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陳大明

深秋的江南,一片煙雨瀟瀟的景象,而無錫的那種都市繁華卻令無數人嚮往。太湖古稱“震澤”“笠澤”“具區”“五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茫茫太湖白波生煙,汪洋三萬六千頃,湖光山色之間物產豐饒,堪稱“天堂”,漁樵耕讀,安寧祥和。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享有“江南李太湖”美譽的李君,就誕生在美麗的無錫太湖湖畔。

“李太湖”雅號的由來

一方面,“李太湖”的雅號一是名門弟子的賜號。為何說李君出自繪畫名門,這還得從江南一代宗師吳觀岱說起。吳觀岱,人多以“江南老畫師”稱之,錫城名家諸健秋、秦古柳均出自他的門下。他工花卉,兼擅山水、人物,初師潘晝堂,繼學惲壽平,得秀雅之氣。其山水作品意境開闊、蒼健渾樸,人物畫生動傳神。秦古柳是當代無錫畫壇公認的一代宗師。他幼年喜好書畫,12歲時拜吳觀岱為師。他的作品時代氣息強烈,形成清脫俊逸、古拙渾厚的藝術風格。錢紹武、劉達江、董欣賓等藝術大家均出自其門下。劉達江自幼隨秦古柳學畫,主攻山水,初入馬遠、夏珪、劉松年諸家,後又取法朱耷、石濤、吳昌碩等人,所作筆墨蒼勁暢達、格調清新、意境生動。李君作為吳觀岱第四代傳承人,7歲由祖母帶到姑夫劉達江家拜師學畫,成為劉達江的嫡傳大弟子,得其真傳。早年,劉達江為李君賜號“太湖”,並親手為他篆刻了“江南李太湖”“李太湖”兩枚印章,從中足見恩師對他的高度讚賞與認可。

另一方面,“李太湖”這一雅號也因他痴心描繪太湖而得。李君說:“我生長於太湖之濱,是太湖的兒子。我對太湖的那份迷戀之情無以言表,只能用手中的筆墨來表達。從城市走向太湖,我分明感受到了母親的氣息。她那清麗脫俗的氣質、開闔自如的氣概、恢宏包容的氣度,讓我依戀、感動。現代人棲居於城市冰冷的水泥森林,心卻在流浪。行走在時尚與喧囂的城市街頭,多少人卻感到孤獨和蒼涼。有一個聲音在我心底呼喚:孩子,回家吧!這如同老家村口嫋嫋升起的炊煙。我知道,那是太湖母親殷殷的目光……”太湖湖畔的李君紮根家鄉,深受鄉土風情的影響。他又常臨湖登山,細心觀察,勤於寫生,從大自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熟悉太湖一帶的湖灣淺渚、丘壑林木,化具象為意象,鋪紙濡筆,使自然景色呼之欲出。他喜愛太湖,也喜愛畫太湖。他筆下的太湖詩意盎然,頗得劉達江先生的神韻,顯得雄健、浩瀚又秀麗,展現出太湖四時不同的容顏。大美太湖在李君眼中是最為神聖的,是普天之下無與倫比的絕唱。春華秋實,年復一年的饋贈,讓李君盡情感受著太湖的無私與博大。正因為對太湖過於迷戀和醉心,故而畫界有人稱他為“李太湖”。

為探尋淺絳山水的繪畫表現技巧,李君上下求索,廢寢忘食,廣拜名師,臨摹寫生。如果沒有對太湖的摯愛,沒有對太湖真誠的情懷,是不可能承受得了如此艱辛的磨礪的。他數十年研究、創作江南太湖山水國畫。在構圖結構的鬆弛、張力等方面,他得到過雕塑大師又是其師伯錢紹武的指點。在習畫的道路上,他面對的是一個個大師、一座座高峰。他流連其中,如一名堅定的探險者。他那激動、敬畏、嚮往之心可想而知。

李君作品的風格、特點與造詣

畫家由於生活經歷、立場觀點、藝術素養、個性特徵的不同,在處理題材、駕馭體裁、描繪形象、表現手法和運用語言等方面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這就形成了其自身作品的風格。在《漁歌觀舞》中,李君從俯視的角度謀篇佈局。畫面中,山和水處於對角線位置,遠近呼應,相互映襯。漁船呈“S”形布點,把太湖漁汛的豪邁氣勢和激情歡騰的場面展示在觀眾眼前。他用濃淡、深淺的墨色寫出山的滋潤華麗,用流暢而富於變化的線條賦予波光動感和節奏。也許,創作此畫時的李君心中有詩,筆下有情,嘴裡還會哼兩句“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在以“S”形構圖的《太湖好風光》中,他描繪出太湖山水的另一種意境——青山排闥重重來,七十二峰溼銀盤。太湖的美,高低、遠近各不相同,穩步換位都有發現,美的是山水揖讓,變的是陰陽朝夕。

李君給人最深的印象是他那謙遜而不失自信、平靜而不失熱情的談吐。他身上看不到當今一些畫家的浮躁與傲慢。談到恩師劉達江時,他那種發自內心的崇敬與仰慕之情溢於言表。這既是出於對恩師向他無私傳授書畫技藝的感謝,又是對恩師書畫創作中一絲不苟的態度的崇拜。李君筆下的太湖山水像是在述說身邊的故事,浸透了他對太湖的瞭解和對家鄉的情感,由此也形成了其作品的特點。他的作品寫生與寫意結合得恰到好處,讓家鄉人對江南太湖愛意橫生,讓外鄉人流連神往。

一些名家這樣評價李君的畫作:

著名畫家、無錫市美協主席、無錫市書畫院副院長梁元評價道:“李君注重傳統,師法自然。作品山村平遠、樹木華滋、坡嶺重疊、帆影點點,一派江南風光。李君在努力汲取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借鑑外來的優秀文化精華。他深入生活,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著名畫家楊敘南這樣評價李君的作品:“李君的畫,畫似其人,充滿活力,厚朴、寬達、靈氣。他並不去追求所謂的‘時髦’,而以他的所學與悟性來舒展他的藝術才華,真誠地傾瀉他的情與意。他的作品構圖穩中求奇,筆調爽勁有章,墨色濃淡相映,點、線、面組合巧妙、自然、天真,暗合契機,渾然而成。”

太湖研究會會長浦學坤評價道:“李君是位不畏困難而執著求藝的畫家。他的中國畫色彩亮麗,筆調厚勁,能讓人體味到奮發向上的生命力。他的中國畫筆調老到、厚朴,墨色與自然巧妙相映。他用自己的筆墨語言,率意、大膽地在畫面中表現太湖的微妙變化。較之其他地域,太湖流域的畫家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儒雅氣質;反映在作品上,自然流淌出一股濃郁的淡雅之氣和細微的精明之氣。而李君卻還有一些‘另類’。在他的骨子裡,似乎有一種北方漢子的豪爽和俠義之氣;反映在他的畫面上,就透露出一種筆墨的蒼茫和陽剛大氣的渾樸氣象。”

繪畫成就與社會影響

1960年出生於江南無錫的李君,兒時就深得姑父兼恩師劉達江的喜愛。著名作家許墨林回憶道:“四十年前,我曾隨劉達江老師去東亭看望李君。當時他還年輕,見人有些靦腆,只是請大家給他的畫提些意見。一看他畫的太湖山水,就知道他是達江老師的學生。見他那副沉潛執著的表情,心裡想,說不定有朝一日他會大器晚成。”細讀李君的畫作,有一種“奇”美蘊含其間。而“奇”又必須以正常為基礎。只有“逸”出於正常,超然於規矩,方可稱為“奇”;只有當一幅畫作處於“將跌未跌”,結構形態處於一種“將倒未倒”的危險狀態方可稱為“奇”。這是李君在繪畫時追求的一種力的平衡和高度技巧的完美結合,是一種富有動盪節奏的風情姿態,是一種合乎情理但又不主故常的微妙變化,是形的欹側和勢的迴旋所產生的空間意境,是他膽識與個性的自然流露。東晉顧愷之在《論畫》中寫道:“有奇骨而兼美好。”這指的就是畫家要創造與眾不同的美的骨骼形象。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寫道:“奇者,蕩跡不測,或與真景乖異。”這裡所說的“異”,是經過畫家的藝術加工,既源於真景,又不同於真景,比真景更集中概括、更奇、更美。李君的畫作飽含著山水畫的“奇”,同時還蘊含著那種逸、蒼、圓、韻在其間。明代畫家李士達雲:“山水有五美:蒼也,逸也,奇也,圓也,韻也。”或許可以借用這句話來評價李君繪畫作品的成就和價值所在。

2001年,李君首次在無錫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取得了圓滿成功,作品被博物館收藏。《無錫日報》發表短評,稱“李君畫展贊聲一片”。2001年11月2日上午,數百名無錫書畫界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聚集在無錫博物館,觀賞無錫畫家劉達江弟子李君的首次個人畫展,觀賞他的《江南春色》《黃山飛瀑》《蠡湖春色》等42幅中國畫。觀眾從這些精緻淳樸、充滿活力的江南水鄉畫中感受到了李君的藝術精神。畫展中,李君總是誠懇地向前輩和藝術家們請教,認真聽取觀眾的評價。2013年,李君在無錫民間博物館“得一堂”又成功舉辦了中國畫太湖山水作品展。2014年,中國廣電專程到李君工作室“君江居”拍攝個人專訪專題片。2015年,李君在金漢府美術館再次成功舉辦了太湖風情國畫展。先後上百家媒體對李君予以報道和介紹,如今“江南李太湖”名揚大江南北。

李君研習、創作江南太湖山水國畫五十載有餘,作品刊登在全國各類報刊上,曾多次入選全國各類畫展並有獲獎,作品常被一些博物館、美術館及海內外收藏愛好者及畫廊收購、收藏。他曾加入全國多個美術團體、協會,任多個書畫院高級畫師、顧問等職務。

清代石濤說:“以形作畫,以畫寫形,理在畫中。以形寫畫,情在形外。至於情在形外,則無乎非情也;則無乎非情也,無乎非法也。”也許這正是李君繪畫人生的寫照。他是位不畏困難而執著求藝的畫家。細心賞讀他的繪畫作品,其色彩明麗,筆墨沉穩,能讓人感受到自然山水蓬勃的生命力。如此也不難感知,他的繪畫作品在歲月的長河中那種欣然勃發的生命力。

作品欣賞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錦繡太湖(68×136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太湖春色(68×136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太湖漁歌”之一(196×98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太湖漁歌”之二(196×98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漁歌觀舞(196×98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太湖仙島(68×68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春眠霧靜(68×40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秋湖風光(68×68釐米)

君心“痴”太湖 翰墨“醉”江南 ——記當代實力派畫家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