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漢平帝死亡真相,歷史有時候並不真實,王莽這個鍋背了千年

小說:漢平帝死亡真相,歷史有時候並不真實,王莽這個鍋背了千年

元始五年的隆冬時節,漢平帝劉衎突發重病,經太醫們幾天的搶救,依然沒有保住劉衎的性命,年僅十四歲的漢平帝駕崩。

王莽欲哭無淚,秋季女兒剛有得子的祥瑞,冬天女婿就死了,真是天要亡大漢吶!漢平帝的死亡,給本已顯示出大治勢頭的帝國籠罩上了一層不詳的陰影。果然,一年多後,有人公然宣稱:皇帝是被王莽毒殺的!

王莽為什麼要毒殺漢平帝?以及王莽是如何操作的?《資治通鑑》還原了王莽鴆殺漢平帝的前前後後。

說,因為王莽不允許衛氏來京城,後來還因為“狗血事件”,衛家遭到了王莽無情殺戮,由此漢平帝對王莽懷恨在心。王莽洞悉了漢平帝的心思,隨著漢平帝日漸成人,他越來越擔心漢平帝會對他做出報復性行為,於是就想除掉漢平帝。正好趕上臘日進椒酒,王莽在進獻的椒酒中下了毒,鴆殺了漢平帝。

司馬光的這個說法看起來嚴絲合縫,非常符合邏輯。其實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這個說法漏洞百出。

其一、如果是王莽毒殺漢平帝,為什麼《漢書》不見記載,相反見載於一千多年後的《資治通鑑》?我們知道,班固對王莽的立場一直是鞭撻的,如果王莽鴆殺漢平帝,這麼重大的事件,班固不可能不記載,還有什麼史料比這個更具爆炸性?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長期以來在史料選取上就大受詬病,很多地方爭議太大,很不可靠,甚至後世有人質疑司馬光的人品。與其說司馬光是史學家,還不如說他就是一政客。

其二、王莽鴆殺漢平帝出自翟義之口,不可信。居攝二年,翟義造反,對天下發布了所謂的王莽罪行,其中包括鴆殺漢平帝。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只是翟義處於政治宣傳的需要編造的謊言。如果王莽殺害了漢平帝,無論如何第一個發現真相的都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翟義。

其三、王莽如果毒殺漢平帝,為什麼漢平帝拖延了幾天才死亡?假如毒殺成立,加害者王莽幾乎成了笑話。哪有殺人做得這麼不徹底,讓漢平帝拖延幾天才死,難道不怕他說出真相?如果王莽想要除掉劉衎,方法多得是,絕不可能鈍刀割肉的方式給他搶救的時機,太搞笑了吧,這可是弒君吶!

其四、王莽沒有弒殺漢平帝的動機。以王莽當時的地位,國仗兼輔政,且萬民擁戴。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沒有哪位大臣的權勢和威望能超過王莽。漢平帝對王莽的施政不但沒有任何威脅,還是他的擋風牆,除了神經錯亂,王莽沒有任何殺害漢平帝的理由。

其五、漢平帝怨恨王莽的理由難成立。王莽確實阻止衛氏進京,並在“狗血事件”中加害了衛氏,但這些不能成為漢平帝跟王莽勢不兩立的充足理由。王莽擁立劉衎為帝,按宗法制,劉衎跟衛氏的分割是合理合法的,這個道理劉衎不可能不懂。即便拋開擁立之功,王莽還是他漢平帝的岳父,漢平帝思念母親是可能的,但因此就對王莽恨得不共戴天,似乎是妄加推測。事實上,漢平帝的這個心思,世人不知,班固也不知,不知道為啥被一千年後的司馬光知道了,難道是託夢?

其六、毒殺漢平帝為篡位做準備,這個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我們一再說,王莽是有政治理想和崇高道德水準的政治家,仿效周公是他一身的追求,漢平帝在位期間,沒有任何證據說明王莽有稱帝的野心。如果非要理清漢平帝之死與王莽稱帝之間的關係,你會發現並不是王莽鴆殺漢平帝為篡位做準備,而是漢平帝的死成為促使王莽稱帝的一個重要因素。

漢平帝死亡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跟漢哀帝一樣,病亡!史書記載,漢平帝劉衎自幼多病,病情比漢哀帝還要嚴重。漢哀帝的瘻痺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嚴重,漢平帝則從出生身體就沒好過。我認為,漢元帝劉奭這一支遺傳基因出了問題,他三個兒子,漢成帝劉驁生一個死一個,劉康和劉興都只有一個兒子,且都年紀輕輕就死了,怎麼看都像是基因出了問題。

愣是把皇帝的正常死亡演繹出一段撲朔迷離的故事,聽起來很符合世人獵奇的心理,往往不是事實,別有用心者以此添油加醋,成了政治工具,信不得,漢平帝是正常死亡。

漢平帝劉衎九歲繼位,十四歲駕崩,在位五年。這期間,太皇太后王政君聽政,王莽輔政,劉衎實際上就是傀儡皇帝。表面上看,一個傀儡皇帝的死,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及政治影響力有限,但實際上,漢平帝的死亡,對西漢帝國來說是一個關鍵轉折點,甚至可以說,大漢帝國自漢平帝駕崩後,事實上已經滅亡。

首先,漢平帝的駕崩,鞏固了民眾“更天命”的思潮,人們甚至期望,下一個坐上龍椅的千萬別再是劉氏子孫。“更天命”的說法自漢宣帝時期開始出現,到漢哀帝時期,堂而皇之地進入“實踐”階段,儒生們雖然殺了夏賀良,遏制了太平道的發展,但董仲舒播下的“天人感應”種子,已經不可阻擋地發展成了“讖緯學說”,甚至跟太平道一樣,慢慢走向“儒教”之途。儒學宗教化,“更天命”成了“神”的旨意,而漢平帝的駕崩等於告訴民眾,“神”的意志不可轉移,漢室將亡!

其次,由於大漢天下已經在民眾的心目中壽終正寢了,接下來,社會各界所要思考的就是,誰將代替漢室天下,誰可以成為他們的利益代表者。

傳統理論認為王莽是篡漢,實際上,不是他主動篡漢,而是民眾的意志需要一個他們心目中的代言人,王莽就是被他們選中的那個替代者,他是被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裹挾,被民眾以“神”的名義送上了皇帝寶座。

不同於其它王朝滅亡的是,漢平帝時期的大漢政治經濟環境呈現的一派復甦景象,社會矛盾沒有激化,更沒有武裝力量的對抗,政權更迭是全國人民,尤其是統治階層和社會精英階層,在“神”的指示下,做出的一個主動選擇。

漢平帝駕崩後發生的一件事,就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士族階層的這種心理變化。平帝駕崩的當月,前輝光謝囂上奏太皇太后說:“武功(今陝西郿縣東)有人在打井時得一白石,上刻‘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消息一傳出,滿朝上疏要求讓王莽像周公那樣代替天子臨朝。王政君順從了這一要求,由王莽攝政,請注意,由“輔政”變“攝政”,看起來一字之差,性質完全不一樣了。自此,王莽被稱為“攝皇帝”,次年(公元6年),改年號為居攝元年。

漢平帝的駕崩,對王莽集團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王莽本想成全一段周公輔成王的佳話,想不到的是“成王”死了。從此,王莽集團內部的思想也開始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部分人主張王莽應該“更天命”代漢,如劉歆、甄豐、陳崇、王邑、孫建等,部分人堅持王莽依舊應該繼續扮演“周公”的角色,以扶立漢室為使命,如王舜等。

史書沒有這段時期王莽的變化,筆者認為,直到此時,王莽才第一次被迫思考“更天命”這個命題。他肯定也被各種勢力和聲音包圍,有積極勸進的,也有嚴辭告誡的。總之,隨著漢平帝的駕崩,原來平靜的政治環境被打破,人們的思想如同洶湧的波濤,暗流湧動。

王莽經過認真思考,覺得只有迅速議立新皇才是平定人心混亂的唯一方法,他要繼續做周公,他要輔佐新的“成王”,為大漢天下做最後的努力。

下章提示:漢平帝駕崩後,王莽扶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太子,這裡面有什麼玄機?請看下文《新太子上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