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枣庄经济建设的历程、成效及经验(四)

改革开放以来枣庄经济建设的历程、成效及经验(四)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迈进阶段,枣庄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开始转型(2003—2011年)

进入新世纪,枣庄发展迈向新阶段。2003年4月,中共枣庄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委工作报告的题目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枣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枣庄市超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从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跃升到城市转型,经济逐步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枣庄总体发展速度快、经济增长质量高、城市面貌变化大,人民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1.在发展路径上,将城市转型确立为经济发展根本战略。2003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对关系枣庄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大规模调研活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围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财源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走出去、引进来”、繁荣发展服务业、优化生产力布局等6个专题展开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2004年6月,枣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搬迁到新城办公,此后其他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陆续搬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移,标志着枣庄开始走出资源过度依赖的困境,在依靠创新开放求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5年,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牵头的枣庄市城市经济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制定的枣庄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党的十七大之后,山东省逐步形成“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作为“南翼”鲁南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枣庄市开始实施崭新的发展战略,2008年市人代会首次把城市转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枣庄市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施纲要》,此后枣庄制定并实施了《枣庄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一系列转型规划,实现了从“城市经济转型”到“城市转型”的重大转变,城市转型成为全市发展的核心战略。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枣庄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中央财政的直接扶持;随后山东省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给予枣庄专项政策资金支持;2011年枣庄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在2013—2015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枣庄均获评良好档次,继续享受国家政策扶持。通过积极努力,枣庄初步走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2.在推进措施上,围绕科学发展谋划枣庄特色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枣庄经济的发展,初期注重在政策上放开搞活,最大限度地激发潜在市场活力,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后期更加注重立足枣庄实际挖掘潜力、开辟新路、打造品牌、集聚优势推动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双型”发展路子,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2003年初中共枣庄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使全市人民过上富足小康生活的目标,确立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随后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振兴枣庄”大讨论活动,连续三年开展“四强”(强乡镇、强村、强企业、强园区)竞赛活动,出台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市直有关部门纷纷出台改进工作、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掀起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热潮。2003年枣庄市新增汽车2万余辆,其中3/4以上是私人购车,枣庄人在2004年春节首次尝到城区堵车的滋味,但大家都认为堵车和工资上涨、补贴增加、商场饭店顾客爆满一样,都标志着枣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为此感到高兴。2005年,枣庄市按照山东省加快工业发展的部署实施了“三个一批”(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战略。2007年后,枣庄将城市转型表述为“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打响发展煤化工、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城市建设三大战役):一是发展煤化工,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制定了“稳定尿素,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发展策略,积极扩张鲁化、国泰、盛隆、海化等企业,引进新奥、韩国SK、联想等投资过百亿元的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项目,并着力培植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八大工业集群。2011年底全市煤化工总投资达到532.8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为给煤化工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腾出环境容量,枣庄借助2008年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新上了庄里水库、枣临铁路、枣临高速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火电“压小上大”,为煤化工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腾出了空间。二是发展文化旅游,确立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名片。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投资17.8亿元在曾经被二战炮火夷为平地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可以留存千年的“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经银行评估价值总额153亿元,与微山湖湿地公园成为枣庄文化旅游的两个强劲“龙头”。布局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游等“五个节点”,举全市之力开展“二日游”宣传推介,枣庄由游客输出地变为游客输入地,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提高到44.4%。这一时期山东省提出三产增加值占比每年要提高两个百分点,随着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枣庄服务业逐步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服务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三是加快城市建设,实施了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以棚改为契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了通车里程全国最长的城市BRT(快速公交系统)网络,实施了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下放,枣庄步入同城化发展新时代。通过“三大战役”的实施,枣庄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态势,逐步摆脱了在山东省实力弱小、表现平平、排名靠后的局面,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枣庄人民重拾自信,不再感叹“被边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