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的本科生多如牛毛,正儿八经挑大梁的却是中专生、大专生?你怎么看?

何占文5914868


抛开单位、工作性质、工龄等其它要素,光说学历,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从提问者的政府科员这个标注来看,很有可能是提问者的有感而发,我也大致能想象出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大概率是在镇或者区一级的公务员大楼里面招了很多本科生,但是挑大梁的或者说干活最多的那批人,都是中专、大专出生的较为年长的公务员。

我想说的是这种情况太正常了,尤其是在公务员队伍里面。为什么这种情况正常呢?在公务员队伍里面,论资排辈的现象是很多的,虽然先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那批人学历可能只有中专或者大专,但是在单位里混了很长时间,大多都谋得一官半职,那自然是要挑大梁的,骨干力量。

题目中所说的本科生,我想大部分是工作可能不超过5年的年轻人,你让他们挑大梁很不现实。首先是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的欠缺,除非天赋秉异,不然总么也比不过那些在体制内混了二十年的老油条,其次是它本身没有这么大的义务去挑这个担子,拿白菜的钱,操白粉的心,想必谁都不会去这么做吧。


老陈的闲聊


公司里面挑大梁的大专生,中专生基本都四十岁以上了。在那个年代,由于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多,大学生很少,而且能上中专的都是全校一二名的尖子生。我表姐就是。他们能挑大梁不足为奇啊,在那个人才断代的年代,能有中专大专的学历很不错了。不要拿现在的大专生中专生和那个时候的比,没法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你浪费青春,读书的时候整天瞎玩,整天嘲笑学霸们书呆子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今天,人生就是一杯水,先喝完甜的一半就只剩苦的一半了。


刀客杰瑞


大专毕业生在我看来真有许多奇才的!我侄女婿是江西山里走出来的穷孩子,先在温卅某私企电子科技设备厂里做研发,现在自已开店经营电子产品维修改良,生意十分红火!凭的就是精准与诚信。还有我的一个侄子,在上海一所私立专科读的是海关方面知识,工作十分难找,毕业后就自已开了家网店,集中外时装,且与多家服装厂联营专业生产时装,生意做到外国去了!年净收入几百万。最奇迹的是我二姐的两个儿子连初中升职高都没资格,在家经营机械加工业,所有新设备新技术都能无师自通,且产品精良,现在光购买厂房就有两千多万全是近二十年的积累。我还有几个侄儿侄女都是本科生,却一直靠打工三千元每月糊口呢


不说胡话不做墙头草


题主想说的是学历不代表能力。但你说的这种中专生和专科生挑大梁,是不是普遍现象?可能个别单位有这种现象。但我们不能以个例来全然否定学历高的人。普遍的现象是高学历和高能力是成正比。如果说个例,我也能举出几个例子。我当年工作的学校的老板,小学四年级文化。靠做木材生意发了财,想办学校。办成了,两栋大楼,几十名老师,上千名学生。曾经是市人大代表。但后来因赌博,学校给输掉了。市中心的一栋大楼也输掉了。现在不知去向。因为他没有受过约束,更不懂自我约束。结果有钱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还有我一个学生。在义乌打工,做外贸。一次非洲来个电话。办公室里大学毕业的好几个,过四级的,过六级都有,谁都不敢接电话,我的学生接起来,哇啦哇啦说了一通,生意做成了。其他人都说,你说的那些话我们都懂,但我们就说不出来。原因很简单,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天天领他们晨读,上课也必须练口语。可他自考本科没毕业。但现在呢?混的很不好。

最近几年我教的学生大多都是市一中的学生。那是省重点高中。今年有几个三中的学生。三中的分数线和一中相差有二三百分,这几个孩子基本是上课一次课就跑了。为什么,因为嫌读单词累。我的一中学生一次课要读近一千词。人家都不觉得累,他们读三百个词就累跑了。有一个据说还累病了。住院了。

有时候学历高的不挑大梁,可能是人家不想在这里常驻,人家可能另有打算,不想使出全力。不想做和不能做是两个概念。人家可能认为这个池子太小,不足以让我施展才华。

当然,也确实有学历高,能力低的人。但毕竟是少数。你看中国航天界的那些人。哪个是中专生和大专生?

话又说回来。人只要努力,能力自然提高,枕在学历上睡大觉的人,早晚会被淘汰。


散木17


不管你是中专生还是大专生,努力做好做强自己,就会"是金子就会闪光的"。

二十多年前,我单位有一临时工编辑,高中文化,自学了广播学院新闻编采专业函授课程,获得了大专学历文凭。有一年采写的新闻稿获得省电视新闻类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而那年省电视新闻在全国获的最大奖项就是那个二等奖。当时有人提出单位能否给他申请个合同制指标,单位领导一口回绝。适逢省台招编辑记者,基本条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该同事以大专(还是函授)学历报名参考,居然被破格录用。理由也很简单,曾在全国评比中力压了省台获得二等奖。

上例证明,别管自己什么学历,做好做强自己才是根本。有了本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用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微尘6373273040166


就我的工作经验来看实际上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归功于中专生大专生他们自己的努力。就我接触过的这些中大专生来说,感觉他们做事非常本分,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历上比其他人欠缺,这使得他们非常笃信笨鸟先飞的道理,尤其是进入单位以后,他们总是抱着公司就快不要我的心态在学习,我在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有听他们说起,我只要踏踏实实做满一年或者两年至少我的工作经历上会多那么几条,所以在刚进公司的那前几年,中专或者大专生实际上进步反而会比所谓的本科或者硕士生来得快(没有相应的危机感);

其次,中专生大专生并不代表没有专长。我们读书的时候会发现我们有很多同学学习分数上不去更多是因为偏科很严重引起的,这种原因使得他们在考大学上比较吃亏,但是如果落到企业反而可以扬长避短,因为企业恰恰只需要一门专业技能就行了,而不需要那么多大杂脍。因此,中专或者大专并不影响他们的升职加薪;

第三点,所谓的本科生自己的问题,他们跳槽太频繁了。对于中专生大专生来说,由于跳槽不易使得他们会更加珍惜工作的机会,轻易不跳槽的。我们仔细去看公司里的工作人员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挑大梁的人往往是工作年限最长的,他们在刚进公司的时候也有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同事,但是这些同事嫌弃工作环境或者待遇不理想会早跳槽到其他公司去,只有他们从头站到尾,他们对公司的依赖反过来也让他们成为公司的栋梁。


优己


论实际工作,一个人的实线能力和工作经验都很重要。名作家谭谈曾开玩笑说,我一个初中生写文章给大学生看。在机关事业单位,能干的人,不一定高学历。如有中专生大专生学历老师,教书能力强效果好,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但难评上高级积称。在政府部门工作也相似,尽管工作能力强,也只有干活的命,是难提拔的,有靠山学历高就畅通无阻,没学历也不要紧,进党校一趟就有了。党政机关,写报告总结的写手,是稀缺的人才。我听说,一次县办公室主任发怒说,你们堂堂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怎么写不出好文章,还赶不上原来的中专学历的人。世事就是如此。


手机用户5951987470


我们工厂1966年开办,当时有六百人,其中一百二十名大学生。分别来自南开浙大北大西工大等。还有八十名技校及中专生。

当时讲究抓革命 促生产人人大搞小改小革,大学生都在企业技术部门,技校及中专生大多在机修电工等技术性操作岗位上。由于他们很强的动手能力出成果很多。

到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实行技术职称,一名技校生与一名中专生都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到九十年代又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两人一个老实木讷,一个性格急躁认死理,只认对错谁的面子都不给。他俩也是本市机电系统仅有的两个获得国务院津贴的技术人员。

这个例子说明在企业动手能力很重要,后期在实践中提升更重要,


摸着乐


你说的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除非那些上了年纪的大中专毕业生,本科生再次也比一个中专生水平要高。

现在本科毕业生的含金量确实没有以前高,但同年龄段的情况下,本科生再次也不至于比不上一个中专生。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考个本科学校很容易,本科生已经没有之前的优势了,不过和大专生、中专生比起来,不论工作能力、知识水平还是学习接受能力,本科生肯定是要更胜一筹的。

虽然很多人谣传,单位里的本科生干不了活,能力不如中专生、大专生,其实这都是无中生有,或者把一个极个别的案例无限放大,只要有一个本科生不如大专生中专生,就觉得所有的本科生能力都不行。在实际工作中,中专生和大专生确实也都有各自的长处,肯定有比本科生有优势的地方,但在招录人员的过程中,哪个单位不对学历做出限制。学历高不代表能力一定高,但你敢说学历低能力就肯定高吗。

如果说扛大梁的中专生是70后80初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九几年的时候,中专学历的含金量比现在的985重点院校的含金量不一定低,当时中专毕业都是分配工作的,你敢说当时中专学历低吗。并且,这部分人现在参加工作也已经十几二十多年了,积累的工作经验比刚毕业的本科生肯定要多,工作能力业务能力强点是理所当然的。

总之,如果是同年龄段的话,大部分本科生肯定比中专生、大专生能力素质要高,但如果是70后80初的话,那就不具有可比性了。

欢迎关注中省直遴选,有问题欢迎随时交流。


中省直遴选


有人说,单位的本科生多如牛毛,挑大梁的却是中专生,为什么?

答,有以下原因:一,本科生多是近几年入职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需要时间锻炼。但要看到,新世纪的本科生是建国以来,掌握知识最丰富全面的一代新人

二,也与我国大学招生数量有关。1998年以前,大学没扩招,全国高校一年招生70万左右。江山代有才人出。可以说,那时考上中专的人,现在一般可考上二本以上。这就是说,当年的中专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现在刚毕业的本科生无论素质还是经验都不具备超越前辈的实力。

三,以上只是一般说来,不能绝对。也可能有的本科生初出茅庐就能超过老谋深算的曹操,有的老同志一辈子窝窝囊囊,没有亮点。你如果常年在机关写八股文,早就掌握起承转合的套路了。

四,工作搞的好坏,也与工作态度有关。足球教练米卢强调态度决定一切。现在说不忘初心,因为人在初入职时,都想搞好,时间长了也会懈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个道理。

五,说如今中专生挑大梁也要具体分析。什么单位至今这样,像县一中,县医院恐怕本科生占主流了吧?

刚解放时,我国专业人才奇缺。小学毕业就可以教学,我们县有个教师是开封高中毕业,就能在县一高当业务权威,像出土文物一样稀罕。1977年恢复高考,专业人才仍然奇缺,高中毕业就能教高三数理化,所以说分析现状要结合时代背景。蜀中无大将,只好让廖化当先锋。

回到开头,单位里由中专,专科生挑大梁,老同志们要量力而行,确实责无旁贷,就作好传帮带。如果发现本科生确实超过了自己,那么也要激流勇退,虚心让贤,不能占住厕位不拉屎,耽误别人,还说黄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大学扩招以后,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其实变得无法操作。九八年以前,以教师为例,本科生教高中,大专教初中,中师教小学各自对号入座。现在哪,本科连小学也不够格,研究生也不稳定,甚至必须是六大部属重点的硕士,甚至还要看第一学历是否是211,985。甚至学历仅作参考,重新考试,标准越来越乱,前者有函授,自学鱼目混珠,后者有二本三本技术学院混水摸鱼。这就造成了本科生多如牛毛的乱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