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浙江、福建很多家庭只讓孩子上到初中就去工作,卻反而出了很多企業家?

鋒言辣語


城市發達,環境比較好,讓孩子學習了人該有的理解能力以及基礎知識就好。剩下的可以去社會上學,社會上學的能力,經驗等等都是學校裡學不到的。尤其是到社會上鍛鍊,這些經驗有誰能教的出來的呢?而且還可以不用讓父母那麼操勞過度。

假如你去學校像農村收入低的人群,小孩上大學費用,生活費等等學5/6年以後要花多少錢呢?在出來找工作,工資很低連自己都養不活。在辛苦工作累死累活10年,等年齡差不多了,又要準備結婚又是一筆費用,結婚之前還要買房,買車,準備彩禮才能娶到老婆。結完婚之後生小孩又是一筆費用,那麼小孩長大需要教育。需要時間來陪同,等小孩上小學了你又開始出去工作,然後把小孩養大,養大了又上大學,繼續像當年的你重複著一輩子,幾輩人都會這樣持續著。在你成長的中間辛苦勞累的父母還不能生病,如果有大病,這輩子還怎麼結婚。那麼高的醫藥費等等。只有那些出生好的家庭或者父母比較厲害的,做生意的,沒有那麼累而已,這人活著為了什麼?

從小成長的環境以及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如果生在農村就要比其他人努力上百倍,如果出生工薪家庭,自己工作穩定就好養活自己。如果出生富貴家庭,張口就有。


Yn雯子先生


在深圳四年在福建四年,我是浙江人,你說的為什麼廣東,浙江,福建很多孩子上到初中就去工作,據我所知北上廣深除外,這幾省的教育都排中上的,特別浙江,我7o後,那年從軍我們的鎮全是高中畢業的,而到部隊後,別的省大多數是初中畢業,而我們那個縣在浙江算是很菜的!至於出了很多企業家,這跟當地文化精神有關,這幾個省土地貧脊,一直是出入在外奔波,潮汕是信佛的,閩南是信媽祖的,喜歡做生意多生孩子,多子多福,還有溫州也差不齊!拼博的精神深入骨頭的,其實最早出去打工做小生意的,都是這幾省比較多,甚至國外,比如青田,號稱外匯第一縣,而到了今天,這幾省明顯是做生意多過打工,做生意多了,成長起來的企業家自然就多了,至於文化起初早一輩文化可能不高,但現在的二代的文化可就大多海歸了!南方這幾省沿海出口自古重文多商!也是原因。



股民張老頭


我是福建的我就說說我的情況吧

福建這邊有很多的華僑,

老一輩,很多都是在海外發展後再回來建設家鄉

畢竟上一輩比較窮,國外的經濟生活都強於國內。

而且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好。所以很多就是初中高中讀完就直接出國,掙個創業的資本,在回來投資建設,越窮越這樣,這也就變成了,在我們福建至少福清,越是農村越是別墅滿地。





每日生活淺談


這個答案是糊扯的!本人出身江蘇,工廠在浙江,客戶群體以廣東,浙江,江蘇三個省份為主,10年前我所接觸的老闆中,90%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10年後的今天,餘下的10%生活在深深的後悔中。我親眼所見,一個五十多的老闆早餐時間一邊打電話,一邊在流淚,打完電話,衝我來了一句,掙再多的錢也不如有個有出息的孩子。原來這個老闆年青時以為掙錢做事業比一切重要,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以為孩子自己會長大成人!現在這個孩子讓老子有了深刻的領悟,掙再多的錢,都不夠讓孩子敗!而在重視教育的家庭,有許多的老闆不但自己事業有成,兒女也慢慢開始獨當一面了!所以很多的老闆們,不是讓孩子只上到初中畢業,而是比一般的家庭投資更多在子女的教育上!


陳勇剛江蘇寶澤


文化與能力,我覺得不能完全劃等號。

我九十年在福建的武術學校當過教練,就接觸非常多的老闆的孩子,確實很多孩子初中畢業,不能讀書的大部都去工廠工作,我感覺他們的經驗積累比單一的文課更為重要。

以前學校來一個小學畢業的孩子,他的父母就是指定要練武術,能防身實戰就行,不練套路,不用讀書,當時我覺很怪異,這麼小的孩子就不讀書,好像不可思意。大概練了兩年,這孩子就回家了,專門從事雕刻事業。十年後,我有機會再次見到他。人家也生活的很好,他專門開了一家雕刻的工廠,一年幾百萬的收入,他自己介紹說,他就專攻一樣,就是雕刻佛像,特別是觀音像。


福州禪武


我有一福州朋友在一起談南北方子女問題,南方子女如有學習好的父母也照樣供他們完成學業,如不太好初高中畢業大多都是子女出門打工創業,很少用其父母的錢,從小就讓他們有獨立創業的機會,所以出了很多企業家。北方人學習好的也供他們完成學業,報考公務員居多,過著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學習不好的,分數不足花錢買分也供上大學,花錢荒費幾年幾乎沒有學到什麼,大多畢業打工做點小生意混下去,經濟全靠父母接濟結婚生子,不願多生小孩,不求上進。朋友總結,北方二十年後比南方的差距比現在還會大的更多,建議北方人改變這種教育方式才能根本解決現有的南北方人的差鉅。


用戶9189223472742


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為什麼學生讀書考試分比例,相對高些,這和父母教育有關,部分地區,從小就灌輸知識改變命運,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是做苦工種田,所以拼命讀書,而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經濟比較發達,他們父母,有些教育方式從小就告訴孩子們,如果不讀書,長大後就和某某親戚或鄰居學徒去,所以孩子們壓力小,讀書的這一個人到大學畢業23歲,最後同時對比一下,參加工作到了30歲的大學生只有7年工齡,各方面還不成熟,工資假設每月一萬元,大概存款總計80萬元左右,而學徒的上到初中畢業16歲,每年平均5萬元工資到了30歲也能賺到70萬,雖沒存款,但是他們家庭結構完全不一樣了,讀書的人手裡80萬,想創業而經驗不足,可能都沒有太多的選擇擇偶對象了,等有孩子了父母也快老了,而學徒的那位,房子,車子都有了,也結婚了,小孩大的可能要上小學了,小的也快上幼兒園了,父母也可以幫忙帶,由於長期工作積累,經驗足,人脈廣,支持的人也多,相對來說敢闖,所以做老闆的比例當然就多些。


千里之行鞋店


幾十年農村初中教學經歷,對這樣的感受確實頗為深刻!總感覺地方民眾生活條件的好壞與該地孩子讀書的上進心有種隱隱約約的內在關係。

“三味”所在縣有7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一所鄉鎮初中。從學校校風、學生學風,到學校整體教學成績,其經歷的排位情況幾乎就是該鄉鎮的經濟排位情況,只不過是反位排序,即經濟條件越靠前,其學校教學質量就越靠後。現在教學質量最好的鄉鎮,就是經濟條件最落後的鄉鎮。

記得10多年前,我縣某鄉鎮,交通不便,經濟條件最差,但該鄉鎮初中校風學風好,教學質量和升學率一直名列全縣榜首,很多縣城學生都轉入到該校。至少保持了10年!但近些年政府對該鄉進行經濟扶持,大搞西紅柿種植業,百姓生活富裕起來了,但鄉鎮教育質量卻直線下滑,幾近倒數位置。

據該鄉鎮學校教師訴苦:家庭經濟條件好了,孩子對學習的勁頭一屆不如一屆,很多學生在校吃喝玩樂攀比成風,再不象以前的學生那樣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

問題中所提到的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孩子,很多隻上完初中就進入社會工作了,反而出了不少企業家。這種情況,反映出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富裕家庭父母及孩子在教育和事業的關係認知上,有著與普通地區及家庭不一樣的觀念。

一、教育不再是富家子弟成就事業的唯一途徑。沿海發達地區許多農村家庭都有自家的企業或生意門路,孩子讀不讀書,不會擔心就業問題,既使子承父業,也大有發展前途。

二、沿海發達地區繁榮的經濟環境,既提供了眾多就業機遇,也提供了更大發展空間。現在很多貧困地區務工人員都可以在這片熱土上找到職業並得到發展,又何況本地富家子弟呢?

三、沿海發達地區經濟形式多樣化存在和發展,勞力密集型企業對文化素質的要求較低。對企業管理者而言,只要智商不低,管理方法得當,通過豐富自身實踐經驗,就可以讓企業得到發展,管理者也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文憑,終歸不如高能力。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否,與文憑沒有必然關係,只有具備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強大處事能力的人,才是事業成功的寵兒。


三味聊教育


也不看看廣東浙江福建的地理位置。這裡的人思想最先因時地宜地開化,見的世面也比中西部內地山民更多更早不是!勇於開拓“探險”的人基數多,抓住機遇和風口的概率大,自然而然的事。我還記得我12歲時第一次在大城市看見並體驗手扶式電梯,那時候,我們老家縣城內最高的建築也不過才五六層(這種高度不可能安裝升降電梯),(公共場所)更沒有一個手扶電梯。那還是2000年的中國。請問,在這樣的外部環境對比下,假設30年前,我的老家縣城有10個人在我們當地從零開始向大老闆目標努力奮鬥,而福建某個地方也有10個人從零開始向大老闆目標努力奮鬥,在同樣的努力和同樣的生意頭腦下,你認為前一個地方做成大企業家(全國知名)的人多,還是後一個地方做成大企業家的人多(全國知名)?


破曉185936108


提出這個問題的都是不思考的!

1. 家庭條件好的,小孩讀書好的一定是非常支持讀大學的,畢竟他們也知道多讀書有好處。但因為父母忙於生意導致小孩子讀書差,之後才無奈的讓小孩出來學習做生意,因為不讀書的出來打工真沒有選擇的機會。比如我讀的那個大學就特別多的經商家庭的子女(廣東財經大學)

2. 家庭條件不好的,如果懂得和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那再苦再累也會讓小孩子好好讀書的,我就是村裡那五個大學生中的一個(另外4個分別是我弟,我2個堂哥,還有一個不是我家族裡面的),都走出農村在城市立足了(只有我弟還沒買房)。但我小學同學只有2種出路,要麼跟著父母做生意子承父業,要麼就去工廠打工了……去工廠打工的男生大部分還是光棍,估計不少要當光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