殺的孤子成為了龐大國家的君主,圖強之心勃然,一心集中於顯見國力的壯大,對於虛禮保持輕視的態度,不僅廢除了籍田禮儀,更徹底廢棄了籍田,不再對其進行耕種和管理。如前所述,宣王廢籍田,等於是明確宣告了國家對於農本國家戰略的全面放棄,長遠來看也就必然會打破固有的社會階層和利益格局,因此,這一行為引起了貴族的強烈反對,虢公於此曾有諫言,然而未被王靜採納。

萬事萬物,皆有辯證。王靜的進取與征戰,扭轉了周廷的危局,卻也是疲弱國家的最後一次掙扎,戰爭進一步拖累了經濟,軍事格局的變化則激發了諸侯政治格局的聯動,各方面新的危機不覺已在醞釀和潛伏之中。

這以後,周王朝制度層面的摧毀性打擊發生了。

前817年春,魯侯敖攜長子括、少子戲入覲宣王。宣王對戲頗有好感,遂有以其為魯世子之念。這便觸及了周廷維繫國家的又一項根本性基礎性的制度——宗法制度。仲山甫提出了反對。仲山甫是古公亶父一系之後,素為直諫之臣,早年間曾務農、經商,頗曉民情,也因此曾大膽主持廢除了公田制和力役地租,代之以私田制和“什一稅”,鼓勵開荒,助力工商業發展,為宣王時代的昇平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詩經贊其“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魯侯一事,仲山甫看到了問題的癥結,力諫周王,宣王執意立戲。同年夏,魯侯再朝,歸國後即去世,諡武,稱魯武侯,今一般統稱為魯武公。魯武公少子戲立。前807年,魯武公長子括之子伯御在魯國附庸曹姓子爵國邾國國君夷父顏的教唆下,聯合魯人及邾軍攻殺魯侯戲,諡之懿,是為魯懿公。伯御被國人推舉為君。前796年,宣王起兵討伐魯國,將魯侯伯御及邾子夷父顏殺死,稱伯御為魯廢公,夷父顏為邾武公,並採納仲山甫的建議,立魯懿公弟公子稱為君,叔術代為邾子,邾武公子夏父的繼承權被剝奪。周王對於魯國內政的此一番干預,有違成制更造成了魯國的內亂,在諸侯間影響極為惡劣,聲望大減。自此後,諸侯違制抗命之舉多發。同時,這一事件,更是為宣王身隕埋下了伏筆。

看似穩定的邊疆經過短暫的平穩期,也開始逐漸鬆動,此時的周軍,則疲態盡顯,鋒銳不再。前810年,南仲派駒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國、部族尚都奉命迎接來使,進獻財物。前797年,宣王攻太原戎,未能克之。宣王時代對外軍事行動的轉折,於此開始。前792年,宣王再次出征條戎及夏縣西南的奔戎,告北。前789年,宣王在征討西申時先是獲得了一次久違的勝利,後在千畝之戰遭遇大敗,南陽地區的精銳部隊於此役盡失,幸賴其御人造父後人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西申,在今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

危機四伏的另一個表現,是此一時期,坊間流言四起。前798年,宗周流傳有兔子跳躍舞蹈,馬化為人的消息。前795年,又流傳出馬化為狐的消息。甚至甚至有更為直接的“檿弧箕服,實亡周國”的政治謠讖,以表達民間對於宣王晚年屢戰屢敗的觀感。遺憾的是,宣王未能更多思考其背後的意味,而大肆捕殺販賣弓矢的商販,著實荒唐。也正是在此際,夏姒姓褒國國主褒姁獲罪於周,將族中女子褒姒獻於周廷抵罪,宣王以其嫁與其子宮湦。

這一時期另一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是“太原料民”事件。為補充戰爭兵員及物資,宣王擬在太原地區進行全面的人口清查。樊伯仲山甫提出異議,認為自古以來,君王通過百官所反饋的信息,即可瞭解人口狀況,退而言之,亦應通過籍、蒐等農牧巡獵活動從側面有策略的進行了解,直接的人口清查,不僅沒有必要,且勞民傷財,更為重要的是,會直接暴露王室兵員、物資的短缺以及行政管理的低效。然而實際上,在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社會結構急劇變化之中,原有的行政管理確乎已經無法繼續運轉了,宣王已經意識到,所謂的井田制正在瓦解,原有的人口推算方式已經失去作用,唯有直接的人口清查,才能將隱藏在原有統計數字背後的私田人口與奴隸人口徹底納入統計口徑。因此,宣王執意推動了直接的人口清查,中間管理層於是被擺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可以認為,國家的行政管理結構就此崩解了。

公元前785年,宣王聽信讒言中傷,殺害了忠臣杜伯,同時逼死了杜伯之友大夫左儒。杜國被滅,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並以士為氏,生士蒍,為其後範氏源起。

公元前782年,宣王死於一次政治暗殺。當年邾武公被殺,其美貌妻子遺世,揚言報夫仇者,將以身許。於是,垂涎其美的邾子叔術,精心組織、策劃了刺王行動。公元前782年,宣王遊獵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叔術派出的刺客,化妝成杜伯的形象,將宣王射殺後逃逸。周人知其原委,而苦無證據,遂言杜伯著朱衣、拈朱弓、射朱箭,以影射邾子弒君。其後不久,姜王后亦因悲傷過度而亡。

周王靜執政的46年,是有周一季,國運最為跌宕的46年,其魄然進取,於國力國勢有救危扶敗,興滯補弊之功,一度以中興之主的形象傲然臨於四方,在諸如《雲漢》、《嵩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車攻》、《吉日》、《六月》、《采芑》等篇目中備受褒讚,然亦透支了孱弱國體的最後一絲聯結,其某些政策的實施直接或客觀上將周廷進行統治的制度根基徹底瓦解,其中興局面遂亦曇花一現,旋即以更大的斜率步入新的傾頹週期。

於是,宣王之後,便是幽王。

也正是自周宣王愛少子戲起,到周莊王追賜殺兄代立的魯桓侯以冊命,從周桓王愛少子所引發的王子克之亂,周莊王重蹈覆轍所引發的王子頹之亂,以至於王子帶,庶少亂位,愈演愈烈。權做推想,愛少子之心,蓋人之常情,想必非獨此二三週王有之,然先前未有明其傳位之願且行之者,顯見其宗法制度的約束力能夠牢固維持著統治架構的穩定與國家機器的運轉,不以某個人的私有意志而轉移。當此之際,則嫡庶宗法漸趨形同虛設,王位繼承製度的崩潰顯示著統治集團自內而外,自下而上開始瓦解,原有的貴族階層的集團契約政治開始向貴族階層的代理人集權政治轉化。


疾風知勁草s


既然知道了周宣王,那一定知道宣王中興了。所謂宣王中興,背景是在周厲王實行暴政之後,人民起義,周厲王被殺,國家當時一團糟,周宣王繼位。

就從宣王中興評價周宣王:

一、內政

1.重用召公虎、仲山甫、尹吉甫等賢臣,積極聽取他們的意見及建議。

2.嚴禁官員貪汙腐敗,同時嚴抓紀律。

3.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

二、軍事

加強防守,並大力打擊戎狄勢力,使其歸順周王朝,進獻貢物於周王朝。保證了人民的安全與財產,也恢復了周王朝的威嚴。

三、經濟

廢除籍田典禮,即宣王承認土地私有,不歸國家所有。這個舉措使得百姓的勞動積極力提升。也使周王朝的農業開始恢復。解決士兵的口糧問題,軍事同時也跟著發展。

料民於太原,大大加強了周王朝對人口的控制,以及解決了兵源的問題。


但是,晚年以後的周宣王,開始變得頑固易怒,不聽勸諫,大舉用兵,屢嘗敗績,消耗國家資源戰鬥力。開始濫殺無辜,不乏那些賢臣。

總體來說,雖然周宣王有了中興之治,但是後期又差點都敗光了。

中年時英明神武,老了就變成老糊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