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披靡的府兵制,為何到盛唐卻成了雞肋?

烏文俊


首先我們要了解府兵制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為何會在唐初發展壯大,卻在玄宗時期被募兵制所替代。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建立,參考的是自周朝就開始的耕戰制度。


府兵制的完善

這種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全國設置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民眾平日裡耕田種地,農閒時加以訓練,到了戰時就上馬為戰,自備武器和馬匹。府兵制歷經西魏、北周、隋朝,至唐朝初期發展完善,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狀態。

唐朝建立之時,李淵、李世民父子就著手恢復府兵制,設置軍府,把關中地區分為十二道,每道置一軍,軍下管轄驃騎府、車騎府。將征戰事務交於三個兒子負責,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可以說唐朝最終能統一全國,很大部分靠的就是這府兵制度。

到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進一步整頓府兵制度,將全國分為十道,置軍府634個,關中地區佔261個,強幹弱枝,“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唐初府兵制也是公認的自井田制以來最好的兵制。


府兵制的衰敗

不過萬物有利皆有弊,府兵制在唐朝初期,獎賞豐厚,也能按照規定輪班更換,很少出現過要一輩子當兵、青黃不接的情況。甚至許多有錢人還把當兵作為了求取功名利祿的手段。

但太宗以後,高宗和武后對外戰事頻繁,府兵得不到輪換,出現了“壯齡應募,華首未歸”的情形。青壯人入伍,但到了退休年紀的人卻因戰事而無法退居回家,而且戰事過多,農事基本都閒了下來,只有人打仗,沒有人種田了。

而且軍費巨大,能給予府兵的獎賞也越來越少,府兵地位下降,當兵有害而無利,自然沒人願意應徵了。富人就千方百計地逃兵役,所有的兵役負擔就只能讓窮人來揹負。

而且因為窮人地位本來就不高,當兵之後也得不到國家的尊重,府兵到了後期已逐漸淪為長官們的雜役了。富人逃脫,窮人既要當兵、又要種田繳稅,還得給長官們做僕人。壓迫得緊,甚至出現了窮人為了逃兵役而自殘手足,寧願做一個殘疾人也不願當兵。

到了唐玄宗時期,國家已經出現了“折衝府無兵可用”的局面了。無奈之下,唐玄宗被迫停止徵兵,折衝府名存實亡,府兵制也逐漸被募兵制所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