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導言 :這幾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於中醫藥政策,從“扶持”到“發展”再到“支持”,可以說是穩步的推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中醫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消息,在工作報告中少了“鼓勵中西醫結合”,重申“傳承”,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京召開,意料之中,《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

在醫療領域方面,今年的報告中重點提及了“大病報銷及防治”、“慢性病防治”、“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等方面,關於中醫藥,報告提出“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關心中醫藥的朋友注意到,今天的政府報告和去年相比少了一個“鼓勵中西醫結合”,並再次重申了“傳承”。

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中醫藥的政策: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鼓勵中西醫結合。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依法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積極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

2014年和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均為: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扶持和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1

“廢止中醫”案


瞭解中醫現代史的人都知道,20世紀我國出現過兩次“廢止中醫”的危機。

最近熱播的《老中醫》,就是以民國時期的上海為背景,由七個醫案貫穿,講述中醫翁海泉在中央政府發佈“中醫廢止案”後帶領中醫同仁共同抵抗中醫廢止案,卻遇到阻礙,然而步步前行的故事 。

雖然結果以中醫的勝利告終,但在這次生存抗爭中倖存下來的中醫界,為了謀求自身生存,不得不開始對中醫理論進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醫科學化主張,自覺地進行中醫科學化嘗試。

西醫界在這次論爭中儘管未能達到廢止中醫的目的,卻最後迫使中醫自身進行改良,並開始走上科學化道路,

這對於西醫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20世紀前50年,衛生事業的行政管理大權,基本上為國外留學回國的西醫所掌握。而人數在數十倍於西醫的中醫,則完全處於在野無權的地位。

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當時副部長賀誠及副部長王斌,將南京政府時期廢止中醫案的主要人物餘雲岫邀請來參加會議,並支持他廢止中醫的觀點。全國中醫業一片蕭條。

當時有人將此事上報了中央,毛主席在1953年召開了會議,撤銷了賀誠、王斌的副部長職務,並於1954及1955年在《人民日報》開展了對中醫問題的討論和對賀誠、王斌的批判。

但是在中醫的人才培養上,“科學派”卻堅持認為:傳統中醫的“父傳子,師帶徒”的傳承方式是“原始和落後的,不科學的”,因此要求按照大學課程設置方式,“科學地培養中醫”。

這就給中醫框在了所謂科學西醫的框架之內,等於上了一道枷鎖,讓“科學”牽著鼻子走。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2

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應不應該結合?當然應該。

中西醫分別是建立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之上的,認識人體的方法各不相同。中醫長於思辨,西醫長於觀察,如果能夠用中醫哲學思辨來指導西醫的創新,那麼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就有可能建立起來。

可現實中的中西醫結合呢?完全是顛倒黑白,竟然是西醫改造中醫。換言之,就是讓中醫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理論,如解剖、生理、細菌、病理等,改造中醫理論。

崔月犁晚年在自述中寫道,“文革”前全國有371所縣以上的中醫院,最後只剩下171所,這剩下的171所,基本上是西醫掌權,裡面的醫療方法也基本上全是西醫,即掛著“梅蘭芳的牌子,唱著朱逢博(美聲唱法的音樂家)的調子”。

崔月犁分析了中醫困難的原因:“有些人在指導思想上不明確,不是在發展中醫或者發展西醫過程中進行中西醫結合,而是直接以西醫替代,嘴上承認中醫是科學,實際心裡還是認為中醫是落後的,不知不覺把中醫消滅了。

“直接以西醫替代”,就是被一些中醫從業者詬病的“中醫西醫化”。他們認為,從結果上看,中西醫結合就是中醫西醫化。

在科研,國家也給中醫投了不少錢,但很多都把錢投入到實驗室和小白鼠身上打了水漂。絕大多數“科研”都是屬於追蹤西醫,驗明中醫,搞中藥成份提取,沒有幾個真正按中醫的理論搞研究的。

就像陸廣莘教授說的,是“研究中醫”,而不是中醫科研。都在那裡喊與時俱進,實際上卻是“與西俱進”,在人家的碗裡討飯吃。

藥就更不用說了,凡是在第一線的大夫都有深切的體會。一天到晚都在弄中藥的有效成分,誰說中藥治病是有效成分在起作用?中藥的四氣五味哪去了?這些科學的理論體系被活活地砍掉了。相關部門對中藥的管理全部西化,沒有一點中醫的色彩。

中西醫結合的後果就是西醫幾乎壟斷了整個國家的醫藥行業。單從人數上的變化,就已說明問題。

西醫人數從1950年的2萬人到2004年的157萬人,增長了70多倍;而中醫則從1950年的27~30萬人到2004年的27萬人,實現了“零增長”。而且現在中醫27萬人的醫療水平是無法與55年前的27萬人相比的。

大家知道,醫學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講的是療效。任何醫學,只要能治病救人,有療效,不管它在現代還是在古代,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一樣的會受到人們的認同。

就是說,醫學的治病療效才是最大的“科學”,與現代化沒有絕對的關係。中西醫結合搞了幾十年,幾千年的中醫就快要被搞亡了。這樣的現實足以說明這種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中西醫結合”不符合中國國情。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3

中醫為主,西醫為輔


如果中西醫要結合,一定是中醫指導西醫。

因為中醫有著成熟的方法論,不僅能夠正確地認識病因,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治療。在治療上,中醫方法也豐富多樣,有治心法,治血法,針灸按摩法,中藥調理,外治法等等。

錢學森就曾經說過:西醫處於幼年時期,再有四五百年才能進入系統論,再發展四五百年才能發展到中醫的整體論。

西醫表面上看起來很“科學”,其實問題重重,最大的問題就是特別倚重儀器,並把儀器觀察到的疾病結果,當成是病因來治療,結果可想而知。

而且,中醫可以防微杜漸,將絕大部分病情消滅在萌芽或成長狀態,到病情發展到完全不可逆轉的階段,再可用西醫的“暴力革命”。

所以中西醫結合的話,一定要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才能夠達到真正治療的效果,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模式才是對的。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4

在傳承中創新


不難看出,這幾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於中醫藥政策,從“扶持”到“發展”再到“支持”,可以說是穩步的推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中醫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消息,在工作報告中刪掉“鼓勵中西醫結合”,重申“傳承”,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中醫最缺的就是創新,但創新並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基於傳承。

傳承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中醫經典的傳承。中醫人講,不讀《內經》,不能建立中醫的理論思維,就沒有理論指導。不學《傷寒論》、《金匱要略》,不能建立中醫的臨床思維,就不會看病,可見中醫經典是非常重要的。

但現在的中醫博士都很少看經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頭放上一部《黃帝內經》,據說是會被笑話的。

這個現象的後果特別嚴重,博士這個群體,將很快、很自然地要成為中醫行業的決策者、領路人,等到這個群體真正當政的時候,中醫會成一個什麼樣子呢?這是不難想象的。

而這樣培養出來的博士、教授,肯定不是能看病的中醫,只是用現代思維和方法研究中醫留下來的藥物和處方的研究人員。

相信這是現在中醫大學教育的普遍現象,學習中醫的學生不懂四診為何物,把脈永遠是糊里糊塗,只能作為一種表演的藝術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這樣一支所謂的中醫隊伍去振興中醫,怎麼振興?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少了“中西醫結合”,再提“傳承”!



第二是師承,師承即師帶徒。中醫振興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靠教育。過去幾千年來中醫朝朝有發展,代代有名醫,就是因為有一種行之有效的傳承模式,那就是師承

到了今天,很多師承出來的中醫雖然水平很高,但由於各種原因,過不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關,無法取得合法資質,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醫維生。他們沿襲家族傳承模式,一些“絕招”往往不願公開,很多具有重要價值的驗方因此失傳。

而拋棄傳統師承的現在中醫持續走向了衰落,到了幾近滅亡的地步,因為我們沒有尋找到一條更有效的教育模式。

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一批好的中醫,見證中醫的療效,樹立國民對中醫的信心。能擔此大任的老師可能不在中醫院,而在民間。

可問題是,他們卻被主流視為不入流的中醫,甚至是偽中醫,就是這樣一個劣勝優汰的機制,使中醫前景堪憂。

好的中醫出不了頭,中醫教育也培養不出好的繼承者,如果中醫不能很好地解決傳承問題,不能薪火相傳地延續下去,那麼我們將只能成為教科書上的“中醫故鄉”,甚至連中醫人才也要從韓國、美國引進。倘真如此,又談何發展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