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

俺是全宇宙最帥的男人


什麼是哲學?

要解釋清楚“哲學”著實很困難,下面我用最通俗、最簡單的方法為你分享。

一、智慧之學

“哲學”是西方的舶來品,英文philosophy,意思是“愛智慧”。最初由日本人翻譯為“愛知學”,但後來又改為“哲學”,傳入中國後很流行。因“哲”字是從中國古代經典中取來的,本身是“智慧”之意,說“智慧之學”中國人很容易接受。後來日本人又改回了“愛知學”,但中國人沒有改回去。沒有改回去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人歷來只有智慧之學,而沒有“愛知學”。

中國人五千年文明,很有智慧,但並不愛智慧,更不“愛知”。中國人的智慧都是有用的東西,用來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是養生保命,擺脫煩惱。儒、道、佛都是智慧,甚至兵家、縱橫家、陰陽等等也都是智慧,但都不是愛智慧,不是對智慧本身的愛,而是因為愛別的東西而運用智慧。至於知識,中國人更是表示不屑,認為那屬於“奇技淫巧”。

前些年國內哲學界有一場關於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的爭論,也就是討論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當時法國哲學家德里達來到中國,說中國沒有哲學,引得中國人很不高興,並指責他是西方中心主義。其實他是推崇中國沒有哲學就是好,因為他本人就反對哲學,主張後現代主義。他和海德格爾一樣,不願意被稱為哲學家,只承認自己是思想家。

其實這場爭論本身意義不大,只是詞句之爭。如果哲學就是西方人理解的“愛智慧”,中國當然沒有,德里達說得對;但如果你把“哲學”理解成“智慧之學”,那中國當然有了,不但有,而且歷史很悠久。

二、愛智之學

我要說的哲學,當然主要是講哲學的原意,即“愛智慧”。那麼,什麼是愛智慧?

在古希臘,愛智慧這個概念最早是在蘇格拉底那裡成為了一個哲學概念。當時雅典有一批哲學家,自稱為“智者”,也就是有智慧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開辦學校,收取學費。蘇格拉底非常瞧不起這些人,他認為人不可以自稱為智者,只有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所以他說他的智慧就在於“自知其無知”,但他是“愛智慧者”。

蘇格拉底授徒從不收費。那他以何為生?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成天打著赤腳,在大街上和人辯論和討論問題,然後被人請去喝酒,他與人家邊喝邊辯論。

他教學生也沒有什麼方法,更沒有教材,只有提問。他總是先讓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質疑,最後一步步把人逼到承認自己的觀點不對,再提出經過修正的觀點,他又再提問。這種做法很不厚道,一般人都怕跟他辯論,但他把這叫做“精神接生術”,因為他母親是產婆。他不認為自己全知,但他相信每個人都有理性,憑藉這種理性不斷懷疑自己和試錯,就可以接近真理,也就是接近神的智慧。而這就是愛智慧。因此,要搞清什麼是愛智慧,首先要搞清什麼是“愛”。在中國人的語境中,愛這個字與很多其他的字相關,如“親愛”、“仁愛”、“愛情”、“愛慾”、“性愛”,等等。古代的孔子講“仁者愛人”、“愛有差等”,墨子講“兼愛”,主要指一種家庭或社會關係,即如何達到穩定。西方人的愛最早與生殖有關,愛神阿弗洛狄忒就是生殖之神,小愛神厄洛斯倒是有點精神性的意味,他只管亂射箭,不管生育。在希臘神話中,愛情是各種災難的罪魁禍首(如特洛依戰爭),至少是不穩定的因素。中國人講的愛沒有這樣的,那不叫愛,叫做情。“為情所困”就會幹出傻事來。

那麼,蘇格拉底的愛又是什麼意思呢?他所說的愛具有一種“精神的生殖力”的意味。

在《會飲篇》中,蘇格拉底借一位女祭司之口對自己的愛情觀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說,愛情首先是為了生殖,而生殖是為了不朽。人為了不朽而追求美的對象,首先是美麗的面孔;但更高的是追求不朽的名聲和榮譽;而那些在心靈方面有生育能力的人會在其他人心靈中播下自己的種子,生產出智慧和其他美德來。

所以一個真正會愛的人應該把心靈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為珍貴,由此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美,再上升到各種知識之美,最後達到哲學之美,這是一種終極啟示,它的美是永恆的,不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從個別的美接近終極之美有一個階梯,一旦上升到愛的聖地,就可以稱之為神的朋友。所以“愛智慧”是愛的最高層次,指一種心靈的生育能力,即精神創造力。

那麼,什麼是蘇格拉底的“智慧”?智慧不是日常知識,而是超越世俗生活的知識,即關於真善美的知識,最終是神的知識。這種智慧是不能當作工具來利用的,它本身就是人類追求的目的,是終極的價值實體。但這種智慧恰好是人類所不具備的(人類的無知),因此才需要去愛,去追求。所以對智慧的愛是一個痛苦、懷 疑和不斷反思自己的過程,不斷假設和證偽,又再調整自己,重新開始。它是不能預先規定好的,而是自由意志的突圍。

由此可見,愛智慧的愛是一種生命力對精神事物的追求,一種提升自己精神的力量。這是中國人歷來所缺乏的。魯迅說中國社會是一個“無愛的人間”,雖然也講仁愛,愛人,親親之愛,但並不是真正自由的愛,不是自發的內驅力的表現,而只是由一些既定的規範定好了的禮節儀式所要求的愛。“愛”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很不重要,只是一種修辭,而作為本體的則是另外一些概念,如理與欲、情與性、心與、體與用等等。也沒有愛的痛苦,只有“返身而誠樂莫大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身受磨難而“不改其樂”,以及親親相愛的“天倫之樂”,又稱之為“樂感文化”。

西方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家們都意識到自己的哲學在自由意志的“愛”中的根基。最典型的是亞里士多德對哲學起源的界定,他說:哲學起源於閒暇;又說:哲學起源於驚異。閒暇是說哲學思考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不必為稻粱謀,也不必用來達到某種利益目標,這樣才能無阻礙地發揮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興趣。據說亞里士多德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但這位老師從來不為皇帝出謀劃策,也不隨皇帝出征,反而要亞歷山大在東征時給他帶回動植物標本,供他研究。哲學是高貴者的事業,是在和神打交道。

三、哲學之“用”

哲學起源於驚異,則是從正面表達了哲學的生長點,這就是人的自由的好奇心。這也是西方科學精神的根。哲學家最關心的就是離他最遠的事情,以及如何用最遠的事情來解釋身邊的事情。據說第一個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夜觀天象,“仰望星空”,掉在一個水坑裡,遭到女僕的嘲笑,說你對天上的事情知道得那麼清楚,對腳下的事情卻看不見。泰勒斯不服氣,就用自己的天文學知識預測橄欖油豐收而發了一筆財。

實際上,包括歐幾里得幾何在內的希臘智慧在中國人看來很可能都要劃歸“屠龍之術”,是沒有實用的知識。在現實中沒有嚴格按照歐氏幾何那麼精確的事物可以運用那種精密推理的,似乎也不必把所有的原理和定理貫通成一個體系。直到今天,我們的“科學發展觀”實際上也被理解為技術發展觀,甚至實用發展觀,而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也就是“屠龍之術”、為真理而真理、為科學而科學的超越精神。結果,最講實用的其實最不實用,最不實用的才真正實用。

所以我們從小就扼殺了兒童的哲學興趣,也就是好奇心,驚異感。所有的好奇和驚異都被大人嚴格控制在考試所要求的範圍內,凡是不考的就不教,也不讓學。孩子們既沒有閒暇,也沒有驚異,只有埋頭做機械訓練,變成考試機器。這樣的民族,何談有哲學的素養,又怎麼能夠有創造性呢?這樣的民族的想像力也是匱乏的。

其實中國人的智力歷來都用在這種機械訓練的記憶力和靈活性上面,科舉制度和今天的高考以及奧賽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從娃娃抓起,就把哲學的萌芽消滅掉了。1840年以來中國所遭受的屈辱追根溯源,最終要追溯到缺乏哲學精神上。中國的失敗是哲學的失敗,日本的成功則是學習西方哲學的成功。中西文化的較量歸根結底是哲學的較量。

四、哲學即反思

根據以上理解,現在我們可以對哲學即“愛智慧”所蘊含的意思作一番哲學的分析了。

哲學最初就是愛智慧,看起來很簡單;那麼它怎麼發展出那麼複雜的內容來的?前面講過,愛智慧和愛任何其他東西不同,是愛那些高層次的精神性的目標,真善美。其次,這些東西是人所不具備的,所以才要追求,才會激發強烈的愛。再者,雖然人並不現成地具備這些東西,但人把這些東西看作人自己的本質,人追求它們就是要發現自己的本質,要尋求自我。

在蘇格拉底那裡,只有神才完全具有絕對的真、絕對的善和絕對的美;但人生在世,他的本質和使命就是追求神,他把神的東西看作人自己應該具有的東西來追求,只有這種追求才是人所應該有的生活。所以這種追求並不是對外面世界的某個對象的追求,而是對自己本質的“回憶”和反思,即他的“認識你自己”“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小神,或者說,是一個未完成的神。人追求神就是追求自己,要完成自己,就是用自己本質上應有的標準來反思自己。人不是一個現成既定的東西,而是一個未完成者,一個能動者。所以哲學就是一種能動的生活方式,一種反思方式。哲學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本質的一種反思。

既然哲學要對自己的本質加以反思,而人的本質又是未完成的,那麼如何才能樹立一個最終目標以便引導自己趨向於完成呢?不能憑自己敞開內心、“返身而誠”,因為你敞開內心只能看到你未完成的遺恨,你的不完善甚至惡;而只能通過不斷地超越自身,把整個外部世界和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活動、關係當作反映自己本質的一面鏡子。你是什麼人要看你在這個世界中做什麼,要確定你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

所以古希臘最早的哲學都是追問世界的本原問題,所謂哲學是世界觀,就是從這裡來的。

人是有限的,世界對人來說是無限的;有限的東西不能反映人的無限的可能性,限制了人的自由,只有無限的東西才能作為人的一面鏡子,至少顯示了人對於無限世界的探索能力,實際上同時也是對人自身這種探索能力的測試,顯示了人對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能力。世界觀的問題最終還是人本身的問題,世界才是敞開了的人本身。真正的哲學問題不是外部世界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在西方,人的問題自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後也被看作神的問題,因此和宗教、信仰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國儒家哲學歷來被一些人稱之為“人本主義”或“人倫主義”,但都是在世俗道德政治層面上,缺乏超越性的維度。所以中國哲學不討論自然規律,不討論數學規律,也不討論神和彼岸,這就沒有建立起反思自我的鏡子。西方哲學的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就可以從神身上反觀人自身,當然這種反思本身是扭曲的,但總比沒有反思好。

所以,哲學反思本質上必須採取自我意識的方式,不論它是討論自然界還是神,它其實都是人在反問自己:我是什麼?然後還要進一步問:我是誰?由此再進一步引出更根本的問題:什麼是“是”?什麼是“存在”?西方人一講哲學就說是存在論(本體論),這是最終的形而上學(物理學之後)。

中國人沒有這樣的話題,甚至從未把“是”當回事。中國哲學談的話題是有無之辨,不是從語言和語法引入的,主要是有為無為;中國古代語法很模糊,也沒有把“是”作為一個判斷的系詞來看待。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人沒有對自我意識的反思精神,沒有對我們自己的說話方式反過來作一番認真的思考。儒道佛都不重視語言,講究的是“天何言哉”、“大道無言”、“道可道非常道”、“意在言外”,甚至“不立文字”。

當然中國人也講“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日:“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但這是指對自己是否合乎某些既定的規範的一種警示和提醒,而不是對自己到底“是”什麼的一種思考。一般而言,中國人比較缺乏自我意識,他們的自我通常都被隱藏起來,不去深究。在自己的意識中更傾向於自欺,保持自我感覺良好,頂多只有後悔,而沒有根本性的懺悔和罪惡感。

五、哲學與生命

因此我們中國人要理解真正的哲學是很難的。哲學是要賦予一種生活以意義,哲學本質上就是生命哲學。這種生命哲學不同於《易經》中所講的“生生之謂易”,那還是自然哲學,將生命歸於自然;真正的生命哲學則是將生命的意義建立於自由意志之上,它是對自然的超越甚至反抗。這種反抗的極端就是自殺。加繆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他當然不是要人去自殺,而是讓人直面自己的一種可能,你有可能自殺,這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也是人和神的區別;然後由此提出問題:你為什麼不自殺?這就把人逼到了對活著的理由的思考。一個人幹壞事最理直氣壯的辯護理由就是:我總得活啊!但是這並非絕對的理由,因為如果你乾的壞事太多,人家會說:我看你不用活了!活著是需要理由的。

孔子逃避了這一追問,說“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更正確的提法應該是:“未知死,焉知生?”柏拉圖的說法是,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在他看來,不知道人必將一死,或者逃避對死的思考,就不能真正知生。自殺的問題,死的問題,才是每個人自己最個人化的問題,沒有人能夠代替別人去死。如果一個人真想要自殺,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他,只有他自己能夠阻止自己,但這需要理由。

最個人化的問題才是最終極的問題,因為家庭也好,國家也好,社會也好,都是由個人組成的。生命哲學,自由哲學,死亡哲學,這都是個人化的哲學。中國哲學中沒有個人的位置,只有群體的位置,或者只有去個人化的個人的位置。人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存提供理由,你被生出來了,這就是理由,你就得為這一降生而感恩戴德,你就是為了這種“被生”而活著,你實際上是“被活著”。

所以有的人偶爾往深裡想一下,不寒而慄:人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人家告訴他,你活著就是為了報答那些讓你活著的人。可是那些人為什麼要讓我活著?他們也是為了報答那些讓他們活著的人。然而,如果活著本身沒有意義,為什麼要報答?如果活著只有痛苦,那就更不應該報答,而應該詛咒。那麼活著本身的意義何在?

動物也活著。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像動物植物一樣活著,傳宗接代。活著本身並沒有意義,它需要別的目的。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餘華的小說《活著》描寫福貴的一生,他已經失去了一切活著的理由,但仍然“幸福地”活著,這種活法與一頭動物有什麼區別?的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活著,但這樣對嗎?值得嗎?

從動物式地被活著來看,活著確實沒有什麼意義,以前還可以說是在為生態作貢獻,今天甚至是對生態的大破壞。節制生育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它說明,這個世界活著的人少些,這個世界就更好些。對低碳生活標準來說,活著的人越多,就越是世界的累贅。現在人均GDP似乎成了生活的意義,但這是一條把人動物化的標準。

動物式的活著如果說畢竟有某種意義的話,那麼就只能是這樣一種意義,就是比較優裕的生活給人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而有尊嚴的生活不在於生活方式的闊氣和排場,而在於能夠有一定的閒暇和好奇心去探討哲學問題,能夠做那些“吃飽了撐著”的事,也就是精神性的追求。

人與動物的不同就在於,動物如果吃飽了就無所事事,就會功能退化,而人則可以向另外的方向繼續發展,即把所有的過剩精力用於進行精神創造,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來。所以人的生活在滿足起碼的溫飽之後應當有一個逆轉,即原先是一切精神的力量、聰明才智都集中於為自己取得一定的物質生存資料,養家餬口,而現在則可以倒過來,一切物質生活的滿足都是為了進行精神上的創造了。而精神上的追求和創造最根本的,就是為自己的一生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意義來。人生沒有現成的意義,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必須自己去創造,別人給的,或者環境所定的,都是假的。有意義的人生是有個性的人生。人生一世,如果不能完成這樣一個倒轉,那是不完整的人生,破碎的人生,不值得過的人生。反之,如果一個人為了尋求自己的生命的意義而把一生都花在為此作準備和完成這一使命上,他就有一個完整的人生,不管他的意義是否最終追求到手了。他奮鬥過了,努力過了,他做了自己願意做、喜歡做的事,這種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臨終的最後一言是:“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這是學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學哲學的“無用之大用”!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該回答來自三聯中讀作者《讀書雜誌》

讀書與自學 | 陳嘉映:哲學是什麼

對哲學這樣的概念下定義,主要的用處是提供一個入口,讓人可以踏進一座迷宮。

哲學是什麼

文 | 陳嘉映

(原載《讀書》2000年第1期)

“哲學”這個概念不可能有一個放在什麼場合都合適的定義,就像“宗教”、“文化”、“品德”這些概念一樣。這並不表明大家不懂這些概念,或理解得不清楚,“跳”這個字出現在任何場合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我無法給“跳”下個定義。

所以,歷史上對哲學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並不是很可怪的事兒。而且,這些定義雖不相同,卻也不像有些人設想的那樣五花八門,它們多半都互相聯繫著,有點像同一個迷宮的不同入口。的確,對哲學這樣的概念下定義,主要的用處是提供一個入口,讓人可以踏進一座迷宮。


若問我哲學是什麼?我會回答,哲學是講道理的科學,講道理學。這可以看作了解哲學的一個出發點,本文分別講講“講道理”和“科學”這兩個概念。

人在各種各樣的場合由於各種各樣的誘因說話,命令、請求、感嘆、講故事、開玩笑,其中一項是講道理。“不許出去”,這是下命令,“別出去,外面冷得很”,這是講道理。講道理一般回答“為什麼”的問題——因為外面冷,所以別出門。

人是一種講道理的動物,只有超級專制的父母才會只命令孩子這樣做那樣做而從不說明理由,只有把人民當做奴隸的政府才會只下命令不講道理。然而,即使我們每次問為什麼都徒然遭到一通訓斥,我們依然會忍不住問為什麼,為什麼給他的多給我的少?為什麼今天讓我向東明天讓我向西?為什麼太陽老是圓的而月亮有圓有缺?問為什麼,是人的本性,回答為什麼、講道理,也就成了生活中一件通常而又重要的事情。父母哪怕瞎編,也得編個道理出來:不能撒謊,撒了謊鼻子長瘡。同理,很專制的政府也需要一套意識形態,好像它濫捕濫殺還挺有道理,實際上,由於專制政府的許多做法很不自然,所以它需要專門豢養一整批意識形態專家來為自己辯護。

有很多種講道理的方式。一類是為命令和行為提供理由:“別出去”,“為什麼”,“外面冷得很”——因為冷得很所以不要出門。我們似乎還可以接著問:“天為什麼冷”,“因為起風了”,“為什麼起風”等等,這樣的追問沒個頭,但這是另外一種追問了,是對自然因果的追問,不再是為命令和行為提供理由,不屬於狹義的講道理。我們也許不追問一個原因的原因,而疑問某一個理由何以成為理由,就是說,不問為什麼天冷,而問“為什麼天冷就不出門呀?”——“這麼冷的天出門會凍掉鼻子”這不是向外追溯因果,而是把原來提供的理由(天冷)分解為一個因果(天冷會凍掉鼻子)和一個理由(因為會凍掉鼻子所以不要出門)。這種向內的追問通常不過兩三道我們就無言以對。因果可以無窮追問,理由卻很快有到頭的時候。

另一類講道理,是從某件具體的事情引申出一個大道理來,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為什麼呢?用心一也。大道理偶一講之,講在妙處,可以讓人豁然開朗,老講大道理,必定讓人不勝其煩,世界上的事物莫不一分為二,數分成正數和負數、整數和分數,人分成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雞蛋分成蛋白和蛋黃,諸如此類。

哲學是講道理的科學,科學研究普遍有效的機制,混在一起,哲學就成了普遍有效的道理,成了大道理。結果人們都把哲學當做講大道理的,當成一堆大道理。其實,道理之為道理的普遍機制全然不同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不僅如此,掌握道理之為道理的機制,恰恰是為了提防某一條有的放矢的道理膨脹成放之四海中任何一海皆無所謂的大道理。我生性怕聽大道理,所以才入了哲學這一道,可人家聽說我屬哲學專業,寒暄未畢就擺出好多大道理來和我論道,心裡常叫苦不迭。不過如前提示,把哲學當成講大道理,事出有因,既然投了哲學這行,這黑鍋該背也得揹著。

蚯蚓沒有爪牙之利,為什麼能在土裡鑽來鑽去?“用心一也”是一類回答。另一類回答則完全是另一套,談的是環肌、縱肌、剛毛等等。我們可以選些對照詞來標識這是兩類回答:“用心一也”回答為什麼(why),“環肌縱肌”回答怎樣(how),前者講的是人生的道理,後者講的是自然的機制,等等。這樣小來小去換些說法固然不無小補,但我們終究要直面“‘為什麼’和‘怎樣’是什麼關係?”“自然在哪裡結束人生在哪裡開始?”這些疑問。研究這些問題屬於哲學的本職工作。

還有一類講道理,不是從具體事例到大道理,而是直接從道理到道理。例如從甲在乙左推出乙在甲右,例如一個人說如果A所以B,今非B所以非A,另一個人可以說他推論錯誤,這些都是在純道理層面上講道理。

講道理是說話的一種形式,取了講道理的形式,不一定真有道理,誰說謊誰鼻子長瘡,所以不能說謊,這說法取了講道理的形式,但其中的所謂道理可能根本不成道理。反過來,不取講道理的形式,絕不意味著講得不合道理。林妹妹進了榮府,“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房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云云,那是描述,不是在講道理,但講得有條有理。不僅描述等等需要合乎道理,甚至不講道理也得合乎道理地講,“我是流氓我怕誰”夠不講理的,但這講法本身合乎道理,要麼他怎麼不說“我是小學語文老師我怕誰”哪?“道”和“說話”意思差不多,“道理”和“說話之理”差不多,說話要讓人聽懂,就得在某個層面上講道理,與此相應,講道理的科學也就在某個意義上是說話的科學或語言的科學。哲學是廣義的邏輯,邏輯或Logik,來自希臘話裡的logos、logein,就是“說話”的意思,“道理”的意思。

道理該分成幾類,講道理和合乎道理的關係如何,不講道理和不是在講道理的關係如何,所有這些都可以研究一番,都是哲學或講道理的科學該去研究的內容,這裡不多說了。

上面解釋了一下“講道理”,下面再說說“講道理的科學”裡的“科學”這個概念。不過,“科學”是個極大的概念,這裡只淺近談談科學和藝術的區別。

“藝術”這個詞最樸素的意思差不多等於辦法、方法。做一件事情有人上來就胡做,我們說,你這樣胡來不行,做事要有個方法。有方式方法,就是有art,有藝術。方法、藝術、性格、道德,所有這些詞,既泛指某一領域,又特指這一領域中正面的、優秀的。道德研究包括研究不道德的行為,而“有道德”則專指道德優秀,同樣,“藝術”既泛指方式方法,又特指優秀的方式方法。我製作一個椅子,不會做,胡做,做出來歪七扭八,又難看又不結實。一個小木匠來做,他有一套做椅子的方法,做成個正正經經的椅子。公輸班來做,那就是件藝術品了,得收在博物館裡。當然,公輸班做椅子不是想送給博物館,他就是想做把椅子。從前,藝術不是為博物館服務的,藝術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做成,做漂亮。這層意思其實我們現在也不陌生,放馬有放馬的藝術,烹調有烹調的藝術,有的人字寫得真藝術,有的人話說得真藝術。

講道理也有藝術不藝術之分,有時候講不好亂講,有時候正正經經講出一番道理來,有的人不止於此,他掌握講道理的藝術,同樣的道理讓他一講就講得那麼娓娓動聽。

掌握了一門藝術,是廣義上的一種“知”,“會編籃子”差不多等於說“知道怎麼編籃子”,而且這種知來得尤為真切。不過,這種親知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知識,這兩種不同的知識,有時稱之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反過來,講得出做一件事情的道道,不一定就做得好這件事情。據說一個曾培養出游泳世界冠軍的教練本人是隻旱鴨子。

這兩種知識的區別,有時稱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或理性不及的認知和理性認知,或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沒有兩個固定的語詞來標識這種區別,我們這裡所說的藝術和科學也算一對。不過須注意,雖然我們傾向於用一對對立語詞來表示這種差別,但實際上“知”的形態不是明確地分成了兩種,而是形成了一連串的等級和過渡。相對於跳高運動員,跳高教練的知識可說是理論知識,但是在體育運動研究所裡工作的研究人員,比跳高教練的知識又要理論多了。可以設想背摔式的設計者是個癱子,根本跳不起來,他研究人體結構和力學發現了背摔式,後來人們用這種姿勢打破了世界紀錄。

科學是知其所以然的認識。不過說到“科學”,還有系統化的意思。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用episteme來稱謂科學(知識),episteme和後來的scientia,本來也就是“知道”、“認識”之類,但後來專指成系統的知識,以與doxa(零星的偶發的見解)相對。合在一起,我們可以把“科學”理解為知其所以然的系統認識。

我們談了談“講道理”,談了談“科學”,這時再來看歷史上對“哲學”的各種定義,就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互相聯繫。這裡放過這個課題,只說說關於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

中國有沒有哲學?西學東漸以來,就斷斷續續有這方面的爭論。回答首先得看我們把哲學理解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為講道理的科學。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與講道理的科學是有內在聯繫的,本文未及討論,暫時把它們當做兩回事來看待。中國人當然一直有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願意把這稱作思想或思辨;若堅持把這叫作“哲學”,就沒什麼要爭論的,因為所有民族當然都有哲學。如果這裡真有個爭點的話,我認為是在爭論中國是否發展出了講道理的科學。

很多人認為中國沒有科學。然而,中國人很早就記錄了行星位置的變化,很早就對日蝕月蝕或無數其他現象提出了“科學的解釋”,那麼,怎能說中國人沒有科學呢?說中國沒有科學,顯然是說沒有發展出牛頓、伽利略那樣的近代科學體系,而不是說中國人從來只有迷信,沒有客觀可靠的知識。沿著這樣的思路來想,我的大致看法是這樣的:從孔子以後到魏晉,中國曾有一段哲學的繁榮。孔子講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認為孔子建立了一門講道理的科學。孔子講了一套道理,墨子講了一套道理,都是事關華夏文明何去何從的要緊道理,於是大家來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樣就成道理怎樣就不成道理。在這種環境裡發展出了哲學,典型的像莊子、老子、孟子、後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晉玄學的辯名析理。魏晉之後,哲學漸漸衰微。後來有道學理學,聽起來像是講道理的科學,實際上不大關心科學。海德格爾多數時候也是這樣使用“思想”和“哲學”這兩個詞的,所以他說希臘思想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手裡才成了哲學。只不過他多數時候從消極方面看待這種轉變,這一點我不大同意。

我知道中國在魏晉以後沒什麼哲學這個結論大有商量的餘地,但這裡不再詳述,倒是想提出幾點容易引起誤解之處。第一點,認識需系統到何種程度才宜稱為“科學”,原無先天的標準,對講道理的藝術進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進行哲學思考?進行了哲學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學?心裡記著這一類問題有助於避免流入字面之爭。第二,說中國沒有哲學,不等於說中國人不講道理,也不意味著中國人講道理講得不好,講得不夠藝術。沒有哲學,單單是說沒有形成講道理的科學。第三,沒有哲學,不見得是個缺陷。最後這一點,我想多說幾句。

沒有哪個民族沒有技術和藝術,但並非每個民族都有科學。人們曾好問中國為什麼沒發展出近代科學,後來有人指出,問題應當反過來問:西方怎麼就發展出了近代科學?之所以換個問法,是想提示,沒有科學是常態,沒有什麼東西命定我們發展出科學來。我們可以沒有營養學卻吃得挺富營養,而且味道極佳,這類話已成老生常談。科學不是必然要有的,也不是必要的。同理,對於講道理來說,講道理的科學並不是必要的。不懂哲學的人可以很會講道理,反過來,哲學家不都是道理講得最好的,就像游泳教練不一定游泳遊得最好。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來:哲學有什麼用?這有時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但也應記得,也不是事事都要先看有用沒用的。人們現在通常都認為科學很有用,把科學技術叫作第一生產力,其實,西方開始發展近代科學的時候,並不是因為科學有用,也很少用科學有用來為發展科學張本。由科學所支持的技術變成第一生產力是後來的事情。不必需的東西未見得不重要。沒有近代科學,人類照樣種地蓋房吃喝玩樂,但出現了近代科學,它就要反過來劇烈改變種地蓋房吃喝玩樂的方式。科學,包括講道理的科學,改變了西方人的生存面貌,進而改變了人類的生存面貌。至於這種改變是福是禍,則筆者不敢專斷。


三聯中讀


哲學就是科學的科學,愛因斯坦等一些科學家哲學家把這個學科叫做科學之母。通俗的說,哲學就是教人怎麼做人怎麼做事的學問。哲學的教你怎麼做人,首先是要你樹立一個世界觀,就是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你認為這個世界是物質的呢還是精神的呢?是物質主導能還是精神主導呢?

如果認為是物質主導,人的精神思想(意識)是受物質影響控制的,那就是唯物主義;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精神才最重要,只要有精神就什麼都能辦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結果大躍進放了衛星,畝產幾萬斤糧食,科學家也認為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唯心主義。這就是對世界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觀。這種不同,決定了一個人在辦事的時候會制定一個什麼目標和方向。

但哲學還是做事的一種方法,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在做事情時都會用到的方法,就是辯證法和邏輯學。辯證法其實也是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但不是對整個世界而是對一般事物的局部看法,比如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都是矛盾體,都有長久性和階段性,都是發展的,都有外因和內因等等,做事情就應該按照這些事物的普遍規律來做,要有長遠的目光,發展的看,要想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內因決定外因所以就要重點解決內因等等。懂得了這種系統的方法論,就能在遇到問題和工作中較好的應對,得心應手。

這就是哲學。其實每個人都自覺不自覺地在一定的哲學觀念中學習工作和生活,只不過有人是系統的學習過,更能自覺地運用,工作和生活就更有目標和方法。所以,學點哲學,對人生是有好處的。


時空通訊


哲學簡單的說,就是自圓其說!

只要你能成體系的從邏輯上解釋觀點,並從抽象概括的角度總結提煉出一種觀點。

所以哲學沒有對錯!關鍵是看能有多少人認可!如果大部分人認可,你就是主流的哲學。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個人都是哲學家,只是被認可的程度高低而已,即使沒人認可,你也是自己的哲學家,遵從內心而已。



不要用科學去解釋哲學,這是不同的,因為科學只是驗證哲學的一種方式,不能本末倒置。

你看到的課本上的哲學並不比別人高明,也許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或者機緣巧合的大面積傳播而已,類似宗教類。

哲學沒法證明,只能解釋。如果它能自己解釋自己,也就是,自圓其說,從理論上就是哲學。關鍵是能閉環和自成體系。



在春秋戰國時期,幾乎出現了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但於此同時,西方也產生了類似的哲學繁榮期,這兩個獨立發展而又不同的哲學體系,一直共存,只是話語文上,西方聲音大了些。

如果推而廣之,人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首先是哲學,然後在它的引導下,科學的分類,然後固化成具體的行為,這是從歷史傳承的角度來講的,同樣這種規律和路徑也可以倒著來,從行為到哲學,遠古的啟蒙就是這樣產生的。



那麼先有哲學還是先有行為呢?

主流認為,人從實踐中總結和歸納提煉出了樸素的哲學思想,但我認為是同時產生的。

類似於突變和越遷,當哲學產生的那一刻,人的行為隨之改變和受到影響,以前的行為和這一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要驗證,差不多和量子糾纏一樣吧!改變這個的同時,另一個必然改變,無論時空,無論距離,無論時間。



我們今天的行為也許還在受遠古的那個改變的影響,如果在遙遠的遠古那個初始哲學想法變了,我們現在也會立馬有調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在研究,但從沒有突破的原因,因為無論我們怎麼研究,都不能突破最初的影響!

現在所有做的,只不過是在驗證,和發覺我們忽視和沒有注意的而已。



不要嘲笑和諷刺任何一個哲學的想法,

也許未來它會成為主流,影響人類。

哲學之所以難以理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的心理和思考本身就是它的一部分,自己證明自己,自己分析自己而已。

這樣反方向證明了,只要自圓其說就是哲學!


生活對我說


對於非哲學專業的人而言,哲學的概念和意義究竟有多大價值?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是從中學課程中的馬哲課上開始知道哲學這個名詞,並在以後很長時間裡對哲學的認知侷限於此。起碼我自己便是如此。不僅如此,甚至十年前我開始到大學去講哲學時,我對哲學的主體認識依然主要依託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說起來真是汗顏,但這是事實。


此後,我才通過閱讀逐漸打開了哲學視角。

在本墨看來,能在大學裡系統地學習哲學是非常幸運的少數人。我和你們大家一樣屬於“不幸的大多數”。

然而,我又是幸運的,畢竟,在我還不太老的時候,逐漸接觸到了更為開闊的哲學意涵。不忍獨享這種幸運,誠望有緣見者得到同樣的好運和我的祝福! 所以,我在這裡就通過簡介海峽兩岸的二位哲學家,來說說普通人學習哲學有什麼用。 按照吉林大學哲學系孫正聿教授的理論,哲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在、人、真、善、美。 臺大教授苑舉正先生說:“哲學是教人思考的…,不學哲學你不會死,你只是會活的像動物一樣。”


真正打開我哲學視角的是這本書:《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它使我認識到哲學不僅可以用來觀察思考宇宙、世界、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等這些宏大議題,更為實際的是,它可以直接指導我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這也使哲學落地了,落在了我們的生活中。









還有下面這對親生父子時隔二十年以後的對話:


綜上所述,我個人對哲學的定義如下。

哲學是生命的深度與精細使用說明書。


馮國強字非墨



這是個說來話長的題目。

“什麼是哲學”一言難盡

為什麼一言難盡?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眾多的相關學者,始終沒就“什麼是哲學”達成一致。大家也不是一點兒共識都沒有——唯一的共識是——何時能就“什麼是哲學”達成一致意見,目前還預見不到。

挺悲催吧?這和幾乎所有自然科學以及大部分人文科學不一樣,它們差不多都有明確的定義——內涵和外延都清晰。即便是新興的交叉科學,如物理化學或化學物理學等等,其研究對象及方法都非常明確。

如果連”什麼是哲學”都搞不清,那麼多人還整天“哲學這、哲學那”的,豈不可笑?還真不可笑。這種“不確定性”,或許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和迷人之處。

你看,美國現在有超過200所的大學裡,包括幾乎所有名校,設有哲學院系或專門開設哲學課程。英法德著名大學都有哲學專業。中國超過70所大學設立了哲學院系和哲學專業。還有很多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目前,全世界專門從事哲學研究、教學的學者不下幾十萬人。2018年8月13日至20日,世界哲學大會將在中國的北京大學召開。這個大會創辦於1900年,五年舉行一屆,明年是第24屆。將有超過1000名以上的各國哲學專業學者(或兼修學者)與會,其中不乏當今世界的哲學著名人士。如果哲學只不過是“混沌一團”,毫無用處,也不會是上面說到的這種火熱局面。

對“什麼是哲學”難下定論,或許與其產生至今的年代太久遠;古今中外的流派太繁多;燦若星辰的著名人物思想太精彩有關——所以對“哲學”難於一言以蔽之。也或許與其新學說、新理論現在仍層出不窮、連綿不絕有關。還或許與哲學“高高在上”,居於人類精神世界的“頂層”,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路徑更曲折有關。

總之,哲學,到目前為止,呈現出來的仍然是一種開放的、流動的、爭議不斷和難於統一的局面。

哲學的前世今生

“哲學”,英語的表述是:Philosophy。其基本含義是對基本和普遍問題的研究。它的來源是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這個希臘語詞的詞源含義是“愛智慧”。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慧的人)這兩個詞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70-前500或490年)。他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慧的人)。他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慧的人)生來尋求真理。他認為愛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他是最早把思想(意志)自由和真理探求聯繫在一起的人。

他與之前後的一些古希臘學者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特別是: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與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後人們認為,他們奠定了哲學討論的基本範疇。

這當然主要是西方學者的看法。

就中國來說,“哲”在《詩經》、《尚書》中,已經反覆使用。《說文》、《爾雅》對“哲”的解釋是:知也;智也。“先哲”、“哲人”在商周已經多用。這與古希臘“愛智慧的人”的含義十分相近。而且,當時中華“哲人”很多思想是非常“思辨”的。可以說,中國的“Philosophy”,絕不比西方晚,或許還更早。

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一詞,是日本的外來語。1874年,日本啟蒙學者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字“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黃遵憲等將日本的“哲學” 譯稱介紹進中國,後來逐漸被人們接受並使用。看來,這個叫西周的日本人漢語很不錯,還真是從“根兒”上理解和把握漢字“哲”的深意的。

不論中西,“哲學”的產生都是必然的——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對面對的外部世界和對人類自身的一種深入思考。這個年代,大約在公元前六七百年至公元前二三百年之間。西方、中國,包括印度幾乎同時誕生了“哲學”這門學問。

當時的“哲人”們,想“想”清楚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麼?“我”是誰、從哪來、要到哪去?人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法則來“想”問題?等等。

所以,古希臘的泰勒斯(約前624-前547或546)認為構成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認為宇宙是永恆的活火。德謨克利特(前460-前370)則認為世界是由原子(atom)構成的。大約同時,中國有了世界本原為“五行”的學說。畢達哥拉斯認為由“1”這個數字構成了世界。這和老子(前571-前471)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非常接近。

在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個有師承關係的哲人,不很贊同探討世界本原問題,他們認為應該關注人本身。這與和他們幾乎同時的中國的孔子(前551-前479)包括孟子所論述的問題非常接近。蘇格拉底是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家,他把倫理學納入了哲學討論的範疇。而孔子則是中國最早的倫理學家。

柏拉圖並不是完全反對研究世界的本原,但他更側重把“認識論”作為出發點,認為“理性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眼看到的“現象世界”只是微弱的“影像”,以致被後人稱為“客觀唯心主義”的鼻祖。有意思的是他關於“馬”的論述。他認為,當我們說到“馬”,並沒有特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這個“馬”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說到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他的觀點,與幾乎同時的中國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前320-前250)的“白馬非馬”如出一轍。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西方哲學的所有範疇幾乎都是由他奠定的,他就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博物學等都寫下了大量的著作。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大致確定瞭如下這些哲學探討的範疇:世界本原、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和美學等等。不少後人認為,至今的哲學討論仍沒有超出這些範圍。

在“哲學”剛剛誕生那會兒,它和科學是渾然一體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所有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數學、天文學、醫學等具體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離了出來。再後來,基本是在西方的文藝復興,特別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更多的學科繼續從哲學中向外分離。所剩的恰恰就是前面所說的那些內容了。

應該承認,自哲學誕生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西方哲學相對更繁榮,成果更顯著。人們通常認為西方哲學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古希臘羅馬哲學是哲學的奠基階段,哲學的內容包羅萬象。中世紀哲學以宗教哲學佔據統治地位,其中穿插著反對宗教哲學的自然神學哲學。近代哲學開始突飛猛進,必須要提到的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黑格爾的精彩辯證法和馬克思的哲學。後來又形成了科學哲學 、存在主義哲學、分析哲學 、實用主義哲學 等等多個流派,但似乎更強調應用性和技術性。

哲學與現實

哲學,無疑屬於人類的精神層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特殊性在於,其往往並不直接作用於客觀外部世界世界,而是從更高水平、更根本的角度影響人們的思想,然後再轉化為影像人們具體實踐的設想、計劃、決定、方案。

或許正因如此,一些從事哲學研究或教學的學者,是很不願意把哲學和現實聯繫在一起的。同樣,指責某種哲學和現實過從甚密,也成為反對或貶低某種哲學的口實。

其實,任何哲學,都必定產生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必然受到當時的總體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一種哲學觀點或理論,作為精神產品,儘管可能要迂迴曲折一些,也必然被應用到社會活動之中去。哲學和現實是分割不開的。

以事實來說話。

蘇格拉底為他的哲學主張而英勇赴死。蘇格拉底的哲學主張,是要讓人們相信一個新神,這就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他認為,人能有知識,是因為人得到了神的特別關愛,被賦予了神性的一部分。人,應當“自知無知”,這是激發和推動人追求真知與批判不真不善、偽真偽善的強大力量。對此,雅典城邦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對天啟宗教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他哲學中關於神學的論述,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世紀,它繼續影響著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學術傳統的天主教教會。還要說到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超大權威,影響到希臘和中古時代的科學界,以其邏輯學中的演繹法,把許多錯誤的結論說成是絕對正確的,並用欺騙性的邏輯形式進行了許多錯誤的推論。

布魯諾被燒死。喬爾丹諾.布魯諾(1548—1600年2月17日)。他是意大利的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勇敢地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並把它傳遍歐洲。因為他以自己的自然神學哲學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地心說,1592年被捕入獄,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與他相關的各種書籍也被燒燬。1992年,羅馬教廷宣佈為布魯諾平反。

《論持久戰》是哲學和現實完美結合的典範。《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堪稱是哲學和現實完美結合的典範。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抗日戰爭的進程,很好驗證了這篇講演中的分析和觀點。而這篇講演所體現的,正是毛澤東於一年前(1937)寫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這兩篇哲學著作中的觀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是中國走向富起來正確道路的關節點。1978年5月開始,中國大地上展開了一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推動了全國性思想解放運動,由此奠定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為使中國在“站起來”之後,走上真正“富起來”的道路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哲學引領作用。

雖然哲學“高高在上”,儘管往往與現實間隔著若干環節,但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產品,其究竟是否屬於“真理”,仍然必須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所有哲學莫不如此。

對“什麼是哲學”的大致描述

說到這裡,似乎可以對“什麼是哲學”做個大致描述了。

哲學,是人們精神層面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其試圖從更深層次、更高角度對人類面對的一系列問題作出解釋。

哲學所關心的問題包括:世界的本原;人的本質;人類思維的科學方法,以及如何在科學方法指導下去實踐;還有倫理、邏輯、美學等等問題。

哲學不研究具體科學所研究的具體問題,它所研究的是經過具體科學驗證過的並有廣泛適用性的規律。

哲學不一定就是世界觀,但其可以對世界觀、包括認識論、方法論形成重要的影響。

哲學是否屬於真理,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

再就中國哲學說幾句

在世界哲學史上,西方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認識到這一點的同時,千萬不要低估甚至貶低中國對於人類的哲學貢獻。在這方面,西方曾經掌握著更大的話語權。不可否認,我們的一些國人也多少有些妄自菲薄。這是極不正確的。


中國哲學有東方的色彩,有中國式的語言。它是一個至今尚未被充分開發和認識的大寶藏。

第一,和古希臘哲學相比,幾乎所有哲學範疇在與其同時代即已被提出。可以舉屈原的例子。他往往不被看作是哲學家,但他思想的深邃絕不亞於古希臘的先哲。他在《天問》中的發問何其之深刻:

請問遠古開始之時,

誰將此態流傳導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

又從哪裡得以產生?

明暗不分渾沌一片,

誰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濛濛這種現象,

怎麼識別將它認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

究竟它是為何而然?

陰陽參合而生宇宙,

哪是本體哪是演變?

天的體制傳為九重。

有誰曾去環繞量度?

這是多麼大的工程。

是誰開始把它建築?

天體軸繩系在哪裡?

天極不動設在哪裡?

八柱撐天對著何方?

東南為何缺損不齊?

平面上的九天邊際,

抵達何處聯屬何方?

邊邊相交隅角很多,

又有誰能知其數量?

天在哪裡與地交會?

黃道怎樣十二等分?

日月天體如何連屬?

眾星在天如何置陳?

太陽是從暘谷出來。

止宿則在濛汜之地。

打從天亮直到天黑,

所走之路究竟幾里?

月亮有著什麼德行,

竟能死了又再重生?

月中黑點那是何物,

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屈原(約前340-前278),正是和古希臘蘇、柏、亞同時代的人。

第二,中國哲學的思辨性絕不差。老子的《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誰敢說其思辨程度差?莊周夢蝶,不能簡單以相對主義概括之。那是在公元前幾百年前對人的本質的深入思考。再比如朱熹王陽明,簡單以理學就能一言以蔽之麼?兩個孫子兵法,舉世稱奇。等等等等。

第三,中國哲學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周易和易傳,誰能說已經窮盡其中含義。還比如河圖洛書,雖然神秘,但也包含著中華文明的無限智慧。以上所說,都涉及到哲學的根本性規律。我們不搞迷信,但科學研究也尚未到盡頭。

我們的文化自信,應該包含對中國哲學的自信。


一老沈一


哲學是思維科學,是指導思想。

哲學是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和看法。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論和唯心論、形而上學和辯證法都是哲學。哲學並不一定都是對的、有用的。比如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正確的。而形形色色的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是錯誤的。有些哲學家一部分觀點是正確的,而另一部分觀點又是錯誤的。如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正確的,但其唯心論是錯誤的;費爾巴哈的唯物論是正確的,但其思辯方法是機械的、是錯誤的。

哲學是思維科學。數學、美學、倫理學、邏輯學都屬於哲學範疇。

數學是研究數的運算規律,是抽象思維的典範。是自然科學的方法論。

美學是藝術欣賞方面的世界觀。是形象思維的典範,是感性認識的最高形式。雖無對錯,但有雅俗之分。

倫理學是道德思想觀念的系統化、理論化。是人們行為規範的社會評價。其基本問題就是道德與利益的關係。

邏輯學是關於思維形式規律的科學。傳統形式邏輯研究概念、判斷、推理。是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兩千三百多年前創立的。在已知的現實世界裡,可謂是無懈可擊。但是在研究未知世界時,卻暴露出了兩點錯誤。一是引入存在的錯誤。如,所有的神仙都是神通廣大的,所以有些神仙是神通廣大的。根據傳統形式邏輯規則,這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推理。但是“有些”是存在“有”,就是至少有一個。誰能從現實世界裡找出一個神仙來?二是把所有的直言判斷都理解為主謂形式。其實,除單稱判斷外,全稱判斷、特稱判斷都不是主謂形式。如全稱肯定判斷“所有的A都是B”,其實際含義是,對於所有事物(X),如果X是A,那麼X就是B。它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特稱判斷也不是主謂形式。如特稱肯定判斷“有些A是B”,其實際含義是,至少存在一個事物(X),X是A,並且X是B。它是一個聯言判斷。再如前例“所有的神仙都是神通廣大的,所以有些神仙是神通廣大的”。按照我們的分析,應該是這麼一個推理:“世界上如果有神仙的話,那麼它就是神通廣大的。所以至少存在一個神仙,並且它是神通廣大的”。顯然,這個推理不合邏輯。它缺少一個前提“現實世界裡神仙是存在的”,恰恰這個在原先的前提裡並沒有,是偷偷塞進來的。所以犯了引入存在的錯誤。而產生這個錯誤的根源,就在於把所有的直言判斷,都理解為主謂形式。認為整體是什麼,部分就是什麼。這種情況在已知的現實世界裡,雖然不會出錯,但在研究未知世界時,就會大錯特錯。人類並不滿足於已知,更多的是探索未知。所以,傳統邏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被西方各國從教科書中剔除了。我國也從九十年代起,在大學課程中消失了。

現代邏輯,又稱數理邏輯或者符號邏輯。它是全新的邏輯。包括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按照表現形式和方法分為兩個體系——公理體系和自然演繹體系。不論哪個體系,在保證演繹結果的正確性方面都是一致的。

演繹推理是完全推理。能夠保證永真性。所謂永真推理是指,如果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那麼它的結論不可能是假的。歸納推理(除數學歸納法外)是不完全推理,不能保證永真性。要想得到可靠結論,必須窮盡一切可能。這在實踐中,是很難做到的。類比推理,由於是在不同事物之間進行的,所以不是完全意義的邏輯推理。故其結論不是必然真理,並不具備理論指導意義。

無論是什麼學問(包括哲學)都必須經得起邏輯的檢驗。任何經不起邏輯檢驗的所謂科學,都是偽科學。

綜上所述,哲學是世界觀,是方法論。但並不是所有的哲學都是對的、有用的。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的哲學,可以推動歷史進步。相反,錯誤的哲學理論則會把社會引向歧途。即使是正確的哲學思想,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有被淘汰的可能。如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全世界公認的,無懈可擊的完美理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就是在今天,我國仍有99%以上的人,還不具備亞氏邏輯思維能力。即使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哲學理論,就是因為在探索未知世界時存在錯誤,就被西方人自己,在近代給否定了。而我們還有許多人,仍然抱著那個子虛烏有的、牽強附會的、張冠李戴的、陰陽五行理論不放。這就是近代科學,為什麼從歐洲興起的根本原因。


晚亭閒敘


世界上無人可解釋哲學是啥的,因僅在中國,且沒傳出去,所以只能用中國漢字解釋得清楚,任何其它解釋不論多少種,都是瞎解釋。

哲字由折與口合併而成,且上是折,下是口。妙法在造字。

將折的用法展示一下,摺紙最清楚,疊落起來,使原面積縮小,稱為折。從而“一成二”體現出來。

而這樣理解哲字造法,即,拆字的拆,那點的筆劃去掉,成折字,點掉地上灘成片狀,而呈口字形,折與口疊落起來就成哲字了。

而拆字,最簡單的行為是“一分為二”。

一分為二,古中國人述為:劈混沌,從而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此是原子核裂變與細胞分裂式。只不過古中國人敘成:混沌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一生二),兩儀生四象(二生四),四象生八卦(四生八)。

現代詞述為:把一個不識知認辨的事物,裡裡外外,解剖開(劈開),觀察其元素.組織.結構.系統.框架弄清楚,羅列出來就是哲學。

即:把不識知認辨無能無奈事物解剖分析分門別類,再把各要素羅列出來,就是哲學。

而:把羅列出的各要素帶回研究所,再把各要素的事物弄明白搞清楚是啥,有啥用,怎麼用,怎樣用,及起名命名,與介紹說解等,就是玄學。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什麼是哲學?

答:哲學的“哲”,是“思想”的意思;哲學的“學”,是“學問”、“科學”的意思。因此,籠統的說,所謂的哲學,就是關於研究如何正確思想或思考的學問或科學。一般的說來,哲學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思維的本質及其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哲學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方法論;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是它的實踐性;它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的思想武器。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以上關於哲學的定義或說法,是馬克思主義對於哲學的定義和說法。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在哲學的發展史上,有很多不同的關於哲學的定義或見解,而只有馬克思主義關於哲學的定義和見解是最先進、最科學的。人們一般把這種哲學稱之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為哲學。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先進最科學的呢?這與哲學的時代精神是密切相關的(哲學除了具有時代性之外,還具有民族性、階級性、思辨性等特徵,恕不贅述)。以往的哲學,產生在科學發展比較低級的階段,自然科學還不足以揭示自然界各種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繫,社會科學還處於萌芽狀態,依賴這些具體科學成果,遠遠不能給世界發展的全貌描繪出一副完整的圖畫。科學家們又總是企圖創造一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哲學體系,去為人們提供解決一切具體問題的現成答案。這顯然是一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但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他們一方面對當時具體科學的成果做了儘可能地概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借助於邏輯推演和主觀臆想去填補那些未知領域的空白。這樣,作為一種哲學體系,在總體上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科學的性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則不同。它不要求自己對一切具體問題都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只是依靠具體科學提供的成果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思維的本質及其發展的一般規律作出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在實踐和科學發展較低階段,如何說還只能是一種幻想。那麼,到了19世紀中葉,在實踐和具體科學有了較為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就完全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係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不再像以往那樣是站在具體科學之上,並企圖代替具體科學的所謂“科學之科學”,不再是包羅萬象的“絕對真理”體系,而是在概括和總結各門具體科學成果基礎之上,闡明世界的一般本質及其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反過來又成為指導各門具體科學研究的科學的方法論。

在當前階級存在的社會里,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階級性和黨性。馬克思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的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以往的哲學絕大多數都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處在上升時期的剝削階級要求變革社會和發展生產力,因而要求正確地認識世界,這就使得他們有可能這樣或者那樣提出和堅持唯物主義思想路線。但是即使在這個時期,由於他們的階級利益同勞動人民利益的對立,也不可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特別是在歷史觀上,毫無例外的都是唯心主義的,而當他們取得統治地位、喪失革命性之後,為了維護本階級的私利,總是歪曲世界的本來面目,不可避免地走上徹底唯心主義的道路。歷史上也有一些哲學是為勞動人民服務的,他們一般能夠提出和堅持唯物主義,但是,由於小生產者地位的限制,不可能通觀事物發展的全局,不可能正確的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而也不可能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無產階級是同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繫的徹底革命的階級,它不但要求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而且要求消滅一切私有制,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夠最後解放自己。它的根本利益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完全一致的。這種徹底革命的階級本性,要求有徹底唯物主義的態度。恩格斯說:“科學愈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前階級存在的情況下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它代表無產階級利益,並公然申明這種哲學的階級本性,反對任何“超階級”哲學的虛偽宣傳。只有到了共產主義,階級消滅之後,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哲學,將作為全人類的哲學而繼續存在,與其同時,也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以往的哲學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說明世界,而不瞭解實踐活動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實踐的觀點當作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強調認識來自實踐、服務於實踐、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都要付諸實踐、指導實踐,成為實踐主體——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手中的思想武器,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和恩格斯又說:“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或改變事物的現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哲學。它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但是,它沒有結束哲學的發展,並不是某種哲學體系的最終完成,它在實踐中不斷為自己的發展開闢前進的道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並在指導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實踐和概括科學發展成果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哲學。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這個科學的哲學為指導,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創造性的運用於中國的實際,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毛澤東同志本人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毛澤東說:"關於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的道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沒有講清楚。列寧也沒有講清楚。列寧寫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只講清楚了唯物論,沒有完全講清楚認識論……這個道理中國古人也沒有講清楚,老子、莊子沒有講清楚,墨子講了認識論方面的問題,但也沒有講清楚。張載、李卓吾、王船山、譚嗣同都沒有講清楚。什麼叫哲學?哲學就是認識論!"

要談認識,就涉及到“認識對象”,認識對象就是世界。所以,認識論本身就包含有世界觀的問題,認識論中包含世界觀;

要談認識,就涉及到認識對象“是否可以被認識?認識對象(世界)是有規律可循的,不是“雜亂無章”的,因此說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這就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哲學就是認識論;

要談認識,就涉及到“認識方法”,根本的認識方法就是實踐的方法,即唯物辯證的方法。所以,認識論本身就包含有方法論的問題!……。所以說:“哲學就是方法論。”

毛澤東同志的這一關於哲學的科學論斷或見解,把“哲學是世界觀”,“哲學是方法論”,都“統一”到了“哲學是認識論”這一點!從而使“哲學的“元”本質特徵更加鮮明和突出出來。

這正是:

定義哲學太主觀,馬恩哲學最前沿;

哲學就是認識論,言簡意賅凸顯元。


寶刀未老198192395


哲學科學研究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統帥指導一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對世界的系統思考和人生的總體把握。哲學研究一切重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凡是研究世界根本問題、重大問題的學問,都可以稱為哲學。古今中外重要且影響巨大的哲學思想與學派有……

儒家學說、老莊哲學

聖經、佛學

西方科學實證學派、人權保護思想、民主思想、憲法法治思想。

辯證法、存在主義、生態環保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

真善美價值觀、“愛美善真尊樂活力”世界價值觀。

世界觀研究世界實際是什麼樣的;價值觀研究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人類應該追求什麼,也就是“愛美善真尊樂活力”;方法論研究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哲學科學與自然科學不是對立的,而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哲學不僅為自然科學提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更重要的是指導科學家如何做人做事,為什麼研究科學技術的問題。科學家牛頓可能會指導哲學,因為他同時是一名哲學家。當今世界自然科學迅猛發展,社會科學、哲學嚴重滯後。

哲學作為科學,與宗教具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在價值觀方面,有相通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