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1992年4月18日,筆者隨三臺縣三十多位香客,初訪閬中在張飛廟購《閬中天下稀》。該書由市委宣傳部組織十二部門三十七人編寫,以慶祝閬中撤縣建市一週年,也許是首次較全面地介紹這座在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歷史名城,可惜該書隻字未提擬議恢復、爾後更享譽中外的清初四川貢院。筆者一行僅識張飛廟、錦屏山、保寧酷、張飛牛肉和閬中蒸饃,從而對有九十多條街巷的古城精華,失之交臂!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從影視作品和網上獲悉:“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山西平遙、雲南麗江、安徵歙縣及四川閬中。平遙、麗江向聯合國“申遺”成功,歙縣因徵商、徽墨、歙硯亦蜚聲久遠,唯么弟閬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正積極慎重地奮力追趕。於是與友人在2012年9月22日重遊中,聊補遺憾。深感此行不虛,其意難盡。

一、張獻忠與保寧府

閬中是四大名城中唯一的、在近代作過省會的城市,保存並恢復了原汁原味的全國最完整的省級科舉考場一一四川貢院!這與明末清初,造成天府之國戰亂浩劫的張獻忠相關。

筆者於1988年10月撰《從大西政權的封建性質看張獻忠》,參加在綿陽召開的全國性張獻忠學術研討會,査證落實三次降明的張獻忠,提前於湖北自封“大西國皇帝”,於清順治元年(1644)八月初九攻佔成都,正式登基。該張窮奢極欲,濫殺無辜,四處打(搶)糧,大失人心。順治二年“明舉人鄒簡臣,建中興赤幟於江滸,數日眾至十萬餘,恢復順慶(今南充市)十餘城。

”①

大西國“所選府州縣官,或到任兩月即被殺者;或一縣三四月內連殺十餘縣官者。”②“成都百里外,懮鋤白梃,皆與(張)賊為難。”③土皇帝封疆日蹙,政令僅達成都、保寧、順慶西部等20來縣。這不能簡單看作新舊封建勢力的搏鬥,而是張獻忠失道寡助,指揮無方之必然結果。

順治三年(1646)三月,李自成犧牲十個月後,江南抗清力量進一步團結起來,給侵略者沉重打擊。可張獻忠認為大勢已去,忙不迭“運其輜重赴楚,巨舟數百號連結尾(從成都取道岷江)直抵江口中。”④《小腆記傳・楊展傳》:“(明嘉定府守將)展,逆(擊)於彭山江口,縱火大戰,焚共舟。賊大敗,土卒輜重喪亡殆盡,走還成都。”獻忠“知成都不能守,乃分遣諸將帶兵屠殺附近諸縣百姓,次乃盡居(成都)城中。拆毀牆垣,放火燒盡房屋。七月,乃拔營盡起,駐紮西充山中。”⑤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明末張獻忠鑄銀幣--西王賞功

張皇帝畏清軍如虎,抗清記錄為零,在西充了四個多月,於金山鋪“大治舟楫,將逃近湖廣偽保寧府守將劉進忠(原明朝通州守將)至(廣元)朝天關,遇大兵,降為先導。肅親王(豪格)裨將同進忠疾馳五晝夜,及獻忠營時,賊無遊兵,又無塘報,不虞王師猝至。”⑥時值農曆十ー月世七日清晨,大霧。張獻忠半披蟒袍,出西充鳳凰山農家,倉皇登小丘察看,旋為清將納蘭布射傷,即捕殺之。張軍殘部向襲府(今奉節縣)及黔境逃走。

順治五年(1648)冬,率部入蓉的清軍總兵李國英擢升首任四川巡撫,奏稟成都城內廬舍丘墟,無糧鮮民,獲准移節閬中。繼任川撫張德地既奏:“臣初至保寧,見人民凋耗,早不勝鰓鰓憂悸。迨泛舟遍歷,唯督臣駐節之地(保寧),哀鴻稍集,然不過數百家。此外州縣,非數十家或十數字,更止有一二家者。寥寥孑遺,儼同空谷……”

造成以上慘劇的主要原因,誠如魯迅先生《準風月談・晨涼漫記》精闢分析:“他(張獻忠)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人關,自己只剩了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始殺,殺……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某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祖宗或自己蒐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浩劫後的閬中城還倖存數百人家,擦乾血淚,裹緊創傷,挺起脊樑,勇敢地擔當起四川省省會的重擔,浴火重生,多難興邦!一般認為,從順治四年(1647)冬,清軍平定全川到康煕四年(1665)二月,設保寧的四川省級府署全部遷回成都,閬中作為省會達二十年之久,成就了城市的獨特品格和別樣魅力!

二、貢院楹聯長警世

閬中最值得參觀處為學道街貢院,其存史、資政、教化和文物價值,不僅全國唯一,也是世界奇珍。可謂:不遊貢院,白去閬中。

自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創科舉,到1905年清光緒帝廢除之,一千一百二十九年間,世所矚目的省級專設考場貢院,倖存下來的僅南京江南南院明遠樓及少數考舍,及昆明雲南大學內至公堂兩處。而閬中清初四川貢院,開科五次,對於穩定時局,為國求賢,貢獻很大。該貢院經局部保留,並全面恢復成設施完備(除明遠樓外),展品充實生動,一如舊貌的全國僅有樣板。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閬中貢院在清、民時期改作川北師範學校,爾後駐軍。解放初,為大型會場、縣招待所、狀元樓賓館。1959年擴建招待所,拆後院一樓一底之明遠樓,仍保存清代前院三進兩院之號房和考棚。感謝四川省文物普査隊慧眼識珠,於1986年申報閬中清代考棚為省保文物,從而幾獲修葺。2006年修復後庭閱卷尋取工作區,次年全面布展開放。

在後院衡文堂展示:順治八年(1651),以進士出身的湖廣道監察御史、“直聲滿天下”的直隸定州(今河北定縣)29歲郝浴,署四川鄉試監臨(主考)。郝浴補服頂戴,正襟危坐,判閱案上試卷。其側站立官服整齊的外簾提調(副主考)李藻。二人作磋商狀。後牆高懸乾隆帝少有之行草題額“旁求俊義”(原匾

在成都皇城明遠樓一一後撤建為今四川省展覽館)。座前楹柱赫然懸今人重寫的晚清重臣翁同龢題聯:“赫赫科條,袖裡常存唯白簡;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大意是:法紀森嚴,身為考官,袖中只有空白待寫的奏疏,絕無“走後門”的私貨。面對一張張試卷,求賢若渴,實難遏止。蒼天啊,簾外考場的莘莘學子們,其中可有爾後殿試奪魁,穿紅袍打馬遊街的狀元郎否?

座後正廳再懸翁公楹聯:“老去復衡文,章(甄?)別敢開雙眼豁;來年頻相士,虛公唯有寸心知。”兩誦前賢教誨,難抑景仰之情。翁同穌(1830-1904),江蘇常熟人,26歲中狀元,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他任刑部右侍郎時,平反全國著名的楊乃武、小白菜冤案。他典試陝甘、山西,為落榜者題贈書法大作,勉勵有加。他任協辦大學士和軍機大臣時,積極支持戊戊變法,終被慈禧太后罷斥回籍,靠門生故吏接濟度日。1904年7月4日,這位飽經憂忠、報國無門1的松禪老人,口占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空向汝曹弾”便與世長辭了。面對翁公警世聯語,緬懷這位近代教育第一導師,到此參觀的朋友們,直面眾位前賢,能不幾度流連,捫心自問?


三、錦屏山碑林感述

出古城華光樓下,乘渡船登嘉陵江南岸錦屏山。過長廊,訪碑林。墨寶林林總總,有比較熟悉的顏真卿雄強正楷、柳公權健勁真書,以及吳道子線描觀音立像、蘇東坡、黃山谷、朱元璋、鄭板橋等大家之書畫作品,美不勝收。還有近現代及當代的梁平高僧破山海明、于右任、張善子等的草書。在眾多遺墨中,親切得見胡耀邦同志可能在川北行署任內,用他少有的行書題詞,勉勵大家建設祖國。彷彿見到他臨終前憂國憂民、疲憊憔悴的面容。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錦屏山碑林

耀邦同志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公親點的將,委以總工程師之行踐重任,做了大量工作。祖國更加強大,我們生活不斷改善,為耀邦同志過早辭世十分惋惜,因賦《緬懷胡耀邦同志》:“少年投筆赴戎行,北戰南征意氣昂;遺愛長留川北地,奇勳更著黨中央;唯循實踐求真理,勇雪沉冤扶棟樑;磊落陵園風雨後,心香辮瓣瓣寄瀏陽。”

碑林之文化底蘊深厚。清人臨翼德公十七字真跡,則陳列在桓侯祠巴西良牧館。

四、風清江上張飛廟

張飛廟是桓侯祠的俗稱。清同治年間,四川雲陽縣城正對之長江南岸建張桓侯廟,牆上楷書徑文大字“江上風清”,過往船舟乘客莫不仰觀致敬。川江縴夫匍匐拉船逆水而行,忽然峽口風來,艄公升起風帆,擂響皮鼓,岸上縴夫則舒體歡呼:“風來了,張三爺的風來了啊!”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雲陽張飛廟

張飛在葭萌關(今廣元市昭化鎮)夜戰馬超,結盟之後退駐涪城縣(今三臺縣花園鎮,當時的綿陽稱涪縣)。他在劉(家)紮營(今劉營鎮)練兵,留下擂鼓壩勝蹟。蜀漢建國之章武元年(221)夏秋之交,曹魏大軍欲南窺巴蜀,先主劉備急令張飛火速移師巴西(今閬中)備戰。飛率部渡涪,值暴雨初停,山洪衝

斷溪橋,馬不肯前。將軍情急,挽袍卷神,打坐騎涉水跨澗,三軍踴躍;從而留下“撓馬渠”美名,即今老馬鄉也。飛部號令嚴明,秋毫無犯,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所經之秋林驛,原小學牆上仿書“江上風清”大字,場口牌題額“巴間通衢”。街南二里,清人築“張爺橋”以紀念之。

張飛揮師晝夜兼程,來到巴西城南嘉陵江邊,但見山擁一城,水環三面,花濃千樹,煙起萬家,下馬待渡。那騏驥興奮不已,昂首長嘶,“馬哮溪”令名,也許就是那時留下。

“靈麻舄奕”館張飛群雕,(注:冬,張獻忠犯閬中,嘉陵江邊大霧,止於城外。所部土兵夜夢張三爺顯聖,乃倉皇逃走。從而駁正三將軍英靈替張獻忠把守閬中,官軍不敢犯之陋說。)治學嚴謹的方家劉先澄君撰文指出:“浮雕‘桓侯顯靈‘——張三爺巨大身影坐城牆,小群雕——張獻忠不敢犯閬中。”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閬中張飛廟

先澄先生大作《最接近真實的張飛墨跡》,令人信服地論述,清雍正時期山東人高鳳翰臨暮的17字《巛臨張飛蕩渠碑》,無論稱謂或語氣,以及疏朗生動、短促明快的行筆,都與張飛剛直性格相符。

五、筆向街內停車場

秋雨濛濛中,徜徉在正對江東白塔的筆向街上,詩情畫意,湧上心頭。那街長約半里,寬近3米。街之兩端各立高可1米,間距0.3米之雕花水泥樁七八根,阻擋三輪以上車輛進入,並有居民撐大傘執勤。似此,街之中段何來停車場呢?觀之,所停無非電動兩輪摩托和自行車了。難怪僅容一人步行的街沿簷下,和滿鋪石板間有小水坑的古雅長街,在雙休日傍午,冷冷清清。那一幢幢小青瓦,穿鬥結構的民房,那一重重潔淨幽深的明清院落,

無不觸發悠思遐想一一它們具北方四合院之嚴謹格局,融江南庭苑之閒情逸致,突出的卻是巴蜀人民耕讀傳家、和諧處世的自強精神!


悠久的閬中城,可愛的閬中人!

閬中白塔


恨不能作影視導演,就此外景地把湯顯祖的《臨行四夢》、瓊瑤的現代故事委婉地展現開來。

9月7日暴雨之後,被打掉的桂花,再吐金黃蕊芽,飄來縷縷芳香。一行六位老者在閬中坐了四次公共汽車,一上車就有當地中青年人主動讓座,竟無一人當過片刻“站長”一一多麼可愛的閬中人啊,這舉動不正是唐宋兩代四位狀元代表的文風;不正是與岳飛一同抗金殉難的張憲將軍的武尚;不正是伏羲龍之文化傳承之時代體現嗎?

閬中,您好!

祝您“申遺”成功,讓更多炎黃子孫親近您,讓更多外國朋友認識您!

〔注〕:①清道光《樂至縣誌・卷十四・鄒公易齋傳》

②計六奇《明季南略・張獻忠亂蜀本未》

③清康熙《四川成都府志・卷二六・張獻忠》

④清嘉慶《四川通志・卷十・成都府志》引沈底《江口行》序言

⑤、⑥清《四川通志・卷八十ニ・武備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