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我一直想談談“信任”這件事。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我有一個關係要好的朋友,十八九歲的時候我們曾經是戀人,近十年來的這一路,教會了我“相信”這門功課。

相信在所有沒有聯繫的時候,彼此仍然關心著對方的福祉;相信對方所做的一切考慮都會盡最大可能地考慮自己的利益;相信對方不會誤解自己——哪怕有人惡意中傷,彼此也絕不會相信對方對自己存在不好的動機;相信自己對對方來說是很重要的,這種重要不需要佔有,只需要成全;同時也包括相信對方會處理好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關係。

如今彼此之間已不再有男歡女愛的情感,只是多年的故人老友,由於這種相信的存在,就猶如世上多了一個血緣至親一般。是假使突然死去了,知道對方會照顧自己的父母的那種關係。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很多時候,我們愛一個人,卻沒有辦法信任他。年少時的我們就是這樣,對對方存有許多懷疑。做戀人的時候始終對對方心懷恐懼,對於對方身上所有自己不理解的東西,都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充滿了自保的心思。

直到分開後又相處了多年,才發現原來一個人可以全然信任另一個人到這種程度,是天高海闊,是光風霽月,是面對世界時的篤定和勇氣。

我因而一直想談信任,因為信任竟比愛更難,需要穿過人性黑暗幽深的小徑隧道,一度看不到出口和光亮。然後你們懷著恐懼依然選擇一往無前,最終生活回饋了你們以信念。而一旦得到了信任,它為生命帶來的積極影響是難以言喻的,因而我希望令你們每個人都能獲得。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今天和大家聊聊信任是什麼,為什麼信任很重要又難以建立,我們如何才能在關係中培養出堅不可摧的信任來。

信任是什麼?

英文中的信任“trust”一詞,起源於古歐洲的詞根“drout”,意思是“堅實的”、“持久的”,在古英語中,這個詞還表示“信心”和“依賴”。到了14世紀,“trust“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意思是“本質的確定性和深深根植的希望感”(Pogosyan,2017)。

可以說這些本身就是信任所蘊含的特質了。

信任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它在人際中、群體中、組織中、經濟政治社會中,都會存在。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人際間的信任感。

人際間的信任感,是一種相對來說有一定持續性的心境狀態,它是有針對性的,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我們的信任感是不同的。

它既是一種理性判斷,意味著我們判斷對方會在我們無力控制的時候,仍然做出符合我們利益的行動,存有對我們有利的動機,同時也是一種情緒狀態,它包含了對對方的積極情緒在其中。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對一個人存在負面的情緒,我們將無法對ta產生信任感。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我們對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下意識會有4個方面的評估(McKnight, & Chervany, 1996):

1. 能力(Competence):

對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做我們需要ta去做到的事;

2. 善良(Benevolence):

對方是不是一個好人、與人為善的人,他們不是偶然、看機緣地對他人好,而是一貫願意考慮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3. 正直誠實(Integrity):

對方是不是說真話、是不是言而有信、是不是正直;

4.可預測性/前後一致性(Predictability):

對方的言行是否具有前後一致性,你是否能夠預測對方對不同情境的反應。

對方在這四個維度上的得分越高,我們越有可能信任對方,如果有哪一個維度的得分不高,也會影響我們整體對對方的信任感。

換言之,如果我們希望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我們也需要在這四個維度上都做出努力。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關於信任的迷思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的方式,其實也是通過許多自然發生的,或者人為設定的“信任考核場景”發生的。我們在和一個人的相處中,總會遇到一些時刻,對方在這些時刻中的選擇和表現,決定了我們是否會信任ta。

迷思1: 越熟悉的人我們就會越信任

這一點關於信任的誤解是顯而易見的。

當我們對一個人不熟悉的時候,我們對ta的信任主要受到我們自身的氣質特徵(Disposition to Trust)影響。

有一些人信任他人的氣質特徵就很高,這些人或者具有“對人性的信念(Faith in Humanity)”,也就是說,他們天然假設他人常常是正直的、好心的、可靠的。或者,這些人具有“信任的立場(Trusting Stance)”,也就是說他們儘管不假設人性如何,但相信人們在受到信任的時候,事情的走向會更好,自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他們選擇信任作為一種人際策略。

所以在面對不熟悉的人的時候,有些人給出的信任水平本來就很高。

而隨著我們對一個人瞭解的加深,我們就開始能夠從1.能力 2.善良 3.正直誠實 4.可預測性/前後一致性 來給這個人作出評估,當評估結果不好的時候,這些天然傾向於相信他人的人,對這個被評估者的信任反而會降低。

但隨著瞭解的更加加深,當我們對一個人的人格特質非常瞭解之後,我們由於如此瞭解對方,而能夠對對方的行動產生高度的預測能力,此時我們對ta的信任又會有所回升,因為我們的恐懼感降低了,我們知道自己在應付什麼,知道對方可以被賦予多少期待。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迷思2: 要想獲得一個人的信任,我們可以通過在ta面前偽裝出“更好”的樣子來獲得

這也是很多人對於信任的一個常見迷思。我們為了在某個人面前獲得好的印象,在這個人面前就會做出許多印象管理的工作,而這種工作可能有利於兩個人關係的破冰,卻無法幫助信任的形成。

信任的形成,歸根結底需要對方對你在1.能力 2.善良 3.正直誠實 4.可預測性/前後一致性 四個維度作出評估。當我們偽裝地比自己“更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在實際考核我們的人際關係能力時,暴露出自己真實的水平和能力的不足;此時,正直誠實就會受到極大的考驗。

並且,由於這種“更好”是竭力偽裝的,我們總會在一些時候迴歸到自己本來的樣子,此時前後一致性也受到了考驗。

研究顯示,我們更加信任前後一致的人,無論是前後一致的100分,還是前後一致的60分,一個人表現出來的穩定性讓我們信任,同時讓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對這個人作出什麼樣的期待。時而100分時而60分且沒有規律可言,給人們造成的不安全感會遠遠更高。

所以,如果你的目標是和一個人建立持久穩定的信任關係,真實地表現出自己,是一條必經之路。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我們為什麼需要信任關係?

信任可能是我能想到,唯一能夠用來對抗無常的東西。信任是我們在人世間為數不多、能夠抓住的恆常感。

我們的存在需要與他人連接,否則將陷入孤獨和孤獨造成的多種心理疾病中。而無論和誰,我們和他人的連接始終包含了另外一個靈魂在其中。我們沒有讀心術,無法知道對方的所思所想,我們的關係也總會面對一些黑暗的角落,在那其中,你無從得知也無從掌握。

而正是信任,讓關係能夠始終維繫下去。是它給我們信心,讓我們的關係能夠始終突破猜疑、走過陰影。

而一旦信任關係真正形成,你會感受到可以用來對抗存在式孤獨的陪伴感和安全感。從此你是被愛的,是不會被遺棄的。這種愛,可能是家庭中、親密關係中,也可能是深厚的友誼。

要想形成信任,有且只有一個方法:通過考試。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只有讓你們的關係,經歷一些考核信任的情境,信任才會生成。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帶來信任,自我遊說不行、他人的說服也不行。

信任是一種可能失去也可以重建的東西。重建的方法也是一樣,建立考核信任的情境,考核對方。比如說,有一方出軌了,此時出軌者假使希望重建對方對自己的信任,需要一定程度讓渡自己的邊界,讓對方能夠有機會考核關係中的信任。比如讓對方檢查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等等。對方也可以提出一些要求,看出軌者的選擇來做出自己的判斷。

信任的最高狀態,接近宗教式的信念。此時你不再需要情境的考驗來驗證它,不再需要外界的證據證明它。因為總有一些終極的狀態,是你無法驗證和經歷的,此時,它變成了你自己的一個選擇。

在這裡我不希望你們混淆這種信念與盲目相信,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面對的,都是可以被情境檢驗的東西。你是否只是自欺欺人,不願意真的讓你們的關係經歷考察,因為你害怕結果是不好的。你只需要讓ta做選擇,就可以通過選擇經歷信任的增加和失去。

而當你最終向擁抱信仰一樣擁抱了你對一個人的終極信任的時候,你將不會再失去它,而擁有它本身已經是一種極大的回饋。

我愛你,但我不相信你 | 你為什麼必須學會“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