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试验区4周年 企业开办仅需2.5个工作日

福建自贸试验区4周年 企业开办仅需2.5个工作日

观察|福建新消费

福建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已推出37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1项、对台81项,累计新增外资企业3891家,其中台资企业2323家。2018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在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先后3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其中,商事领域亮点: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颁发全国首张加载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企业开办由原来7个环节压缩到2个环节,时间从10.8个工作日压缩到2.5个工作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率先建立"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设立三合一的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设立全国唯一的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实现了保税和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2018年台湾食品50%、水果80%通过厦门口岸进入大陆;上线"台陆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11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台闽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发运450列、货值80亿元;平潭两岸影视基地已吸引

81家两岸知名影视企业入驻;厦门口岸进口酒居全国第三,其中进口啤酒量居全国第一

据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舜杰介绍,目前已经实现台胞上午在果园采摘的水果,下午就能出现在平潭自贸试验区内。

福建自贸试验区4周年 企业开办仅需2.5个工作日

据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介绍,自贸试验区建设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制度创新成果显著。总体方案186项重点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且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85%。推出37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1项、对台81项。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共69项,其中我省报送27项,占39%,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走在前列。有136项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实施,发布创新实践案例149个,有效彰显了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联合厦门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自贸区学院。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探索实施外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50多个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对台开放。累计新增外资企业3891家,其中台资企业2323家,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新增外资、台资企业数的近一半。壳牌、亚马逊、ABB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落户。

行政效率显著提升。80%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片区实施,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区内企业对福建自贸试验区运行效果综合满意率、运行成效满意度均在85%以上,90%以上受访企业看好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潜力。

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培育壮大了"丝路海运"、融资租赁、飞机维修、物联网等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区内累计新增企业8万户、注册资本1.8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5.2倍和8.1倍。

五大方面的工作亮点

对标国际先进规则

2015年起,就引入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指标,组织开展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评估,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为全省改进和提升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如,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方面,挂牌之初即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颁发全国首张加载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陆续推出一系列便利企业登记的创新举措,企业开办由原来7个环节压缩到2个环节,时间从10.8个工作日压缩到2.5个工作日。投资审批全流程改革方面,平潭片区在投资项目审批领域率先实施"四个一",申请材料精减90%以上,审批提速近3倍。厦门片区在工程项目审批领域率先推出"五个一",审批时限减少50%以上,为全国改革提供了样本。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方面,率先建立"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成立民事、行政、刑事合一的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设立全国唯一的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2018年,区内新增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0%、40%。

提升通关效率

基本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便利化服务体系,实现通关更方便、更快捷、更便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对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出入境运输工具的三个全覆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和原产地证企业备案"两证合一"、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等多项业务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为全国关检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率先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实现了保税和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保税仓库面积盘活了60%以上。对标新加坡,率先实施口岸降本增效改革,2018年厦门口岸集装箱合规收费261.5美元/标箱,低于台湾高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连续两年超过高雄。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初步建立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投资方面,金融、增值电信等服务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在金融、旅游、影视、建筑等20个领域引进了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建立了两岸集成电路合作试验区等一批产业合作平台。贸易方面,设立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简化ECFA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对原产于台湾的小家电、白酒等商品,采信台湾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结果。对台湾食品、农产品实行"源头管理,口岸快速验放"。2018年台湾食品50%、水果80%通过厦门口岸进入大陆,福建已成为台湾商品输大陆的最便捷通道。金融方面,率先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为台企台胞办理试点业务3.42亿美元。率先开展台企台胞征信查询业务,为建立两岸征信产品互认机制提供经验。有23家台湾地区银行机构在厦门开立39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1146亿元。人员往来方面,率先实施卡式台胞证及"零距离"办理措施。采认台湾地区专业领域从业资格证书。上线"台陆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11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吸引台企500多家、台胞2400多位入驻。同时,积极打造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建成海丝商城等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商品展销平台。台闽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发运450列、货值80亿元。率先开行"丝路海运",开通航线34条。

深化"放管服"改革

基本建立了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与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法律服务体系。如,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研究制定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明确55个风险点和88条防控措施。率先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创新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依信用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信用良好企业不举不查,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颁布实施福建自贸试验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150多项规范性文件。探索实施综合执法,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加强功能培育

培育了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助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如,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有物联网核心企业156家。厦门航空维修基地聚集14家专业企业,是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产值约占国内25%、全球2.5%。平潭两岸影视基地已吸引81家两岸知名影视企业入驻。融资租赁企业已达1400多家,开展租赁业务600多亿元,其中厦门片区已开展飞机融资租赁103架、租赁货值70.5亿美元。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东南红酒自贸直销中心等集聚发展,厦门口岸进口酒居全国第三,其中进口啤酒量居全国第一。

来源|中国消费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