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2018年6月29日,这是和学光在云南民族大学上课的最后一天。

和学光,纳西族知名学者,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导师,今年74岁,金山乡文化村人。

他有很多称呼,农民学者、烤烟书记、和教授……然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学生们给的称呼——“阿罗”。在纳西语中,这是爷爷的意思,更是一种尊敬。

满头银发,肤色黝黑,尽管年过7旬,和学光依旧健壮,操作起电脑也丝毫不含糊。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教书15年,学生想给他递“辞退书”

和学光在云南民族大学教了15年的书,学生曾想擅作主张地给他递“辞退书”,让他好好休息安享晚年。因为,他真的太辛苦了。

为了给学生上课,和学光每周往返于丽江和昆明两个城市。那时动车还没开通,坐火车一趟行程需要10多个小时。到站后再坐地铁,辗转才到呈贡的大学城。为了给孩子们讲述纳西文化,他甘愿受这折磨。

上完课,他又马上坐火车返回丽江,一刻都不停留。因为家里养了70多头的野猪,原本请了工人管理,后期工人走了,和学光只能和老伴一起打理。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课堂上,他是学识渊博又亲切的教授。下了课回到家,他卷起袖子喂猪、种药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学者”。

每次上课,和学光的老伴都是全程陪同。他上课,她就坐在最后一排听他讲,十年如一日。在学生眼中,他们就是幸福的模样。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有学生上课玩手机,她就反馈给和学光。和学光也不骂,也不说教,而是用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导。

每周10多个小时的火车,还要坐1个多小时的地铁。沉闷逼仄的车厢里,两个老人相互依偎,彼此搀扶。

这样的坚毅和不辞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们发自心底的尊重。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去地铁站接和学光夫妇成了纳西语班学生间的默契。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备好一壶热水、脸盆、毛巾和香皂,给用粉笔写板书的和学光洗手。送老两口去食堂用餐,下课后送他们去地铁站坐车,这些“传统”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自发延续。

和学光的课在周二,每到那天,这样“前呼后拥”的阵仗在校园里很是引人注目,而学生们则早就习以为常。

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纳西语方向)大三学生和晓东,听过很多关于和学光的“传说”:年事已高的学者、丰富的学识、接地气的授课方式、还有那些学长们尤为顺从的“传统”……都让和晓东特别好奇。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见到和学光的第一眼,是在清晨的地铁站,他们去接老两口的时候。一头银发的和学光步伐轻盈,手提一摞自己编写的纳西语教材,差不多有20多斤重,然后亲切地和学生们打招呼。“阿罗比我想象的还要帅,虽然他是教授,但我感觉就像自己家的爷爷一样”。

最让和晓东佩服的,是老人守时的习惯。但凡有课,和学光总会提前20分钟就到教室,没有一天晚到。学生想请他吃碗面条都很难,因为他心疼学生,从来不让他们掏钱。

在一年的评选活动中,全校2万多学生投票,和学光被评为了“我最喜爱的老师”。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和学光说:“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得意的荣誉。”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38岁参加考试,从农民成为公务员讲师

1964年,18岁的和学光考上大学,但介于当时特殊的阶级原因,他没能如愿上大学。然而,爱看书爱思考,尤其喜爱哲学的习惯,却从未间断。

1984年,38岁的和学光参加了丽江地委宣传部讲师团的招聘考试。

当时参加考试的有50多人,他是唯一一个“泥脚杆”。结果,他考了90分,是唯一一个及格并取得高分的人。原计划录取4人,由于分数差距太过悬殊,他成了唯一一个被录取的人。

考试前,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妻子要种20亩地,家里一共有8口人要供养。被录取后,和学光成了给公务员上课的讲师。

他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第一节课就一鸣惊人。他用实际案例结合理论讲述,听惯了陈旧说词的学员问:“这个课还能这样讲?”

2年后,和学光被破格提拔为丽江地委党校副校长。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不抽烟的“烤烟书记”

1987年,和学光调任华坪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1990年8月,任丽江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在丽江任县委副书记期间,和学光担任烤烟领导小组的组长,狠抓烤烟生产。

在他上任前,丽江的烤烟规模在200亩左右,还未形成烤烟产业。工作第一年,丽江的烤烟种植规模达到1万1千多亩,第二年又翻了一倍。烤烟产值从几万元到5千多万元,创税2千多万,占当时丽江县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他也因此被老百姓称为“烤烟书记”,而且还是个不抽烟的“烤烟书记”。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触底反弹的46岁

1992年11月,和学光被外调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当老师。

那年他46岁,此前虽然课讲得好,也有从政经历。但由于没有正式职称,且履职时间短,和学光被要求先试用一年。

试用期的工资每月48元,当时家里四个孩子要上学,和学光一家的生活极为困难。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以前大手一挥,习惯了前呼后拥,那会儿遭受这样的待遇,心里确实是很失落。”和学光说。

坐以待毙不是和学光的风格。第二年,他开始积极申报国家课题。由于资格不够,他四处找人寻求帮助。

“没有正式职称,当时有很多人看不起你,但我必须要打破这些看不起的眼光,奋发努力。”

最后课题终于申报成功,实现了该校40年来国家课题申报的零突破。由于表现出色,和学光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即使没有基础,他们还是非常喜欢学”

2003年,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当老师的同时,云南民族大学聘请和学光为本科生教授纳西文化课程。

其实早在1999年,和学光就已经开办过纳西文化班。但正式为本科生上纳西语专业课程,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由于此前没有口语考试,第一届纳西语班的学生仅为8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汉族、白族、藏族、壮族、哈尼族等。2009年,该专业的招生条件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纳西语口语考试,学生增加到如今的40多人。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在学纳西语的学生中,有很多孩子令他记忆犹新——

刻苦好学的大理白族女子戴灿宵,研究纳西文的法国博士米柯,当上飞行员的迪庆州小伙陈子墨,自主创业办幼儿园的和国俊,毕业后当边防武警的李红喜……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于学习纳西语的坚持和热爱。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即使没有基础,他们还是非常喜欢学。”这让和学光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上天赐予我们什么样好的条件,我们都要珍惜

2006年,和学光退休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纳西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上。

他跟老伴儿在古城四方街科贡坊后侧的天地院住了近30年。在这个三坊一照壁的纳西院子里,和学光主导培训开办了59期纳西语文培训班。学员来自世界各地,19年来,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次。他还参与和策划了纳西乐舞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8届。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他说,人生不能白过,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上天赐予我们什么样好的条件,我们都要珍惜。上天赐予你有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条件,那么我们就该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工作。这种条件不是用来为自己吃喝玩乐,而是要在这个人类社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论大小,都要去发挥作用。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无论是青年时期不服输做出的选择,还是晚年仍旧在纳西文化事业中奋斗,在和学光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纳西族坚韧、谦虚、勤奋等等优秀的品质。

生活如同砂砾,总是磨炼着那些从不轻易屈服的人。最后,这样的人会收获最为珍贵的礼物,那是生命的厚重,更是最让人惊叹的精神力量。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这位纳若是“烤烟书记”,是“农民教授”,学生爱他却递辞退书

人的生命有两层价值,一层是自在的价值,一层是他在的价值。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从小就是讲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我活到74岁,一直都是这样的观念,要对社会有好的作用,努力成为正能量,这个就是我的追求。

——和学光

丽江读本全媒体记者洪雪莲 吴鹏 和雪婷摄影报道 杨莉娜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