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犯人时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够认出来?

糖猫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古代人流量很小,犯人很难躲避,容易被抓。

萨沙写过100多个大案,发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逃犯,比较容易藏身,有的可以躲避多年。这是因为经济发达了,人流量大,逃犯找个出租屋就能躲起来,逃亡路上也不容易被人发现。

但改革开放之前(文革时期除外),逃犯就很难躲藏,通常很快被抓。就算能够躲一段时间,通常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为啥?当年社会都是公有制,出门住店要介绍信,吃饭要粮票,买一张火车票往往要等很多天。

那个时代尚且如此,古代就更别说了。

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民一般不会离开家超过二十里,最多也就是串亲戚和赶集。

当年各地有不同的方言,随便听一听口音就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偶尔出现长途旅行的,不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就是云游的僧道,或者就是政府的办事员。

但僧道有自己的特殊打扮,还有度牒;生意人一般都带着货或者钱;政府办事员也带着公文。

所以,普通逃犯只能伪装成投亲靠友的,但这很容易识别,询问亲友是谁就行了。

而且,古代人流量不大,尤其是小地方,小县城之内,一天也来不了几个外地人。

只有这些人一出现,立即就会被人盯着,包括普通市民和政府的差人。

那么,就算画像不像,只要略微像一些,犯人就会被盘问甚至抓住。

第二,古代也有很多防止逃犯的措施。

比如汉代、宋代这些朝代,犯人甚至军人都要有纹身的,甚至纹身在脸上。

这种就基本无法逃亡,除非沿途的差役是瞎子。

武松逃亡时,就必须用头发遮盖住脸部。但古代中国男人是要梳发髻的,头发不可能这么披散,除非你是行者、头陀。

所以,如果武松不装作是行者,估计刚出门就被抓住了。

第三,户籍制度

古代为了纳税和管理治安,有着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报价制度。

以唐朝法律为例,它规定农户在走出一里,连坐的其他农家就要相互告知。如果要搬迁到一百里之外,则要向官府要一份路引,即通行公文,这便是“路引”了。

如果没有这份路引随便乱跑,被抓住了就要坐牢,连坐的邻居也要倒霉。这等同于今天的通行证、暂住证。

同时,古代也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登记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防止逃税。

很多朝代详细到:性别、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情况。

这种情况下,你家突然多了一个人(收留逃犯),就要向官府解释。官府肯定会派人来调查,逃犯无处可躲。

第四,逃到国外

有人说,我逃到国外就是了,比如逃到西域、逃到越南或者缅甸。

古代离开中国境内,必须有通关文牒,甚至经过边境大城市和重要据点,也必须有通关文牒。

如果没有,是不允许你经过的。这就类似于今天的护照。

没有通关文牒,你是很难逃到国外的,最多只能偷渡。

古代和今天不同,偷渡就必须自己一个人独行。那个时候,西域、越南、缅甸等边境到处都是野兽、匪盗之类。稍有不慎,你不是喂了老虎,就是被匪盗挖心肝泡酒了。


萨沙


古代是一个交通、通信都不发达的社会,人犯罪了受到的惩罚也不会比现在社会轻。也会有许多人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逃跑,但是对于在逃的罪犯,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抓回去,而现在社会通信发达、天眼覆盖,身份识别系统如此完善,为何现在的犯罪分子可以 一逃数年,而古代的人就凭一张通缉和一副不像的画像,就能在短时间内将逃犯抓捕!

现在社会犯罪会经过多重证据,来证实一个人的犯罪事实,例如我们常见的指纹对比、DNA数据库、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技术,让犯罪分子远处遁形。而在古代这些技术都是没有不存在的,而古代的人犯罪了,又是如何将犯人抓捕归案的呢?

古装剧里都会演,官府要抓一个人的时候都会张贴通缉令,通缉令上会附有一张罪犯的画像,以及犯罪分子的犯罪罪行,出生籍贯、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同时将这样的告示贴到全国或者全省的公示栏中,让所有的百姓都知道这样的通缉犯在逃,一般情况下,官府在通缉的时候都会附带悬赏,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也是在鼓励百姓协助官府捉拿。

古代的城市都是围城而建,为了保证治安、每天城门都会有固定的开门时间和关门时间,同时在经过城门的时候,都会有守城门的官兵对进出城的人进行安全检查,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安检制度,防止危险分子进入城里。

城门是进出城的必经通道,城门处也是通缉令重要张贴处,同时,守城的官兵会人手一份通缉令,对进出的可疑人员进行一对一查验。此时如果逃犯经过城门,即使乔装打扮,但是心理素质差一点的,让官兵一查,也会露出马脚。

古代交通不方便,多以农耕为主,不像现代社会,每天的流动量如此之大,一个办公室里都会有来自几个不同省的人,古代许多人生活了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家乡,所以一般小乡镇、县城的人都会非常固定,大家相互之间也都非常熟络,如果有外地人到来,一听口音、一看长相,马上就能让当地人知道这是一个外来人。

一般古代会经常踏足各个地方的人无非就是商人、政府官员、游方和尚、道士。但是这几类人都是能够自证身份的,商人会有经商证、以及随身会有货品,政府官员会有公文、官印。和尚、道士也会有官方度碟,所以这些流动人口都是带有身份证的。

主流学派认为我国从隋唐起,就已经开始使用身份证了,当时朝廷给每位官员颁发一个“鱼符”,这就是最早身份证的原型。

我国最初使用的身份证有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身份证的样式也是多样的,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而其中数鱼符最为常用且使用的时间最久的。

明清的时候,出现了现代身份证的雏形,称之为“牙牌”,也是一种等级身份证,主要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而有所不同。

所以古代尽管通缉令上的照片都非常不像,但是为什么也能被很快抓住。总结起来就是以下 几个原因:

一:人口流动性小,外来人口少,当地人对于外来人口敏感度高。

二:城门安检制度,让进出城的人 都接受检查,缩小犯罪分子转移的机率。

当然以上两点,只是针对如何抓捕在逃罪犯的,古代也和现在一样实行身份证,古代人出行也是要带身份证明的,所以相对于在逃犯罪分子,古代的人更容易被抓捕,而现代社会由于人口流通大、交叉度高,反而不易抓捕!


浩瀚文史


在电视上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当有犯人逃跑时张贴的通缉榜上的画像,根本和逃犯就不像,不由思索他们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其实,在古代跑路的重要犯人,画像是找一些水平比较高的画师画的,画的都是逃犯人的主要特征的。在元曲、明清小说中,有无数关于“画影图形”的描写。明代《六十种曲赠书记》里,将捉拿嫌犯的情况说得很明白了:“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见喧喧嚷嚷,捱捱挤挤,都在那里看什么榜文。老奴也在人丛中一看,原来把官人与老奴画影图形,各处张挂。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举首者,一体同罪。我们怎生走得脱身?”一甲一社,相互熟识,每到夜间,村社街巷一律有栅封死,除非有疾病生产等事,皆进出不得。这种情况下,有外来人进村进社,社员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外来的了,警惕就会提高。二十年前的农村依然存在着这种情况,大家对不认识的人的警惕很高。如果这时候有通缉令,再和通缉令上描述的黑框眼镜高裤腰一对比,还有得逃吗?


历史慢慢说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男子最后仰天长叹:“天下之大,竟无我安身之所”,由此可见,在古时虽没有摄像头,照相机,但是在古时想要隐姓埋名销声匿迹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在古时官方想要抓捕一个犯人最常见的方面就是下达通缉令,通缉令往往是一副画像加上一些注解,但是古时通缉犯的画像往往都通过他人口述给画师的,因此实际上并不是十分的相似,那么又是怎么靠画像抓捕到通缉犯的呢?



通缉令的作用

一、画像

通缉令上首先有的就是画像,能够让人初步掌握通缉犯的相貌,这个画像并不是画的和通缉犯十分的想象,而是突出通缉犯面部的某一个特殊的特征,如脸上有一颗痣,一道疤,鼻子比较翘,等十分鲜明的特征,让人一眼就可以注意到。

二、批注

除了上面的画像,通缉令上往往还有一行字作为批注,告诉众人这个通缉犯所犯的什么罪,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三、籍贯

籍贯的作用是告诉众人通缉犯的口音,是否为外地人等信息。

四、悬赏

通缉令上往往还标注了悬赏多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点也是众人积极参与的最主要的原因。

五、宣传

通缉令最大的一个作用并不是以上的四点,而是他的宣传的作用,告诉所有人有人犯法了,要注意身边的人,若有陌生人出现,请留意。


通缉令能够抓捕犯人的主要有的原因

这是跟古代人口流动性小有关,尤其是在乡下,几乎都是固定的人口,而如果有外人的人第一时间便会发现,再加上如果官方最近下达了通缉令,那么村民们就会额外的注意为数很少的陌生人,看看是不是所被通缉之人。即便是城市人口流动性也是很小,在加上古代有五户为一伍等这样类似的制度,导致普通平民身边的陌生人很少,而出现了陌生人也很容易被关注,所以,通缉令的作用便会变的很强大。


通缉令画像作为古时最常用的通缉手段,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没有效果,这种手段早就会被淘汰。无论是在古时还是现在,如果一个犯人犯了重罪,真的想要抓捕这个罪犯,他是很难有处遁形的,这就叫天下之大竟没有容身之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古代的通缉像画的确实不行。但为什么还能抓到犯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张古代通缉令的图片。



从这张图片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个犯人的几个特征:

第一,嫌疑犯的左脸上有一道刀疤。

第二,嫌疑犯的右脸上有一颗大黑痣。

这两个特征,可以一眼就能望出来。所以这也是古代通缉令必须要能表达出来的东西。

我们再看这一张,通缉的程咬金,络腮胡,大圆眼,还有一撇八字胡,刀眉。特征非常明显。

但如果只是说把罪犯的特征画出来,就一定能够抓到对方吗?从通缉这张程咬金的通缉令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张通缉令它是包含几个要点的:

1.罪犯的籍贯。在古代普通话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罪犯的籍贯地的口音往往能说明他的来历。比方说,一个上海的罪犯跑到了山东,他那一口上海腔在山东,一说话就能被人认出来,所以,通缉令上一定会标明罪犯的籍贯。

2.被通缉的原因。为什么被通缉说的很清楚,罪犯犯了什么罪,大家一目了然。一般能上通缉榜的都是罪大恶极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人的同仇敌忾的心

3.最重要的赏金的数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通缉令中把赏金的数额说的非常清楚,大家一定会去积极的做这件事儿的。


那是不是说,一张通缉令上面几个要素都包含了,就一定能抓到罪犯了?

在这儿我们还要说一个事儿,很重要的因素。古代的保甲制度

在农耕文化里,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土地上了,一般不会到处去。而保甲制度的实行,是大部分人平常所见都是自己的熟人,一旦某一天身边出现一个陌生人,他们一定会非常注意的,而陌生的特征又与通缉令相符合的话,他们一定会报官。

所以我们说古代的通缉令,他抓到犯人的几率是很大的。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少校柳下惠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没有身份证,但是官员们则有了身份证的雏形:

1、隋唐时期的“鱼符”

“鱼符”的出现,是古代最早的政府官员身份证的雏形。其形状为鱼形,两瓣,丝线穿,挂载腰间。

或金属制成,或是木制。上面的内容包括姓名、衙门和官员的品级。也就是对应我们现在的名字、单位和级别。还别说,最主要的成分都有了,比我们现在的身份证还全,类似我们单位的工作证。


后来,高官的“鱼符”开始用黄金、银、铜等金属做成,分别象征着身份的高低,用黄金身份最高,其次是银和铜。

2、唐朝开始用“龟符”

武则天篡权后,大周过开始改用龟符。比如金龟婿,就是一个高级别的象征。

3、明朝的“牙牌”

明朝时,“牙牌”出现。用象牙、兽骨、金属等制成的板片,其实际用途与“鱼符”没有什么区别,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4、清朝的“腰牌”

清代出现“腰牌”,含有“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高级的还有头像,防止被别人冒用。

清代,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嫔陪睡,则由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箭牌”统一放进一只银盘内。皇帝看中哪个妃子,就将其“牌”翻过来。

二、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证”

普通老百姓没有所谓的什么“符”,什么“牌”,但也有临时的“身份证”比如“路引”、“门券”,比如在乱世,老百姓要出远门,那么就要有这么一个东西,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明朝初年,如果要出村,得开“路引”,没有“路引”抓住就被充军。想住店要用“路引”,过关卡也要用“路引”。

“保甲制”的出现

北宋的“保甲制”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凡遇盗贼、逃人、奸宄窃发事故,邻佑即报知甲长,甲长报知总甲,总甲报知府州县卫。府州县卫核实,申解兵部。若一家隐匿,其邻佑九家、甲长、总甲不行首告,俱治以重罪不贷。

这与我们现代贷款相互担保有些类似,没事则以,有事大家都一起承担。

三、古代通缉犯人的画像起什么作用

古代通缉犯人的画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通告

每当官府通缉犯人的时候,会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贴上多张通缉令,也就是告示。起到的作用首先是通告天下:某某犯人,因为犯了什么事,而被通缉。并告诉老百姓有个犯人或许就在你身边,现在流窜在外,大家要小心,并密切留意犯人的动向。

所谓人多力量大,犯人说不定在哪个时候就会被人看到。



2、描述主要的特征

通缉令上会有一个通缉犯的头像,虽然不是很像,但是最明显的特征肯定是有了,大家留意一下其胖瘦,脸部特征,发型等等,就会掌握一个八九不离十了。


3、悬赏与惩治

通缉令上通常还会有悬赏的金额,而且数额巨大,足以引起老百姓的提供犯人信息的诱惑力。而且还有会惩治的作用,如果窝藏或者知情不报者,会严惩。



四、虽然通缉令上的照片不像,但是为何还能认出来

由于有了上面的简单的介绍,抓住了犯人的主要的特征,还有重赏重罚,再加上“路引”,保甲制等的约束。而且如果某村来了一个生面孔,大家都会特别警惕。毕竟村里流动人口不多,家家户户都很熟悉,来了生人,谁会不注意呢?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犯人住店都困难,吃饭都会被老百姓所注意,所以,不久就会被抓获。


历史漫谈君


古代通缉犯人不是只有画像,还有别的内容。

第一,姓名。古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即使犯了事也不改自己的姓,最多改个名,因为怕辱没祖宗,死后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只要一对姓名,就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第二,身份证明。古人住店必须出示有效证件,否则店主就会跟罪犯连坐。而罪犯是拿不出有效证件的,拿出来就是自投罗网。当年商鞅跑路,就是住店拿不出有效证件,在大街上游荡,结果被巡夜的抓住了。



第三,跑到野外也不行。刘唐犯事住在庙里,结果被雷横抓住了。而犯事的人除了住庙,就是住野外,很容易被抓,除非跑到深山当野人。



第四,不要小瞧古代的画家,几乎可以写真,画的不说百分百,百分之八十肯定是像的。如果把鲁智深化成李逵,武松画成石秀,那这帮人也就不吃这碗饭了。术业有专攻,千万不要拿你的妄测推断别人的饭碗。




唐风宋月


首先,古代抓犯人并不是仅靠画像来通缉,画像只是提供犯人大致的体貌特征,只是起到了很初级的作用。



古代的犯人,之所以能抓住,也是因为古代有很多排查措施。比如你在街上也会查你的身份信息,只是当时他们拿的证明自己的证件肯定没咱们现在的身份证这样高级还能扫码什么的,他们也有证明自己身份的信物等,如果没有肯定也是会被带到衙门去巡查盘问。


另外一个就是古代非常有名的“保甲”制度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连坐,比如十个人为一个团体,但凡有一个人犯罪,其他的人就要揭发他,不然一块处罚。这一招可谓是很管用,也大大降低了了犯罪率.

况且古代也是有悬赏的,高额的奖励也会激发民众的积极性。

所以说,古代画像不像真的不是问题,它只是抓捕犯人的一项手段,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不用担心画不像就抓不住犯人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