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以文“化”城 以文“名”城

來到一座城市,最能打動人心的是什麼?是她的歷史,是她那可以觸摸的故事。歷史資源是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最獨特的文化優勢。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昌始終以歷史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傳承城市文脈,彰顯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

借力悠久歷史 打造城市名片

無論是在外讀書還是在外經商的江西人,說起萬壽宮,都引以為豪。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南昌老城區最繁華的中山路和船山路交會處,自2013年正式啟動改造以來,西湖區按照“歷史街區·城市記憶”的主題,圍繞“民族、民俗、民間”規劃主線,通過保留完整的歷史街巷肌理、重建鐵柱萬壽宮、建設傳統贛派民居風格建築,配套建設臨街商業建築和會館建築,將街區打造成融歷史宗教、文化藝術、旅遊觀光、民俗聚會、休閒購物、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南昌特色老街。

“啟動之前,我們歷經了近三年的文物勘探,針對勘探、發掘出的文物,分別採取原地修繕、異地保護復建、保留等辦法,一些價值高的老建築還被申請成為省級文化保護遺產。”據西湖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秉承“重塑”與“重現”歷史遺蹟的理念,堅持修舊如舊,補新以新,既做“加法”,也做“減法”,妥善處理好“拆、改、留”的關係,讓街區在顏值改造過程中,留下記憶。

延續歷史文脈 唱響文化品牌

2015年,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正式公佈後,“海昏侯”成為了網絡熱詞,更成了文化大事件。如何讓“紅得發紫”的海昏侯與南昌的文化發展結合起來,是擺在眼前的最大課題。對南昌而言,南昌西漢海昏侯國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利用,不僅是南昌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也是南昌的又一張靚麗名片。按照文化為魂、生態為本、旅遊為業的發展戰略,2017年10月,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開建,按照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先後完成三大核心規劃,即遺址保護規劃、區域總體規劃、遺址公園規劃。

截至今年4月,海昏(旅遊景觀)大道項目建設基本實現路基全線貫通,鐵河、螞蟻河高架橋下部結構施工已完成。劉賀墓園保護展示(一期)工程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已對部分墓室進行回填,5號墓正在進行內壁修復保護和回填。遺址公園項目(一期)將於今年全面竣工,實現高標準開園開放。

國家文物局駐海昏侯墓考古專家組組長信立祥表示,遺址公園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景點,它帶有強烈的歷史觀和文化景觀在裡面,是江西最好的鄉愁載體。“我認為這個考古文化遺址公園建成以後,將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他表示,有著深厚文化質感、人文厚重的遺址公園,將為南昌吸引國際目光、全球客流,打造一流的國際化都市奠定基礎。

深化文化底蘊 講好南昌故事

八大山人是中國書畫藝術“高原”上的一座“高峰”,300多年來,八大山人一直影響著中國書畫的發展。無論是八大山人真跡館的建成並對外開放,還是八大山人藝術節的火熱舉行,都體現了南昌藉助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產城融合等多業態發展,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高地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南昌把挖掘文化資源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路徑,積極挖掘整理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城市文化內涵,著力展示文化悠久、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嶄新面貌。

在東湖區,以八一南昌起義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佑民寺、建德觀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東湖書院、南昌貢院為代表的書院文化等逐步發掘。在青山湖區,依託羅家鎮歷史文化底蘊,梳理、保護和修復好慈母墓、豫章書院等一批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實現文商旅融合發展。在新建區,越來越多的市民沿著歷史印記走進汪山土庫這座精神家園,感悟程氏家族的家風正氣和悠悠過往,傳承以忠、孝、廉、節為精髓的家規家訓。南昌市除了目前已開建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繩金塔民俗風情街、三眼井歷史風貌區,江坊歷史文化街區規劃方案也於近日亮相。透過這一扇扇文化新窗口,我們可以看到,在推動文化發展和文化強市建設的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文化與城市融合共生的理念,無論是在新區建設還是在舊城復興中,都十分注重文化內涵的注入,讓城市更有內涵、更有顏值和品質,也為世界觀看南昌,打開了窗口。

(南昌日報記者 鍾宏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