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俊敏!”“河新!”5月9日,在武陟縣木欒街道後牛村黨建文化廣場,兩名鬢角花白的女知青闊別了50年,相見時卻仍能叫出彼此的名字,她們緊緊握住彼此的雙手,簡單寒暄後,眼眶已溼潤......

“保平,你知道嗎?現在這個美麗的黨建文化廣場,原址就是你經常游泳的大坑。”“50年前我們原來住的都是土胚房,現在都是樓房,修了水泥馬路,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變化真是太大了。”當日,24名當年知青集體回到50年前他們揮灑青春和汗水的地方,難掩心中的激動,相互問候著、傾訴著......你一言,我一語,都是當年的話題,都是那不能忘懷的感慨。


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劉建國介紹自己的遷移證


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劉建國介紹自己的遷移證

“劉建國,男,1952年生,職業學生,1969年1月18日簽發......”男知青劉建國在手冊中翻看到當年的“遷移證”,興奮地向大家介紹起來。50年前,31名風華正茂的知識青年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義無反顧地上山下鄉,來到了武陟縣後牛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後牛村。那裡,灑遍了他們的辛勤汗水!那裡,有他們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

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這批“回孃家”的知青,大都是新鄉市第十中學66屆、67屆、68屆的知青,1969年1月13日,31名學生初中畢業後來到武陟縣後牛村插隊,開啟了他們的知青生涯。當年,這些知青最小的15歲,大的20歲,來到後牛村一般都幹了4至7年才回城。

50年後,當年滿頭黑髮的知青大都已染霜百。50年來,他們不曾忘懷,這片“戰天鬥地”過的土地,這個留下他們最美好青春年華的地方。於是,他們相約,一起“回家”。

唯一的“知青夫妻” 男知青坐著輪椅“回家”

“後牛村是我和老伴初次相識的地方,我們在這裡相識,相戀是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時我們在學習上相互探討、幫助,慢慢的產生了好感,到現在結婚已經30多年了。”扶著老伴的手在簽名牆上簽名寫下祝願後,女知青張何新接受採訪時說。


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唯一的一對“知青夫妻”

張何新介紹說,2003年,她的李建朝得了腦血栓,身體非常虛弱,平時靠輪椅行走。但得知此次知青聚會的消息後,執意說服張何新帶他一起來參加,想見見當年的老同學,看看後牛村如今的變化。

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患病後行動不便 知青們將李建朝抬上樓

憶“苦”思甜 “吃苦精神”讓他們受用一生

“當年,我們佩戴著大紅花,坐著大巴車,一路高歌,高高興興來到了這個地方。”時年18歲的郭明珍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

“知青生活,真的很苦,啥都幹過,記得最深的是拉車平板車到修武縣,早上要起得很早,到了還要排隊,路很遠,現在想想還是當時年輕,有衝勁。”在座談會上,女知青李俊敏回憶說。

李俊敏介紹說,她是招工進的焦作平光廠,1979年選調到焦作市公安局,1984年到鄭州大學學習,圓了大學夢,後來到了解放區公安局,現在已經退休在家。提及“吃苦”,李俊敏坦言,在後牛村插隊的經歷,潛移默化中的“吃苦精神”,對她之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很大,讓她很受用,也因此,從不嬌慣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因此受益。

“在這裡,你們度過了最難忘的知青歲月,我聽村裡人講,從倒糞開始,到播種、平地、施肥、噴農藥,再到割麥子,收秋,打場......掙工分,幹農活,知青們在後牛村逐漸都學會了,到群眾家中吃百家飯、嘮家常,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這些場景,村裡好多老人還記著,現在一提起來,知青名字還記得非常清楚,還是非常激動。”木欒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光明說。

50年後 新鄉24名“知青”集體回後牛村“孃家”

知青們簽名並寫下美好的祝願

於基琛是在1973年5月離開後牛村的,他也是最後一個離開後牛村的知青。“挖井、掏井、各種農活......”於基琛說,4年的知青生涯,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吃苦”就是機會,“吃苦”就是資本,將來才能成才,“吃苦”已經惠及了他和他的下一代。

50年風風雨雨 昔日“窮”村迎來“質”變

崢嶸歲月,往事如昨。50年前的後牛村,全村共有517戶,人口2585人,村內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貧窮,人均收入不上千元,群眾的溫飽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群眾生活條件差,全村只有3臺50千伏變壓器,線路短線號細,群眾用電沒有全覆蓋,用電困難,沒有路燈照明;村內房屋簡陋破舊,無有樓房,無有家電,全村無一條水泥路,下雨道路泥濘,晴天滿天灰;交通運輸工具落後,全村交通運輸工具少之又少,只有少數的小平車和小推車;人畜飲水困難,全村吃水井最深20米,吃水非常困難,莊家澆地靠下雨,靠天收。通訊工具除大隊有一電話外,其他聯繫只能靠寫信。

50年後的後牛村,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村南焦晉高速、武喬路穿境而過,村北國道327路從該村東西貫通而過,交通的便利大大促進了全村的經濟發展。

如今,該村有1020戶,蓋樓房800餘戶,安空調2500餘臺,彩電、冰箱、電腦等實用電器幾乎家家必備;該村村內400千伏變壓器25臺,其中村內12臺,地內13臺,村內線路長6.5萬米,其中地內5.7萬米,村內0.8萬米;該村有大小車輛951臺,其中小轎車750餘輛,小型運輸車輛81輛,大型運輸車輛120餘輛;該村有機井120眼,其中自來水井6眼,純淨水供應站2眼,抗旱井112眼;該村有水泥路1.1萬米,計5.5萬平方米,排水溝1.85萬米,其中村內排水溝1.8萬米,村外500米。

近年來,武陟縣不斷推進綠色產業戰略升級,加速建設文明和新興中等城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後躋身於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全國法治創建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的行列。

“50年來,我親眼見證了武陟縣、後牛村的滄桑鉅變。現在,武陟縣又新開了3條水系,將來會是一個大花園,真誠歡迎大傢伙常回家看看。”唯一一個紮根在武陟縣的女知青李銀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