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汉平帝死亡真相,历史有时候并不真实,王莽这个锅背了千年

小说:汉平帝死亡真相,历史有时候并不真实,王莽这个锅背了千年

元始五年的隆冬时节,汉平帝刘衎突发重病,经太医们几天的抢救,依然没有保住刘衎的性命,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驾崩。

王莽欲哭无泪,秋季女儿刚有得子的祥瑞,冬天女婿就死了,真是天要亡大汉呐!汉平帝的死亡,给本已显示出大治势头的帝国笼罩上了一层不详的阴影。果然,一年多后,有人公然宣称:皇帝是被王莽毒杀的!

王莽为什么要毒杀汉平帝?以及王莽是如何操作的?《资治通鉴》还原了王莽鸩杀汉平帝的前前后后。

说,因为王莽不允许卫氏来京城,后来还因为“狗血事件”,卫家遭到了王莽无情杀戮,由此汉平帝对王莽怀恨在心。王莽洞悉了汉平帝的心思,随着汉平帝日渐成人,他越来越担心汉平帝会对他做出报复性行为,于是就想除掉汉平帝。正好赶上腊日进椒酒,王莽在进献的椒酒中下了毒,鸩杀了汉平帝。

司马光的这个说法看起来严丝合缝,非常符合逻辑。其实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漏洞百出。

其一、如果是王莽毒杀汉平帝,为什么《汉书》不见记载,相反见载于一千多年后的《资治通鉴》?我们知道,班固对王莽的立场一直是鞭挞的,如果王莽鸩杀汉平帝,这么重大的事件,班固不可能不记载,还有什么史料比这个更具爆炸性?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长期以来在史料选取上就大受诟病,很多地方争议太大,很不可靠,甚至后世有人质疑司马光的人品。与其说司马光是史学家,还不如说他就是一政客。

其二、王莽鸩杀汉平帝出自翟义之口,不可信。居摄二年,翟义造反,对天下发布了所谓的王莽罪行,其中包括鸩杀汉平帝。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只是翟义处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编造的谎言。如果王莽杀害了汉平帝,无论如何第一个发现真相的都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翟义。

其三、王莽如果毒杀汉平帝,为什么汉平帝拖延了几天才死亡?假如毒杀成立,加害者王莽几乎成了笑话。哪有杀人做得这么不彻底,让汉平帝拖延几天才死,难道不怕他说出真相?如果王莽想要除掉刘衎,方法多得是,绝不可能钝刀割肉的方式给他抢救的时机,太搞笑了吧,这可是弑君呐!

其四、王莽没有弑杀汉平帝的动机。以王莽当时的地位,国仗兼辅政,且万民拥戴。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没有哪位大臣的权势和威望能超过王莽。汉平帝对王莽的施政不但没有任何威胁,还是他的挡风墙,除了神经错乱,王莽没有任何杀害汉平帝的理由。

其五、汉平帝怨恨王莽的理由难成立。王莽确实阻止卫氏进京,并在“狗血事件”中加害了卫氏,但这些不能成为汉平帝跟王莽势不两立的充足理由。王莽拥立刘衎为帝,按宗法制,刘衎跟卫氏的分割是合理合法的,这个道理刘衎不可能不懂。即便抛开拥立之功,王莽还是他汉平帝的岳父,汉平帝思念母亲是可能的,但因此就对王莽恨得不共戴天,似乎是妄加推测。事实上,汉平帝的这个心思,世人不知,班固也不知,不知道为啥被一千年后的司马光知道了,难道是托梦?

其六、毒杀汉平帝为篡位做准备,这个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我们一再说,王莽是有政治理想和崇高道德水准的政治家,仿效周公是他一身的追求,汉平帝在位期间,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王莽有称帝的野心。如果非要理清汉平帝之死与王莽称帝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并不是王莽鸩杀汉平帝为篡位做准备,而是汉平帝的死成为促使王莽称帝的一个重要因素。

汉平帝死亡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跟汉哀帝一样,病亡!史书记载,汉平帝刘衎自幼多病,病情比汉哀帝还要严重。汉哀帝的瘘痹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严重,汉平帝则从出生身体就没好过。我认为,汉元帝刘奭这一支遗传基因出了问题,他三个儿子,汉成帝刘骜生一个死一个,刘康和刘兴都只有一个儿子,且都年纪轻轻就死了,怎么看都像是基因出了问题。

愣是把皇帝的正常死亡演绎出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听起来很符合世人猎奇的心理,往往不是事实,别有用心者以此添油加醋,成了政治工具,信不得,汉平帝是正常死亡。

汉平帝刘衎九岁继位,十四岁驾崩,在位五年。这期间,太皇太后王政君听政,王莽辅政,刘衎实际上就是傀儡皇帝。表面上看,一个傀儡皇帝的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政治影响力有限,但实际上,汉平帝的死亡,对西汉帝国来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甚至可以说,大汉帝国自汉平帝驾崩后,事实上已经灭亡。

首先,汉平帝的驾崩,巩固了民众“更天命”的思潮,人们甚至期望,下一个坐上龙椅的千万别再是刘氏子孙。“更天命”的说法自汉宣帝时期开始出现,到汉哀帝时期,堂而皇之地进入“实践”阶段,儒生们虽然杀了夏贺良,遏制了太平道的发展,但董仲舒播下的“天人感应”种子,已经不可阻挡地发展成了“谶纬学说”,甚至跟太平道一样,慢慢走向“儒教”之途。儒学宗教化,“更天命”成了“神”的旨意,而汉平帝的驾崩等于告诉民众,“神”的意志不可转移,汉室将亡!

其次,由于大汉天下已经在民众的心目中寿终正寝了,接下来,社会各界所要思考的就是,谁将代替汉室天下,谁可以成为他们的利益代表者。

传统理论认为王莽是篡汉,实际上,不是他主动篡汉,而是民众的意志需要一个他们心目中的代言人,王莽就是被他们选中的那个替代者,他是被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裹挟,被民众以“神”的名义送上了皇帝宝座。

不同于其它王朝灭亡的是,汉平帝时期的大汉政治经济环境呈现的一派复苏景象,社会矛盾没有激化,更没有武装力量的对抗,政权更迭是全国人民,尤其是统治阶层和社会精英阶层,在“神”的指示下,做出的一个主动选择。

汉平帝驾崩后发生的一件事,就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士族阶层的这种心理变化。平帝驾崩的当月,前辉光谢嚣上奏太皇太后说:“武功(今陕西郿县东)有人在打井时得一白石,上刻‘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消息一传出,满朝上疏要求让王莽像周公那样代替天子临朝。王政君顺从了这一要求,由王莽摄政,请注意,由“辅政”变“摄政”,看起来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一样了。自此,王莽被称为“摄皇帝”,次年(公元6年),改年号为居摄元年。

汉平帝的驾崩,对王莽集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王莽本想成全一段周公辅成王的佳话,想不到的是“成王”死了。从此,王莽集团内部的思想也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部分人主张王莽应该“更天命”代汉,如刘歆、甄丰、陈崇、王邑、孙建等,部分人坚持王莽依旧应该继续扮演“周公”的角色,以扶立汉室为使命,如王舜等。

史书没有这段时期王莽的变化,笔者认为,直到此时,王莽才第一次被迫思考“更天命”这个命题。他肯定也被各种势力和声音包围,有积极劝进的,也有严辞告诫的。总之,随着汉平帝的驾崩,原来平静的政治环境被打破,人们的思想如同汹涌的波涛,暗流涌动。

王莽经过认真思考,觉得只有迅速议立新皇才是平定人心混乱的唯一方法,他要继续做周公,他要辅佐新的“成王”,为大汉天下做最后的努力。

下章提示:汉平帝驾崩后,王莽扶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太子,这里面有什么玄机?请看下文《新太子上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