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中國書法圈連續搞了十幾屆國展了,其實從第十一屆國展的時候,市場反應並不是那麼大,最大的是前幾屆國展。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比如那八九十界來說,眾多大幅作品林立,赤橙黃綠青藍紫,仿古、做舊、拼貼、劃線、打格不一而足,是重形式輕內涵、重包裝輕筆法,還是當代書法家符合時代要求的主動選擇?書法界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展開爭論。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無論進入十一屆國展的哪個展區——上海或者廣西,只要來到複評的展廳,相信很多人都會嚇一大跳:以為自己錯走到全國美展的評審會場了。眾多大幅作品林立,赤橙黃綠青藍紫——行書入展作品中白宣作品甚至只有一件——宣紙泥金,拼貼做舊,展廳裡一片色彩斑斕,有些作品2/3的面積用來拓印畫像石,東王公西王母奪人眼球,魏碑體書法甚至不到1/3,委屈地縮在一角。“太花了。”不少評委如此感慨。仿古、做舊、拼貼、劃線、打格……你方唱罷我登場,所有作品都在用裝飾向評委大喊:請投我一票!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一、裝飾:消弭書寫純粹性

其實,早在以前幾屆國展的評審中,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就注意到這個現象:“藝術創作需要長期的技巧法度訓練和對傳統精神的把握,僅靠外在形式的新穎,無異於買櫝還珠。”國展平臺反映出當今書法創作者希望靠包裝入展、獲獎、成名成家的心理,於是爭奇鬥怪,盲從時尚。中國書協副主席、十屆國展評委申萬勝認為,一些作品重形式輕內涵,重包裝輕筆法,強化作品外在形式對觀者的視覺衝擊。一些作品寫的雖是抒自我之情的唐宋詩文,或者傾吐個性情懷的明清章草,但注重的是作品懸掛於展廳的視覺效應,追求的是新異、炫目的表象存在。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於是,我們能夠看到,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貫穿整張六尺宣紙,從上到下讀一行都非常困難,或者大字小篇幅——寥寥數字疾行於紙面上,矗立於狹小的尺牘間的現象比比皆是;草書分段寫,切分成多塊小紙組合在一起,不僅自設障礙,而且自斷氣息;豆腐塊一般的幾種色宣拼成一紙,或者不同色宣各取一段,然後合為一幅,刻意且矯情;一幅作品兼有多種書體,這本無可厚非,可用之不當則失於雜亂;甚至做舊打蠟,用國畫顏料、洗筆水、茶水、鹽水將新紙染舊以求古意,在紙上打蠟使墨跡斑駁以求呈現金石氣,或用排刷畫出竹簡形狀的色道再寫作,甚至有人用下面墊有紋理的木板、紙板、泡沫塑料的紙書寫,因為這樣可以使墨道飛白;以至盲目鈐印,巨幅作品上用小印章疊加排列成裝飾條塊,或者在長卷的字裡行間到處蓋章,讓人不禁想起“啪啪啪”蓋“宜子孫”的乾隆……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裝飾意識的引入,逐漸消弭著書法純粹的書寫性——筆法開始追求抑揚頓挫的節奏感與速度變化,字法追求險峻態勢,章法中有行距無字距的做法大行其道,墨法上宿墨、漲墨、焦墨竭盡變化之能事。魏晉以降的“二王”系統,清末以來的碑帖融合,以及敦煌殘紙的民間趣味的蔚然成風,當今書壇已然紛繁複雜,而對形式裝飾概念的注目,更讓當代書法呈現眾聲喧譁的熱鬧圖景。甚至有人說,“書法熱”就是“反正統、尚奇異”。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祭侄文稿》是書信草稿,有錯漏劃掉理所當然,可你今天不管寫什麼都模仿劃掉的做法,這樣太刻意了。”評委、吉林大學教授叢文俊說。不少評委認為過度競爭視覺刺激、注重表象而忽視內涵的發展,書法將會陷入形式主義的困境。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北京大學教授王嶽川眼中的書法藝術,是一種“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心印藝術,應當和諧相生,而非將裝飾風潮奉為圭臬。宋代蔡襄所言“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在今日則可意指為書法還沒有在傳統書法藝術樣式與現代抽象圖式之間找到恰當的形式語言,書法的“本位”還沒有和現代形式很好地契合,這其實揭示著書法現代探索的實質。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二、尚式:當代書法的主動選擇

“中國沒有草書盛世,是因為草書在古代是副體,在講求實用的古代因不易辨識而無法擔當全面交流溝通的任務。而今天審美性佔主流的時代,草書應當為更多人所接受和欣賞。”因而,評委、中國書協理事劉洪彪選擇以楷書落款,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形式構思。在他看來,好的裝飾,毋寧稱作“尚式”,這是當代書壇追求強烈形勢感的創作表徵。“古代,信、奏摺、碑文,都有約定俗成的書寫方式和規格,而在當代,書法已經成為純粹的藝術品類,可以說傳統的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已經不具備競爭力,所以現代書法家必須講求形式。”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為什麼傳統樣式不再具有競爭力?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認為,社團組織的興起、印刷術的普及、傳播媒介的崛起、展覽作為書法唯一舞臺等一系列“生態變化”,使得書法在當代脫離了文人士大夫的風雅的傳統語境,逐漸走向作為當代藝術的路途。99%的書法展示環境集中於展廳,悠閒的、個人化的、鬆散的書齋環境被限時的、緊張的、公共性強的展覽場所取代。

他曾經作過計算,一個觀眾看500件作品的省展,3小時的展覽時間內,平均一件作品停留3.6秒,而匯聚近千件作品的國展,則會縮短為1.8秒。在這裡,看不到創作者的人格、精神和性格,展覽阻截了對作者的延伸認識,於是作品的成敗更處於審美判斷——誰能讓那些觀眾在自己的作品面前駐足——甚至早在這之前,誰的作品“投我一票”的呼聲最大,誰就是贏家。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爭奇鬥怪,從另一個角度說,就可以視為“競秀爭勝”。於是,小楷小行草就要被劃分為若干上下連續的塊面以構成大型條幅,傳統的幅式——尺牘、文稿也不得不做出順應調整,不同色宣拼接疊加,意在豐富形勢美感和視覺表現力——這一當代展覽機制中無法跳過的評審標準。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這樣,當代的書法家已經不再是那些獨立於寒窗書齋的舊式文人,而是融入全球化背景下,站在時代前沿對個體存在進行探索的藝術家,他們只有關注展廳內所散發的各種思維和觀念的突破,才能自由應對多元複雜的創作背景。尚式,亦可以看成書法家面對時代挑戰與文化追問的回應,這已經成為他們符合時代要求的主動選擇。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如果我們的展覽都是大白紙,200張、500張都是這樣,也不會好看——那評審之後都不需要裝裱了。篆刻也是一樣,一張白紙,上面只有幾個紅坨子,效果會很差。”這是十一屆國展的時候,當時的評委、中國書協副主席吳善璋說的話。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裝飾不是不好,關鍵是要適度。”這話是曾經的張海先生說的。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當然,劉洪彪曾宣言“為書法穿盛裝、讓書法住別墅”,是書法界較早將裝飾意趣融入書法創作而取得成績的書法家,他認為,用什麼形式、用什麼材料去裝飾書法作品,應該對材料、色彩、形式構成等問題有研究。“如何落款、用色、留空,都要合情合理。”——比如大幅草書用朱液落小楷款,字體有差異且使作品易於認讀;而把小楷寫在八尺紙上,一行寫好幾米,或者手札、冊頁無故留空的做法,則全無道理。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對於裝飾,抑或尚式,“除了書法,除了形式,我們還要涉獵很多東西,才能使內心更豐富,才會有更多的創作方法,筆下紙上才會有更多樣的景觀。”劉洪彪說。十一屆國展的參選作者裡很多人愛寫《書譜》,孫過庭曾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裝飾或尚式,是困境,亦是機遇。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