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省會,合肥、武漢、鄭州、長沙,誰在省內獲得的加持力度較小

同為省會,合肥、武漢、鄭州、長沙,誰在省內獲得的加持力度較小?我認為是合肥!母省的作用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政策支持和要素提供。1、從政策支持看:改革開放前,合肥在經濟領域並沒有得到母省的大力傾斜,具體可以參考1995年安徽省發佈的皖江政策,以及本世紀雙核政策。合肥的重要投資來源是國家開發銀行以及社會鉅額投資,而非靠吸附母省資源。

同為省會,合肥、武漢、鄭州、長沙,誰在省內獲得的加持力度較小

合肥


合肥在2010年前,產業結構並未與安徽省另一工業城市蕪湖存在較大區別,2010年後合肥產業結構調整才明顯加速升級。值得關注的是,安徽省對合肥政策支持力度同合肥本身發展水平程度呈正相關,可以理解為以時間為座標軸,安徽省對合肥支持力度,2019>2010>1995,即安徽省對合肥的發展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2、從要素提供看:合肥在第一輪發展時期,確實得益於安徽省重要優勢-——成本相對較低的勞動力,該要素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時期對合肥大有裨益,同期合肥人口出現迅猛增長。但隨著合肥產業結構逐漸向科技密集型轉型,合肥吸引從業人口的構成出現重要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中科大、合工大為主的高校畢業生,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科技人員,以及從美國回國創業的科技人才出現較大增幅,城市產業對科技人才需求急劇擴大(側面印證是北航等分校,北大、清華等研究院落地),而安徽省在該領域要素提供能力相當有限。

武漢、鄭州、長沙的GDP歷來比合肥強,但與合肥不同的是,它們的經濟基礎在於規模化提供”基礎設施“,往大了看,這也是美國最忌憚中國的地方之一:即無論有多少個雷軍,鄭州有千千萬萬個”張全蛋“可以把藍圖造出來。合肥的發展是個奇葩,其母省經濟支柱大體是蕪湖的海螺、銅陵的銅礦、馬鞍山的馬鋼和淮南淮北煤礦等。合肥經濟支柱更多是當地管理者一路奠基起來的“自持產業”。未來安徽省對合肥影響更多體現在政策支持,而不是要素提供。

同為省會,合肥、武漢、鄭州、長沙,誰在省內獲得的加持力度較小

合肥


從商湯、寒武紀等落戶已經可以看出,合肥未來產業發展已進入市場化時期,政-商雙促進的良性循環已經漸次形成。這表明一方面,合肥產業調整受惠於安徽省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其產業調整未來更傾於依賴國內和國際市場,而非安徽省經濟環境,這與武漢、長沙、鄭州有所不同。合肥GDP在安徽省內一枝獨秀的原因有很多,不單單是聚集省內資源的問題,事實上安徽底子太差,合肥對皖南諸市以及滁州等的吸引力也遠不可與武漢,長沙,鄭州在省內的地位相提並論。

合肥這些年高速發展的原因更多還是賭對了方向,產業結構的提升是質變,諸如地級市合併之類的不過是短期的量變而已。當然,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可能脫離本省的具體情況,但如果真的是母省決定的話,南京濟南這些年也不會被那麼多城市比來比去。人口和地理固然是經濟的重要決定因素,但產業結構才是現代城市立身之本。現在每個城市都在抓緊時機發展,基礎差的必然會面對更多困難,但是如何發展脈絡是清楚的,問題只在於各個城市能否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罷了。

同為省會,合肥、武漢、鄭州、長沙,誰在省內獲得的加持力度較小

合肥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