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還有人住嗎?

用戶147418275


朱棣遷都以後,南京還有人住,只不過從前住著的是皇帝、妃嬪和太監,而遷都後,這裡只剩下少數的太監、宮娥在看家。



但是雖然皇帝不常在這裡居住了,朝廷的六部卻依然在南京常設。

朱元璋建國後,因為他很長時間都盤踞在南方,加上這裡經濟富足,交通便捷,所以綜合考慮一番,就定都南京了。在他在位的時候,南京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度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城市。明初這裡有超過70萬人口,因為是國都所在,所以這裡很快就成為了全國各個行業的中心。光是外圍的城牆,就修建了27年之久。當時國內的文化極為發達,不但是國內的學子不斷聚集這裡,就連周邊國家的人都經常派人來留學。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雖然知道這裡非常奢華,但是卻不想把這裡定為都城。一來這裡有許多的開國元勳定居城中,這些人裡面有很多都是支持朱允炆的。所以如果在這裡定都,可能會被這些人陰謀害死。另外,南京處在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帶,在這裡的皇帝容易失去危機感,而定在北京的話,距離邊境很近,為了自己的小命,後世的皇帝也都會注重邊境的防守。但是遷都以後,南京這個故都該怎麼辦呢?

如果就這樣廢棄的話,那就失去了一個和周邊各國交流的機會,我們知道,在朱棣活著的時候,很喜歡派人出去轉悠。而當時南京才是各國嚮往的地方,所以保留它的地位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後來鄭和出發的時候,每次都是從這裡離開,也說明了朱棣對這座故都的在意。另外當時全國的稅賦,南京的周邊甚至能佔到一半,如果戶部設在北京,顯然對於徵收稅賦是不利的。於是綜合考慮之後,他就施行了“雙京制”,在這裡也保留了一套六部制度。


大致來看,北京的六部是針對於全國的,而南京的六部基本就是負責江蘇、安徽和上海這一代的事務。如果是由南京六部發出的文件,必須在上面加蓋“南京某部”的字樣,用來和北京區分開來。南京的各部都是獨立於北京的,沒有隸屬關係,由皇帝管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戶部,這裡的戶部雖然只管了少數地區,但是這些地區佔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稅收。另外南京戶部因為本地河道很多的緣故,還有漕運相關的職務。因為這裡的戶部和朝廷的錢糧供應有極大的關聯,所以北京的戶部在這些職能上,反倒沒有南京重要。

南京保留的六部裡面,最沒用的是禮部。禮部是負責皇族各種活動的一個部門,但是自從朱棣去了北京後,極少回來南京,就算回來住的時間也不長,而在這麼極短的時間裡,未必就有什麼皇族的活動。所以,在遷都以後,這個部門就形同虛設。不過,這裡的禮部雖然很閒,等級卻和北京的一樣,是一份賺了工資卻不用幹活的美差。


小鎮月明


南京的皇宮是朱元璋修建的,當這座輝煌的宮殿初步落成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成為皇帝,那時候他以諸侯王的名號給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宮,在徹底平定了天下後,朱元璋才調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這座比後來的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宮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個年代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遍觀世界沒有比得上它的,佔地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而朱棣後來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僅僅才72萬平方米而已,可見這座宮殿的龐大。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留在南京皇宮的人

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其實原因很簡單,在他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後,他殺了很多人,不過雖然手中沾滿了不少的鮮血,但是他內心的疑慮卻沒有平息下來。



他一直擔心南京以前遺留下來的力量會對自己造成阻礙、也知道自己在這裡沒有勢力的根基。

他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對建文帝所做的事情,於是他就決定了要遷都。

他把國都遷到自己經營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這才有了我們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輝煌的北京紫禁城。

不過北京畢竟是靠近邊外的地方,隔著一個長城外就是茹毛飲血的蒙古人們,他為了防止蒙古人殺入長城內,給自己來個團滅,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統。

在南京保留了一個國家都城所應該擁有的管理官員,把他們當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備胎”。

他們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員一樣,除了沒有應當擁有的權力之外,他們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給予的。

在遷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宮內是有太子在這裡監國的。

如果北京被滅了,皇帝被殺、被俘虜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繼承皇帝的寶位,接管整個國家的。


不過到了最後,這個傳統被打破,再沒有太子會被送到南京監國,這個時候在這漫漫的宮牆下,有的只有各種維護皇宮運轉的太監、侍衛們。

在沒有了皇帝居住之後,南京皇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為了減少成本,皇宮應該標配的大量太監只剩下了寥寥少數,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南京皇宮發生了數次火災,毀壞非常嚴重。

南明時期的南京皇宮

明朝末年的時候,曾經有臣子想勸崇禎皇帝遷都到南京,不過被當時的崇禎皇帝拒絕了,然後臣子們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建議崇禎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監國,以防不測的情況發生。


不過這個消息在被東林黨的人聽聞後,他們激烈反對了起來,搬出了各種大義以及和敵人死戰到底的氣節,最終迫使崇禎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使得太子並沒有被送到南京。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後,太子失蹤了,而這些東林黨的人,是當時投降的第一批人。

明朝滅亡後,福王在南京大臣們的擁立下,於南京繼位了,成為了明朝新的皇帝。

我們稱之為南明皇帝,當時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宮中。


清朝、民國、現代的南京皇宮

清朝平定南京後,他們把南京的皇宮改造成了軍營,把他們的八旗軍隊派駐到了這座皇宮裡駐守,這個時候是有人住的。

太平天國攻打入南京後,駐守在這座皇宮裡的八旗軍隊紛紛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太平軍開始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宮,天王宮並沒有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不過這座宮殿也沒有逃過這次劫難,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宮裡拆卸了很多珍貴的木材、石材,這才得以修建了他華麗的天王宮。

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座皇宮是沒人居住的,曾國藩的湘軍在反攻南京、滅掉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這裡也受到了戰火的波及,最終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址。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蔣介石定都南京的時候,他曾經想過要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門,不過考慮到種種的原因,最終這個方案被放棄了。

一直到現在,只剩下了少數分散的宮殿遺址,被各種街道、房屋給分割開了。


所以說在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有人居住,在被清軍攻下前,這裡一直有著明朝的各種閒雜人等居住,在清軍攻下後,就成為了清軍居住駐守的軍營,一直到太平天國攻入南京後,這座已經變成廢墟的皇宮才自此沒有了人煙。


孤客生


一個國家一般而言都只有一個首都,但明朝卻有兩個,北京和南京,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他們迷信風水堪輿學說,迷信地氣是否能旺他們。對於朱元璋而言,南京是他的發家之地,他認為南京是旺他的。而南京又曾經作為首都存在過,江南的繁榮和富庶,也讓他貪戀南京的富貴承平,在他在位的幾十年,明朝的都城一直是南京。

從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南京是六個王朝的都城,它素來又“龍蟠虎踞”之稱,它的地理位置優越,鐘山龍蟠於東,石城虎踞於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南面還有秦淮河繞著故宮而過,水運非常便利,糧食取之不盡,為皇帝朝廷服務的手工業作坊也都在南京。

另外明朝著名臣子徐達、常遇春,他們的府邸都在南京。

南京城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商業繁榮,居民達一百萬,也是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比擬的人口數量。

紫禁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比後來北京建的,要大一些,也宏偉一些。當時朱元璋也想子子孫孫都留在這裡,可沒想到計劃不如變化,他精心扶持的朱允炆由於懦弱善良,而被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朱棣篡奪了皇位,朱允炆也生死不明。

有人說,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是因為金陵是王朝短命之地,建立在這裡的王朝是不會長久的。這種說法是錯的。

朱棣這人膽子大得很,他什麼都不相信,他連千夫所指的弒殺親侄,篡奪皇位都幹得出來,他還怕那些迷信的說法嗎?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發家的地方是北京,那裡是他的老巢,他靜心培植的手下都在北京。而南京,他滿手沾著建文帝以及其臣子的血,即使他再猖狂,到了晚上,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或許充滿冤魂的宮殿,恐怕也難以入睡吧?

他在南京不僅沒有根基,還有以幫“仇家”——建文帝的“餘孽”,這些人一旦反撲,他的下場只會更慘。朱棣不想餘生都心驚膽戰,於是迅速做出遷都的決定,回到令他安心的老巢——北京。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劣勢,明朝時期的北京不像現在,也是很危險的,關外的蒙古人蠢蠢欲動,如果蒙古鐵騎踏入北京城,朱棣的命一樣也不保,所以南京這個“備胎”也不能丟。

其實,南京作為“陪都”,也是朱棣政治妥協的結果。他的皇位是用血洗著奪來的,他是殺了建文帝以及一些“建文餘孽”,但是並不表明朱棣就壓制了南方的地主貴族集團。

而且江南靠近江浙一帶,是明朝的賦稅收入主要來源之處,朱棣也不想放棄這裡,權衡之下,朱棣決定讓南京也照常運轉。

於是,朱棣保留了南京的行政班子,跟北京幾乎一摸一樣的官僚班子,只是這些人沒有實權,只是享受同等的官位和朝廷的俸祿,他們閒得都快長毛了。

為了以防萬一,北京的統治者開始派太子去南京監國,這樣他們死後,皇位還是本家的,朝廷制度一樣運轉。

但是一個國家,哪裡有那麼多錢砸在一個“備胎”官僚班子上,時間長了,錢、精力都顧及不了,所以後來南京的皇宮就漸漸人數寥寥,日漸荒涼,而朝廷的政治核心依然在北京。

後來明朝滅亡時,崇禎帝本想去南京,奈何大臣不讓,最終還是福王進入南京,建立南明。可憐的南明沒維持多久就被滅了,更加印證了“金陵城”建立的王朝都短命的讖語。

這麼想來,南京的地氣卻是有點詭異,厚重,富貴,但是曇花一現。


靜說歷史


有人住。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御極南京,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

然而,永樂大帝並不打算一直在南京待著,永樂十四年,北京紫禁城開始動工修建,直至永樂十九年,紫禁城完工,朱棣一聲令下,都城從南京變為了北京。


朱棣為什麼遷都北京?

第一點,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順;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但他卻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而且,他雖然自詡為馬皇后所出,卻不是真的嫡子。

建文帝欲要削藩,沒有削成功,被朱棣給翻了盤。朱棣確實無辜,造反也是被逼無奈,但他打進了南京,皇帝下落不明,在那樣一種情勢下,他除了登基,別無選擇。

不過,登基之後的朱棣並沒有底氣去鎮服天下人,尤其是南京的一幫子功臣勳戚。

所以,換個都城就比較合適了,乾脆選擇不去面對他們。


第二點,蒙元仍在,北患並未根除;徐達、常遇春的北伐,也只是攻克元大都了事,元順帝帶著一幫子文武逃回了大漠,可以這麼說,元朝不是滅亡了,只是失去了中原的領土。

元蒙善戰,他們雖然北逃,卻沒有放棄對中原的窺伺,那麼,在北方設置足夠的防禦力量就很必要了,想要讓國人足夠重視,那就只有把都城放在北方。

天子在的地方,各種防禦力量自不用說。一旦發生戰事,也可以迅速反應過來,不至於鞭長莫及。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蒙人圍城,如果被圍的不是京師重地,京師保衛戰根本不會發生,搞不好明朝就有丟失城池的可能。


第三點,朱棣封王,藩國就在北平;朱棣21歲封燕王,並以藩王的身份在北平生活了22年,這個地方他太熟悉了,多年經營,儼然已經是他的大本營。

把都城遷到這裡,他就像是回了自己家一樣,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北平掀翻他的統治。

朱棣遷都之後,南京留下了哪些人?

孝陵守衛者。我們知道,朱元璋於南京建國,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南京有陵寢,也就是明孝陵。


朱棣遷都歸遷都,他總不能把老爹也一起帶到北方去,他是需要留下一批人為父守靈的,這裡面,就有不少宮女、太監以及侍衛。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明朝跟別的朝代不太一樣,它有兩套一模一樣的文武班子,一在北京,一在南京,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亦然,六部尚書享受著同等的俸祿品階。

當然,雖然官職與俸祿等同,權力卻不可同日而語,南京的大臣們除了軍職之外,大多更像是一種虛職,事實上,在北平的重臣犯了事,都有可能被貶到南京養老。


太子鎮南京,行監國之權。永樂之後的數代,皇帝和太子是不在一起的,天子守北京,太子鎮南京,這麼做,可以防止北方突變,而國中大亂。

有太子在,太子可以從容在南京行使權力,畢竟,這裡的文武都很齊備。

關於太子鎮南京,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太子朱瞻基要從南京回北京奔喪,漢王朱高煦中途埋伏,欲要半路截殺。

不知怎麼的,這個消息被朱瞻基知道了,於是他選擇了繞道,漢王朱高煦等了半天,等到的是太子即位的消息。

當然,成王敗寇,朱高煦下場也比較悲慘,不僅自己被活活烤死,他的十一個兒子也全部被殺。


明亡後南京故宮的命運。

崇禎煤山自縊後,南京皇宮一直也都有住人,南明時期,南京是弘光政權的都城所在。

清時,這裡也都一度駐軍,不過受重視程度已然大不如前,隨後,南京被太平天國佔領,洪秀全又把這裡給破壞了一番,拆南京故宮,以修其天王府。

此後浩劫多年,南京故宮殘破不堪,地面建築多已被毀,只剩下了不多的遺址,住人自然已不可能。

其實南京故宮比北京故宮要更大,它足有100萬平方米。


不過再華麗的宮殿,也抵擋不了歲月的侵蝕,我們歷史上被毀掉的皇宮也不止此,比如漢代的未央宮,唐代的大明宮。

誠然,我們已經看不到南京故宮的全貌,不過南京故宮的城牆還是在的,有機會去南京的話,可以過去看看,歷經數百年滄桑,南京故宮牆磚上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見。

這也算一種難得的文化遺產吧。


浮沉於史


南京皇宮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也就完成了他在明朝歷史上的作用了,在這之後南京皇宮基本上可以說和大明沒有多大的關係了。

南京皇宮在元朝至正廿六年,也就是1366年,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修建完成,前後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南京皇宮被稱為是世界第一宮殿,規模是超過了北京皇宮的。南京故宮佔地面積超過了100萬平方米,而北京故宮只有72萬平方米,北京故宮大體上也是按照南京皇宮來修建的。明朝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城,登基為帝。這個時候朱棣就開始著手準備北京皇宮的修建了。準備遷都。永樂四年朱棣正式下令營建北京皇宮,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基本完成,朱棣定都北京,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那麼南京皇宮也就宣告了他的使命結束了。

一開始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當時在南京皇宮裡還留了很多皇族的,還有很多的內臣管理皇宮,而且在南京還有太子監國,也有文武大臣,有一個朝廷體系的,畢竟北京太靠近北邊了,防止有變,但是後來隨著大明的穩定,這樣的體制慢慢的也就放棄了。

其實明朝皇帝想把都城遷回南京的不止一個,當時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就想遷回南京的,但是死的太快了也就放棄了。後來南京皇宮管理的越來越少,毀壞很嚴重,多次的火災也讓南京皇宮早已沒有了皇室的風範。崇禎時期,李自成在攻破北京之前,當時很多大臣都表示要遷都南京的,但是崇禎拒絕了,後來又有人勸說崇禎把太子放到南京皇宮,崇禎本來都答應了,但是奈何被東林黨的人勸阻了,崇禎也就放棄了,後來李自成攻進來,東林黨的人都是率先投降了。而崇禎也落得一個煤山吊死的結局。

而之後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為帝,史稱南明,弘光政權。清朝滅了南明之後,把南京改為江寧,讓八旗軍駐防在南京皇宮,在清朝晚期的時候,太平天國攻破南京,在這裡定都,但是洪秀全並沒有入住南京皇宮,而是把這裡的很多宮殿拆了,利用這些材料自己修建了一個天王府,可以說南京皇宮已經被毀壞的太嚴重了,到太平天國被剿滅的時候,太平軍火燒南京,而當時攻破天京的湘軍也在南京城內縱火,南京皇宮再次遭到破壞,這個時候的皇宮基本上已經看不出是世界第一宮殿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南京明故宮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一直有人居住,只是日漸衰敗,逐漸走向了消亡。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軍佔領了南京,明故宮才徹底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廢墟。

明故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該年,朱元璋包圍了張士誠駐紮的平江城,又將小明王乘坐的渡船鑿漏,將小明王翰林兒沉入了江底溺亡。朱元璋控制了江南大局,便自稱吳王,開始讓劉伯溫興建吳王府。後來的明故宮,就是在吳王府的基礎之上建成的。

明故宮建造時,特意選擇了風水吉地,依紫金山而建。但是,宮城北部內廷的部分位於原燕雀湖的湖面。朱元璋選擇了填湖建造宮殿,雖然地基部分已經特意做了加強,但天長日久之後,地基還是產生了下沉,整個明故宮的地勢成了南部高,北部低。這就造成人從正大門午門進入皇宮之後,只會越走越低,而且降雨後,還容易形成內澇。

朱元璋覺得明故宮的這個形勢,非常不吉,就想遷都西安,在西安重建皇宮。只是因為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打消了這個念頭。

建文帝登基之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因為得位不正,加上明故宮地勢不吉,所以,一登基,就開始在北京依照南京皇宮的形制,興建北京皇宮。在北京故宮建好之前,朱棣僅僅對明故宮進行了必要修葺工程,直到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

此後,南京的宮殿就改為了行在(行宮),委派給了明朝皇族和內臣管理。負責看護皇城的這些人員,一部分就住在南京皇宮之內。

朱棣去世後,明仁宗繼位,曾試圖遷都回南京,並令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住在南京皇宮內。同時,仁宗還下令修葺南京皇城。但是,仁宗數月而亡,宣宗朱瞻基繼位後,繼續了對明故宮部分宮殿的修葺,但並未遷都。之後,南京皇宮就再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修葺,最多就是修修城門、城牆,還有看護皇宮的值班人員的板房、走廊等等。

英宗正統年間,南京皇宮雷擊失火,包括謹身殿、奉先殿、華蓋殿、文淵閣在內的數座主要殿宇被焚燬,但英宗並未重建。憲宗成化年間,南京皇城因大風再次受損。憲宗直接下令“南京皇城內宮殿不許重修”,任其廢棄。世宗嘉靖年間,因暴雨水淹,南京皇宮的宮門、城牆、殿宇多有倒塌。嘉靖想重修,但在大臣的反對下,又下旨:“乃已之命,以後勿得整修。”

到了神宗萬曆年間,明故宮就只剩下供奉祖先的奉先殿、武英殿,及其配套的錢糧庫房了。神宗本想大修,被勸止,僅重修了個別宮門,並重申了“凡南京皇城宮殿傾圯,累朝以來止行護守,不許修飭”。

從神宗禁止重修南京明故宮的禁令中可以看出,明故宮一直是有人“護守”的,守護的部分人就住在宮內,並不奇怪。

到了熹宗天啟年間,不但不修葺南京皇宮,還因為缺錢,將南京皇宮中的大量銅器砸毀,一部分運到了北京,一部分用來鑄錢。明末了,明朝皇帝也窮呀。

思宗崇禎駕崩後,明朝滅亡。朱由檢的弟弟朱由崧在南京皇宮武英殿繼位,成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即弘光帝。弘光帝僅僅對南京皇宮做了部分修復工作,並將其母親接入了西宮居住。

清軍滅南明之後,將南京改為了江寧,明故宮成了八旗駐防城,內設將軍衙門和都統衙門。多為八旗人居住,因此又被稱為江寧滿城。此時的南京明故宮已經殘破不堪了。康熙南巡時,都不免感嘆,而且不肯住在明故宮,反而是住到了江寧織造署。當時還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爺爺曹寅負責江寧織造。

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並沒有將明故宮作為皇宮,而是另行選址建造。建造天王府的時候,從明故宮拆了很多石料、磚瓦等物,明故宮的宮殿、宮牆基本上被拆盡了。曾國荃攻陷南京城之後,燒殺搶掠,又進一步破壞了明故宮。

明故宮從此徹底成了廢墟,正式升級為了明故宮遺址,再也無人居住。


奕天讀歷史


南京故宮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建築,曾經是明初三位皇帝的居住地。外觀十分壯觀,也很豪邁,彰顯出了明太祖打天下建大明政權後的豪氣。

故宮東西南北共有四個大門,南邊的午門是正門,從這個門進可以直接到達宮殿的核心位置。內部有大小宮殿數十座,正中間的是奉天殿,殿前殿後還有文武二樓,周圍有東西六宮。

再往裡面走是內廷,這是皇上休息和辦公讀書的地方,有乾清、坤寧兩座宮殿。

據資料記載,南京皇宮佔地大約101萬平方米,始建於1366年,完工於1392年。在公元15世紀之前,沒有比它更具規模,結構更復雜的建築。

在當時那個時代,它就是世界上建築技術水平的天花板。


不過後來朱棣即位後,因為種種原因選擇遷都,此後因為皇上不在這裡居住,這個地方就慢慢冷清了下來,不過這個地方一直有人留著。

那在朱棣遷都北方後,都還有誰住在南京的皇宮呢?接下來我將分不同時期來說一下。

第一個時期,朱棣遷都後

在具體說接下來的事情之前,首先要先解釋一件事情,那就是遷都的原因。

1402年,朱棣經過好幾年的戰爭,終於攻破了京都。戰敗的兵士紛紛逃竄,大臣有的投降了,有的下落不明,建文帝也失蹤了。

但不管怎麼說,朱棣這次是可以成為皇上了,不過因為這個皇位是造反得來的,手下這幫臣子又都是從前朝繼承過來的,所以朱棣對他們很不放心。


自己畢竟在南京沒有根基,政權不穩固,最終經過思考,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遷都,將都城搬到自己之前北方的地盤,再造皇宮。

最終他力排眾議,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南京舊都並沒有因此荒廢,他在此留下了一群臣子管理,而且還有皇室在此居住。

之後在洪熙年間,皇上想要遷回去,但是很多人不同意,最終達成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將太子送到南京,如果皇上出了麻煩,或者北方都城被攻破,南京太子可以直接繼位。

此後這個傳統保持了很久。

第二個時期,明末清初

儘管大明君主居住的是北方皇宮,但是和南京宮相比,北方宮殿各方面條件都不如它。

1600年,外國傳教士曾經說過,從規模、佈置、防禦裝置等方面南京宮殿都比北方宮殿好的多。這也得益於遷都後留在南京的那些臣子的妥善管理。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能一直持續,因為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宮殿越來越被忽略,由一開始重臣留守,慢慢變成了只有一些下人和侍衛留守。

這期間還曾發生過失火事件,對內部建築造成了很大傷害。

1644年,起義軍攻進京城,皇上殉國,大臣們擁護著福王出逃,一直到南京都城。

之後福王稱帝,歷史上稱他的政權為南明。但這個政權沒能存在太久,清軍攻進來後就滅亡了。

至此,這個地方暫時無人居住。


第三個時期,清朝時

清軍打進來建立政權之後,他們並沒有選擇南京都城這裡作為都城,而是去了北京都城。

不過這個地方並沒有被空置,他們先是改了名字,將南京改名為江寧,派專人駐守,留守這裡的人官職是總督。

之後這個地方被改為軍事基地,皇上將軍隊全部駐紮在南京宮殿中,兵士也在此進行訓練。

1853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攻下這個地區後在此定都,但是對於宮殿他們沒有選擇遺留下來的南京舊都,而是從中拿材料自己建,這導致南京故宮遭到很大破壞。


此後因為在此多次作戰,損毀進一步加重。到1912年時,這裡只剩一片殘垣斷壁了。


小小嬴政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不顧眾臣的反對聲,毅然決然的將明朝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平,那麼隨之而來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南京皇宮該怎麼安置?

其實朱棣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靖難之役中南京發生了大火災。不僅把建文帝給燒的無影無蹤了,而且也燒壞了大量的宮殿,尤其是中軸線上的建築損壞嚴重,在風水學中也是不吉的一種象徵,再加上朱棣的個人原因,所以遷都北上也不無道理。



明成祖遷都後,就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當時還讓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枳留著南京監過國,實際上是有人在這的,不過多數時間都是空闊的大殿,只留下了些打掃衛生的太監宮女。

雖然給了南京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卻沒有很好的維護好南京皇宮,期間也都是小維修,維持個形態做做面子活就差不多了。到了明憲宗以後,朝廷就索性不再出錢維修南京宮殿了,任其天災人禍毀壞,當然了,很多朋友會問南京大內的奉先殿與武英殿為什麼一直得到了比較好的維護呢?那是因為明朝先祖的牌位與畫像供奉在那裡,朱棣後人再放肆也不敢辱沒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呀。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當時朱棣出於各種因素的考量遷都北京,遷都的原因在我之前的一篇回答裡提到過,這裡不再詳述。答題主這個問題,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皇宮是否還有人居住?毋庸置疑的,當然有人居住。

其實當時朱棣一開始雖然遷都北京,但是名義上的首都還是南京。各種行政機構基本上保持不變,只不過他自己在北京又搞了一套。這個時候北京相當於事實上的陪都。



而且當初建設南京皇宮,朱元璋可是廢了大力氣的,規模大小絕對要比當時的北京皇宮大的多。不過朱棣決定遷都之後才開始大規模興建皇宮,後來才在各方面超過了南京皇宮。



朱棣雖然搬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他不可能放任不管。要知道這裡可是富庶之地,大明王朝一大部分稅收都要靠這裡提供,而且這裡還是當時的糧倉。這麼大一塊肥肉,朱棣怎麼可能放手不管。並且東南之地,朱棣對這裡的控制力度還不夠,私下裡還是有反對他的人,所以出於加強對這裡控制的目的,他還是安排了大量的人手的。



這麼關鍵的位置當然要有一個可靠的人駐守,他當時就是讓他的大兒子在這裡看著,自己到北京搞建設搞國防去了。等到十多年之後,北京皇城建設的差不多了,全國的政局也基本上穩定了。北京就成了事實上的首都,南京反倒成了陪都。這個時候朱棣就打發一些在北京不受重視的大臣在這裡守著,反正是一直都有人看著的。


聽歷史說話


眾所周知朱棣做皇帝,並非名正言順。朱棣是搶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朱棣做了皇帝后開創了永樂盛世,也是一代明君。
建文帝朱允炆做了皇帝后為了集權,就開始削弱這些叔叔的兵權。但削權到燕王朱棣的時候,遭到了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的拒絕。

朱棣可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氣,聽說侄子朱允炆要削自己的兵權,隨後朱棣起兵造反,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很快一路殺到京城南京,朱允炆無奈逃跑。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而當時的南京可是明朝的中心。當時的南京皇宮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規模非常宏大,佔地101萬多平方米,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歷經26年建造完成。

這是什麼概念,想必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很大吧。但和朱元璋修煉的南京皇宮比,還是小了近30萬平方米。北京故宮面積為72萬平方米,大家都知道遷都可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


那朱棣為何還會遷都北京呢?

其一:朱棣還沒做皇帝時,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在北京。燕王朱棣對自己封地北京治理多年,對此地已有感情。

其二:朱棣把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趕出皇宮,殺了很多反對自己的人。朱棣怕遺留下來的力量反撲,再說這是搶來的皇位,心裡總是忐忑不安,

其三:民心。在百姓的眼中對朱棣搶來的皇位看法都不好,勢必會影響朱棣的江山統治,在遷都北京朱棣感覺還是比較好的。

至於南京的皇宮還是否住著人

公元1421年,北京的皇宮建成後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但南京還是有人的。保留了南京的地位,保留了所有機構,南京和北京京師差不多,也有都察院等等。

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基本相同,規模要比北京縮小了一些。但南京的事情都比較閒。雖然如此,但南京的經濟也不亞於北京。北京被稱為順天府,南京被稱為應天府,可以說就是備用的。

之所以這樣,就是怕北京會受到北元勢力的反撲。如果這樣,還可以在回南京與蒙古北元繼續作戰。

再有就是更好的管理,南方是富庶的地方,為朝廷貢獻很多錢糧,所以朱棣加強對南方的管理。

還有朱棣也算看自己的父親朱元璋的薄面。畢竟南京皇宮是自己父親朱元璋住過的,建造起來的,那麼大的一個地方,不保留也是可惜。

後來到了清朝末年,南京的應天府本就沒有修,殘破不堪。但又遭到了太平天國的洗禮,南京的應天府建築基本上都被毀,已無往日朱棣時期的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