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如何面对并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Joanna3182234416


好的情绪健康常常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父母的示范出来的,尤其是在和孩子日复一日的互动中。


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一般会有哪几种反应呢?这种长期的反应模式就是影响孩子情商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有客人要来家里做客,家里五岁的孩子感到非常紧张和害怕,这就是他们的“负面”情绪了。


这个时候,父母通常会怎么反应?


常见的,有三种不利于孩子情绪健康的错误回应方式:

【错误方式一】微化/最小化:试图“否认和降低”孩子真实情感的强度。

比如,“紧张什么,不要像个小宝宝一样,你都是5岁的大孩子了,有什么可紧张的呀”


【错误方式二】惩罚式:减少大人自己需要应对孩子情绪的麻烦场景,直接规划孩子的行为。

比如,命令孩子,“你现在必须到客厅来跟客人打招呼,你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你不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错误方式三】烦躁式:确实“回应”了,但这种回应,却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激起了家长自己的烦躁情绪,是一种“反映”。


比如,因为孩子的这种反应,感到自己心里不舒服,或者觉得丢人,“这孩子,净添乱,没出息,别哭了!哭什么啊!不能让妈妈省点心啊!”。


常见的,三种有利于孩子情绪健康的正确回应方式:


【正确方式一】问题导向式: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造成这种负面情绪的事件或压力源。

比如,和孩子一起提前计划一下,“咱们看看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是可以跟要来我们家的这些客人一起玩的好不好?”,“待会要来一位叔叔一位阿姨,你给他们每个人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玩好不好?”


【正确方式二】情绪导向式:通过自己的回应,让孩子的情绪状态变得更好。

比如,会寻求一些帮助孩子减少这种紧张和害怕情绪的方法,比如跟朋友会面时,允许孩子一直抱着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布偶;允许孩子先在自己屋里适应一下,适应好了再到客厅;允许孩子黏着妈妈等等。


【正确方式三】鼓励表达式: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认可孩子表达情绪的重要性。

比如,“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紧张,这个其实很正常,因为爸爸妈妈知道很多小朋友在要见到陌生人的时候,都会感到紧张的”


只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向孩子“展示”了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在他们自身有“负面”情绪时得到了父母良好的回应,他们才能形成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习惯。才会接纳、共情、表达、认识、管理这些今后会不断遇到的、也是我们的情绪家族里不可或缺的“负面”情绪。


小熊来玩



针对父母该如何面对并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个要说:

一、首先澄清的是情绪就是情绪,没有负面情绪一说。


我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哭、闹、大吼大叫等等是不好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当孩子这样时我们做家长的会感觉很烦躁、无措或者气愤,所以让我们产生负面感觉的就会是负面情绪。孩子年龄偏小,还没有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哭闹是最好的引起关注的方法,如果一次奏效,那么他会坚信这个方法好用而一次又一次的使用,直到他发现更好的方法。

二、行为不当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要爱的心。


其实孩子哭闹、大吼大叫只是一种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需要细心观察。例如:婴儿哭,有可能是肚子饿、要拉屎拉尿、要妈妈、生病、要人陪,想出去玩等等原因,如果不对症处理,他会一直哭,那这是负面情绪吗?不是,他只是想要你的温柔对待。

三、当你遇到孩子哭闹时,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一般在孩子哭闹时会很烦躁,会指责、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其实那时我们和孩子同时处在大脑盖子打开的阶段,是没法静下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甚至会让争吵升级。当我们感觉不好时,尝试停3-5秒,或是心中默念:亲生的、亲生的、是我亲生的,等冷静下来之后再来处理。

四、孩子感觉不好时,可以尝试拥抱、共情或者幽默处理。


孩子哭闹时,发脾气时,有时也是他快要放弃和无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拥抱他,不用多说话,只是静静地抱着他,有时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

也可以和他共情:你现在很生气、很失望。你希望妈妈给你买很多小车,妈妈没买,你很生气。那我们想想什么时候才能买呢?或者我们拍张照片,下次生日的时候我们再来看他。

幽默处理:妈妈看到你很生气,你心里现在是不是有个小恶魔👿,我要把他拉出来,哎呀呀!他不想出来,你能帮帮我吗?

每一次孩子的挑战,对我们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智慧的家长们一起分享育儿的乐与愁!


孙马空之育儿七十二变



首先,不管什么原因导致负面情绪,父母都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温柔的拥抱,温和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从心底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父母都是爱自己的。也只有先等孩子平复心情,冷静下来,才能理解父母所讲的话,这个时候给她讲道理,定规则,说决定,才能够真正的起到作用。

当然前提是父母平时都要以朋友的心态与孩子相处,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不真实就起不到作用。

其次,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找到问题的根源,针对原因来解决,所以要引导孩子讲清楚,也就是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要通过行为来做出情绪的样子,告诉孩子,情绪是用来沟通的,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但是要学会自己控制,如果孩子能够配合讲出来实际上是父母帮孩子培养了一个情商力,叫做情绪的自我察觉的表达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孩子就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进而试着去解决它。

父母要以同理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跟孩子说,完全能够理解她的这种心情。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向你敞开心扉。


再次,寻找一个类似的例子,自己的或者他人的都可以,拿自己和别人的问题来启发孩子,让孩子觉得有榜样可以学习参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孩子不要害怕导致她负面情绪的原因,勇敢的直面并解决她。

第四,要排除因为家庭原因和父母原因引起的负面情绪,如果和父母家庭有关,那么首先要解除对孩子情绪的刺激,身教大于言传,父母要做榜样给孩子。

最后,孩子的负面情绪一般经过以上步骤都会缓解,但是,如果没有,那么可能问题比较严重,最好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避免父母走弯路,引导孩子认识到专业的儿童心理学医生可以帮助她解决问题。


黄一越妈妈讲育儿


为人父母最操心莫过于孩子的教育与开导。

什么坏境,教育,家庭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人品等等。孩子慢慢长大接触的东西多,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不要以为“孩子”就是“未成年”,其实在他们心中已经是个“大人”。从出生-上学-毕业-社会都是一步步在父母怀抱中慢慢走出去。

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你要把自己当成与他同龄阶段,代入他的方式,逻辑思维等。不要把自己小时候受的苦拿来当教材。孩子并不知道父母当年是如何,过的如何。他们心思很简单。从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大人们怎么画就会产生什么类型的性格。

当孩子要求一些无厘头的物质或者给予理由的时候,你要换个角度来思考,站孩子那边思考,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要求。不能说拒绝,你可以委婉或者稍微奖励式(不能经常使用奖励式,有依赖性)。

孩子所懂的道理首要来源于家庭,你给他什么样的道理或者什么样的形象他会跟着一起学。比如:妈妈答应给爸爸好吃,好玩,奖励。但爸爸没有做过什么就有奖励,孩子会这样想,他还不知道大人的方式,所以有些东西不要当着孩子面讲,他会跟着学。


小故事:小莉是个幼儿园孩子,有一天上学要带着熊娃娃去幼儿园,可学校制度不能带零食与玩具。如果不让小莉带,她会哭,会闹,不上学。

作为父母可以换位思考,首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带熊娃娃去学校,很多人会想“带玩具去学校玩,跟同学一起玩或者炫耀等等”但如果你肯用点心去问,事情可能会有所改变。

爸爸问“为什么要熊娃娃去学校啊?(记住不是说玩具,而是娃娃)”小莉说在家没人照顾怕他寂寞怕他害怕,在学校我就能照顾他,他就不会寂寞,还有同学陪他一起玩。爸爸说如果带去学校,老师是不是说过带来的玩具要放书包里面或者柜子里面放着,不能拿出来啊?如果放在书包或者柜子,熊娃娃在黑漆漆的书包柜子很害怕,他会很伤心。放在家里还有爸爸妈妈跟他一起玩,这样就不会寂寞。爸爸站在小莉的逻辑方面让小莉知道在学校并不能照顾熊娃娃,还可能锁在黑漆漆的柜子里面。


有时候换位思考起到的作用往往去直接询问起到更大的作用。不要一开始听到孩子的需求就拒绝,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闹脾气,滚地,哭等等。孩子内心想法没有那么多。简简单单的,多用心去了解,才能更高开导孩子负面情绪。不要站在大人的逻辑上判断孩子,站在他们位置上才是正确判断。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凉城以北丶S


因为我拒绝了孩子的一些要求,使孩子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情绪。该如何疏导呢?另外,我家孩子性格比较固执,怎么样才能释放孩子的情绪呢?一个人的需求被拒绝,总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更要理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并接受孩子的“不开心”。另外,我们要跟孩自沟通,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拒绝他,让孩子明白我们是有原则的,对于他超出原则的要求我们是不会满足的。慢慢地孩子就能逐渐理解我们的初衷,就不会再因为类似事件而闹情绪了。孩子所谓的固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别人施加压力,通过这样的固执们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孩子这样的情况,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固执”,同时让孩子明白我们的原则和立场,逐渐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在相互妥协之中达成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一味靠“固执”来胁迫别人妥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name": "0606\\u661f\\u671f\\u4e8c\\u89c6\\u9891.mpg\


秦汝鹊


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孩子有负面情绪,一定是内心无法排解而表现出来,这是好事,孩子是通过情绪向父母求助。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孩子在处理自己情绪时遇到了问题。

首先:察觉孩子的情绪

孩子产生情绪背后一定有其原因,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情绪时,可停下来,先给予理解,然后通过沟通来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如此难受,这也是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的来源和识别情绪的种类。

很好地觉察孩子的情绪,并给予理解,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和释放。当父母看到孩子流泪,可用同理心来反应:“我看到你很伤心,是不是?”这不仅让孩子了解,而且学到描述情绪的字眼。研究显示,一个人如能以适当的言语形容情绪,可以帮助自己在神经系统上得到宽心或镇静的效果。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表达情绪

很多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哭,不愿意让孩子表达出情绪,并冠以标签,“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男孩就应该不怕疼”等,其实,这是让孩子的情绪不能恰当表达,而压抑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压抑的模式,这是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好的。

而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错,因为情绪是真实的。表达出情绪与是如何面对问题是两回事。家长要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同时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很多老人在看小孩时,遇到孩子被桌子碰了,孩子哭时,往往会说,“都是桌子不好,我打它,我打它。别哭了!”孩子本想得到拥抱和安慰,但被老人的行为转移,情绪积压在心里,也没有学会表达的方式,反而学会了自己受委屈外归因的方式,对成长非常不利。

第三:与孩子商讨如何面对问题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有情绪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询问发生了什么,接纳孩子有情绪后,可以问孩子如何做才能不出现让自己难受的问题,让孩子想办法。

比如,你和小文是很好的朋友,他刚才特别爱玩那个玩具,不愿意跟你,所以让你很伤心,你想什么办法可以让小文愿意把玩具给你玩一会儿呢?

这样的问题,孩子也就从情绪上转移了视线,把目光放在解决问题上面。久之,就会形成非常清晰的习惯,释放完情绪后,想解决办法。


遇见彩虹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一定的情绪状态,比如恐惧、喜悦、委屈、愤怒等,并且与大人不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讲是很弱的,当他们内心聚集了负面的情绪之后,往往就会当场发泄出来。

由于孩子的年纪还比较小,与人交往、沟通的经验也不多,并且对自己产生的情绪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出现负面情绪后会不知该如何表达,只好自己寻找方式进行自我宣泄。如果孩子不能找到适当的发泄方式和场合,可能就会选择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是家长们最不想看到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不例外。过大的压力和打击往往会带来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堆积在孩子心里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最终危害到孩子的身体。

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但如何正确宣泄情绪便需要家长的引导了。孩子受到委屈之后最渴望的便是父母的怀抱。

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孩子是最有安全感的,就像是回到了婴儿时代。有了父母的抚摸和安慰,孩子的委屈自然也会减轻。此时应该细心地劝说孩子,引导孩子将心中的委屈说出来,并且告诉孩子若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对事物正确认知的思维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化解此类情绪,还有助于孩子舒缓压力。

家长在孩子情绪波动的时候切不可大声斥责孩子,这样只会激化孩子的情绪。合理的宣泄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避免孩子心理承受过重的压力而崩溃。


壹父母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neardup_id": 7779350113706752063, "vname": "\\u6211\\u7684\\u59b9\\u59b9\\u662f\\u53ea\\u72fc \\u5bb6\\u957f\\u7bc7.mp4\

DALONG1111


其实这个问题,本质来说,是“父母的自我修养”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很多父母都觉得跟孩子沟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其实,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对方“打开心门”,心门一旦打开,那么沟通就会容易很多。

那怎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呢?

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建立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真的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面去想问题。


但是父母如果自己的文化素养,经历阅历不够丰富的话,也很难去做到深刻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以我才说,这是“父母的自我修养”的问题。

那么为人父母,我们究竟需要去“修炼”什么呢?


1.时刻保持一颗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心

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连这种态度都不具备,那么父母的层次就会停滞不前,那这样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以你的阅历,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孩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了。

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身为父母,却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能力!



2.增加自己的经历阅历

其实建立同理心很简单----只要你经历过这件事,那么你就一定能知道经历这件事的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如果孩子经历的东西你都已经经历过了,还怕建立不了同理心?


3.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在建立同理心过后,应该怎样帮助你的孩子重拾信心?

很简单,因为你自己做到了,把你的经历分享给孩子,那他听了之后一定会重拾信心,因为你就是他的榜样。

所以我才说,为人父母,甚至要比你的孩子更努力的去成长自己,不断学习,这样你才能够一直有“资格”去教育你的孩子。


游遍古今中外


了解了情绪的概念,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期待一个孩子或我们自己不要生气,要听话,不要发脾气,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这个期待合理吗?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但在我们的概念里,我们更喜欢愉悦的,轻松的,快乐的感受,讨厌伤心的,难过的,沮丧的部分,我们就给它贴一个标签,教“负面情绪”

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让他有了焦虑,难过,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时,他恰恰需要我们的支持,最需要我们给予他关注,陪伴,同理心,但非常遗憾,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接受孩子这部分的情绪。

1、让孩子知道他当下的情绪,是难过,心痛,愤怒。

2、让孩子面对这个事实,就是指当我们面对一些让我们难过的事的时候,我们就让自己难过一会,就让自己愤怒一会,爸爸妈妈只需要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那就难过一会,一会就好,妈妈陪着你好吗?

情绪是具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当父母接纳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也会过度很快。

如何面对我们的情绪,我们成人都未必做得好,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三言两语不能够说得清楚,请关注我的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