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可以称得上是民族英雄吗?

勇敢的毕加索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到底是谁说的呢?是霍去病,是卫青,还是汉武帝呢?其实都不是,是陈汤。

陈汤是条山东汉子,但是家穷人丑,不被乡亲们待见。后来流浪到首都长安,有幸被富平侯张勃推荐到朝廷为官。

眼看要混出头,不成想,在待分配期间,他父亲去世了,陈汤为了能混个一官半职,就没有奔丧回家,结果被人检举为不孝,被捕下狱。

陈汤出狱后,又混了几年,再次被人大力举荐陈汤,这次比较顺利,最终被任为郎官。

当时,汉朝国力比较强,陈汤抓住机会,主动请求到外交部工作,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正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后来他和甘延寿一起攻破土城,斩杀单于。

公元前35年正月,北匈奴郅支单于的人头被快马送至汉朝首都长安,随之而去的还有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的那封著名疏奏: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其实历史很有趣


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是西汉元帝刘奭时期的名将陈汤所云言,《汉书》记录:.“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字子公,山阳郡瑕丘县人,少年时喜欢读书,明事理,擅写文章,但家中贫困,平日靠乞讨借贷为生,被乡邻所轻视。后去长安谋求生路,得了一个太官献食丞的小职位,便与富平侯张勃交往。恰巧元帝此时下诏各地举荐贤材,张勃推荐了陈汤。陈汤在等待任命时,他的父亲去世了,陈汤没有回去料理丧事这在封建社会讲究“孝、廉"的时代是大不敬的行为,会被认为人品道德有问题。陈汤被入狱,张勃也受牵连被降低食邑二百户。后陈汤又经人举荐作了郎官,并请求出使国外,朝庭升他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汉宣帝时期,匈奴五个单于为争权夺利而发生内乱,最后剩下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这两人还是亲兄弟,但在权力面前,血缘关系是微不足道的,两人照样拼个你死我活。最终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弟弟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呼韩邪单于走投无路只好向大汉求援,并将儿子送到汉朝作侍子,也就是人质。郅支单于怕引起汉朝的不满也将一个儿子送到汉朝。

汉元帝初元四年,郅支单于派使臣向汉庭进献礼品,趁机要求放还自己的儿子,顺便搜集一些汉朝的情报。元帝派谷吉出使西域,正逢郅支单于打败乌孙国又占领了康居,骄横拨扈,竟然将汉朝使臣谷吉一行全部杀死,并一再围困羞辱使朝随后派出的使臣。


汉元帝建昭三年,陈汤和甘延寿千里迢迢到达西域陈汤和甘延寿谋划打算调集屯田的官兵,在联合与郅支单于有仇的乌孙国军队出奇不意地进攻郅支单于,使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用很短的时间,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甘延寿要向朝庭上疏请示,陈汤反对因为那样太耽误时间,贻误战机。趁甘延寿生病期间假传圣命调齐了部队,甘延寿知道后大吃一惊,但事已至此,只好接受。

几曰后,汉军兵临郅支城下扎营,郅支也早有准备,派出步兵摆出鱼鳞阵,并用骑兵来回骚扰汉军。郅支单于还是低估了汉军的实力,他以为汉军远道而来,已是疲惫之师,没想到被汉军四面包围,纵火焚烧木质墙楼,并用连弩连续射杀匈奴骑兵。郅支单于受伤退守内城,汉军手持大盾牌攻入内城杀死郅支单于,找到被杀汉使的符节及帛书,杀掉郅支部宗室、王子大臣一仟伍佰多人,缴获财物及各种物品不计其数。


战后,甘延寿和陈汤上书元帝,建议将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长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以此显示在万里之外违抗强汉的人,一定会受到怎罚。这就是那句名言的出处。

陈汤的这次冒着生命危险的军事行动成就了西汉王朝的最后一次辉煌,为中原华夏民族彻底扫清了原本强悍的匈奴之患,为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之无愧地可称为“民族英雄"。


乔江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传诵至今的名言,虽然霸气外露,流传千古,但是在当时却没有后世传得那样响亮。

这句话出自于汉元帝时期的名人陈汤。

1

当时陈汤刚刚大破郅支城,斩杀匈奴贵族、大臣一千五百余人,活捉145人,一千余人投降,并找到了当初汉朝使者谷吉的节杖和帛书。最最重要的是陈汤斩杀了当时北匈奴的单于郅支单于,西汉一朝,尽管出现了无数的名将,但是却只有陈汤斩杀过匈奴单于,站在郅支城头上,陈汤不禁感慨”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虽然不象战斗开始前的檄言那般掷地有声,却也足够其流芳千古了。

但是,尽管陈汤取得的功绩无人能比,但是当时汉元帝的朝堂之上,对于陈汤的功过,却有着一番非常激烈的争论。这又是为什么呢?

2

原来,陈汤这次出征并不是汉元帝朝廷派出去的,相反他是矫诏去的,也就是违抗圣旨的结果。

陈汤在当时也算是学识渊博之人了,赶上汉元帝下诏招贤,陈汤也被举荐做官,可是不幸的是,正好赶上陈汤的老父母去世了,陈汤为了保住官职,就没有回家奔丧,结果还遭人检举了,不但官丢了,人还被关了起来。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陈汤是一个唯结果论的人,他更看重的是结果,而不在意一些“细节”,所以这也为他的一生起伏埋下了伏笔。

后来陈汤从监狱里放出来,又被举荐了郎官。不过陈汤怎么会是安于现状的人,逮个机会就自己主动要求出使西域,就做了西域都护副校尉,而正校尉名叫甘延寿。

3

当时西域的形势已经跟汉武帝时期大不相同了,匈奴也没有之前那么强大了。匈奴已经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的老大就是那个娶了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而北匈奴的老大就是后来被陈汤干掉的郅支单于。


为什么陈汤会跑去打郅支呢?

主要还是这个郅支比较折腾,他又怕汉朝,又总想惹事。他把汉朝的使者谷吉杀了以后,就一路西逃,正好赶上西域的康居国找他帮着打宿敌乌孙,郅支就跑到康居借兵,不但打乌孙给揍了,还把康居、大宛等一些西域国家也一并收拾了,在康居边上建了一座郅支城,俨然成了西域的土皇帝。

西汉派了几批使者去要谷吉等人的尸体,都受到了郅支的凌辱。

4

陈汤对这个北匈奴一直是颇不爽的,他就合计找甘延寿一起,带兵去揍匈奴,甘延寿虽然也觉得陈汤的想法是对的,不过他还是个“老实孩子”,想要依足程度上书“打申请”,通过以后再去揍,陈汤心想,等上书那就相当于这个事儿黄了。

于是,陈汤就利用甘延寿病的时候,把矫诏把西域都护附近的屯兵拉到了一起,再知会周边的一些西域小国,很快就纠结了四万余人的部队,等甘延寿知道的时候,想反对都来不及了,就这样,陈汤带着这个四万余人的队伍,就奔郅支城去了。

战斗过程还是很顺利的,正如陈汤所想的:本来匈奴最擅长的是机动性强,打游击,骑兵来去如风,可这位郅支单于自己弄了个郅支城,搞得跟汉人似的,想打守城战。直接被陈汤瓮中捉鳖了。

在西域作威作服的郅支单于两天就被陈汤给收拾了,也不知道是陈汤太强,还是郅支这个“土皇帝”太弱?这么一对比,西域诸国的战斗力真的是不堪入目。

5

陈汤这矫诏出兵,然后又大获全胜,斩杀单于,让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可为难了,这个论罪当斩,论功足够封侯的行为,不知道该咋处理了。

最后,经过多次的讨论,才最终定性,功大于过,赏,不过赏得不那么重。于是,甘延寿被封为义成侯,陈汤被封为关内侯,各赐食邑三百户,赏金百两。并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虽然两个人也都被封侯了,不过这个侯爵却都是“小侯”,封邑不过三百户而已。

6

至于说陈汤算不算民族英雄呢?

水一白认为是算的,在当时北匈奴屡次挑衅的情况下,西汉朝廷不是不想打,只是觉得得不尝失,他们也担心当年“贰师将军攻大宛”再来一回昨日重现,耗费人力财力不说,也得不到多少好处。

陈汤这根本没消耗多少,只是用了屯兵和当地各国的力量,就把北匈奴给灭了,如果抛开矫诏这个事儿,绝对是帮了西汉朝廷的大忙了。

既壮我大汉声威,也一血使者被杀之耻,当得上民族英雄。


水一白


陈汤在边关上书朝廷,说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为自己“擅自用兵”做辩解。尽管如此,在当朝宰相的坚持下,皇帝还是下令将陈寿带回朝廷审讯。这是一个历史悲剧!有功于国家,却违背了“法度”。可见封建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束缚。

尽管陈汤作为强大汉朝的边关将领打击了匈奴残余势力,涨了国威,但是和民族英雄的概念相去甚远。民族英雄一般是指救民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抗击外来侵略者卓有功勋的人。

因此,我认为用忠臣良将评价陈汤比较恰当。


乐不思蜀lu


这句话是西汉时期担任西域副校尉的陈汤所说。陈汤出身官宦世家,汉元帝当政时,陈汤受大臣举荐,候选当官。但是在此期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若是父母去世,候选官员要回家守孝。但是陈汤却将这事情隐瞒了下来,并没有回家。结果此事被人告发,陈汤官没有当成,反倒下了大狱,举荐他的官员也受了牵连,被降职使用。

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当时朝廷中很多官员看不起陈汤,认为他连父母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忠心于国家。陈汤没有办法,只好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匈奴分裂为五部,互相征伐,对汉朝的威胁不像汉朝建国初期那样严重。其中有支匈奴部落向汉朝投降,但是后来又反悔,并且勾结西域一些小国,骚扰汉军。陈汤主张出兵讨伐,校尉甘延寿因为没有朝廷的命令而不敢动兵。陈汤非常生气,威胁甘延寿出兵,并且说出了那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后来他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也再次引用。甘延寿迫于形势,只得和陈汤一起集合兵马,消灭了匈奴。

陈汤虽打赢了匈奴,但是他在这场战争中也私留了不少抢来的财物,最终被人告发。朝廷虽然想要治罪,最后考虑到他的功劳,并没有处死。但是其后宦海沉浮,陈汤又几句遭遇贬斥。从个人的命运来说,他的遭遇并不算好,最后去世时也很凄凉。倒是王莽篡汉之后,想对西域用兵,追封了陈汤。

陈汤算得上是一员战将,但并非完人。虽有战略眼光,但是在政治上很不成熟,这才会被政敌抓住小辫子。不过他留下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却非常有名,激励了不少热血青年走上战场。


历史趣事123


扯犊子吧。这个话经过查询是汉朝大将陈汤说的。第一,你就一刘家奴才,还犯我强汉者,这汉是他刘家的关你鸟事儿,应该说犯他刘家者。第二,真要犯,犯百姓你以为刘家能关心?犯他刘家江山才能说虽远必诛


求佛天子


陈汤,我觉得应该算民族英雄,就事论事,为民族而战,为民族而胜。


不哭天使瑶薹


陈汤。

一个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


天天一油


陈汤,自然是民族英雄,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多么霸气,也显示我大汉当时的民生,军事之强。

当时西域小国叛乱,陈汤保持强硬态度先诛后禀报皇上。


K哥教你些不知道的事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写给汉元帝的上书!以表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