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黄金一代为什么主攻很少接一传,现在的主攻都要求有一传能力?

体育公元


黄金一代的中国女排主攻很少接一传,为什么现在要求主攻主接六轮


今天在问答里面看到了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挺有价值的,因为这个问题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战术发展。这个问题是“黄金一代时期,中国女排的主攻很少主接一传,为什么到了这个时代,要求主攻必须要有六轮一传的能力呢?”其实,这是关于战术跑位的问题,因为主攻下撤一传都是可以打定点,然后即便是反轮也可以选择回本位进攻的一传阵型,或者不换位的一传阵型,而接应不行,很多时候如果反轮接应打不换位的话,一传阵型就像天津队那样,杨艺在六号位到四号位去进攻,跑起来别扭,或者换位的就要从五号位跑到二号位,距离长,又或者从五号位打三号位半高的,太集中,所以现在主攻接一传,主要就是让战术跑动更加简单化。

当然,我们球迷朋友说到了黄金一代,黄金一代的时候,是张娜作为自由人五轮一传,周苏红作为接应主接六轮,刘亚男作为副攻主接三轮,杨昊主攻主接三轮,王丽娜作为主攻主接一轮。这个替换其实挺难受的,因为自由人替的是副攻和主攻,替赵蕊蕊或者张萍三轮,替王丽娜两轮,这就有一个瞬间是后排张娜不在,那么防守上的能力就不是最强。而且当时这套阵容的话,对于谁的要求高,对于接应的要求高,周苏红不但要主接六轮,而且要负责二号位的战术跑动,即便是接完一传,也要再跑动,这样的接应新世纪以来我们就只有一个周苏红。

当时为什么不让主攻接,一来是主攻的一传能力确实一般,杨昊也好,王丽娜也好,一传其实都一般。杨昊别看当时是接三轮,但是这个三轮很多时候都是让张娜和周苏红来保护。所以当时的主攻确实一传接的不多,但是一传稳定,因为有能接稳定一传的副攻,但是现在副攻为什么不接了,因为现在副攻主要抓拦网,如果接一传再拦网,本身就跑不到位,这更难跑到位了,只接三轮的话,自由人替换不好替换,所以现在自由人一般都替副攻,而且副攻越来越高。这样就只有主攻,接应来参与一传了。

接应位置和主攻位置接完一传再进攻的压力哪一个更大呢?如果让我来说,我觉得是接应位置,因为接应不管是前排还是后排,二号位定点只有她一个人,主攻还可以轮换,我前排四号位就打三轮,到后排之后队友顶上来,是可以调整的,但是接应不是,前排二号位,后排后二,都是她自己顶,进攻压力是很大的。而且如果技战术再参与跑位的话,很多轮次也很难受,就比如开篇我们说的反轮,接应下撤接一传,接完之后准备换位打还是不换位打,不换位的话,四号位这边不是她的本位,换位的话,跑二号位又远,跑三号位进攻战术过于集中身前,所以真要是接应主接六轮,要么是直接舍弃二号位,要么就是接应真的是个全面型的人才。


所以现在为了战术的简单化,就是两边拉开中间加压的打法,让二号位的队员尽量没有一传压力,主要进攻,然后四号位的主攻尽量的全面化,但是现在主流的球队都是一个进攻稍微强的主攻搭配一个保障型的主攻,比如塞尔维亚米哈搭档一众保障型主攻,意大利塞拉搭档博赛迪,中国朱婷搭档张常宁,荷兰布衣及斯搭档格鲁图斯等等,这也是发展之后各个队伍的改变,从多变的年代恢复到了大一统。


渣渣谈排球


黄金一代女排的一传体系,在新世纪女排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分别是接应接6轮一传,自由人接5轮一传,小副攻3轮一传,小主攻三轮一传,大主一轮一传。

在现如今中国女排的体系乃至世界女排的打法,副攻都退出了一传体系,只有极少数例如福建女排还保留着副攻后排接一传的打法。而欧美国家几乎都是严格的双主一传体系,少数两人一传体系,极个别接应参与一传。中国女排现如今采用双主,自由人以及接应共同承担一传的打法。

如果朱婷➕张常宁➕龚翔宇三大边攻手在场,基本就是自由人和张常宁各六轮,龚翔宇,朱婷各三轮的一传。如果李莹盈替换张常宁,那朱婷则打小主攻,基本是自由人六轮,接应5轮,朱婷5至6轮,李莹盈1至两轮的打法。随着李莹盈的一传能力进步,她所承担的轮次数量将会增加,以解放朱婷个别轮次的进攻。这种打法并不像你某些网友说的那样牺牲了朱婷的进攻,而事实是朱婷➕龚翔宇➕李莹盈的体系,一传能力基本持平,而进攻能力强于朱婷➕张常宁➕龚翔宇的体系,防守和拦网则略有不如。这个体系,就是去年世锦赛,在落后的时候使用的打法,大多数比赛都能赢下来,最后一场铜牌赛也赢得干净利落,所以并不是一无是处,存在还是有很大的意义。

双主攻接一传,接应专注进攻,是比较理想的一传体系,郎指导也曾经在奥运会上进行尝试,但现实是,中国女排接应位置的进攻能力远逊于主攻位置,不得已接应还是回归一传体系。


黄金一代,则有一轮是自由人不参加一传的。王丽娜在后排发球的那一轮过后,她接唯一的一轮一传,接完一传下一轮她就被自由人换下去了,直到她轮到四号位重新回到前排又上场,正是这一轮,由刘亚男,周苏红和杨昊三个接一传,直到赵蕊蕊轮到后排,自由人才上场。陈静会在大多数比赛中,替补王丽娜出场,主要是后排替换三轮,最大限度保护杨昊的前排进攻。

到了后黄金一代,刘亚男退出主力阵容,加上王一梅强势的进攻能力,中国女排在08到12周期大多数采用的是小主攻,接应,自由人各六轮一传,大主攻完全不接,司职进攻。直到朱婷崛起,王一梅退出国家队,中国女排便采用小主攻惠若琪,和自由人各六轮,朱婷和曾春蕾各三轮的一传。这种一传体系,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在一传到位的情况下至少保证了一个后攻点,同时被追发要崩溃了也可以相互弥补。

中国女排这两年还只有李莹盈一个新人具有较高的进攻天赋,但目前来说,她的一传还是不够用,但是很多攻手的一传都是一步步变好的,例如龚翔宇,张常宁都是从不接一传到主接一传,我相信李莹盈也能行,中国女排也需要李莹盈的一传进步。加油


无所谓耀哥


2001年陈忠和入主中国女排主教练一职,以冯坤、赵蕊蕊、杨昊、周苏红、刘亚楠、张娜、王丽娜为主力阵容的“七仙女”连拿2003年世界杯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冠军,为中国女排夺回了失去17年的世界冠军,被人们称为女排的黄金一代。绝大数球员还参加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家门口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后,黄金一代就此谢幕,功成名就地退役。



黄金一代的女排姑娘可怕之处不是在于强攻的硬实力有多么的突出,而是在于她们技战术体系突出一个“快”字,而且战术体系复杂多变,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复杂的战术都包涵了:双背飞、加塞、交叉、时间差、前飞、平拉开……

雅典奥运会前四名的队伍平均身高最矮的就是中国女排,之所以可以力克身材高大、进攻火力凶猛的俄罗斯女排,坚持快变和队伍的攻防全面是最大的原因,雅典奥运会冠军决赛后三局防反中大多数还是中国队用分散的进攻点打乱了对方的拦防,俄罗斯打到最后就是两个主攻在拼强攻。



想要坚持快速多变,一传是真正的生命线,没有一传做保障,根本快不起来,只能拼强攻,想要防反中得分,也需要先有防,然后再有守转攻,起球的质量非常关键。一切进攻的根基就是一传防守,这方面女排黄金一代可以说在当时世界女排队伍中做的最牢固,接应周苏红可以接六轮一传,甚至在五号位接完一传,还能立马跑到二号位打出双背飞战术,相当于跑了一个大斜线的距离,她在其它位置接个一传接着投入进攻就更不在话下了。副攻刘亚楠同样是防守体系的一环,在副攻只打前排三轮进攻的主流当中,刘亚楠与众不同地在场上打满全场,后排的三轮一传和防守,前排有世界上最快的快球,都可以做到赏心悦目。再加上自由人不死鸟张娜,从一传到防守,可以包揽大半个场地,和刘亚楠、周苏红组合了久攻不破的防守铁三角,成为了女排执行各种战术的绝对保证。



由于黄金一代的一传和防守任务分别由接应、自由人和副攻承担,所以大大解放了主攻手在防守端的压力,2001年、2002年的张静,2003年、2004年的王丽娜,北京奥运周期的王一梅都是不接一传的主攻,专心致志的进攻,也就诞生了杨昊那世界上最快的平拉开。对比如今的中国女排,主攻即使不接六轮一传,也要三轮的硬性要求,否则国家队可不轻易养着不接一传的主攻,哪怕是世界第一主攻朱婷也不例外。两个时代的主攻一对比,黄金一代的主攻真是满满的都是爱,如果黄金一代也可以拥有朱婷,那恐怕是要复制古巴女排三大赛八连冠的辉煌了。

可见主攻对一传的要求还是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分工,主攻可以不接一传,只要队伍里面的其它位置一传能力足够突出,黄金一代连副攻都可以分担一传压力了,也就没有主攻什么事儿了。现在的副攻一个个高大威猛,移动普遍不灵活,不可能再接一传了。而且国内也找不到第二个周苏红,只能随着现有国家队的人选,量体裁衣,看天吃饭了。


土土女排



陈忠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出任了中国女排主教练,冯坤、赵蕊蕊、刘亚男、杨昊、周苏红、王丽娜、张娜这七个队员是绝对主力,人称“七仙女”,陈忠和在国家队的战术制定上继承了老女排的小灵快和快速多变战术,在场上分工是这样的:自由人张娜接六轮一传、接应二传周苏红接五轮一传、副攻刘亚男接三轮一传,主攻杨昊接一轮一传,主攻王丽娜接一轮一传,副攻赵蕊蕊个子高不接一传,赵蕊蕊除拦网外还担任进攻任务,除主攻杨昊和王丽娜参与进攻,副攻刘亚男和接应二传周苏红的黄金双背飞也是中国女排的得分手段。



郎平在2013年接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以来,随着中国女排队员个头的高大化袁心玥2米、颜妮1.92米,副攻接一传退出了历史舞台,副攻的任务主要是拦网和进攻得分,惠若琪是接六轮一传的小主攻,惠若琪退役后张常宁担任主接六轮一传的小主攻,朱婷担任大主攻,朱婷在场上有时也接三轮一传,或者一轮一传,自由人林莉主接六轮一传,接应二传曾春蕾或龚翔宇都在场上有接一传任务。

结语:陈忠和和郎平制定的战术不同,陈忠和指教中国女排时副攻赵蕊蕊在场上是得分利器,她扣球数有时比主攻杨昊还多,郎平指教中国女排朱婷是得分利器,一般进攻任务都交给朱婷,因此教练会根据队员的能力制定不一样的战术。以上是作者的看法,大家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