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豆粕需求為何好於預期?

盧炳盛


很榮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近階段,中美雙方談判前景向好,對美豆盤面具有一定支撐作用,加之我國豆粕現貨成交的恢復以及主流油廠豆粕庫存壓力不大,也是工廠挺價情緒的主要動力。對於近期國內豆粕市場需求恢復的理解,最大助力應來自於歷史地位的豆菜粕價差以及豆粕在配方替代比例中的明顯提升,當然終端市場的買貨心態也有所改善。5-6月國內豆類供應需求基本定型,現貨壓力或將來自於後期進口成本的傳導,而另一方面油廠盤面榨利的有所回升以及豆粕成交回暖,也吸引部分油廠繼續採購6月船期的巴西大豆,包括少量阿根廷/烏拉圭大豆,當然政策性買盤向商業壓榨的釋放節奏也非常關鍵。

根據匯易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12日的五個工作日,我國主流油廠豆粕總成交量為147.29萬噸,日均成交量為29.458萬噸,環比上週的93.78萬噸總成交量大幅增加53.51萬噸,或增幅57.06%,同比略增4.11%;而進入4月份以來,主流油廠豆粕總成交量達到241.7萬噸,環比上月同期201.9萬噸增加39.8萬噸或增幅近20%,而去年同期則僅為125.72萬噸。但需要關注的是,儘管如此,今年以來我國主流油廠的豆粕基差預售情況仍然偏慢於去年同期,如5月提貨合同成交50萬噸,去年同期150萬噸,去年5月合同最終成交350萬噸。

當然對於近期成交明顯回暖的分析認為,偏低的豆菜粕價差推動豆粕飼料配方調高效應使然以及終端市場總體庫存偏低的逢低備貨節奏是主要原因。來自市場機構調研的結果顯示,在前期豆粕價格高達3700元/噸時,豬料中豆粕添加比例在8%-10%,而在當前價位添加比例已上升至18%-20%的極值附近。當然禽料中的豆粕添加比例也從原17%左右上調至25%。但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2019年貿易商和飼料廠對後期行情悲觀,遠期基差銷售較差,僅為去年同期的1/3左右;需要關注近期的下游豆粕提貨。

總體而言,近月進口大豆到港量預期相對確定,根據貿易商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量預估為860 左右,5月份將降到700萬噸附近,而6月份又將上升至850-870萬噸區間;在供應相對寬裕的背景下,豆粕現貨基差大的偏弱趨勢沒有改變,市場交易點放在了5月以後暫無加籽到船和可能的DDGS恢復進口對菜粕的替代這兩個預期上,以及很重要的一點即到港大豆中的儲備所採購美豆以何種節奏進入商業壓榨領域。若菜系供給或逐步偏緊,以及2季度中美貿易談判達成協議,則2-3季度美豆進口量或超預期並對外盤市場形成支撐,當然商業買盤方向仍需要關注,未來進口量則是行情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