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到其晚年,況周頤的詞風又有了較大的變化,在飽經風霜之後,他對很多問題有了新的看法與認識,比如他所作的一首《定風波》:

未問蘭因已惘然。垂楊西北有情天。水月鏡花終幻跡,贏得。半生魂夢與纏綿。

戶網遊絲渾是罥。被池方錦豈無緣?為有相思能駐景,消領。逢春惆悵似當年。

對於況周頤的詞風,嚴迪昌在《清詞史》中稱:“況周頤以詞為專業,致力五十年,鑄意遣情,工力很深。他能錘鍊而不失自然,流美中時見聰慧語、通脫語,蕭瑟衰頹味也少。”而後該專著中引用了況周頤所作的一首《鷓鴣天》:

如夢如煙憶舊遊,聽風聽雨臥滄洲。燭消香灺沉沉夜,春也須歸何沉秋。

書咄咄,索休休,霜天容易白人頭。秋歸尚有黃花在,未必清尊石破愁!

嚴迪昌認為這首詞:“從平常語勾牽出奇句來,有跌宕轉折的意味。”在此之前,葉恭綽在《廣篋中詞》卷二中對況周頤的詞作進行了這樣的整體評價:“夔笙先生與幼遐翁崛起天南,各樹旗鼓。半塘氣勢宏闊,籠罩一切,蔚為詞宗;蕙風則寄興淵微,沉思獨往,足稱巨匠。各有真價,固無庸為之軒輊也。”

在這裡,葉恭綽拿況周頤跟王鵬運進行了比較,雖然說從輩分而言,況應該是王的弟子輩,但葉恭綽卻認為他二人就詞作的貢獻而言,可謂旗鼓相當,然而二人在風格上還是有所區別:王鵬運氣勢宏大,況周頤寄託細膩。葉認為,他二人都可以稱為詞壇巨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在,無法分出第一、第二。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況周頤撰《蕙風詞話》民國十四年刻惜蔭堂叢書本,書牌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況周頤撰《蕙風詞話》民國十四年刻惜蔭堂叢書本,卷首

在詞作內容上有所寄託,這本是“常州詞派”的整體概念,而後世學者大多把“臨桂詞派”視之為“常州詞派”的餘緒,故而臨桂派詞人也講究寄託。雖然如此,但況周頤覺得詞的高妙,除了寄託,還有另外的成分在,比如他在《蕙風詞話》卷五中稱:“詞貴有寄託。所貴者流露於不自知,觸發於弗克自已。身世之感,通於性靈。即性靈,即寄託,非二物相比附也。橫亙一寄託於搦管之先,此物此志,千首一律,則是門面語耳,略無變化之陳言耳。於無變化中求變化,而其所謂寄託,乃益非真。昔賢論靈均書辭,或流於跌宕怪神,怨懟激發,而不可以為訓。為非求變化者之變化矣。夫詞如唐之《金荃》、宋之《珠玉》,何嘗有寄託,何嘗不卓絕千古,何庸為是非真之寄託耶。”

在這裡況周頤堅持“常州詞派”講求寄託的主體思想,但他卻強調要講求“何為寄託”以及“如何來寄託”等問題,他覺得“寄託”是詞人本身性靈所在,而不能為寄託而強作。

既然如此,那應當怎樣來填詞呢?況在《蕙風詞話》卷一中,予以了這樣的說明:“詞學程序,先求妥帖、停勻,再求和雅、深(此深字只是不淺之謂)秀,乃至精穩、沉著。精穩則能品矣。沉著更進於能品矣。精穩之穩,與妥帖迥乎不同。沉著尤難於精穩。平昔求詞詞外,於性情得所養,於書卷觀其通。優而遊之,饜而飫之,積而流焉。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擲地作金石聲矣。情真理足,筆力能包舉之。純任自然,不假錘鍊,則沉著二字之詮釋也。”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藝風藏書記》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民國二年刻本,況周頤鈐印

況周頤認為,學詞要先從基本框架學起,先要做到符合規範,而後再進一步要求文字上的雅緻與格調上的沉穩。他認為,能夠填出好詞的必要條件,就是平時要多讀書,有了內在的涵養,才能寫出妙詞。他認為妙詞不是靠雕琢出來的,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直抒胸臆。對於這種觀念,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一中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初學作詞,只能道第一義,後漸深入。意不晦,語不琢,始稱合作。至不求深而自深,信手拈來,令人神味俱厚。規模兩宋,庶乎近焉。兩宋人詞宜多讀、多看,潛心體會。某家某某等處,或當學,或不當學,默識吾心目中。尤必印證於良師友,庶收取精用閎之益。洎乎功力既深,漸近成就,自視所作於宋詞近誰氏,取其全帙研貫而折衷之,如臨鏡然。一肌一容、宜淡宜濃,一經侔色揣稱,灼然於彼之所長、吾之所短安在,因而知變化之所當亟。

他依然強調填詞的最高境界是信手拈來,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應當多看兩宋時人的詞作,看多了之後,就能心領神會,同時自己的作品也要多找朋友們求證,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較快的長進,時間久了之後,就會漸漸有了感覺,而後就可以拿自己的詞跟宋詞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詞作在風格上跟哪位宋代詞人相近,接下來就要通讀這位宋代詞人的所有作品,從此漸漸地就具備了自己的風格。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況周頤在詞史上的貢獻,不僅僅是寫出了一些詞作,而更為重要的,是他能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一套填詞理論,他的理論是從實踐中得來者,這對愛好詞的人於創作方面,有著很好的啟迪作用。既然如此,他個人的詞作是否有了自己所強調的這些規律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附錄中稱:“蕙風詞小令似叔原,長調亦在清真、梅溪間,而沉痛過之……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果何為哉?”

王國維認為,況周頤所作的小令,在風格上頗像晏幾道;而他作的慢詞則有著周邦彥和史達祖的風格在;但就格調的沉重而言,況周頤的詞風甚至超過了周和史。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國家的沉痛時局對況周頤心理上的影響。相比較而言,蔡楨對況周頤的評價更高,其在《柯亭詞論》中稱:“才情藻麗,思致淵深……吐屬雋妙,為晚清諸家所僅有。”

雖然如此,況周頤並未固守於傳統,他同樣也受到西風的影響,比如他曾填有一首《醉翁操》,其在該詞的小序中稱:“外國銀錢,有肖像絕娟倩者,或曰自由神,亦有其國女王真像。”

他在這裡談到了外國銀幣,他說這些銀幣上的肖像做得十分漂亮,有人告訴他那是自由女神像,而有的錢幣上也有著女王的肖像,這一切在況周頤看來,十分的新鮮神奇,因為中國的錢幣基本上是天圓地方的形式,上面沒有什麼圖案,更不可能出現女子的形象。以中國人固有的概念,大家閨秀應當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更不可能會把女人的頭像鑄造在錢幣上。

況周頤的觀念雖然很傳統,但他卻能填出一首詠歎外國銀幣的詞,這說明他依然能接受新鮮事物。因此他的這首詞用著古老的格調來歌詠新鮮事物,讀來有著別樣的味道:

嬋媛。苕顏。蓬仙。渺何天。何年。如明鏡中驚鴻翩。月娥妝映蟾圓。凝佩環。典到故衫寒。得楚腰掌擎幾番。

泛槎怕到,博望愁邊。玉容借問,風引神山夢斷。冠整花而端妍。鬒嚲雲而連蜷。東來蘭絮緣。西方榛苓篇。此豸秀娟娟。倩誰扶上輕影錢。

同王鵬運一樣,況周頤也是桂林人,然而他在桂林的遺蹟卻難以尋得,幸虧得到了徐俊霞老師的幫助,這才使得我找到了況周頤故居遺址。前往桂林之前的幾天,我把自己的尋訪目錄發給了徐老師,而後她幫我一一落實,當我們見面時,她拿給了我幾份打印出的資料,其中一頁就是“況周頤故居遺址——老桂林說緣由”。

這份資料是以問答的形式成文,其問者簡稱為“主”,我想這是主持人的意思;而答者則為“姚”。徐老師告訴我,“姚”指的是姚古老先生,她說老先生已經上了年紀,之前她本欲通過人向老先生了解進一步的細節,後因姚古先生已經聽不清別人的問話,於是只好做罷。在這份訪談錄中,有如下的一段問答:

主:聽講古時候有個大文人就住在天柱石下的啵。

姚:對啊,那個大文人就是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況周頤嘞嘛。他的故居就在天柱石旁邊,他們那一大家子盡是文人來的,祖父況祥麟、祖母朱鎮、老蓋況澄、伯父況澍,個個就是詩人學者,著作等身。所以評論講“地因人宏,山自人顯”呢。況周頤常年在北京、上海活動,他寫詩填詞最喜歡用的一枚小印章就是“天柱峰下人家”。

姚古在此明確地稱,況周頤的故居就在天柱石的旁邊,並且以況周頤喜歡鈐的印章為證,看來這位老先生果真瞭解細節。我向徐俊霞請教這份訪談資料來由,她在手機上給我做了展示,由此得知,這個訪談刊發在2012年2月7日的“桂林生活網”上。既然如此,此地就成為了我探訪況周頤遺蹟的唯一目標。

此程桂林尋訪的第三天,在湯文輝總編的安排下,由魯朝陽和馬豔超兩位編輯協同徐俊霞老師,一併帶我尋訪。徐老師告訴我,天柱石處在七星公園內,但她同時又稱,在七星公園的另一側是桂林碑林博物館,這裡面有一塊碑跟我的另一個尋訪點有關係,她建議由碑林進入,而後穿到七星公園內。馬豔超稱碑林內有他的朋友,於是他給朋友打電話,對方稱正在忙著拓碑,但會安排他人來接應。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桂林碑林博物館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這裡也是國家級的文保單位

來到博物館門前,看到側旁的刻石上寫著“桂海碑林”四個大字,在門口見到了等候在那裡的一位女士,她把我等帶入了檢票處,之後我們就在這一帶參觀。看慣了北方的碑林,也習慣了北方刻石的風格,在這裡見到的果真有著南方的特色,我看到其中一個神獸像完全無腦的樣子,不知當年本地的古人為何有著這樣的審美偏好。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院中情形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無腦之曾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靖江王府墓前的石仲翁

可能是近期多雨的原因,這裡的地面頗為溼滑,雖然早已進入了冬季,但地面上仍有一層薄薄的青苔,我小心地在上面行走,但依然時不時地能夠感覺到腳步不穩。魯朝陽對這裡頗為熟悉,他向我講解著此處的一些名刻。我在這裡看到了一些石仲翁,魯朝陽說:這些是從靖江王陵上搬來的。在這裡還有一個小亭,裡面擺放著的是體量不小的“曲水流觴”,魯朝陽說:這是某次城市改造中,無意間挖出來的。桂林當年雖然是偏邑,但文雅之風卻頗為盛行,竟然能有這樣大型的石刻得以留存。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曲水流觴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懸崖之下

穿過這片區域就來到了山底。雖然桂林來過多次,但我並未在此做過遊山玩水的舉措,此次因為尋訪,方看到這裡的美麗之處乃是在城區之內,時不時地有一座平地拔地的山峰,這真是上帝的惠賜。而公園內的這座山峰有一個大洞,洞內的牆壁上刊刻了不少歷代的題詠。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奇特的溶洞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刻石最集中的地方

看到這些刻石,徐俊霞馬上想起,來此本是要讓我看一塊特別的石刻,於是調頭回返,又來到了山下的一個大洞之前。此處的崖壁上刊刻了更多的古代刻石,這種情形讓人一望就喜歡,其中一塊刻石上寫著“龍隱巖”,這應當是此處的名稱。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此處名“龍隱巖”

在這裡我依然惦記著況周頤故居遺址之事。三位老師告訴我,這個故居遺址在公園的另一側,而前往此側,則需要繞過眼前的這座山,具體怎樣繞行,仍然需要打問。巧合的是,剛才帶我等四人進入碑林的那位工作人員,又從旁邊路過,我等馬上上前問她,如何能穿越到天柱石下。此人稱,還是翻山最近,因為15分鐘就可走到,若從下面繞行,則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

這麼大的差異,我當然還是覺得翻山比較節約時間,而此時天空時斷時續地下著小雨,三位老師擔心我翻山會有問題,建議還是從下面繞行。但我覺得雨量不大,更何況登山有臺階,於是堅持由此翻過去。

在我的堅持下,我等一行四人開始沿著臺階向上攀登。走出沒多遠,我就感覺到了腿軟。其實醫生一直建議我要多鍛鍊,但我以每日寫文章為藉口,很少會有這樣強度的鍛鍊,念及這一層,我倒覺得這樣的尋訪倒是我藉機鍛鍊身體的好機會。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半山腰看到的建築

看來心情很重要,果真,在這種心態之下,沒費多大事就登到了山麓的最高處,而往下走時,就體味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難”。雖然下山也有石階,但在雨的作用下,使得帶有青苔的石階變得更加溼滑。而馬豔超不但幫我打著傘,同時他還用力地攥著我的胳膊,防止我不小心滑倒。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天柱石

雖然如此,我等沒有放慢步伐,果真沒用多長時間就下到了山底,到此時,我才感到雙腿的酸脹與疲軟,好在接下來的路是平地,前行不遠,就來到了天柱石下。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石下為河道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時代烙印

這個迷你型的小山峰,立在一塊平地上,雖然不高,但因為四圍平坦如砥,尤其它的側方是一條河道,這更加顯得山峰挺拔秀麗。我圍著這座小山峰四處探看,尋找著此峰上的刻字,然後看到了“芙蓉石”三個字。徐俊霞告訴我,這是後來起的名稱,此峰確實是天柱石無疑。而後我又轉到了另一側,上面卻刻著“毛澤東思想萬歲”幾個大字,這顯然是特殊時代的產物。我圍著這塊突兀而起的巨石,四處尋找著可拍攝之處,而後在附近探看,基本看不到有什麼歷史建築的痕跡了。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頑強的生命

猛然間我想起在網上查得的資料,上面稱況周頤的故居遺址還有一處,在七星公園內月牙樓綠漪堂前,於是問三位老師月牙樓在哪裡。眾人告訴我,此處在公園的另一個方向。我決定前往探看。魯朝陽稱,我等看完之後,恐怕再沒力氣按原道翻山返回,所以他建議由另外兩人陪我到月牙樓拍照,而他本人原道返回去取車,然後把車開到公園的另一個出口。如此說來,這依然需要他翻山而過,難道不是同樣的辛苦嗎?很顯然,我已經沒有力氣逞英雄的原道返回,只好同意他的建議,由他一人辛苦返回去開車。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月牙樓

月牙樓處在公園的一個廣場後方,從外觀看,這個樓是近年建起的仿古建築,旁邊的說明牌上介紹說,郭沫若曾在月牙樓內就餐,並且在此賦詩一首,可惜沒有提到況周頤跟此樓的關係,說不定這月牙樓就是在況周頤故居遺址之上翻建而成的。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田漢故居完全沒有了痕跡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月牙樓後是我等翻越的山峰

月牙樓的前方是大片的草地,我無意間注意到這草地上有一座雕像,於是立即走近觀看,原來雕造的人物乃是戲曲家田漢,旁邊的說明牌則寫著“抗戰時期田漢桂林住所舊址”。展眼望去,眼前除了一片樹林,沒有任何建築物。抗戰時期距今沒有多少年,他的故居已經蕩然了無痕跡,更何況,況周頤所處時代要在田漢之前,如此推論起來,在公園內找不到況周頤故居遺址,倒也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月牙樓右側情形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廊橋

況周頤:愁入陣雲天末,費商音、無端悽戾(下)韋力撰


站在廊橋之上眺望自己曾經的腳步

我多少還是不死心,又轉到了月牙樓的側邊,其右側有上山的臺階,這一帶也有一些建築物,但沒有一座是老建築。到這種地步,我也只能承認,況周頤的故居確實是找不到什麼痕跡了,於是拍照過後,跟隨另外兩位老師,穿入了一段長長的廊橋。站在廊橋之內避雨等車時,仰望著剛才翻越過的山峰,看來,只要能夠咬牙堅持,有些事情到如今依然能夠辦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