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第故里”趙化:伴水而生,因“君”揚名

“光第故里”赵化:伴水而生,因“君”扬名

劉光第公園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沱江三面環繞,古鎮居民悠閒地坐在自家門口,看著三五遊客來來往往。

日前,全省報紙編輯副刊走進“千年古鎮·光第故里”——富順趙化,感受這裡的獨特韻味。趙化,是富順縣第二大鎮,枕江而居,與水為鄰,在過去貨運、客運主要靠舟船的年代,這座佗江下游的水碼頭,熱鬧非凡,商賈雲集。

如今,鎮上清末民初川南民居建築格調依然保存完好,2008年、2010年趙化先後被命名為省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這裡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的故鄉,古鎮至今還保留著他考取進士前生活和學習的處所以及衣冠冢等,新修建的光第公園,也表明著家鄉人民對君子精神的讚頌和紀念。

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趙化制定了發展規劃,不久的將來,或許將再現沱江古埠盛景。#SplitPageHere#

“光第故里”赵化:伴水而生,因“君”扬名

趙化(胡昌雲 攝)

6個水碼頭見證商貿繁榮過往

趙化鎮曾是川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之地。保留至今的6個水碼頭以及街市佈局,見證往日這裡作為水上交通要道的繁榮。

據記載,趙化古鎮形成已有千年,北宋時期,一位趙氏官員巡視經此地,觀其地勢認為此地宜闢為鎮,遂取名趙化,意即趙氏開化之地。

明代永樂年間,趙化鎮劃歸富順縣管轄,設趙化巡檢司,管理當地軍民政務。在清朝、民國時期,又經過不同改制。因地理位置特別,且三面環水,趙化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

趙化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趙化自古以來就是自貢“東大道下川路”運鹽的重要驛站和水碼頭,是自貢運鹽船去往長江必經之地,也是自貢到隆昌、重慶的陸路要衝。尤其是清朝時期,自流井井鹽生產進入黃金時代,給沱江下游的趙化帶來商機。

據資料記載,隨著商貿逐漸繁榮興盛,在趙化形成永濟橋碼頭、肖家碼頭、正碼頭、七十二梯碼頭、中渡口碼頭、沙灣碼頭等6個水碼頭。鹽船在趙化盤灘過坳或停泊起載,鼎盛時期,物資多在正碼頭進出,它與中渡口均為階梯潛水式結構,商賈、船伕、挑夫、縴夫等均集聚於此,吃飯留宿,熙來攘往,十分熱鬧。不僅如此,趙化還是富順縣蠶絲高產大鎮,生產的絲織品等遠銷西南各地。每年有數十萬噸井鹽、絲綢從這裡運往外地,數萬噸鹽區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布匹、糧食等也經此運回自貢。

“我們小時候經常看到船隻停放在碼頭,來來往往。碼頭不遠處的茶館裡麵人也多,茶客有本地人,也有外來的,圍著說書人,聽書打牌,熱鬧得很。”當地一位老人告訴記者。

繁忙商貿催生繁華街市。趙化鎮建環中心主任李炳介紹,如今的古鎮格局,依然保留著七街四巷九口。據統計,趙化古鎮區約有24萬平方米古建築,其中約70%為清末民初的川南民居風格建築:一樓一底,下為商鋪,上為居室,開口窄,進深長。房屋大多為木式穿鬥結構,鄰里相通,往來自如。既方便開門做生意,也方便自家生活起居。

新華街由清初廖氏籌劃建街,由當時當地政府進行規劃,從丁字口到永濟橋,街道呈南北走向,南端因坡差向上延伸,形成趙化街市整體格局的基礎。“當時,先是廖氏獨資修建,街道民居修到120間,資金耗盡了,然後號召其他姓氏皆可修建,前後花了三年時間,完成整條街道的修建。”如今保留下來的街道,街長約三四百米,街寬5.5米,是鎮內最寬闊和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街道。

如今商鋪大都已改為民居,但依然保留著木板門窗,街道也依然是青石板路,古鎮風貌依然。

在新華街口,就是永濟橋碼頭,這是趙化的第三個義渡渡口。據當地地方誌記載,清朝時一位生員和一位鄉民捐贈田產60石,購買了兩艘船,僱了兩個人,供當地群眾出行,人畜都可以免費或者低價過往。

“在最興盛的時候,趙化這個小鎮上,擁有隆興寺、文昌宮、禹皇宮、萬壽宮、南華宮、天上宮、川王宮、土主廟、羅漢寺等九個宮廟,可見其繁榮富庶。”趙化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SplitPageHere#

“光第故里”赵化:伴水而生,因“君”扬名

劉光第蒙學館(吳夢琳 攝)

君子故里文脈長存

趙化文脈興盛,從這裡走出包括“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等名人。如今,在鎮上還保存著不少劉光第的遺蹟,表達了家鄉人民對君子精神的讚頌和紀念。

富順文風興盛、重視教育,趙化也不例外,雖是一個小鎮,從這裡卻走出不少名人。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

如今在這裡,還保存著劉光第幼年的居所——劉光第故居,和他少年時學習蒙學的場館——明月樓等。

李炳介紹,趙化鎮西街22號是劉光第先生的出生地,建於清光緒年間。2017年當地政府對這裡進行修繕打造,還原劉光第少年生活場景,建成劉光第故居,並免費對外開放。

這是一座兩層樓木式建築,穿鬥式結構,開口很窄、進深稍長,門牆裙板、花窗裝飾等保留完好。少年劉光第和父母兄弟姐們就居住在這裡。

“從房屋面積和家中設施可看出,這是一個普通的清貧農家,但劉光第十分好學,父母也很支持他讀書。”李炳說,在桂香池邊的明月樓,是劉光第少時求學的私塾。後來,母親去世,劉光第回家守孝三年,也常居住在明月樓中。

李炳介紹,劉光第犧牲後,家人將其送回鄉安葬。上世紀80年代,先生遺骸遷葬縣城烈士陵園後,在趙化依然保留了他的衣冠冢。

同樣在西街上,離劉光第故居不遠處,是兩湖會館。據介紹,這座建築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坐南向北,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385平方米。門廳為歇山式,有8個翼角,門廳前簷下為裝飾斗拱。建築整體面闊三間,進深12米,大門牆體為木板裝飾,左右廂房均三開間。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當地為了紀念劉光第,利用這裡興辦學校,並用劉光第的字“培村”,將其命名為“培村中學”。

據介紹,劉光第後人劉銘述多年前在清理劉光第留下的雜物時,發現劉光第留下的部分書籍及詩文手稿,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出版《劉光第手稿及研究》。如今在趙化鎮,成立了專門的劉光第研究會,這些都表明家鄉人民對這位君子的紀念。

2017年,當地政府將過去辦學所在的會館,又打造建設成為古牌匾陳列館,將歷時多年置換、收集的散落在民居、廟宇、祠堂裡的古牌匾進行研究整理,統一陳列。其中便有劉光第題寫的匾額。#SplitPageHere#

“光第故里”赵化:伴水而生,因“君”扬名

趙化古鎮桂香池

文旅融合重振沱江名埠

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趙化確定“一古鎮兩村落三園區四公園”的發展佈局,重振“光第故里·沱江名埠”。

李炳告訴記者,2000年他調到趙化鎮工作,就開始對趙化的文物資源的調查和蒐集。在這座小鎮上,除了已為人所知的幾個重點建築之外,還有邱世第當鋪、曾家祠堂、田家祠堂、東山世第民居、河街大茶館等特色鮮明的歷史建築散落在各處,共20餘處,都保存較好,十分難得。如今,這些古街、宮廟、古蹟、文物單位的保護性修繕及清末民居風貌恢復已基本完成。

走進趙化,能讓人充分感受“小而美”“通而透”“靈而秀”的空間佈局感,三面環水,與青山嶺森林公園隔河相望,河水浸潤,潤澤出獨特的古埠氣韻。記者看到,趙化的江壩由於河水沖刷,形成獨特的河灘景觀。據介紹,在古鎮境內有壩6處,其中4箇中壩由河沙和卵石堆積而成,壩寬100-300米,長都超過一公里。

同時,在這座小鎮上,還保留著川劇座唱、舞龍燈、劃龍船以及秸稈畫、竹器編織、土漆、繅絲織綢、釀酒制醋等傳統民俗和手工藝。“趙化嫩豆花”更是美名遠揚。據介紹,過去商貿繁榮之時,前來吃飯的客人沒有耐心等豆腐成型,要店主賣給他們鍋內還在加工的嫩豆腐,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按傳統的煎炒方法制作,只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結果大家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豆腐更加鮮美可口。

坐擁先天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如今,趙化也在謀劃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的重新振興。

李炳介紹,去年,趙化鎮總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確定“一古鎮兩村落三園區四公園”的總體佈局,具體來講,在古鎮核心區,以明清古建築群為基礎,傳承光第文化和傳統文化元素;在新區,打造萬畝田橙、萬畝桂圓、萬畝蔬菜的觀光休閒農業;同時,鳳凰湖公園、銀蛇溪溼地公園、濱河休閒公園、古鎮公園等四個公園也陸續啟動建設。

未來不久,在趙化,也許將再現古鎮水碼頭、大茶館、鹽商文化與鹽幫美味融合的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