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可以理解为成人的《弟子规》吗?

京城秦将


刀叔观点:《太上感应篇》是一部人生在世的必读、必懂之书!

中国自古就有“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的古训。《太上感应篇》首先是一部道书,是一篇旨在劝世为善之书,因而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

此书源出于《抱朴子》,但具体作者不详,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太上感应篇》中的文句,多取自东晋葛洪(284-343)《抱朴子》“对俗”及“微旨”两篇,全文1277字,分总论、善行、恶行和结论4部份,共列举22项善行,155项恶行。宋理宗(1225-1264在位)曾在篇首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自此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广为传颂,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太上感应篇》是世间善书的典范,在中国古代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与《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称为“三圣经”。

《太上感应篇》原名《感应篇》,篇幅不长,总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是阐述“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幷借太上之名成书,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称老子,著作有《道德经》,老子是我国的道教始祖,上天之至尊之圣。

在《太上感应篇集注》中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

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太上感应篇》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

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是建立在实际生活之中,并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教的规戒,为世人提供的一部立身处世准则。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人性本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恕笔者直言,在这滚滚红尘之中,于利益欲望之前,很多人都是有善心而无善举,原谅笔者的耿直吧!“为善能够福泽全家,为恶则可祸及满门”,为善为恶也只是在于一念之间。因此,善书《太上感应篇》确是一部人生在世的必读、必懂之书。


刀墓手札


《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道是什么?德是什么?普通人不知道怎么入手怎么办?《太上》就直接把不道德,不仁义,不行善积德,而是作孽造恶的后果,一一的搬出来,一一的列出来,详细的写出来,期望人们能够悬崖勒马,希望人们能够改过自新,希望人们能够敬天畏人,积极行善积德。

太上知道,人们因为物欲的纠缠,因为宿世的污染,人心已经不清、不明了,人们自己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积德,什么是行善了。因而,太上就像儒家的孔子一样,一条一条的把善恶仁义的区别与外在的表现一条一条的具体的列出来,只期望,人们就算不懂什么是仁义道德,不知道什么是善恶,至少也可以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慢慢的通过外在的行为的规范,进而有会于心,心有所得,在进而能反躬自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仁义道德,至此,则不至于太过辜负太上的良苦用心矣!


三教一家共华夏


道是什么?老子说明十几次,孔子也说明了十几次,简单、明白而具体。但是,人们的智力与道的差距太大,道好比在负一梯,然而,人们的文化水平与理解能力已经高到了十楼以上,所以,就无法理解道,这叫文化超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