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面前是良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恶母!”“悲哀!”

很多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大概都有一个感觉:在学校跟学生说话轻言细语,对同事满脸堆笑,下班离开学校回到家就不太想说话,有时候脾气也不太好,动不动就跟家人发脾气。这与教师职业特殊性有很大关系。教师身为教育者,也是“服务者”,说话的时间基本用在了学生身上:上课、课后答疑、找学生谈心等。如果算上同事间交流、汇报工作、各种公开课优质课打磨评比,教师在学校会说很多话。尤其遇到纪律不太好的班级,上课就跟吵架一样,不仅费嗓子、费力气,还费精神,让人疲惫不堪。搁任何人身上,每天上班扯着嗓子吼几个小时,回家应该都不太愿意说话。

“在学生面前是良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恶母!”“悲哀!”

在某中学教数学的金老师就是如此,算上晚自习,平均每天有四节课,课后还要负责学生答疑,曾经的“金嗓子”变成了现在的“瓷嗓子”,动不动就发炎疼痛。金老师在学校是公认的“好人缘”,对学生和同事都很热心,也特别受大家的欢迎。只是长期的身体不适,加上体力透支,回到家她就成了“哑巴”。好几次孩子想跟她说说话,都被怼了回去。有时候,看到孩子犯了点小错误,就怒火中烧,感觉跟在学校是两个完全不同状态。“我的耐心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回家常常对孩子发脾气”,金老师的言语中透着些许无奈,“在学生面前我是良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恶母”。

金老师家里的情况在不少教师家庭中都存在。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耐心总归有限,在一个地方用得多了,留给另一个地方的就少了。

教师为何把耐心用在学生身上,笔者认为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从人性角度看,学生是“别人家的孩子”,与之交流情不自禁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展现出较为温和的一面;从“服务者”角度看,学生是被服务的对象,对之态度一定要和蔼;从教师职责看,学生是教育对象,对之言语一定要柔和,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在学生面前是良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恶母!”“悲哀!”

无论愿不愿意,在学校里,在学生面前,教师们都要展现出最体贴、最理性、最克制的一面。而教师不是机器人,时间长了会累、会疲惫。当耐心用得差不多了,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回家就想瘫坐着休息,此时孩子好意凑过来,很容易被当成“打扰自己休息”。失去耐心,有碰上孩子“打扰”自己,肯定有情绪。倘若这个时候孩子不小心“犯错误”,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作业完成情况不好、打碎了东西等等,可能怒火一下子就迸发出来,发脾气是一定的了。

反观在学校的情形: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会找时间与之交流,苦口婆心地教育,教他们学习方法,激励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非常有耐心地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道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差,课后会很和蔼地与之交流,希望他们能做出改变,甚至很认真地与他们的家长交流,旨在共同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生面前是良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恶母!”“悲哀!”

学校的好老师和家里的恶母亲,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角色,却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其实挺悲哀的。当然,不能把出现这种现象的理由完全归结为“耐心在学生身上用完”。如之前所言,人的本能就是对“别人家孩子”态度要好些,不管内心怎么想,表面上总是客客气气的。而面对自己孩子,通常不会去刻意控制情绪,骂几声、打两下,都是常有的事。另外,教师对学生和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不同的。过高的期许不仅会给孩子压力,也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焦躁不安,因此比较容易动怒。

不管何种原因,把好脸色给学生,把坏脾气留给孩子,肯定是非常不妥的,也是有很大危害的。对孩子来说,有这样的教师妈妈,一定挺悲哀的。所以,教师即便再忙、再累,也要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发脾气或少发脾气。

“在学生面前是良师,在孩子面前却成了恶母!”“悲哀!”

那么教师朋友们该如何控制情绪呢?这里给出几个小策略。

第一,试着进行“角色转换”。孩子犯错时,把孩子看成是自己学生中的一员,以对待学生的态度与之交流。

第二,及时给自己“泼冷水”。当感觉情绪要失控时,自觉地离开孩子,或出门走走、或到另一个房间坐坐,及时“降温”很有效果。

第三,发挥好伴侣的作用。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暂时性交给伴侣。如果提前跟伴侣做好约定,并能默契配合就更好了。

第四,给孩子一些的权利。许多时候,自己没有感觉到情绪已经失控。可以跟孩子说好,如果自己情绪失控又不自知,孩子有权利提醒自己“别生气!”

学校里的学生,自己的孩子,都是“向着朝阳的花朵”,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把工作上的不顺心带到家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