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屆的集大成者:王安憶

上海文學屆的集大成者:王安憶

王安憶,上海人,出生於南京。母親系作家茹誌鵑,父親系劇作家王嘯平,自幼受母親影響。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安憶小說創作的基本軌跡:第一階段(1977——1983年):“雯雯系列”。這一階段王安憶的小說創作帶有極強的個人色彩,屬於自我情感的抒發階段,以《雨,沙沙沙》、《廣闊天地的一角》、《野菊花,野菊花》、《流逝》、《69屆初中生》為代表。《雨,沙沙沙》發表後,文壇便開始關注王安憶,這也堅定了她對創作的信心。1983年發表的《69屆初中生》可以看作是“雯雯系列”的終結。有人曾這樣評價道:“早期以〈雨,沙沙沙〉為代表的作品,是一支支優美純情的歌,表現著善良、真誠的‘雯雯’們的情緒天地,她們在動亂和失落中是如何捍衛自己心靈的純潔和自由的。” 在這一階段,王安憶的寫作主要體現在自己的經驗範圍,禁不住要抒發自己強烈的人生感悟。但經驗畢竟是有限的,不久,王安憶開始了艱難地突圍,嘗試著敘述自己之外的廣大世界,如《庸常之輩》、《冷土》、《流逝》等。

第二階段(1983——1995年):以1985年《小鮑莊》的發表為標誌。《小鮑莊》是王安憶不斷思考的結果。在此階段,王安憶的小說視野由早期“雯雯系列”的狹小視野變為了深廣的文化視野。此後不久發表的“三戀”、《崗上的世紀》更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考察人的存在困境。對文化、人性的形而上思考,促使王安憶步入了更為“極端”的精神書寫,如《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傷心太平洋》、《紀實與虛構》。

上海文學屆的集大成者:王安憶

陳思和曾評述道:“九十年代初,王安憶連續發表了三部風格相近的中篇小說:《叔叔的故事》、《歌星日本來》、《烏托邦詩篇》,這三部作品的創作時間前後不過半年,可以說是一氣呵成的營造精神之塔的三部曲,分別以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向度重新整合八十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經過“突圍”的王安憶用更加成熟的藝術表現手法,饒有意味地描寫了俗世小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並從此走上了複雜、抽象的精神之路,文風也由清新走向了繁複。

第三階段(1995——至今):這一階段,王安憶努力地融理性精神於故事之中,“真是有一點大作家的氣象了”。《長恨歌》的成功使得王安憶更專注於俗世寫作,誕生了一系列相關的作品,如《逃之夭夭》、《妹頭》、《隱居的時代》、《驕傲的皮匠》。俗世小人物成為王安憶此時關注的重點。王安憶一直認為“城市無故事”,我們的城市倒是有傳奇,可是這樣的故事沒有格調,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特殊的精神價值。於是,王安憶把小說故事放在了“制度外”的人生裡,如“流浪漢、無業者、罪犯、外鄉人,內省人和精神病患者”,“他們衝出了格式,是制度外人,他們承擔了重建形式的幻想”。

上海文學屆的集大成者:王安憶

這一時期,那些獨特人物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成為王安憶建構審美俗世的審美依託。對這些普通而又特殊的小人物的生活表達,不僅形象地體現了王安憶對俗世日常生活的精緻臨摹,也表現了其中俗世浪漫的精神懷想,並挖掘了俗世看待世界睿智的思維方式。與前期相比,王安憶對俗世“庸常之輩”的傾心書寫不僅成為作家本階段創作的重心,而且展現了俗世更加豐富的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