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如果康熙第一次亲征得病而亡,太子和大阿哥谁有机会夺得帝位?

华哥杂谈


《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身染重病,几近死亡。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第一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的征途之中,康熙皇帝深燃重病,身体状况极度恶化,濒临死亡。在极度危及的情况下,容妃风尘仆仆的赶到了大军营帐,精心照料,再加上碰巧遇到的张诚、白晋为康熙治病,使得康熙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进而可以继续统兵作战。

电视剧中的这段描述在历史之中也是有据可查的,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首先是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起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

所以,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并没有达到战场,也没有参与直接的指挥。


如果这个时候如果康熙真的去世了,那么由太子胤礽继承皇位也就便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

首先,胤礽自被册立为皇太子开始,就是既定的皇位继承人。

胤礽出生之后,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去世,作为对赫舍里皇后感情的寄托,同时也是为了表彰索尼、索额图对于自己的贡献,因而康熙皇帝册封刚刚出生的胤礽为皇太子。而胤礽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正式册封的皇太子。

论出身,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揭发皇后,胤礽也就成为了康熙的嫡长子;论地位,胤礽是康熙祭拜天地册封的皇太子,是自己钦定的接班人和国家的储君;论传统文化,按照“父死子继”“有嫡立嫡”的传统,胤礽的继位也就变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康熙去世后,胤礽登基拥有者绝对的合法性和传承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此时的胤礽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获得了朝堂之上以及国家内外的支持。

胤礽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封为了皇太子,可以说是名分早定,朝堂之上几乎所有的大臣们也都将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来看待,由太子胤礽继承康熙皇帝的皇位,是最顺理成章的,也是能够让朝臣容易接受的,并且不仅仅是对于此此事的王朝内部,包括西藏地区、蒙古地区,乃至朝鲜等藩属国,对于胤礽的接受度也是远远超过了其他皇子,这也是由胤礽皇太子和储君的身份决定的。

另一方面,胤礽有其姥爷索额图为首的政治集团的支持,也将更加有利于皇位的稳固以及政权的顺利过渡。

再次,孝庄太后必然是会支持胤礽的。

此时孝庄太后仍然在世,一旦康熙皇帝去世,能够稳定局面的也就只有孝庄太后了,而孝庄太后更是胤礽的坚定支持者,从她给容妃留下遗言,让康熙不能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就可以看出,孝庄对于胤礽的支持。

孝庄对于胤礽的支持,一方面也是因为胤礽的皇太子名分早定,由胤礽继位才能确保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康熙与赫舍里皇后的婚事是孝庄太后主持的,出于对赫舍里皇后的喜爱以及对与赫舍里皇后因难产去世的悔意与思念,康熙也必然不会割舍下胤礽,进而会全力扶保胤礽。

胤礽被康熙册立为皇太子,就是承担着在康熙去世后,继承皇位的使命的,况且还有这朝堂内外的众多支持,同时也符合传统与登基合法性,所以,由胤礽继承皇位便是名正言顺,并且是实至名归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阿哥胤褆继承皇位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

大阿哥胤褆,尽管是康熙最为年长的皇子,但是他毕竟是庶出的皇子,地位要低于胤礽的,在胤礽还在世的情况下,并不具备继位的法理性;况且他在朝中的支持力量是明珠集团,与索额图集团的势力是旗鼓相当,也不具有绝对的实力上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康熙始终就没有想过将皇位传给大阿哥胤褆,所以即便是康熙去世,胤褆也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最终能够登上皇帝宝座的,也就只有皇太子胤礽了。


雍亲王府


答案毋庸置疑,肯定是太子胤礽大获全胜,直接提前登基,为什么会这么肯定的说一定是太子夺得帝位呢?太子必胜的原因和以下四波人有密不可分。

如果康熙帝(玄烨)病死漠北,皇家的真龙紫气定然会飞向太子胤礽的身上,因为以下三个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助力太子登基。

第一:明朝遗孤(明朝太子)朱三太子必定会为了自己的女儿阻截大皇子胤褆返京。

为什么说朱三太子会选择让他的信徒阻截大皇子胤褆返京呢?

因为此时的朱三太子已经不再是年轻时候的那个想反清复明的小雏了,如今的他年迈多病,身埋半截黄土,但是朱三太子也算是祖上积德,自己的亲生女儿身怀六甲,深受太子的宠爱。

帮助太子胤礽登基,自己的女儿就是未来的皇妃,自己的孙子(女)身上也流着明朝后裔的血,自己将来也是未来的国长,何乐而不为呢?

再设想的长远一些,如果自己的女儿生的是个男孩,有可能是未来的太子,继承皇位,身上也流着的也是明朝后裔的血液,虽然大名已去,但是国家的统治者依然是大明后裔的血统,所以不论为了复仇还是为了自己的女儿以及自己的国丈之位也是必须会支持太子胤礽。

第二:高居相位的索额图,早已虎视康熙的帝位,但并无自己称帝的想法,只是希望太子胤礽提前登基,除明相除之而后快。

如果地下有知的老臣索尼得知此事,怕是棺材板都要气的翘起来了。

索额图和朱三太子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索额图在收留红玉(朱三太子之女丹丹)之时,依然知道其是朱三太子的遗孤,而且还故意替其改名为红玉,为了避嫌,另外也是看其幼时长得天生丽质,一副美人胚子的好材料,日后为魅惑太子,投其所好,虽然这个投其所好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也算是“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博得了太子胤礽的欢心,而且就在康熙病死(假设)漠北的时候已然身怀六甲。

索额图和朱三太子的不谋而合纯属偶然,为什么说是偶然呢?

因为索额图以为朱三太子会因为刺杀康熙失败而一败涂地,灰心丧气,谁知朱三太子命硬活了下来,而且和康熙死磕到底,到了晚年依旧不忘杀康熙之念。

其次索额图早就计划谋反,其谋反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除去纳兰明珠这个肉中刺,独揽朝中大权,所以说索额图必定会全力扶持太子胤礽登基。

第三:孝庄太后布木布泰肯定也是支持太子胤礽,因为太子是康熙帝亲立的太子,也是大清的储君。

其实孝庄太后深知康熙帝(玄烨)有废太子的想法,也深知太子的无能,但是她还是会选择权利支持太子胤礽登基,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孙子为了皇位而骨肉相残,血流成河,悲剧上演。

而且大家应该知道孝庄太后的实力和关系网,吃顿饭的功夫就能替康熙帝集合出一直可以灭吴三桂的“虎狼之师”,这是多么可怕的后台啊。

第四:朝中大臣和太子胤礽自己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朝中大臣虽然分为两个党派,一是以索额图为首的索党,另外一个是一纳兰明珠为首的明党,但是此时此刻纳兰明珠远在漠北,外加在与葛尔丹的地盘上,如果葛尔丹知晓康熙帝病死,怎么可能轻易放这块到嘴边的“肥肉”安全的返京呢?

另外朱三太子和葛尔丹早就暗中勾结,肯定会两头夹击大皇子胤褆和纳兰明珠的军队 ,大皇子的生命已是堪忧,更没有余力去争夺帝位了,就算不被这两者夹击,远征葛尔丹的队伍也不足以与在朝监国的太子和索额图长期对抗。

而朝中的明党也必定在太子和索额图的威逼利诱下,向太子屈服,因为此时的明党和太子的党羽已经是墙头草了,必定会倒向太子这边。

大皇子胤褆只有四个字来形容:大势已去。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在《康熙王朝》中,如果康熙在第一次出征噶尔丹的时候,在行军的途中病故。那么势必会导致明索二党党争引发的储位之争。


虽然太子胤礽名分早定,而且在各个环节中掌握着基本几乎绝对性的优势。但是对于皇长子胤禔和明珠而言,这叫困兽犹斗,逼不得已出招。

因为本身明珠势力能够称霸朝野,与索额图势力抗衡,本质上就是康熙培养了制约索额图的。而康熙一死,这种平衡结构立马崩溃。索额图为了自己地位稳固,必然除明珠和胤禔而后快。

虽然从双方的牌面看,胤礽和索额图优势明显。


首先,胤礽和索额图坐镇京城,因为名分早定,康熙一旦出事,胤礽顺理成章继位;

其次,大军粮草实际需要靠索额图京城调度,在《康熙王朝》里,康熙第三次出征,粮草大营被焚就是索额图捣的鬼,掌握粮草基本上就掌握了西北的大军,这在《雍正王朝》里胤禛依靠年羹尧把胤禵的二十万大军控制得牢牢的,效果是一样的;


再次,索额图手里还有假朱三太子杨启隆这个王牌,可以通过他不断地派出刺客, 前去刺杀胤禔和明珠。毕竟杨启隆的渗透能力令人叹为止。另外这也断绝了杨启隆与胤禔联手的可能;

最后,坐镇京城后宫的孝庄,也是一贯支持胤礽的,在《康熙王朝》里容妃为了贯彻孝庄遗旨,阻止康熙废黜胤礽,结果下场悲惨,被贬去洗马桶,最终死在辛者库。


而胤禔和明珠则情况非常不利,除了手里有随时可能哗变崩溃的军队外,表面上没有任何牌面。但是胤禔这边有一个最大的底牌,那就是明珠的头脑(毕竟无论是《康熙王朝》还是正史,索额图都算是死在明珠手里)。

炒米带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明珠如何在理想模式下,死局翻盘?

首先,秘不发丧,严密封锁消息。这招很老套,没什么新意,但是历史证明,这是非常管用的。因为得不到康熙驾崩的确切消息,给胤礽和索额图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直接派人南下筹粮,绕过京城统筹,直接递解西北大营。这个在《康熙王朝》里康熙第三次出征准噶尔时,就实现过。当时索额图让人烧了大营粮草,已为囚徒的明珠因为一个窝窝头,提醒康熙有内奸。后来就是这么操作的;


再次,假朱三太子杨启隆的女儿是控制杨启隆的杀手锏,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只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另外一个人,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那就是告诉孝庄,朱三太子的女儿未来的儿子极有可能成为大清的皇帝。这实际上,就把索额图的阴谋全部暴露给了孝庄。孝庄还会支持胤礽吗?就算仍然支持胤礽,那也必须将索额图和杨启隆与胤礽剥离;

第四,仍然雷打不动地继续出征噶尔丹,而且必须要有战果。实际上,三次出征都不同程度实现了战果。而这些战果必须以康熙嘉奖的方式转化为胤禔的“政治资本”;


第五,在取得孝庄的支持下,带兵进京擒拿索额图一党。抓住索额图与”朱三太子”勾结的证据,并公诸于众,从而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肃清索额图一党,假借康熙的诏书,废黜胤礽,立胤禔为太子;

第六,宣布班师回京,等一切准备妥当后,由孝庄出面宣布康熙死讯,举行国丧,主持胤禔继位为君。

但是真正的结局更可能是两败俱伤,大清重新陷入战乱与分裂。

在这个过程中,索额图不可能坐以待毙。所以中间索额图也可能狗急跳墙,甚至绑架孝庄,宣布康熙已死,胤礽继位。


而这个过程中,孝庄也可能不完全放弃胤礽,但是无论孝庄的决定是什么,都无法避免杨启隆与胤礽的剥离。那么杨启隆这条路径无望之后,必然趁乱发难;而准噶尔也会因为得知康熙驾崩,清廷内乱,噶尔丹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大规模动员东征。

内外部的压力一起作用,宛如又回到了明末,只不过大明变成了大清,后金变成了准噶尔。


炒米视角


康熙王朝中,如果康熙在第一次远征准噶尔时病逝,那么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礽谁会在皇位争夺中获胜?



应该来说,太子胤礽的机会更大一些!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褆都有各自的优势。先说大阿哥胤褆的优势,那就是他跟谁在康熙身边,离皇帝更近,有机会可以篡改遗诏,同时大阿哥手下还有兵马;太子胤礽的优势则是有着康熙亲立的太子之名,并在康熙西征时监国。

那么谁的优势更大一些?太子胤礽的优势要大得多!

胤礽有太子和监国之名,这就是天大的优势!康熙以胤礽为太子,已经是昭告天下,胤礽是未来的储君。康熙西征时,让胤礽坐镇后方监国,更是确定了这一点。胤礽以太子之位继位,那是明正言顺。

反观大阿哥胤褆,虽然跟在康熙身边,想要改遗诏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但是,胤褆缺乏一个明正言顺的理由,康熙在立胤礽为太子时,不可能突然之间更换储君。胤褆矫诏,必然会引起怀疑。


当年赵高和李斯之所以能矫诏成功,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迟迟不立太子,导致秦始皇虽有让扶苏继承大统的意思,却没有太子之实;另一方面,当时李斯在朝廷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非常有影响力。

但是大阿哥胤褆却没有这样的优势,一来太子名分早已确定;二来大阿哥胤褆的支持者纳兰明珠到不了一手遮天的程度,因为太子胤礽的支持者索额图实力不输明珠。

胤褆唯一的依靠,就是手下的军队了,这是一支相当精锐的力量。但问题是,胤褆控制军队,而粮草却是控制朝廷手中,也就是控制在太子胤礽的手中。而且,胤褆的背后可是虎视眈眈的准噶尔大军,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实,就像后来四阿哥胤禛在与十四阿哥胤禵争夺皇位一样,十四阿哥胤禵虽然统兵十万,但是也不敢明目张胆造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四胤禛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

所以说,胤褆即便手中有军队,也对已经有太子之名的胤礽造成不了太多威胁。

别忘了,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第一次西征时,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坐镇在宫中,那几是孝庄太后。孝庄的影响力自不必多少,而孝庄太后是一直以来都不愿意康熙废太子的,否则也不可能在临死前给容妃留下遗旨。可以说,孝庄可以算是太子胤礽的支持者。

有了这位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太子胤礽的胜算再一次增大!


小镇月明


历史上,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有两次,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

在第一次亲征中,康熙一度患上疟疾,险些死在大营,好在当时有传教士献上金鸡纳霜,这才捡回一条命。

为了,第一次亲征虽然在乌拉布统击溃噶尔丹主力,但噶尔丹仍旧率残部逃出,这才有了第二次的亲征。



按:康熙皇帝在第一次亲征得疟疾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根据剧情编的,从历史上看,康熙确实得过疟疾,也确实是靠金鸡纳霜(奎宁)治好的,不过应该是1893年,而且是在京城,并非亲征途中。

那么,回到本问题,如果真按电视剧说的,康熙皇帝在第一次亲征因病驾崩的话,谁能有机会取得皇位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当时能夺取皇位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皇长子胤褆和太子胤礽。至于其他的阿哥,当时年纪都还小,势力尚未养成,没有竞争力。

当时的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礽的背后都有人支持,大阿哥的背后是权臣明珠,也就是他的舅公(电视剧说是舅舅),太子胤礽则是他的外叔公索额图(电视剧说是外公)。



明珠和索额图是当时康熙身边权倾一时的重臣,在这两位的操作下,太子党和大阿哥党明争暗斗,很多官员也纷纷站队,形成了两大阵营。

当然,从当时的势力来看,太子党还是要压大阿哥党一头的,因为在康熙更加重视太子,而大阿哥虽然年长,也承担了较大事务,但其定位似乎是武将的角色。

但是,正因为胤褆是武将的定位,而且亲征时还担任了前锋大将,那么,要是康熙真的在大营中驾崩的话,那皇位究竟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要知道,此前满人并不像汉人那样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而一直是凭军功定储位的,因而拥戴胤褆的人尤其是执兵权者更是如此。



如此一来,如果康熙真的在亲征途中驾崩,那胤褆很有可能掌握这支大军,如果他率军回京争夺储位的话,按照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胜算也是不小的。

当然,以上只是假说,即使电视剧里说的,康熙真在第一次亲征得了疟疾,那是太子年仅17岁,而大阿哥胤褆也不过二十出头。

实际上,太子党和大阿哥党的形成是在最起码5年之后,当时还谈不上两个派系的争斗。或者,把问题改成第二次亲征的话,可能会更合理些。


坑爹史册


在剧中,最不想让康熙死在漠北大营的,肯定是明珠和大阿哥!此时,如果康熙驾崩,天下肯定是太子的。


首先,太子名正言顺,奉命监国,朝中又有索额图相助。(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此时,就算大阿哥搞出一个伪诏出来,也没有太子有底气。

其次,老祖宗还在啊,她老人家什么风浪没见过。康熙平三藩时,急得哭着鼻子要退位,都是老祖宗给他撑得腰,才打赢了吴三桂!康熙死了,老祖宗肯定支持太子继位!

康熙得寒热重病的消息被太医流传出去,朝局不稳。太子和索额图将老祖宗请了出来,两句话震住了百官,稳住了朝局。就算大阿哥起兵谋反,以老祖宗的威望,各地满汉八旗兵马都得进京给老祖宗护驾!



别忘了,康熙平三藩时,遇到兵员短缺。老祖宗请满族遗老吃了顿饭,就招募了几万包衣奴才入军营!这是多大的能量啊!

再者,漠北大营也不是明珠和大阿哥两人说了算。康熙远征大军分为三路,大阿哥只是左路军副将,正将是康熙兄弟福全。福全肯定不会跟着大阿哥胡搞。


而且,康熙身体抱恙以后,就把李光地官复原职了。康熙还将贴身衣物赠予李光地,这是只有皇子才有的荣耀。李光地素来与明珠不合,肯定会想法阻止明珠谋逆的。

最后,明珠和大阿哥,以及随性出征的文武百官家眷都在京城!都在太子和索额图手里!

想武力夺权?家人不要了?这些将士舍得家人吗?肯定没人跟着大阿哥谋反的!


而且,此时漠北大营还要面对葛尔丹,俄罗斯,达赖喇嘛等敌对势力。康熙要是死了,军心不稳。大军能否安全撤回京师,都不一定!


所以,康熙要是死了,江山肯定是太子的!大阿哥和明珠肯定不想让康熙死在这个时候。


勇战王聊历史


康熙在第一次亲征葛尔丹之时,得了寒热重症,命在旦夕。而彼时大阿哥及明珠等人随驾御前,太子与索额图坐镇京师,奉旨监国。两派势力逐鹿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争夺皇位之战一触即发。倘若不是容妃将两个西洋传教士引入康熙大帐,为康熙施以药石,才将康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但是在康熙濒危之际,太子与大阿哥两党都可谓是用尽了心思,以尽最大努力拿下皇位。

康熙病重之时,实际上已经在写遗诏,准备立太子胤礽为君。可是此时的明珠却将太子已经在私自赶制龙袍皇冠的事情告诉给了康熙,值此情形晦暗不明之际,这对康熙来说不吝是晴天霹雳。这才缓和住康熙立即立胤礽为君的步伐,而明珠私下则开始考虑控制军队的计划了。

而太子党在听闻康熙病重之际,已经开始准备万全之策了。一是要名正言顺的登基,二是要防止大阿哥党矫诏谋反。毕竟索相与明相皆在朝中耕耘数十载,树大根深,双方在对方那里都有数不尽的密探。而如果康熙被寒热重症夺取了性命,事态会如何发展呢?大阿哥与太子谁又能棋高一着呢?

先来看大阿哥这边,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时,发兵十万,分东西中三路大军,东西路军马由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大阿哥二人统领,而康熙则坐镇中路。而如果康熙暴猝,那么明珠的选择只能是矫诏立大阿哥为帝,而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新皇帝第一个要杀的就是明珠。

这样做最大的风险或者说最大的阻碍则是福全,他是康熙帝的亲哥哥,想必不会为了利益倒戈大阿哥,此处就要看明珠的手腕了。倘若在康熙暴猝之后,明珠秘不发丧(仿赵高例),而是先将大阿哥控制不住的将领召到中帐,然后摊牌。如果福全等人不服气的话,则派一队兵除尽,并换一队大阿哥的心腹为将领。

明珠的这个手腕是有的,他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派去讨伐葛尔丹的十万兵马就将成为大阿哥的重要砝码。除此以外,明珠当尽可能的利用自己在全国各地的心腹,让他们公开支持大阿哥称帝。

而太子这边则会立即称帝,并向天下公开讨伐大阿哥,然后直指大阿哥篡改诏书。索额图当利用他在各地督抚哪里的影响力,让他们公开起兵勤王。要知道在康熙时期,满八旗兵马近二十万 蒙八旗十万 汉八旗二十万,各地团勇不算的情况下全国也就有近六十万正规军。此时大阿哥已经掌握了十万兵马,而葛尔丹占据了大半蒙古,蒙八旗自然不能为二兄弟所用。所以胤礽最多可以争取到三十万兵马,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阿哥和太子都是康熙的皇子,二人相互指责对方篡改遗诏,各地督抚会怎么办?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谁的队也不站,学王辅臣,谁能占上风则跟着谁。所以事情就取决于太子与大阿哥的第一战谁胜谁负,毕竟兵败如山倒。败了以后,全国都会来讨伐“乱臣贼子”的。

历史不可假设,但历史的真理永不会变。那就是在权力面前,没有亲人,只有利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以上。


逆流时代


《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得了寒热重症,也就是疟疾。古代疟疾很容易造成不治之症,此事无论是在康熙大营,还是传回朝中,都引起了极大的振动。如果康熙不治而亡,我认为太子夺得帝位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从道义上讲,胤礽的太子是康熙亲手立的,已经30多年了,朝野总体上已经认可这位太子,康熙驾崩,太子继位名正言顺。而从大阿哥来说,他唯有矫诏说康熙废了胤礽,立他为太子,才能说的通称帝的理由,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有一个巨大风险,此时大阿哥也在军营中,如果有人说是他为了称帝而弑君的话,大阿哥很难说的通。所以道义上大阿哥先输了一回。

二是从实力来讲,太子所依靠的索额图家族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积攒了深厚的人脉和威望,在朝廷内外都有很深的根基,这一点是大阿哥和明珠所比不了的。此外,太子本身就是未来的储君,长期以来也树大根深,这一点也比大阿哥强。

三是从军队来讲,这是大阿哥唯一能与太子争雄的地方了,大阿哥多次随军出征充当先锋,自然与军方结下渊源,此时大阿哥与明珠都在前线,如果康熙死了,他们手握雄兵回京逼宫,能否就此改变形势?

但实际上不大可能,如果太子在京城登基,那他就是合法的皇帝,可以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此外,康熙虽然此前亲征葛尔丹,但清朝的全部兵力并没有都在前线,护卫京城的部队还在,虽然兵力不如前线多,但足可抵挡一阵,直到各地兵力集结。


华哥杂谈


肯定是太子有机会。

康熙第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而 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是在康熙二十九年,所以说那个时候皇太子已经十七八岁了,已经成年了,而且身在宫廷,早熟的很,身为嫡长子,那个时候的皇太子已经有能力去坐这个皇位了。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因为太过于阴狠,被康熙训斥很多次。他早早就被排除在皇位之外了。而且那个时候的大阿哥也并不为大臣们喜爱。所以他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也有人说那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皇子,四阿哥,八阿哥他们有没有可能继承皇位。但是我们看一下时间,康熙二十九年,四阿哥才十三岁,八阿哥才九岁。哪些皇族宗亲不可能放着成年的皇太子不立,而立未成年的阿哥。而且那个时候的四阿哥和八阿哥也太小,还没有显露出他们的过人之处,怎么被大臣们喜欢拥立。



所以说如果那个时候康熙死了,皇太子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都有足够的理由继承皇位。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九龙夺嫡的惨剧了


历史咸谈


康熙在第一次亲征时得了寒热重症也就是疟疾,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可谓死亡率极高,幸亏有洋人献上了“金鸡纳霜”康熙皇帝才得以转危为安。如果康熙不幸死于疟疾,那么谁最有可能继承皇位呢?

太子

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太子留在京城监国,如果康熙病逝,最正常的程序就是,死讯传回京城,太子在索额图等辅政大臣的拥护下,凭借太子身份继承大宝,一切顺其自然。这时候如果大阿哥再有不臣之心,那么就只能算是谋逆了。

大阿哥

那么大阿哥就没有机会了吗?也不尽然。大阿哥想要继承皇位只有一个办法,严密封锁康熙皇帝的死讯,和明珠等人联合伪造遗诏,宣布废除太子,改自己为继承人,然后利用手中兵权突然回到京城杀太子个措手不及,利用武力夺权,这种情况运作得当,成功率极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