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王安憶是當代作家中的大家閨秀。她的文風裡,沒有來自底層的村俗,沒有來自草莽的憤懣,沒有來自書齋的高深,也沒有來自閨閣的幽怨,始終是沉著的、淡定的、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作者與筆下人物有著一種讓人舒服的距離感,而這個距離感,正是屬於大家閨秀的。與她同時代的作家們在越來越浮躁的時代裡紛紛擱筆,或是力有不逮,或是遠離塵囂,唯有她極富耐力地寫到今天,說她是“當代文學的中堅”,當之無愧。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王安憶目前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張新穎算是同事,這本《談話錄》原本發在文學刊物上,後來靜悄悄出版,裝幀簡約樸素,知道的人或許不多。其實是難得的好書。談話者,有問有答,問得高明與答得精彩相得益彰,旗鼓相當才好看。而一個話題完了向下一個話題進發,水窮雲起,柳暗花明,那種偶然性和跳躍性有著別的文體帶不來的閱讀快感。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感觸最深的是王安憶對古典作家與現代作家的描述,她說十九世紀的作家好像銀行,比如托爾斯泰,精神內涵是取之不盡、可以再生的;而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作家就像一筆貸款,比如卡夫卡,那形式雖然獨特,可是很容易就揮霍掉了。究其竟,現代作家給人的是“方法”,而古典作家給人的是“教養”。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從文學形式說到文學內容,頗有勁道的是這樣一段話:“古典作家的人道主義立場是非常明確的:我真的同情你們,你們真的是很可憐,你們真的是可以解釋的,但是我不因為你們可憐就同意你們苟且,你們依然不能無恥,我不能和你們同流合汙,我還是要批評你們。我覺得人還是應該崇高的,不應放棄崇高的概念。我覺得二十世紀以後,人道主義都是同流合汙。”這話說得很重,但誠為確評,反觀之亦可見王安憶自身的價值取向,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是的,她是一個反感於黃段子和葷笑話的人,是一個批評年輕作家沒有教養的人,是一個喜歡知識以至於訂閱《化石》、《地理研究》、《歷史》、《考古》的人,一個“過時的”啟蒙主義者。最為反諷的是,由於寫市民形象寫多了,讀者大概會有一個誤解,覺得王安憶認同她筆下的人物,特別是她的《長恨歌》被誤讀為“小資經典”,這恰是她不願看到的結果。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在這樣一個時代裡,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那是一種特殊的悲涼。她抱怨說:“我就看不到英雄了,我就看不到一個。”在另一段裡她感喟:“作家在他的時代總是孤獨的”。“作家眼中的作家”總是最有趣的話題,這也算是《談話錄》的一個賣點。王安憶談到了幾十位當代作家,很誠實,有感性又有細節,好看。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比如她回憶汪曾祺,汪老說寫作是種享受,“他都是喝了二兩酒、吃點茴香豆,然後開始寫”。汪老在待人接物方面十分隨和,但是對自己的作品,很驕傲。有一次談到《沙家浜》,他說“老子的隊伍才開張”,“開張”兩個字用得好。他問王安憶知道是誰寫的嗎,王安憶說不知道。他得意了,一豎起大拇指:“我”!那幾段如小幅白描,可愛的汪老躍然紙上。

《談話錄》:王安憶,舉目四望,芸芸眾生,一個精英也看不到

又比如王安憶分析王朔:“我覺得王朔其實是一個溫情主義者,他有一次喝了酒,我覺得他喝酒以後就特別可愛,腳是軟的,眼光也是軟的,好像有千言萬語要跟你說的樣子…他很容易受傷的。他為了掩飾自己的傷痛呢,就會做出特別兇悍的樣子,他會做出特別抵抗的樣子,或者胡來胡鬧,把事情搞成一團醬。”剖析得如此老辣,到底是王安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