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西王母”是何方神圣?是如何从妖怪变为王母娘娘的?

陈德霖


西王母崇拜,是欧亚文化内渐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虽然兴起于汉代,但实际上在先秦甚至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广泛的基础了。西王母最早是原始印欧人的“得悉女神”,分布于内亚河中地区和中国河西、祁连山地区。此后,得悉女神又与“骊山女天子”、“月氏女王”等原始印欧人的女王形象混同。到了汉代,在原始道教影响下成为后来的“西王母”。


一、原始印欧人的得悉神

在新石器时代,中亚的阿凡纳羡沃文化曾经广泛播迁到中国西部,根据各类考古研究,这个原始定居文化属于印欧人种,一般称为“原始印欧人”,以便区别于后来的所谓雅利安人。有很多证据表明,上古中国西部的各种戎人,与这个文化和族群有密切关系。中国境内如鄂尔多斯这些地方也曾发现印欧人骨骸,说明他们在中国西北部曾有广泛的存在。进入文献时代之后,这些人被称为“戎”,包括了诸多种类,周人、秦人曾与他们有过广泛的交流。他们生活的痕迹,在文献中也有不少证据,例如,语言学上的“昆仑”、“径路”等东伊朗语支外来词。


当国际粟特研究在上世纪深入之后,人们才发现,东伊朗语的族群存在两个主要的定居点,一个位于中国西域-河西走廊地区,一个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索格迪亚纳)。前者的祁连山或天山,在东伊朗语言中被称为“昆仑”,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认为即吐火罗语的kilyom,意为天。这里曾经生活着东伊朗语的西戎族群,年代非常之早。当公元前7世纪,秦国武力整合西北地区,才终结了这些原始印欧人在西北的势力。在此之前,他们的名称、文化、活动都广泛记载于古籍之中,从史记、左传到竹简,可谓所处可见。后者,即著名的粟特地区,也存在着早于拜火教千年以上的原始宗教文化。

《汉书·地理志》:云阳。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 郎祠三所。

两地的原始印欧人文化存在广泛的一致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西王母”崇拜。在戎人的语言中,被称为“得悉(河西、中亚)”、“西雅乌施(中亚)”、“夜摩(中亚)”、“咸野嫫(河西、中亚)”等。这是就上述的原始印欧人的古老的山神崇拜,其神祗往往为女性。当这些戎人被中原人驱赶到中亚之后,其文化与拜火教融合,西王母也就从“得悉女神”,变成了“娜娜女神”。


二、原始印欧人的女王形象

这些原始印欧人族群,其统治者往往为女性,这是中国境内比较少见的事情。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位于关陇地区的骊戎,其首领为“女天子”;早期位于河西地区,后来又迁徙到中亚的月氏人,其王亦为女性。著名的《穆天子传》所言的西王母,当为月氏女王。根据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情况,月氏人的高级墓葬往往以女性较多,亦为证据之一。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律历志》:(张)寿王又移《帝王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

这些原始印欧人必须区别于后来的雅利安人(始于前16世纪),他们很早就生活在中亚河中地区和中国西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羌藏人、华夏人有着深入且广泛的文化交流。可以说,西北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其印欧因素就是他们带来的,对早期华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除了本题所言的“西王母”,还有很多器物、图案、名词等等。


三、西王母崇拜之成型

西王母崇拜已如上述,是原始印欧人的早期山神崇拜。它最后演变为道教色彩的“西王母”,与汉初的原始道教崛起有关。原始道教起源于战国后期,由于汉初推行黄老之道,民间就广泛兴起了以战国方术、阴阳家为主要内容的原始道教,主要的观念是“太一”、“四方”等等。最令人惊讶的是,西王母忽然成为这波宗教狂潮中最重要的神祗。从汉代考古发现来看,西王母是汉朝上上下下都非常欢迎的一个宗教崇拜对象。


这完全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许跟华夏人的女娲神话有关,也与汉朝与西北民族的广泛融合有关。更深层的原因,则可能是民间对汉朝官方推行儒家的反弹。后世,西王母越来越中国化,甚至演变成“王母娘娘”,与玉帝一起掌管天庭,完全失去了古老的域外渊源。(完)


历史咖啡


  

  中国与西方不同。西方的神很早就已经构建完毕,后人只要膜拜就好。虽然说西方也有不少山头,有那么好几个神话来源,但比起中国来,都不算啥。

  我们的邻居日本,有所谓百鬼夜行,许多鬼怪都有详细来历。那为何中国没有呢?因为中国的历史太久远,民族繁多,别说百鬼,万鬼都不在话下。

  中国从来都是一个世俗王权高于神权的国度,这就使得许多神仙,包括西王母必须改变,并最终从可怕森严的西王母,变成了总为女儿思凡操心的大妈。

  在中国,神与仙的源头是不一样的。

  神源自上古百姓对自然的崇拜。最早的神都是自然神,比如天帝(又名上帝,其实上帝这个词是属于中国神话的!外国人崇拜的其实叫耶和华、或者说基督),雷神、风神、山神等等。

  那些上古的英雄人物渐渐也被后人尊之为神。比如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创造八卦的伏羲,他们大都是上古部落首领,后来都成了神。

  像黄帝、炎帝、蚩尤等等,也都算是神。

  再后来,到达尧舜禹时期,他们在神话体系中是半人半神的存在,神格大降,沦为人王了。

  到夏启,商汤,乃至周武王、秦始皇,他们虽然也有神迹,但都不在算神。

  至于仙,则源自上古方士、上古巫术。

  从很早时期开始,就有那么一批人向往长生不老,这些人中的得道者,就被称之为仙。

  周朝有个周穆王,秦朝的秦始皇,汉朝的汉武帝都渴望长生,因此,方士勃然兴起。他们一方面研究经典,一方面四处探寻,最终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老学说,庄子、列子等学说糅合起来,形成了道教。

  汉末张道陵首创天师道,之后有张角创立太平道,再后来,道教流派百花齐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道教的兴起,他们开始造仙运动,一批又一批的上古大仙被制造了出来。其中有的是假借了先秦史料中的一些原型,也有一些是魏晋道士们的原创。

  比如太上老君这位万仙道祖,原型就是春秋时期的道学大师老子,被张道陵尊为道祖。

  西王母这是道教创造出来的女仙魁首,东王公是男仙魁首。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乃是人面虎齿,面容严厉,身似虎躯,还有老虎的尾巴这样一个狰狞可怕模样。

  为何西王母是这样的样子呢?

  其实,西王母的形象是糅合了先秦两汉流行的五行观念。五行之中西方属金,四神兽中西方是白虎,西方又代表肃杀,凋零,故此西王母就成了人面虎神,一副凶巴巴模样。

  最开始西王母不但是女仙首领,也是司杀之神。因此,像战神九天玄女都是西王母的麾下。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昊天上帝逐渐被玉皇大帝取代。玉皇大帝的原身是东王公。西王母与东王公并非夫妻,而是同事。

  但是,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说书听书成为流行,话本小说应运而生。为了适合民众的口味,玉皇大帝不能没有老婆,于是,与玉皇大帝地位相当的,女仙之首西王母,摇身一变成了王母娘娘,,做了玉皇大帝的老婆。

  别和我争王母娘娘和玉帝不是夫妻关系。那么多民间传说,诸如牛郎织女,天仙配,二郎劈山救母等等,哪一个故事里面,王母娘娘不是玉帝的老婆?

  就连《封神演义》中也明白说了,瑶池王母和昊天上帝生了一个女儿,叫龙吉公主。

  只要老百姓想看,想听,有需要,西王母也必须结婚,必须给玉帝当老婆!


叶之秋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神仙,后世经过道家的演绎,以王母娘娘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西王母这一形象的变化过程,会发现其最初的形象与后世传说相差甚远。这一形象的变迁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很大影响,体现了信仰这一文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一、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形象的变化

考之古籍,西王母这一名称最早应该是指位于我国西方的一个原始部落。《尔雅·释地》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①]《汉书·地理志下》亦云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可见这西王母最早是一个西方的部落名称,当然也可以指代部落的首领。关于这个部落具体的位置,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

昆仑山

早期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恐怖”的。《山海经》中有多次提到西王母,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基本上说都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山海经》是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巴蜀和楚地的人写的一本志怪书,西王母部落的人当然不可能半人半兽,但从这些看似荒诞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当时这个部落的一些衣着以及生活习惯:比如着兽皮为衣、兽骨为饰,又比如穴居等等,这些其实也比较符合我们对部落时代先民的认知。朱芳圃先生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观点,他认为西王母可能是以豹为图腾神的部族,母为貘之音假。《尸子》曰:“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尔雅·释兽》云:“貘,白豹。”《穆传》中之西膜,亦即西王母[②]。

到了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和先秦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半人半兽变为了白发老妪。比如司马相如在赋中描绘的西王母形象:“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又如《淮南子·览冥》则曰:“西老折胜,黄神啸吟。”“老”通“姥”,即老母之意,故当时西王母也被人们称为“西姥”。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从白发老妪变成了“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③]的绝代佳人。这基本上也就是后世常见的西王母的形象了。我们在西汉中期以后的汉画像石中,经常能看到西王母的形象,基本也就是这个端庄、华美的女神形象 [④] 。

二、西王母形象变迁的原因思考

从先秦到汉代,西王母的形象可以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可以反映出在信仰这一文化现象中,其信仰对象形象的构建过程。总体来说,对信仰对象的形象构建,是由对该对象的社会认知决定的。而具体到西王母,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西王母身份和职能的变化

最早的西王母,其身份是一西方部落的首领。《今本竹书纪年》云:“十七年,王(周穆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故这个事情可能不确,但反映出来当时人们对西王母身份的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外交身份。

而到了战国时期,也就是《山海经》的那个时代,西王母开始神化了,人们对她的身份认知也开始趋向于具有无边法力的大能,《山海经》载她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和杀神。所以这一时期的西王母在世人眼中是一种凶厉的形象。

到了汉代,西王母进一步的仙化,其执掌也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的传播逐步变成了长生不老药的掌管者。长生不老,这可谓是很多信仰体系中的“终极追求”了。而掌管不老药的仙人,那自然不可能再是一个丑陋凶厉的形象,否则谁敢去求药呢?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就逐步地变成了慈祥的老妪,又变成了端庄的女神,总之给人一种慈爱、亲善的感觉。

在这一形象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步完成了西王母的人格化构造。西王母有了丈夫,甚至有了孩子。西王母的丈夫叫东王公,这一形象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的,《神异经·东荒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我们在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也经常能看到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同框”画面。

从西王母形象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信仰对象的形象,实际上是人们出于功利化的目的,按照功利化的需求对自我想象的一种投射。

2、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

除了职能和身份的变化之外,笔者认为西王母形象的变化应该还与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有关系。笔者并未学过美学,粗浅的理解,人们对美的认知,应该与对事物的固有印象有某种一致性。符合我们认为“啊,这个应该是这样子的”才会被认为是美的。

早期西王母被认为是部落首领或者凶神,凶厉的形象自然符合人们对这一对象的固有认识。而后来西王母成了执掌长生的吉神,其形象自然就要修正。老妪是慈祥的,符合人们对善之美的认识。而进一步地,既然执掌长生,那不仅要善,太老了也不行,所以西王母的形象又逐渐年轻化了。

注释:

[①]《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 朱芳圃:《西王母考》,《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③] 《中华野史》,泰山出版社1999年。

[④]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巴蜀出版社1987年版。

[⑤]贾艳红:《略论汉代民间的西王母信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浩然文史


让路,我是统御群仙大天尊

要了解“西王母”是何方神圣,让我们先提一下大家都很熟悉的《权力与游戏》中的龙母。你还记得龙母那个报菜名似的、一口气念完简直要断气的全名吗?我堵五毛钱你肯定不记得——

我乃风暴降生丹妮莉丝·坦格利安一世,不焚者,弥林女王,安达尔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草海上的卡丽熙,奴隶解放者和火龙之母……

《权力与游戏》演到第七季,随着她收复的失地、搞定的臣民越来越多,名字也越来越长。

现实生活中,有谁的称呼可以和龙母pk一下呢?答案是英国女王——

我是伊丽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信仰捍卫者。

而放到中国,谁的名字听起来一样唬人呢?当当当党,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西王母,她的昵称特别多,集瑶池金母、西灵圣母、金母、王母等各种母于一身,还兼任太华西真万炁祖母元君、金母元君等身份,但人家的全名是……你记好了……我堵一块钱你绝壁都记不住——

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

从妖怪到王母?没办法,职业需要!

要考据一下呢?我估计你们也不爱看,就简单港一港,“西王母”这个词,最早是从《山海经》和《庄子》里来的。

《山海经》大家都知道,里面出来的都是长相奇葩的妖怪,“西王母”自然不是如今这番母仪天下的端庄模样。所以西王母一开始的形象,其实是凶神恶煞的。

到了汉代,她的形象稍微美好了那么一点,好歹从半人半兽的样子,进化成了一个面慈心善的白发老妪。按《淮南子》的描述,当时的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西姥。

毕竟是神仙嘛,可以有七彩主角光环,也可以在神话中随便开外挂,到了汉武帝时期,西王母就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逆生长,比天山童姥还牛逼——直接从白发老妪,变成了一个身材修长、容貌绝世的妙龄熟女。

这个形象嘛,经过历朝历代的巩固,精修一下,调整一下,越来越完美,基本流传至今了。在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日渐丰富、影响力日趋扩大的同时,她的人格也逐渐丰满,有了老公“东王公”,还有九个儿子、五个女儿……民间传说更扯,直接把七仙女都派给了他们。

要说她的形象为什么会发成如此惊人的变化?很简单,职能需要嘛!

起初,人家是负责管控灾害与瘟疫的,形象自然要凶一点,才镇得住灾神和瘟神;后来,人家仙化了,换了岗位,负责掌管长生不老药,长得那么凶,不人不鬼的,哪个黎明百姓敢去虔诚拜她问药呢?所以,形象大改造,扮成温厚的老妇人,这样比较亲民;再后来,人家又升职了,成了道教上古神灵,还多了个牛逼哄哄的爹是盘古,三界内外,十方女子,登仙得道,都得叫她一声大姐,所以,人家得内外兼修啊,不光得牛,还得美!

就这样,西王母经过这数千年的进化,成了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女神。

她容易么?敬业到这个份上,她也挺不容易的!


饮水君


首先你要知道,西王母在天庭的是什么职位,她不是玉帝的妻子,是女仙之首统领天下女仙。

你问的为何从妖怪变为王母娘娘,一直没有变,天地初开之时就都是妖,“妖”一词在现在看来是贬义词,那是人类对妖强大的力量所恐惧导致的,所以去丑化“妖”东方女娲圣人也是妖啊,天庭百万神仙有八成都是妖出身,所以妖便是神。

在来说说西王母为何能做这天庭女仙之首的位置,在最早期大洪荒时代“西王母”就已经名声在外了,东有:女娲 伏羲、南有:太一 帝君、西有:西王母 东王公、北有:鲲鹏 可以看出西王母是相当有实力和辈分的人物,在天庭做一个女仙之首也是委屈了,想当初也是最早老牌四大势力之一,最后被东皇太一所灭,东王公战死,西王母重伤不知所踪,最后在建天庭之时才出现被封女仙之首,论实力碾压天庭在册所有人。个人有篇文章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西王母”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看


秋夜听雨


【西王母】

《山海经》里说西王母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的不男不女的怪兽。掌管着对灾厉的预知。

《穆天子传》里,西王母成长为一个能赋诗酬达的女王。

虽然,偶尔还会有一点“虎豹为群、乌雀与处”的农村人的痕迹,其他种种举止都是时尚潮流的大城市的人了。

造父驾车🚗八匹马载着周穆王奔向大地的最西方……到了太阳进去的崦嵫山(最后一山),见到了西王母[色]也说在昆仑山。

乙丑日,周穆王和西王母约饭,本来“蓬发、戴胜、豹尾、虎齿”的西王母,梳妆打扮了一番,洗头洗澡穿礼服挡住尾巴还刷了牙[捂脸][捂脸]……估计是自从后羿跟她讨要了“不死药”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她逐渐时尚,变得礼貌而文雅了不少。

吃饭间,还唱歌了🎤:

白云高高在天上

远处茫茫的青山如画

你我啊相聚幽远

隔着重重的青山

穆王哥

祝你身体安康长命百岁

以后有机会再来

😂😂然后周穆王周的活了一百多岁。这时候,周穆王也特别高兴😊,唱起歌来:

我就要回到东方

那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等到民主富强了

我再来这找你玩

要不了三年时间

又将来你的郊野

[耶][耶]吃完饭,周穆王登上了崦嵫山(一说是在昆仑山县圃)的山顶⛰️,让人在山上立了个石碑,写“西王母之山”!还在碑旁植了几棵树。然后,就打算回去了……

西王母很难过,依依不舍:

自从我来到这西方

就住在这旷野

虎豹与我同群

乌雀与我共处

我呆着哪也不去

因为我也是炎黄的子孙

可怜我的哥哥啊

我们这就要分别

舍不得啊舍不得

😂😂😂然后俩人互说“珍重”就告别了。

周穆王回来的路上还遇到了一个机器人,有个人叫“偃师”的匠人,献了一个机器人,给周穆王娱乐😂,这机器人跟真人一样唱歌跳舞“千变万化、随心所欲”,关键是,机器人当作周穆王的面调戏人家周穆王的姬妾[捂脸]……打脸了……周穆王大怒:“我就觉得是假的,推出去,斩了😱

于是,拧下脑袋,破开胸膛,原来都是一些皮革木头制品,用粘胶粘上去的。五脏六腑胫骨毛发应有尽有。拼凑起来的,都是假的……周穆王看呆了😂😂可是一旦重新组装起来,这家伙又开始色眯眯的看着姬妾了……

好扫兴呀[捂脸]

到了汉朝,人们又给“西王母”娶个个老公,叫“东王公”,虽然衣着打扮变化不大,但“西王母”这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神仙。

再后来,有人假托班固之名让西王母变得更加时尚年轻!“年龄三十左右,容颜绝世”。

而且,把“不死药”确定为“仙桃”,就这,以后再不改了!

👻👻🙏为西王母取食物的三青鸟发展成为“董双成”“王子登”等随从侍女。

元朝,把“西王母”改成了“王母娘娘”,或者叫“瑶池金母”。赋予她更多的头衔和工作岗位,工作量更大了……甚至还让她穿越时空回到上古—-“遣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过蚩尤。[捂脸]虽然,时间有点对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