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號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憶事戀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用於紀年的一種方式,漢武帝時首創。以後封建者登基以後都要更換年號叫"改元”,作為自已政權合法性的標治。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叫"宣統”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年號。


先秦以前,
中國社會沒有采用年號紀年法,西漢武帝時首創年號紀元法。漢武帝十九年始創年號"建元”(公元前140年一公元前135年),以後這種年號紀年法為歷代封建王朝採用,作為自己政權合法性的標制,年號的使用有二千多年厲史。開始的時候,一個皇帝擁有幾個年號,如漢武帝就用了11個年號,每逢重大事件發生,皇帝一高興便給自已換個年號


明清以後採用一個皇帝一個年號的制度,臣子可直接稱皇帝年號,如稱朱棣為永樂皇帝,弘曆為乾隆皇。中國古代有四百多個皇帝,年號也有數百個。一般公認的清朝末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宣統”被當作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年號,袁世凱稱帝時的年號"洪憲",溥儀滿洲國時期∞"大同”,"康德”等並不被認可。

中華文化圈中的一些國家,朝鮮,日本和越南也採用年號記年法。皇帝造年號名字的時候都要選個吉利的名字,給自已國家未來幸運。日本年號大部分是從《易經》中選個吉利年號,如昭和,明仁等。日本人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保留使用年號的國家,不久前取個新國號叫“令和”。



關東俠客


5月1日起,日本的明仁天皇就退位,將天皇之位傳給皇太子德仁,延續31年的“平成”時代已經落幕,“令和”時代拉開了帷幕。社會大眾對於“令和”等年號產生極大興趣,但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年號”制度是效仿中國的行為。為讓大家對“年號”瞭解更加透徹,本文爛柯人君將帶領大家一探中國古代年號的秘密。

(德仁天皇 即位儀式)

一、“年號”跟他的兄弟們怎麼區分

談起中國古代的皇帝,大家知道的可能不少,但是稱呼起這些皇帝來,一般人都會很頭大。說起“秦始皇”來,是中國歷史第一個皇帝。但是為什麼一會稱皇帝為“漢文帝”、“漢武帝”,一會又稱“唐太宗”、“宋太祖”,有的又直接叫“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人們習慣叫法的背後,值得我們深究。

這需要從古代皇帝的稱呼說起。古代的皇帝除了姓名之外,還有“諡號”、“廟號”、“尊號”、“年號”。我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所謂“諡者,行之跡”,“諡號”從西周到民國一直都存在,除了秦廢除一段時間。曾見一古裝劇當時老百姓直接稱當時皇帝諡號,讓人忍不住吐槽。如漢文帝的“文”,武帝的“武”,基本就是後人對其一生的概括。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祭祀時的名號,始於西漢,終於清朝。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需要注意的是,隋以前,由於配享太廟的要求是有文治武功,所以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配享太廟,有“廟號”。唐及以後的皇帝則人人都有“廟號”。

“尊號”是用讚美褒揚之詞對皇帝的特殊評價。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唐高祖李淵的尊是“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來後世,尊號越長。

李淵劇照

“年號”則是皇帝在世時自己創立的紀年方式。下文我們將具體論述。

我們拿大家熟悉的乾隆爺舉個例子,他的名字是“愛新覺羅弘曆”,他的廟號是“清高宗”,他的諡號是“純皇帝”,他的尊號是“”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呵,好詞都往上懟,誰能記得住?

二、建元與改元:“年號”的創立與更改

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在此之前,都是直接用王號加年數來紀年的。皇帝在位時直接稱元年、二年、三年……在死後,就是其諡號加年數。我們翻翻《左傳》,就會發現“周宣王元年”、“魯哀公二年”之類的稱呼。一般新的皇帝登基,就要重新開始“元年”的使用,我們稱之為“建元”。如果一皇帝在位期間要重新開始“元年”的計算,就叫“改元”,漢文帝在位期間曾一次改元,景帝兩次改元。我們在一般的年表類書籍上可以看到文帝有年號“前元”、“後元”,景帝年號有“前元”、“中元”、“後元”,有些不懂行的坊間學者認為也是皇帝自創。但嚴格來講,這種稱呼是不正確的,邏輯很簡單,皇帝又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在改元之處怎麼會強行給自己“前、中、後”分期。

漢文帝劇照

漢武帝是歷史上首先啟用年號的皇帝。漢武帝在位54 年,共有11個年號,前6個年號分別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6年一換。後4個年號每4年一換,分別為“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然後還有個“後元”年號。關於最後一個“後元”,北京大學辛德勇先生認為是武帝4年一改元。但到改元時仍未找到合適的年號,到改元后二年即去世,後人便追記為“後元”。武帝正式開始使用的年號,即中國歷史第一個年號,史學界一直在爭議,這裡採用辛德勇先生觀點,為“太初”。“太初”以前的6個年號都為後來追記。

漢武帝劇照

有的朋友一定有疑問,年號用的好好的,為什麼要改元?這裡我們拿武帝的年號解釋一下。改元主要的原因有:祥瑞出現來紀念、有災難出現來警戒,或者紀念重要的事情。“元光”是為了紀念獨特的流星即我們說的哈雷彗星;“元朔”是為紀念76年一遇的朔旦冬至;“元狩”是為紀念捕獲一隻“一角五蹄”的白麒麟;“元鼎”是為紀念在汾陰后土祠旁獲得一個古鼎;“元封”則是為了紀念泰山封禪。另一個代表性的是漢宣帝的“地節”改元,則是琅琊郡、北海郡發生大地震,而經書中解釋地震發生為“君弱臣強”,宣帝選這一年號,同時也是在暗示權勢熏天的霍光家族。

可見,改元不僅有強烈的紀念意義,特殊情況下還代表著一定的政治意義。

三、“年號”使用趣談

在武帝使用年號之後,這一傳統就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年號”的使用史中,也有許多有趣的話題。

使用年號最多的要數女皇武則天,在位21年使用了17個年號。接下來要數他的丈夫唐高宗,在位34年使用14個年號。

年號不光有兩個字的,還有四個字的,例如武則天的“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宋太宗的“太平興國”。甚至還有六個字的,西夏景宗年號有“天授禮法延柞”,西夏惠宗年號有“天賜禮盛國慶”。

(范冰冰飾 武則天)

再就是重複的年號,由於歷代皇帝都想要在年號中選擇吉祥如意的字眼,“建、元、永、大、天、乾、光”等字,很多字都被用過幾十次,甚至一百多次。隨意重複是很容易的事情。據統計,“太平”和“建平”兩個年號都被使用過8次。皇帝要選擇一個沒人用過的年號,往往得費很大的勁。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事情:

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太祖叫宰相給他找一個前代沒用過的年號來改元,即“乾德”。但是他平定後蜀國之後,後蜀國的妃嬪有送入宮中的,有一天他在看這個妃子梳妝檯的時候,發現一個銅鏡,他仔細觀察,發現背面刻著“乾德四年鑄”,他很吃驚趕緊叫來宰相問:“難道已經有乾德四年鑄造的鏡子了嗎?”宰相無法回答,他又叫來大學士陶谷跟竇儀問,竇儀說:“這一定是前蜀王衍時鑄造的,它曾也有這個年號。”太祖感嘆道:“宰相還是應該用讀書人啊!”由此可見,古代年號的重複狀況很正常。

(趙匡胤 劇照)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只有一個年號,明朝除了英宗朱祁鎮先建元“正統”,後被瓦剌俘虜,被放回後又通過政變奪得皇位,改元“天順”。還有清代的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先為“祺祥”,慈禧太后政變誅殺輔命八大臣奪權之後,改元“同治”。此外,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我們稱呼他們也習慣用年號。

年號除了皇家用,民間紀念也用,“年號”使用在朝代更替之時被認為是表現忠誠的體現。大詩人陶淵明在晉宋易代之後,堅持使用晉年號,被寫入《晉書》,被認為是“晉臣”,受到歷代士大夫的表揚。而明清易代時的大文人錢謙益63歲高齡,妻子柳如是叫他跳水殉國,他卻說“水太涼”降清,雖在明官至禮部侍郎,卻被《明史》拒絕收錄。在清亡之後,一大批遺老遺少仍堅持用“宣統”年號,表達對大清的忠誠。近年發現的朝鮮李朝文集中,出現了明“崇禎”三百多年的紀年,也是朝鮮士人用年號表達對故宗主國“大明”的懷念。

日本新年號“令和”

文史君說: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紀年方式,自武帝時確立年號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成為重要的紀年方式。“建元”與“改元”都有著濃厚的象徵含義與政治意義。由年號也引發了許多有意思的話題。這一制度也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正值日本新皇新年號之時,我們在瞭解日本年號的同時,需要對年號的歷史進行深入的瞭解。

參考文獻: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中華書局,2015年第2版。

劉乃和:《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文獻、中國古代文獻學研究,1984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125878215蜂獾


年號是對一位皇帝在位的那段時間一個稱呼,也是對一個皇帝的稱呼,每一次更換年號,表示又一位大帝君臨天下。

從漢武帝開始,每一位皇帝繼位時都會取一個高大上的年號,來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當然也有個別的,皇帝當到一半,突然之間腦洞大開想到一個更威武的年號,也會換掉以前的。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為藩屬、臣服的標誌。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就用中國帝王年號。


現在只有日本還在用年號,當然也是跟中國學的。


我是炮泡


年號是古代帝王為記載和計算自己在位年代的一種稱號,正式產生於漢武帝19年,公元前122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年號被視為政權的象徵,是古代帝王們正統合法的標誌。

年號的作用在於,年號除表示皇帝受命於天,合法正統外,一般傳達統治者一個新的啟始,或追求祥瑞,或啟盼昌盛,或長治久安等意願。

如武則天的“天授”年號,宋仁宗趙禎的“天聖”年號,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天命”年號,都是在表示他們受命於天。

又如漢武帝打獵時捕獲一隻白麟,遂下令改年號為“元狩”。三國時東吳孫權因看見一隻紅色的鳥,當年改年號為“赤鳥”,這是他們視白麟、赤鳥為吉祥。

晉惠帝的“永康”年號,宋孝宗的“興隆”年號,清高宗的“乾隆”年號,都是要表示他們的治下繁榮昌盛。

還有的年號是為順應政治背景的需要。清世祖福臨年號為“順治”,其時滿清剛剛入關,滿漢矛盾尖銳,以“順治”為年號,有希望順利治理之意。清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立5歲的載淳為皇帝,慈安與慈禧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隱含兩宮太后共理朝政之意。


水繞山環2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年號一般是由君主發起的,先秦時期還沒有年號,是由漢武帝首創的,此後形成制度延續下來,直到宣統退位,年號從來沒有間斷過。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西方公元紀年。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是我國古代史上封建帝王為了紀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它也是一個封建或割據政權的標誌和象徵。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年號也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品史君


古代,新皇帝登基繼位伊始,都要改元建年號,標誌新朝開始。

有的皇帝,在其繼位期間,多次更改年號,如漢武帝。

也有的皇帝,在其統治時期,只建一個年號,一貫到底。如明,清兩朝。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皇帝個人喜好。有時也是因為一些重大事件。

總之,建年號標誌除舊佈新之意。

歡迎點評。


WM曉奇


年號是不同的皇帝,根據一定的規矩,對與自己相關聯的地域,頒佈的具有法律效律的年的名字。

它可能是一年幾年或十年二十年,看皇帝本人的喜好。

帶有強烈的皇帝個人色彩。作用就是顯示皇帝的權威。

每個皇帝年號都不同,有的皇帝甚至會有幾個年號。

其實現在的公元紀年,就跟它一樣。只是用數字記年,一年一數字,標註公元,並世界通行。


原上3草


古代年號,首先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他的開端一般意味著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國家統治者的交替和大政方針的變化。其次就是文化政治的需要。更新年號順承的是天人合一,和皇權神授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對百姓思想的一個集中,希望免除災難,保佑四方。


邊城很邊遠的城


年號就是皇帝用來紀年的,一般都有美好寓意。

年號始於漢武帝,這廝自我感覺良好,初創年號建元,意思是從他開始紀年的意思,標榜是他創造了新紀年。

以後的皇帝都感覺這方法不錯,可以用來寄託一個美好願望和強化個人統治的印記,也可以將來在歷史上留一段個人的功績,以供後人銘記。所以這個方法就一直沿用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