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2016年1月,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聲稱,一款名為“阿爾法狗”(AlphaGo)的計算機圍棋程序能夠在不需要任何人類棋譜輸入的條件下,從空白狀態起,自學圍棋並達到精通的地步。同年3月,“阿爾法狗”與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對弈,李世石以1∶4落敗,引發了巨大的轟動。自此事件後,人們對於機器是否能夠思維問題的關注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爆發了持久不息的爭論。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與人工智能之父——英國數學家圖靈提出機器能思維,主張只要將合適的程序放入計算機中,計算機可以如人一般思維的觀點。他在《計算機和智力》一文中說:“我相信,在本世紀末……人們可以談論機器思維而不致遭到什麼反對。”他批駁一種當時來自神學方面的反對意見:“上帝把不朽的靈魂給予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但不給任何別的動物和機器。因此,沒有一個動物或者機器能夠思維。”

迄今為止,關於機器是否能夠思維的爭論已將近七十年。機器是否能夠思維,動物是否像人一般具有思考的能力,又或者思維只是獨屬於萬物之靈的人類,此間爭論由來已久。

 機器可以模擬人的部分思維功能

早在1950年,圖靈就提出機器能夠思維,同時給出了判別機器思維的標準:如果一臺機器能夠在某些條件下如同人一樣把問題回答得很好,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能迷惑提出該問題的人,使對方分不清給出答案的是機器還是人,這就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能夠進行思維的。可以認為圖靈測試就是圖靈給出的關於“什麼是思維”的操作性定義。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在對機器思維進行討論時,人們使用的雖然是同一個詞語,理解的意義卻可能大相徑庭。單就其判別標準而言,國內外的學者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就可能採取了不同的準則。目前,關於機器思維的判別標準大致有以下三種:其一是費根鮑姆的標準。費根鮑姆主張,如果一項工作需要人藉助於智力才能完成,但是一臺機器也可以完成,可以認為這臺機器是能夠思維的。顯然,按此標準,機器思維的確已是“現實”。其二是圖靈的標準,這個標準最為著名和飽受爭議。圖靈設想了一種“問”與“答”的模式:主試通過控制打字機與兩個試驗對象通話,並與他們之間相互隔離,不能看見對方。兩個試驗對象其中一個是人,另一個是機器。主試需要不斷地提出各種問題,並根據回答來辨別哪一個是人,哪一個是機器。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試者都不能將機器和人分開,那麼就可以認為這部機器是能思維的。其三是哲學家G.克勞斯的標準。克勞斯認為,只有當機器依據和人的大腦相同的行為方式、相同的結構及其材料,達到相同的結果時,才能說“機器思維”。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圖靈是“機器思維”的提出者,亦是人工智能的先驅。嚴格來說,機器思維與人工智能屬於兩個不同方面的問題。前者是指機器是否和人一樣,本身具有思維能力,後者則是指人能否用機器模擬人的思維活動,完成原來人類需要藉助於智力方能做好的工作。人工智能實際上是人工智能在機器上的模擬,因此又可以稱為機器智能。從實踐方面說,機器模擬人的部分思維功能,早已成為科學的事實。

人工智能研究前三十年的顯著成果,就是深藍計算機。深藍,由美國IBM公司生產,重1270公斤,有32個微處理器,每秒鐘可以計算2億步,是一臺超級國際象棋電腦,輸入了100多年來200多萬局優秀棋手的對局。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1997年5月11日,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性質的一天。計算機在正常時限的比賽中首次擊敗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以2.5∶3.5輸給深藍,機器的勝利意味著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時代。

人工智能研究後三十年的主要成果,則是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機器學習技術。2016年,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出的AlphaGo人工智能圍棋程序,一半算法是搜索算法,另一半算法是機器學習。目前,一些人工智能技術已在諸多領域得到應用和推廣,例如家庭智能管家、金融投資乃至軍事國防領域等。無疑,在不久的將來,更多人類的工作會由人工智能接替,繼工業革命中對人類體力勞動的極大解放之後,大部分單一、枯燥的人類腦力勞動也必將得到解放。“你覺得重複性的工作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你只需專注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楊強如是說。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動物具有運用語言符號的潛力

目前為止,動物思維的概念在學界尚未有統一的界定。動物能否思維的問題對於任何一個欲對思維起源一探究竟的學者來說,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蜘蛛會結網,蜜蜂能採蜜,鳥類會築巢,變色龍能夠根據周圍環境變換身體的顏色,蜜蜂通過跳八字舞來傳達信息……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動物先天不學而能的,屬於本能行為。那麼,動物對於人類行為的模仿,其所表達出來的憤怒、喜悅、嫉妒等情緒,也是出自本能嗎?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為探究動物究竟是否具有思維能力,諸多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及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17世紀時,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就認為動物沒有思維,其判斷依據是動物沒有人類的語言。語言一度被作為動物是否具有思維的單一判別依據。1968—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格特夫婦對一隻1歲的黑猩猩進行訓練。經過格特夫婦的調教,黑猩猩竟能學會30多種手勢語。2004年6月,一位德國科學家報告聲稱一隻9歲的牧羊犬能夠記住200多件東西的名稱,後來經過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測驗,該牧羊犬似乎超過了一個3歲孩子的“智力”。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無數的心理學家對大猩猩等與人類親緣關係相近的動物進行語言訓練,企圖在這方面獲得進展,但是結果並不令他們滿意。這些動物對於掌握手勢語、英語口語單詞等毫無問題,卻沒有一隻能夠像人類一般開口說話。然而,在經過種種努力猩猩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毫無進展之後,研究者們終於發現,猿類因缺少語言神經中樞和正常的發音器官以及沒有對聲音的定向反射,而缺乏說人話的能力,不過它們在學習手勢語言和符號語言方面卻有驚人的成績。這些實驗向我們揭示,在動物身上存在著運用語言符號的潛力,以及藉助於這些符號進行較複雜的思維活動的能力。

人類思維是指通過建構心理表徵單元間的關聯性而實現的對客觀事物之間聯繫的反映。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類起源於動物界,那麼顯然地,人類思想的萌芽必然是植根於動物界的。人類思維能力是人與世界互動過程中,經由大量的腦力勞動演進而來的。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人類思維以低級的具象思維為起點,向著抽象思維的高級思維進發。

 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思維的模擬

機器思維與人類思維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機器思維實指機器能夠如同人類一般進行思考,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繫,並基於客觀事實做出推理。談到機器思維,人們常常會想到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與機器思維卻又不同,前者是指機器具有和人一樣的思維能力,後者是指人類使用機器來模擬人的部分思維能力,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機器思維和人類思維能力之間有著明確且不可逾越的界限。機器程序打敗人類棋手早在1997年就實現過,當時人類對於機器控制和統治世界的擔憂就已經開始;在2016年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重新引發轟動和爭議,歷史彷彿在重演,但也只是技術層面的進步。人類大腦的生物性特徵及其思維的自發性、靈活性,絕非機器所能及,機器思維能做的終歸是由人類研發和編制的程序所掌控。人類群體經年累月所演化的思維的智慧結晶,是冰冷機械的機器思維難以企及的。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動物思維和人類思維的異同可從生理和心理兩個角度來辨別。一是生理角度。智力是進化的產物,通常認為腦容量與身體質量的比值是影響智力的重要因素,但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卻不盡然。例如,齧齒動物的大腦與身體質量之比超過人,達到3.33%,超過人的大腦與身體質量的比值2.33%,然其智力並無突出表現。有關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前額葉皮層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貓增加了3%,黑猩猩增加了17%,而人則增加了29%。生理結構是心理機能的基礎,常常決定了機能的外部表徵。腦容量、前額葉皮層等是動物與人類腦部差異變化較大的部分,很可能是導致動物思維與人類思維之間界限的根本原因。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二是心理角度。正如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所言,一隻狗會怕主人打它,但不會怕主人明天打它。那些經受大量、良好訓練的類人猿,即便能夠熟練掌握和使用數百個英文單詞,乃至基本語法,卻沒有一隻黑猩猩能夠理解更復雜的句子,並對即將到來的明天做出規劃。人類經年累月通過社會實踐發展起來的深層思維,與動物思維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實踐則是人類思維和動物思維之間最深刻的界限。

機器、動物與人類思維的本質與邊界


綜上所述,機器思維和人工智能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其與動物思維、人類思維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和明確的界限。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工智能將向人類思維逼近,人工智能在思維的表現形式上會越來越“像”人類,但也只是低層次上的模仿性接近,即便在許多方面甚至會超越人類思維。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動物思維是人類思維進化過程中的某個階段,人類思維則是動物思維進化的高階形式。歸根到底,動物思維和人類思維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思維,而人工智能則是建立在人類於自身認識基礎上的對思維的一種物化和模擬,這既是三者之間的區別又是三者之間的本質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