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间中国重火力奇缺,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

巴斯甜


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轻迫击炮,它的威力比手榴弹大,但又比迫击炮要小,日军在抗战时期主要装备的是八九式掷弹筒。对于熟悉制造掷弹筒技术的日本来说,掷弹筒的造价只有步枪的百分之二十五,而且它的威力相当不错,还有重量轻、可以及时提供支援等优势,在中日战场上几乎成了“神器”,这种便宜的“神器”,对于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来说,肯定也会大量仿造。

长城抗战等战役后,国府见识了日军掷弹筒的威力,所以在1934年就曾仿造过日军的大正十年掷弹筒,这款掷弹筒是八九式的未改进版,但是仿造出来的性能不是很好,故而没有装备部队,只是培养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到了全面抗战时,国军为了弥补火力不足,又开始仿造掷弹筒,在1938年国府在大正十一式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款新型掷弹筒,并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

这款掷弹筒比日军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技术有限,没有办法。后来国府兵工厂一共生产出了四万多具掷弹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军的火力,但它也有缺点,如射程近、无瞄准装置等,毕竟要弥补重火力不足,必须要装备射程远、威力大的重炮才行。<strong>

其实八路军和新四军也仿造过掷弹筒,从1941年开始到抗战胜利,八路军共生产出了2500多具,新四军则相对较少,只有200多具。八路军的兵工厂竟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产出那么多掷弹筒,实属不易。


兵说


日军的掷弹筒,堪称神器。

二战时,日军因为本国资源短缺,大本营又把战略资源偏向于海军。所以,日本陆军的缺少冲锋枪(机枪)和坦克,装备无法和西方国家的“机械化”军队相比。但是,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照样能欺负比它更穷的中国。这除了日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

(日军掷弹筒小组)

掷弹筒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区。日本又两款掷弹筒: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射程只有175米,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而且,其重量轻,体积小,两个人就是一个掷弹筒小组,带弹16发!日本一个54人的小队,就拥有三个掷弹筒组成的8人掷弹筒分队。

掷弹筒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依靠5米的杀伤半径,压制和打击我军冲锋阵型。第二,依靠超远射程,强度大威力和隐蔽性,摧毁我机枪阵地。


日军缺乏机枪,歪把子和九二式这样的机枪,远不如我军装备的捷克式和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按理说,我军轻火力要强于日军。可是,日军的掷弹筒却是我军机枪阵地的克星。

日军远程炮火不可能精确打击,而且,我军也可以通过提前隐蔽,保护机枪。可是,当日本步兵冲锋时,我军必须使用机枪压制。往往我军机枪刚开火不久,就会被日军步兵携带的掷弹筒“点名”。掷弹筒体积小,日军一个小队都有三支,实在是不好防范。

而且,鬼子的训练特别好,掷弹筒命中率超过80%。射速又快,每分钟20发!!!也就是说,如果日军用八九式掷弹筒的话,500米范围内,可以说是“必中目标”。而这个距离,我军步枪够不着,无法掩护机枪阵地。

所以,掷弹筒给日军前线步兵提供了精准且凶猛的火力!

对于这样的轻武器,我军肯定会大量仿制。

掷弹筒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国军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1938年,正式批量装备了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原型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而且,我军在日本掷弹筒的原型上,做了改进,射程达到了2,20米,射速10发/分。整个抗战时期,国军共计装备40909具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炮弹156万余发。

八路军虽然也是国军序列,但是,蒋介石在全面抗战不久,就停发了八路军物资。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要是自己制造的。

1940年lO月,在关家垴战斗(《亮剑》李家坡之战原型)后,我军总结经验,开始研制掷弹筒。在不断地实战和改进中,为了解决自制掷弹筒没有膛线造成炮弹“翻跟头”问题。八路军开始大量使用带尾翼的炮弹(类似于迫击炮弹)。而且,使用这种炮弹,可以外加发射药包,每增加一个药包射程提高150-200米。

从1943年开始,八路军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使用尾翼增程弹的掷弹筒,(也可说是小型迫击炮)。1944年,八路军又更新了炮弹弹药,改为自制的硝化甘油混合炸药,每发装药45克左右,破片数达120-200片,杀伤半径达到10米。威力超过日本的八九式掷弹筒。

1940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筒约2500具、炮弹约20万发。这些装备可以装备30个团,每个班都能分到一具,显著提高了我军火力。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掷弹筒是二战时期日本的独门秘籍,中国军队想用,但学不会;美国军人对它赞不绝口,但却不愿使用。

日本是个穷国,为了节省资源,日军一方面将武器设计得特别精细,以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训练,来发挥弹药最大的效率。

因为缺席一战的历练,日本二战中的很多武器设计都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最明显的就是歪把子轻机枪和92式重机枪。这两款机枪的射击精度非常高,代价就是结构非常复杂,、在环境恶劣的战场上故障频繁,无法持续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东史郎日记》中就有记载,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就能压制日军的突击。

为了给步兵突击提供火力掩护,日军想了很多办法。在东北与游击队打山地战中,日军把从法国引进的直射步兵炮改成既能曲射,又能直射的92式步兵炮。日军很快发现,92步兵炮虽然小,毕竟还是炮。为了弥补步兵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日军又想起了诞生于日俄战争之后的掷弹筒。

日军最初只是想将手榴弹丢进俄国的战壕里,增加抛掷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火药替代人工,于是有了大正十年50mm掷弹筒。后来因为战争的需要,日军又将口径扩大,增加了8条膛线,制成了著名的“八九式掷弹筒”。

掷弹筒实际上就是迫击炮去掉炮架、缩小口径的简配版。射程范围在120米至700米之间,杀伤半径最大8米。火力上虽然略逊于迫击炮,但因为仅重十斤,可以随时随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山地战和巷战中有奇效。

抗战之前,掷弹筒在日军中的装备不足轻机枪的三分之一,开战后很快上升到与轻机枪一比一的地位,而且即便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国力萎缩,掷弹筒的配比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掷弹筒的成本只有三八大盖的三分之一,是日本专门为穷国量身打造的战争神器。关家垴战役中,八路军吃了掷弹筒的大亏,彭总当时下命令要求,“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要有”。

掷弹筒的制造并不复杂,敌后条件虽然简陋,但也很快将掷弹筒仿制了出来。不过掷弹筒戳中了中国军队的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训练。

掷弹筒没有炮架,瞄准装备也被简化,发射全凭手感和经验。训练对于日军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刚学会开枪就要上前线的中国士兵来说还是太难了。即便后来请来日军俘虏做教练,情况仍不尽人意,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有改善就淘汰了掷弹筒。国军因能大量制造迫击炮,所以仅少量掷弹筒装备了部队。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也是深受掷弹筒之苦,因此说它是二战时日军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掷弹筒毕竟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美军只是欣赏日军的设计,并没有装备的想法。


史料不辑




恰恰相反,我军曾大量仿制掷弹筒!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



侵华日军装备八九式掷弹筒,口径也是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榴弹,必要时可以将手雷做为炮弹来发射,在实战中,日军多次违背日内瓦公约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



1934年国民政府就在汉阳兵工厂开始仿制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不过此时产量尚少。到了1938年,研究人员在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成功制造出了新型的掷弹筒,被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也称二七式掷弹筒。二七式掷弹筒和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比较相近,主要是在个别地方进行了改进,使其射程比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更远一些,可以达到220米。二八式掷弹筒到1945年共生产了4万余具,炮弹154万余发,有效地缓解了中国军队火力不足的问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国民政府制造的二七式掷弹筒,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发现掷弹筒是非常适合其游击袭扰战术的武器,因此也谋求自行制造掷弹筒。当时各个根据地的军工条件非常简陋,基本没有精密的机床,同时也缺乏原材料。根据地的军民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在仿制中进行改进,能解决的问题想办法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想办法替换,最终成功制造出了自己的掷弹筒。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就生产了掷弹筒2500具,炮弹19万余发,部分主力师可以做到每班一具,明显提高了八路军的作战实力。



八路军仿制的掷弹筒与国军仿制的有明显区别,国军仿制的“二七式”掷弹筒外形和结构与日军原版的“八九式”基本一样;八路军仿制的版本要比日军原版要略长,这是因为根据地条件限制,无法给抛射筒刻上膛线,因此采用滑膛结构,为了不影响射程,抛射筒加长至400毫米。


兵器知识谱


您好,军武杂谈为您解答——有大量仿制,但是最缺的还是身管火炮。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当时的中国国内就已经有各种型号不一的掷弹筒存在,只不过型号少、数量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已。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迫击炮还是主要的火力提供单位。

在抗战爆发后,受到日军掷弹筒的压制,不仅当时的国民政府,甚至当时的八路军兵工厂都仿制了一批掷弹筒。特别是八路军缺少打击炮楼的直射火力,还对掷弹筒进行了改装,可以进行直射,只是重量和口径都更大了一些。

但是掷弹筒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对比迫击炮都差上一些,更不用说身管火炮了。而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中,基本上日军的身管火炮对中国军队都形成了压制,造再多的掷弹筒也没有什么作用。

通俗的讲,掷弹筒只是一种适合在小规模战斗中使用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兵器,战斗规模稍微大点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美军的60迫击炮就完美压制了掷弹筒的火力。

大规模的仿制和装备日军的掷弹筒,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实际作用可能并不会很大。


军武杂谈


掷弹筒,又名超轻型迫击炮,介于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射程100-500米。虽射程近,威力小,但掷弹筒能有效杀伤在200米到500米内的敌人,有效的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以及92步兵炮之间的火力空缺。掷弹筒和手榴弹、迫击炮以及92式步兵炮射程衔结,形成了有效、密集的火力组合。该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其实,不是掷弹筒有多好,而是掷弹筒对于日本人来说经济实用,更日本国情。二战中,日本一共生产了12万具掷弹筒。可以说,掷弹筒是二战时日本最成功的步兵武器之一!


实践证明,掷弹筒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的确是一种效费比极高的装备。因此,抗战期间国共军队都曾积极仿制该武器并小有改进。它们和被缴获的日制掷弹筒一起,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掷弹筒的仿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早。1934年国民政府就组织兵工厂开始仿造日式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及其弹药,但数量有限,仅少量列装。


1938年,以江元方为主的研制团队仿制并改良出一种新式掷弹筒,定名为民国二七式掷弹筒。经过试射,效果较日式为优,射程更远。1939年1月,由陕西第三十兵工厂正式批量生产二七式掷弹筒。

至1945年生产掷弹筒40909具、筒弹150余万发。它们和二八式枪榴弹一起,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共军队最早的掷弹筒来自于作战缴获。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曾缴获过掷弹筒。1940年,按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要求,军工部决定由黄崖洞兵工厂和高峪三所仿制掷弹筒。因钢材、加工设备严重缺乏,工艺经验不足,早期生产的掷弹筒及弹药,合格率不同,炮筒寿命也比较短,但毕竟解决了“有”和“无”问题。1944年7月改进生产工艺后,掷弹筒弹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抗战期间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条件简陋到了难以想像的地步。在敌人重重封锁和频繁的“扫荡”之下,材料、设备、技术都极度缺乏。但军工团队克服了生产中的种种困难,掷弹筒及弹药的试制不但取得了成功,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改进、完善,并源源不断地供给前方,成为深受战士信赖的一种有力武器。

从1940年到1945年8月,仅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筒2500具、炮弹198020发,共装备近30个团,129师等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具,显著提高了第八路军的战斗力!


逸民112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内的兵工厂就仿造过日式掷弹筒。抗战期间,在日式掷弹筒的基础上,国府兵工在1938年(民国27年)制成二七式掷弹筒。

所以没有“为什么不仿制”,国府仿制过。


至于大不大量的问题嘛

在抗战第一、二年度,国军共验收二七式掷弹筒224具。

抗战第三年度,国军共验收二七式掷弹筒1870具。

抗战第五年度,国军共验收二七式掷弹筒4010具。

1943年7月到12月,国军一共补充了3003具掷弹筒。


(表中使用的是民国纪年,所注时间为制表时间,不是表格所统计的时间段。)

跟日本比,产量可能比不过,但就绝对数量而言,也不能说是“少量”。所以,国军也是大量拥有过掷弹筒的。

此外,八路军于1940年试制掷弹筒成功,当年生产12具,1941年生产790具,1942年生产167具,1943年生产350具。

另外,我不太清楚题主这个重火力是什么意思

掷弹筒顶多作步兵分队的火力支援,拿他当重火力撸有点高估他了。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国共两军其实都有大规模的仿制日军的掷弹筒,极大的弥补了我军在重火力上的不足;

其实,掷弹筒的优点还是很多的。首先,它整体重量很轻,组装容易,便于单兵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其次,造价低廉,容易生产,并且拥有不错的威力。因此抗战期间,我军也都大量仿制掷弹筒。

国军方面,早在1934年便开始大量仿制日军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全面抗战以后,国军军工厂又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础上,仿制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这款掷弹筒射程超过200米,这比原来日军的大正十年式要远得多。据统计,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国军军工厂共计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以及多达150万枚的榴弹。

八路军方面,也在1941年成功仿制出首款自己的掷弹筒,称之为五零小炮,首批一共40门。

虽然国共两军都有仿制掷弹筒,但其性能显然比不上日军的新型掷弹筒。全面抗战时期,日军早已换装了更为先进的八九式掷弹筒。这款新的掷弹筒虽然口径不变,还是50mm,但其最大射程却达到700米,有效射程也有500,整整是我军仿制的掷弹筒射程的两倍。


掷弹筒的操作是门技术活,因此日军运用起来,所产生的杀伤力比我军更大;

或许很多人看到掷弹筒组装简单,操作简便,都认为很容易运用,其实不然。实际上,掷弹筒的操作对单兵的作战素养要求是很高的。因为,掷弹筒基本上都没有配置相应的炮架和观瞄设备。所以,在精确度上必须强调炮手的目力观测能力。

而日军单兵的作战素养是很高的,他们的炮手的目力观测能力普遍优胜于我军士兵。尤其是部分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日军老兵,更是发发精准,对我军的机枪阵地等火力点造成可怕的杀伤。因此,很多抗战老兵都回忆,我军阵地机枪一响,日军掷弹筒的炮弹就准确的飞过来了。

所以说,即便我军大量仿制了日军的掷弹筒。但由于仿制质量的缺陷和单兵操作技能的缺乏,因此并没能达到日军掷弹筒所能带量的杀伤力。

当然,有总比没有的好,我军大量仿制的掷弹筒还是极大的弥补了重火力方面的不足,对抗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历史要读


首先掷弹筒真的不算重火力,其次中国也确实大量仿制了掷弹筒。

掷弹筒是一种轻型武器,重量不到5公斤,口径一般在50毫米以下,论重量和口径,最多和超轻型迫击炮相当。而且因为掷弹筒结构简单,没有瞄准具,因此射程也近,大多只有200多米的有效射程,和枪榴弹差不多,所以有些人吐槽掷弹筒只是手榴弹远抛器。

而重火力一般是指身管火炮,即使在放宽了说,起码也是中口径迫击炮之类的,掷弹筒这种玩意,也就加强个班排火力的东西而已,算不上重火力。不过因为掷弹筒结构简单,生产容易,操作简便,加上是轻便易携带,很适合当时中国交通条件差的环境,所以在抗战期间国共双方都大量仿制了掷弹筒,仅国民政府下属的各兵工厂,在抗战期间就生产了4万多门掷弹筒,而根据地的兵工厂更是把掷弹筒玩出了花,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掷弹筒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几乎成了一种新武器。

根据地对掷弹筒的改进之一是去掉了膛线。因为缺乏加工膛线的条件,所以根据地所产的掷弹筒一般都没有膛线,转而在榴弹上增加尾翼,以保持弹体稳定飞行,这么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节省了黄铜弹带,而黄铜在当时是稀缺物资,这样无疑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改进二则是增加了瞄准具,极大的提高了掷弹筒的射程。根据地后期制造的掷弹筒大多加配了两脚架,增加了发射的稳定性,同时安装了仿民三一年式的机械瞄准具,这极大的提高了射击精度,可以和60毫米迫击炮相媲美。

而晋冀鲁豫野战军玩的更狠,他们改进了掷弹筒的发射机构,使之能平射,用来对付日军的各种工事。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八路军真的太缺武器了,掷弹筒对于他们来说,也真的可以算重火力了,自然要不断改进,发挥它的每一份潜能。


不沉的经远


绝对是步兵手中的大炮,日军在抗战时期使用的主要是89式50mm掷弹筒,全炮重4.7KG,最大射程670M,使用有翼榴弹可达到800M,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可以使用专用榴弹、普通手榴弹,携带便捷、火力持续强。

按照日军的编制掷弹筒装备量很高,每个步兵小队配1个掷弹筒分队(相当于排、班一级),掷弹筒分队配备3支掷弹筒。3人为一组(携弹54发),1-2人都可以轻松操作,在和仅有轻武器的抗日军民对战时,可以轻松占有火力优势,同时造到大量人员伤亡。

对此,我国抗战军民深有感受,因此除了缴获使用外还开始大量仿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只是受限于基础工业水平太差,所以在产量及质量方面相差较大。

其实我国仿制掷弹筒时间较早,1934年汉阳兵工厂就开始仿制大正十年式,但是数量很少仅装备教育机构研究及少数部队。

1938年起,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第三十兵工厂)试制成功二七式掷弹筒(基本仿大正十年式),弹药也仿制日制。射程达220米,射速可达10发/分,和89式还是有点差距。截止1945年,共生产40909具(弹药150多万枚),后期的日军装备奇缺,甚至在太平洋战场使用过缴获的二七式掷弹筒。

除正面战场外,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新四军同样深受其害,早期主要由日军运输大队长供货,数量较少。但是在关家恼之战后(大家看李云龙狂甩手榴弹那一集),攻坚火力不足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经过经验总结,决定进行仿制。

黄崖洞兵工厂在89式掷弹筒基础上进行手工打制,原材料奇缺特别是制造炮管的钢铁,所以只能采用较为稳定来源的铁轨。不过材料不行,容易炸膛,只有不断改进工艺勉强提升性能。

另一方面,炮管内的膛线无法加工,只能改成滑膛式。同时为了保证精度和射程,将炮管由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正是这种设计炮弹出膛后一路翻转(射程300米),不能保证射程和精度,只能在炮弹上加尾翼(形式迫击炮弹),射程可以达到500米。一路仿一路改,最后慢慢变成小迫击炮造型(平射迫击炮也算一种改型),截止1945年,生产2500具,弹药198020发。

总的来说,抗战期间军民很早就意识到掷弹筒的实用性,但是由于工艺生产水平、材料来源都欠缺。所以不论在仿制性能和数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仿制出来的装备照样打的日军满地找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