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太懂事的孩子更容易得心理疾病?

我從小就是一個讓人心疼的孩子,為麼讓人心疼?就是因為太懂事了!

宮崎駿的動畫片《龍貓》中,故事裡的媽媽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

看完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太懂事的孩子更容易得心理疾病?

懂事的孩子不是什麼都不想要,而是即使想要也不忍心說,面對誘人的零食,漂亮的衣服,他們會因為擔心要用父母的錢或者打擾到其他人而選擇壓抑自己的慾望,小心翼翼地討好大人,以此來讓他人對自己有好感,因為大人往往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

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懂事”孩子的心得感悟: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真懂事,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懂事”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懂事”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彷彿看到幼年的自己。

並且據臨床心理學家Kelly M. Flanagan解釋說:“一味的順從,缺乏說不的能力,缺乏設置個人底線的能力,是一種常見的、但經常不為人知的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

而頂嘴任性的熊孩子那種敢於反抗的行為則有助於他們健康的成長,讓他們敢於聽從於自己的內心,不願意的時候勇敢的說“不”,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那麼,作為家長,你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太懂事”的人,還是一個‘’獨立有主見”的人?

讓孩子順從自己內心,適當的引導,釋放孩子的天性。

懂事,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至少懂事的孩子,做的事情不會太出格。但是,一味的謙讓別人小心翼翼,便失去了自己,他們內心會一直有種自卑感,不敢大聲說話怕吵著別人,不敢做錯事怕被批評,內心總是膽小畏懼,把自己限制在一個父母設定的框框裡。

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

讓孩子順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自己做主,自己選擇,我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們。別讓他們心裡有遺憾,別讓他們委屈的成長,也別讓他們長大後後悔。

看完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太懂事的孩子更容易得心理疾病?

就像街上這個小男孩一樣,在街上吵著媽媽要買棉花糖。

媽媽指著他手裡的小糖人,

說:“剛買的孫悟空還沒吃呢,怎麼還要?”

小男孩不聽,賴在原地,非要買棉花糖不可。

媽媽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終於拿到了棉花糖,開心地對小糖人說:

“大聖你看,你的筋斗雲來了。

“大聖,我們再把二郎神的嘯天犬搶過來好不好?”

“媽媽,小心二郎神的嘯天犬?‘’

這款小心惡犬抖音整蠱玩具可以更好幫助你順從小孩的內心,敢於表達自己,就像這個小外甥一樣,明明怕的要命還偏偏跟自己打氣說不怕不怕。

並且多人一起玩,可以鍛鍊小朋友團隊協作的能力,變得更開朗,更自信,還可以發揮一下男孩子的英雄夢,別怕,我來保護你!

有時下班回去和自己寶寶玩一玩,被嚇一嚇,還可以簡單的釋放一天的壓力。

看完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太懂事的孩子更容易得心理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